一转眼又到了年末啦
小企贴心的搜罗了一些干货!
江苏省13市的产业布局
将陆续为大家送上
今天,先跟小企一起
来领略一下徐州市的产业布局吧!
徐州城市概况
城市地位
????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具有多年的文明历史和多年的建城史。全市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现徐州市下辖2市(新沂、邳州)、3县(丰县、沛县、睢宁县)、5区(云龙、鼓楼、泉山、铜山、贾汪),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区位交通
????
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尤其是京沪、徐兰客运专线在徐交汇,建成后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两个多小时,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
自然资源
????
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石膏44.4亿吨、岩盐2l亿吨、铁万吨、石灰石亿吨;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徐州年产煤炭多万吨,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万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历史文化
????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徐州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兵马俑,与秦俑写实的风格相对应,徐州的汉兵马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兵士的神态、表情,甚至是内心活动都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数以千计生动传神的汉兵马俑,宛如一支威武雄壮的汉代军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项羽“戏马台”、刘邦“大风歌碑”、苏轼“放鹤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以及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城市定位
????
国务院对徐州城市进行总体定位: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地处“一带一路”交会区域,区域内徐州、连云港等城市被列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双向开放的前沿阵地。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上升为国家区域规划,通过打造双向开放先导区,辐射带动陆桥沿线加快发展,将使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形成互动效应,带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徐州将在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下谋划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重点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生态宜居、充满人文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经济发展
????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7.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比上年增长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元,比上年增加元。
与年8.4%的增速相比,徐州经济增速放缓。背后的原因是近年以来,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徐州大面积关停一批钢铁、焦化、水泥、煤电等重污染企业,还有很多工地、工厂一度停工,进行整改。而被涉及到的这些行业,曾是徐州经济的发展命脉。目前,徐州电子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正在发展。
人口规模
????
常住人口总量继续回升。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5万人,增长0.4%;全市城镇化率65.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96万人,15-64岁人口.1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81‰,比上年下降1.90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2‰,下降0.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19‰,下降1.6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5万人,女性人口.13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34%,死亡率为0.5%。
到年,市域的常住人口约万,城市化水平68.8%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万人。
1
总结: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区位交通优势显著,矿产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优越。徐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求徐州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服务江苏省域整体发展,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明确认可。
徐州产业格局徐州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及老工业城市,肩负转型和振兴的双重任务。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工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物流等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0.8和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两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3家。
徐州市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
徐州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5月10日,商务部对外发布了其对国内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结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30强,在全国位居第25位。江苏省共有7家经开区入围30强,徐州经开区位居第5位。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通报了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在全国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排名第51位,较年度提升5个位次。
徐州经济开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年7月,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徐庄镇及大庙、大黄山、东环、金山桥、金龙湖五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人,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核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参评的家开发区第7位。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路径、工作考核的第一权重、锤炼干部的第一阵地,确立“4+2”产业发展方向,精心布局“6+5”协同出击的招商体系,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深圳正威金属新材料、台湾正崴高端手机供应链、协鑫大晶圆、中建材薄膜电池等一批基地型项目签约落地,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智慧城市体验馆、盒子科技、上海维音、溢美金融等项目建成运营,形成项目密集签约、密集落地、密集开工的强劲态势。
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亿元、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增长12.6%,完成实际到账注册外资6.16亿美元、增长37.4%,自营进出口总额.8亿元、增长23.8%,重点经济指标走在了全市前列。开发区拥有各类企业家,其中外资企业家。美国卡特彼勒、德国蒂森克虏伯和利勃海尔、法国圣戈班以及香港协鑫、徐工集团等一批世界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厂。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是创建于年6月的铜山经济开发区。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苏北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座落于徐州主城区南部,目前下辖2个办事处、两个乡镇,管辖面积平方公里。其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安全技术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安全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徐州高新区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聚力创新、聚焦产业,形成了以安全科技产业为特色,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为主导,ICT、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重点培育方向,按照有方向、不设限的原则,寻觅新经济产业、捕捉“独角兽”企业的N现代产业体系。园区入驻企业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家。
徐州高新区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先后建设了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矿山安全物联网等8个功能性平台,构建了“一院一谷五园五区”的专业园区框架,建设各类企业研发中心个;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园区1个。
徐州省级开发区有7个,分别是:江苏铜山经济开发区、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江苏雎宁经济开发区、江苏徐州工业园区。
徐州市产业结构
年,徐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1:43.6:47.3。从近7年走势看,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占比平稳上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年,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指出徐州市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从六大方面进行:
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煤盐化工、冶金和建材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8.5%以上。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制定实施《中国制造徐州行动纲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制造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到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5,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超过家。
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工程机械、光伏光电等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推动工程机械、能源等重点领域企业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制定实施《徐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才等方面有效集聚,优先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两大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和安全产业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新的增长点。重点建设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和安全产业,邳州开发区电子新材料,新沂开发区高分子及硅材料等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推进产业规模和层次双提升。抢抓国家开展互联网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智能制造试点城市等机遇,启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
加快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四大行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和行业跨越发展,统筹推进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细分领域培育壮大。“十三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幅高于服务业0.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家,打造一批省级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制定实施《徐州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方案》,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加快发展居家、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高水平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高水平建设高铁生态商务区、中心商圈、新城区金融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高铁、电商快递等物流园区,推进云龙山文化休闲街区、江苏师大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新集聚区运营模式,提升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到年,培育5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亿元集聚区达5个。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年,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收储保障安全水平,建成百亿斤粮食产量大市。实施工程,建设优质粮食、林果产业、设施农业、健康畜禽、农业产业化5大中心,实施设施农业上山工程。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到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管理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田托管经营,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鼓励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到年,全市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增厚农业价值链,延长农民收入链。推进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综合开发。推进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特色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到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保障。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注重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推进农机农艺配套,扩大农产品机械应用,推动农机由普及向提升水平转变。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创新“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现代农业重大技术,实施强农富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到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并重,促进消费升级、投资增效、供给创新。大力发展消费经济,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全面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和产品业态,加快推动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农村等重点领域消费升级和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与消费相关的新型消费业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到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
推动“互联网+”向各行业渗透。丰富拓展智慧徐州建设内涵,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建设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形成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全面落实《“智慧徐州”总体规划》,构筑“一枢纽、三中心”新格局,建设“智慧徐州”枢纽、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协同推进高效运行中心、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
加快互联网载体平台建设。推动电商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壮大平台经济规模。加快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政策及标准,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业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推广以沙集模式为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优化农村物流快递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大数据资源的融合发展,支持徐工、协鑫、恩华发展工程机械“车联网”、光伏“云计算”、医疗“移动互联”,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到年,规模以上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打造千亿级平台经济。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度对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托能源、装备等产业基础,找准与国防建设的共振点,发挥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优势,创新基础设施军地合建共用新机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引导“军转民”和“民参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保障能力。支持徐工集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工程机械装备动员中心,鼓励恩华药业等企业开展军地科技交流合作,引导驻徐空军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与我市高校交流协作,为军地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等双向合作交流,探索军地合作新模式。创建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
强化现代基础设施支撑
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围绕构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高速铁路枢纽,重点推进徐宿淮盐、郑徐客专、徐连客专、合青(徐州段)建设,争取规划建设徐济、徐菏城际轨道交通和睢宁货运铁路,实施符夹铁路扩能改造、新长铁路复线改造等工程,高水平打造徐州高铁东站等高速铁路站点,支持顺堤河、双楼港、邳州新港等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形成国铁干线网络和城际铁路交通体系。
完善安全可靠水利水务设施。巩固和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与建设,实施郑集河输水扩大工程等骨干输水工程,提升区域水资源配置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区域供水工程,完成骆马湖水源地及第二地面水厂等工程建设。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战略性调整。稳定煤炭生产能力,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规模,大力提升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多层互补能源储备体系,到年,全市电力装机规模争达0万千瓦,各类能源资源供应能力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在持续控制煤炭生产消费总量的同时,继续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成为增量能源的供应主体,到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
综上所述,徐州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基本导向,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主干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智慧徐州”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形成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十三五”时期,到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年价,下同)左右、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GDP达到9.5万元左右;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4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左右;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信息化水平达到88%;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元,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感指数达95%;城市空间全面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左右,“六个城乡一体化”体系更加健全,改善生态面貌,完善体制机制,全面建设新徐州。相关阅读:●一文带你了解南京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一文带你了解苏州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一文带你了解无锡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一文带你了解南通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一文带你了解常州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直接点击,阅读更多
●政策解读●
减税亿l小微企业免征增税
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一)(二)(三)(四)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
年深化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征管规定
省创新能力建设l省政策引导类计划
年南京市1号文l创新名城
市委1号文企业篇l人才篇等
省重点研发l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省科转l对比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l科技创新券
高企申报攻略l20亿培育资金
省“双创计划”
省工转l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
专精特新小巨人l制造业单项冠军
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l众创空间
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宁创贷l苏科贷
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
省知识产权贯标奖励政策汇总
●培训活动●
商务厅“走出去”
工信厅“英才名匠”
“i创杯”武汉站l成都站
“i创杯”软件谷科创城l牛首山
"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
省招标中心培训l江宁人才培训
创业沙龙l众创行业沙龙
市委“1号文”政策解读
手冲咖啡大赛l阙舍画展
●经贸交流●
奢俄罗斯印象:①奢靡和辉煌②消费力
初见白俄l美日12天
访问WET水景设计公司
创新的土壤和种子为何在硅谷
高尔夫本来就是平民运动
老罗亲身体验Airbnb
●灯塔俱乐部●
招募船长和水手
守护人:焦世经/沈锦华洑福强/汪建国
●罗理罗说●
创业八卦l精致的日本交通
理解江一燕l痛心携程
关于日本职场l致敬70周年
放过别人也是救赎自己
不讲市场规律的亲民政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