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花卉文化
周武忠
摘要本文在概述中国花卉文化简史的基础上,以花卉食品、香花疗法、花卉文学、花卉画为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花卉文化的不同形态。中国花卉文化并非与花卉栽培同时起源,而是始自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春秋战国时代。它虽是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其深层实质仍是以人为中心的;具有闲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观三个基本特点。
关键词花卉;文化形态;文化特点;中国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亦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自然的花卉也就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1]
一、简史
作为物种,中国的花卉或许在那久远久远的年代即已在苍莽的林海中自生自灭,然而,这并不等于中国利用、栽培花卉的历史,更非中国花卉文化史。中国何时开始利用、栽培花卉?目前尚无确论。不过,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花卉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相联系了。花卉被中国人所利用,经历了一个从实用(药用、食用)到观赏用的过程。
和其他许多植物一样,中国人栽培和应用花卉的历史是从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开始的。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经C14鉴定,距今已有多年。说明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食用梅花树的果实了。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亦表明食花之风,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标志着中国花卉文化的源头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许多花卉草木为题材的,成为我国关于花卉的文学和音乐的最初形式。从《诗经》中关于花卉的描述,如:“标有梅”、“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诗歌中,不难看出,那时的人们已将花木用于社交礼仪,以梅、芍药等植物来传述爱情了。从这一时期的吴王夫差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修筑“玩花池”,及此后的秦、汉时代开始将梅、桃等花木用于装饰帝王宫苑,中国的花卉便正式进入以观赏为目的的精神领域了。中国古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士在夫)对怎样赏花很有讲究,如“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明]袁宏道:《瓶史》)如今,中国已形成从色、香、姿、韵四个方面来欣赏花卉的完整理论。
在长期的赏花实践中,人们不断认识到了花卉的价值,认识到了花卉在人们文化中的很需要性,由于花卉天生丽质,无限美好,由于花卉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它可以寄寓人们各别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人类的知己,因而,人类才自然地、自觉地用自己最美好的方式、用艺术来赞美它,从而形成了花卉文化的最高类型——花之艺术。花卉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早已渗透到了由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直接参与中国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扮演者。
二、形态
中国的花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它在与中国其他文化门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中国花卉文学、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工艺品、中国的插花艺术、中国花卉食品、中国的香花疗法等一系列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这是中国花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花卉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
中国花卉文化虽然形态纷呈,但概括地说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两大类。现各举两例如下:
(一)花——一种物质文化
1.花卉食品
食花,这一神奇而迷人的饮食文化,曾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在一些国家消失了,而在中国则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贫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寺院素菜中也常见鲜花的成份。这种美味佳肴甚至还传入皇宫御膳,成为宫廷菜肴的一个很重要类别——花卉鲜果菜。可以说,食花现象是中国的一种悠久文化传统,现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兴趣。在第一次亚洲食花文化国际讲座会(,日本)期间,中国专家宣读的有关云南传统食用杜鹃花与白花羊蹄甲的文化的论文,以及烹饪出的花卉佳肴,在日本引起轰动,食品商纷纷要求中国出口食用花。
中国人民利用花卉作为食品的历史相当悠久。公元前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就胡关于食用木兰、菊花的诗句。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谱。例如:
花卉粥:桂花粥、栀子花粥、白兰花粥、玉兰花粥、金银粥、蔷薇粥、代代花粥、菊花粥、黄花粥、莲花粥等。
花卉甜食与点心:桂花栗子酥、月季花酱、糖玫瑰、梅花汤饼、油炸栀子花、炸玉兰片、紫藤面饼、紫藤糕、炸菊花丝、炸莲花、荷叶糕等。
花卉洒: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梅花酒等。
花卉饮料:双花饮、鸡冠花饮、银菊茶、仙人掌饮、菊槐绿茶饮等。
花卉菜:中国自古即开始以花入菜,花卉菜谱迄今已非常丰富。如兰花火锅、梅花鱼羹汤、红烧玉兰片、桃花溜黄菜、梨花里脊丝、牡丹花里脊丝、玫瑰银粉丝、玫瑰香蕉、槐花芝麻饼、粮醋槐花饼、月季花翡翠蚕豆、茉莉花烧豆腐、炝莲花、荷花溜鱼片、桂花芋头、家常菊花鱼、菊花炒鸡片、菊花炒肉丝等,不胜枚举。
以上这些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
2.香花疗法
在中国丰富的花卉资源中,有许多种类具有多种多样的药用价值。中国人用这些药用花卉防病治病,成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行为,并演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学。
香花疗法则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而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园艺疗法”颇为相近,但有关的文学记载和应用的历史却相当悠久。早在嵇康(公元—年)的《养生论》中,就有“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的说法,可见那时人们已认识到不同的香花作用于人的精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后,历代劳动人民在将奇花异卉用于康复身心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香花疗法的处方比较齐全,适应证甚广。现介绍几种处方,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室内摆设不同的花卉(5盆以上),或指定病人多接触选定的香花园,每天在园内活动1~2小时不等。[2]
解郁方:牡丹花、芍药花、桃花、梅花、紫罗兰、柠檬花、茉莉花、山栀花、黄花、兰花、桂花、木芙蓉、凌霄花、迎春花、郁金花等,用于情绪不乐、抑郁寡欢的病人。
宁神方:合欢花、菊花、百合花、水仙、莲花、兰花、茉莉花等,用于烦躁易怒、性急和失眠等证。
增智方:菊花、薄荷、茉莉花等,使人思想清晰、敏捷、灵活,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
散寒方:丁香花、茉莉花、梅花等,用于虚寒证病人。
清热方:瑞香花、紫薇花、兰花、玉簪花、迎春花、山栀花、木槿花等,用于活血化瘀。
止血方:山茶花、木槿花、萱草、山栀花、紫薇花、石榴花、鸡冠花等,用于慢性出血证。
散血方:凌霄花、凤仙花、芍药花、杜鹃花、红花、柚花、石榴花等,用于活血化瘀。
醒酒方:芍药花、葛花等,用于慢性酒中毒。
或许有人要问,香花疗法何以对人类的身心康复发生有益的作用呢?
据中医康复学家研究,鲜花的康复作用,主要是通过花的色、气、形、时而作用于人身心的。这一点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因此,香花疗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的养生之道。
(二)花——一种精神文化
1.中国花卉文学
自然界看似平常的花卉草木,不仅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无数人们深深受惠于其物质文化功用,而且,与作为多种艺术基础的文学更是有着天作之合。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贱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中国竟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
中国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简直多得不可胜数。这些花卉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在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中,篇里,提到的花花草草,就竟然多达种(重复者不计)。稍后的《楚辞》,诗人屈原也运用大量的花木香草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不过这些都仅仅是以片言只语借花草作为比兴寄托,并无以咏花为主的篇章。直到六朝时代,帮出现典型的咏花之作,咏花诗这一门类才继田园诗、山水诗之后正式形成,从此便历久不衰,后来更扩充到词中。历代许多诗人的咏花名篇以及他们与花的佳话和轶事被《全芳备祖》、《广群芳谱》等专书收藏汇集,一直流传至今。迄于清代,前人留下来和咏花诗词,估计不下三万首。
除诗词以外,以花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例如,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剧中以花名作为唱词问答,多次提到了桃花、杏花、李花、杨花、石榴花、荷花、菊花、丹桂、梅花、水仙花、迎春花、牡丹花、玫瑰花等,其中《冥判》一折,就涉及花名近40种。在清代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中的主人公均是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的文学形象。诚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作者继承、借鉴了以往诗词歌赋、小说、戏剧中经常出现的花木题材,并加以发展和妙用。曹氏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写到了关合各人个性气质的姿容品貌各异的花,诸如富贵的花、清幽的花、斗寒的花、迟谢的花、结子的花、解语花、并蒂花、楼子花,以及鲜花着锦、浇花葬花、花魂默默等构筑成的情趣迥异的艺术境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数十种名花佳木“配植”在大观园里,将数十首吟花诗词有机地统一于小说之中,以此作为展开故事情节的线索,显明人物性格的手段,表达作者感情的中介,喜则以花为戏,悲则以花志痛,出神入化地将花卉的自然美转化成了文学的艺术美。
这些精彩的花卉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中国每一个文化人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这就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同时丰富了对花卉的欣赏内容。
2.中国花卉画
花卉,自古即是中国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3]中国的花卉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虽比人物画、山水画成熟较晚,但通过历代画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使它很早就成为独立的画科。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还是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花卉,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名家辈出、技法独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
中国很早就有人描绘花卉。但是,直到春秋时代,花卉画还只是用于衣裳、旗帜等实用品的装饰。越秦汉而到魏晋南北朝,花卉画作者才稍多。唐代,中国花卉画有了极大发展,不但画史记载中名家辈出,而且,在新疆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花鸟屏风壁画,这说明,当时花鸟画已摆脱了人物画附属的地位,成为宫廷和民间普遍欢迎的画种。五代十国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各有擅长的花鸟画能手,并形成徐熙、黄筌两大花卉画流派,画史上称为“徐黄体异”,这是中国花卉画成熟的重要标志。
宋代,是中国花卉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画院的兴隆,加上宽阔代几位皇帝的支持和倡导,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北宋的一些文人兴起的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把中国的花卉画推进到了“托物言志”阶段,这是中国革命化卉画史上的一次飞跃,它密切了中国花卉画与人类心灵的关系,开拓了画家以高尚情操影响观者精神生活的途径,使中国花卉画在审美方式上的民族特点终于形成,也一直成为百代不衰的优良传统影响至今。宋代中国花鸟画的大盛,动摇了人物画的中心地位,使花鸟画与山水画并驾齐驱,更加繁荣。
明、清之际,中国花卉画无论在艺术意境抑或表现技巧上都颇具新意。特别是清代的“扬州八怪”,多半以花卉为题材,不受成法所拘,笔恣墨肆,他们的笔墨技法,对近代中国写意花卉画影响很大。清朝以后,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最为著名的如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都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花卉画。
而今,无数中国画家十分珍视中国花卉画这份遗产,在继承古代花卉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气息的花卉画。花卉,是中国绘画历久而不衰的主要题材之一。
三、特点
中国花文化的特点,是由中国文化双重因素决定的。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闲情文化
中国花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闲情文化。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4]中国人把养花叫“玩花”,这一个“玩”字,表明时花弄草是一种闲暇活动。它可以调节、丰富生活,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
中国人,特别是古时的文人逸士,他们有的是条件和闲暇,时花弄草、欣赏花卉是其悠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体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花文化更是在悠闲的玩花活动中形成的。中国人把花卉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它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结合起来,由此产生了颇富东方情调的中国文化。
(二)多功能性
中国的花卉资源是那样的丰富,用途是那样的广泛,以至于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花的存在。据古籍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百花,使花草成为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药物来源。中国人的发生、存在和壮大,都与花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夏”这一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他们对于花木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人们心目中的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就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们带来了某些生活的调节、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加上花卉与中国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使得中国花文化涵括了诸多文化门类,不仅包括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物质文化门类,也具有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文学等精神文化特点,可谓形态纷呈。
(三)泛人文观
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泛人文主义色彩。泛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中国的花文化就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
在对于花木的观赏活动中,更能体现中国人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方式。中国古人由于受民族自生的道家思想(包括黄帝、老子、庄子)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从来不把花木当作外在的自然物看待,而总是把它们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的活物看待。全心全意认为,宇宙间无非有三种活的生物:人、禽兽、花木。这三者并无等级上的差别。他们都是天、地的产物。由于花木和动物在生命形式这一本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所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严肃认真地把花木当作像人一般的生灵对待。认为花木也和人一样有智有能,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木神花仙。就连花木命名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君子兰、含羞草、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仅从这人格化的名称,就可见人与花木亲密相间的程度。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古人深深地想信,有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
既然人是花木,花木亦可以是人,所以文人士大夫对花木就有着深厚的乡情。他们把花木当作有生命的人、当作朋友看待。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中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兰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以人比花、把花当人、把人当花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强捺在花木身上,他们将花木分成帝王、宰相、君子、师长、朋友、仆人的等级,便完全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
如此这般,儒家的等级观念和道家的将万事万物看作有生命的个体的思想,便不期然而然地在古人对于花木的观赏和体验中交融起来,如果再加上外来的佛家哲学,三位一体,就构成了古人花木观的基础。当然,隐藏在这种花木观背后的儒、道、释三种成分,绝不是平分秋色,而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观念。王维、白居易被认为是佛都造诣很深的华夏知识分子,但他们对于花木的种植、观赏和体验中所流露的情趣,却主要是儒道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花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还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特别是花木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就使得中国花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样,显得高深莫测了。凡此种种,都说明花卉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然,中国的花文化,貌似以“花”为中心,其深层实则仍是以人为中心的,要不然,花就不可能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了。
目前,中国花卉事业的日渐发达,使花卉文化全面繁荣。有关方面已得出应重视花文化研究,以便让各界人士都认识到花卉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唤起民众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花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代中,花卉必能一如既往,进一步与全人类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花卉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1
[2]王烈主编.中国自然疗法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86-89
[3]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6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