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
漂洋过海一“线”牵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编
朗读丨张蓓
泉州枕山面海,自古以船为车,以海为路,一度繁华至“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一条海路,也让无数泉州先贤“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撒播出去”,在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异国扎根散叶。泉州人口万余,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却有近万人。在泉州,这些乘着季风出海的华侨,被叫做“番客”。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经异域传入的外来物,通常都叫“番”,如番茄、番薯,闽南话中,跨海远赴海外的也被赋予“番”,去海外就称为“过番”。人在海外,吃,是故乡最知味。泉州有几样主食类的特产,最为番客惦念,如面线、湖头米粉、惠安地瓜粉团、永春榜舍龟和白鸭汤、炒冬粉、卤面、炒米粉等。记得20世纪90年代,村落里常有番客回乡探望亲人。他们临去前,硕大的行李箱里,衣服三两件,最多的空间留给了想了又想的故乡味:面线几摞和湖头米粉几叠。番客婶婆像对待珍贵之物一般,将它们固定好,不让翻山跨海的旅程,将它们压碎。这些面线、米粉被带到东南亚,番客们只舍得分一点给最好的故乡朋友。那是最珍贵的馈赠。在最想念的时候,拿出来,煮一碗,吃到物我两忘,吃到心中酸酸又暖暖。在泉州,面线有两种做法,一是最为人知的面线糊,二是足以充当主食喂饱你的面线汤。面线汤有很多种,猪脚面线、红菇面线、香菇面线、鲜虾面线,还有最平民化的芋头面线。说来,芋头面线的食材虽平民,却最是费工夫。讲究一点的,汤底需要用大骨慢慢熬煮,槟榔芋切成小块入汤煮熟。猪油煸炒香菇、虾米、干贝,加入汤底和芋头,撒入切段的黄花菜,加面线,用火煨熟,出锅时洒点葱头油。一碗芋头面线,看着是温厚的糊状,吃起来既有芋头的香糯,也有面线的柔软绵滑。不稍嚼,它就滑进胃里,熨帖着五脏六腑。在闽南菜馆中,能吃到芋头面线的地方不多,古城的“拾味”是其中的一家。主播
张蓓
文章选自《D调泉州·古早拾味》
海峡文艺出版社
“海博夜读”期待您的作品,如果您有想要分享的文章或图片,欢迎投稿至邮箱hby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