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一年中最响亮的日子
第一声雷炸响了春天
炸醒了蛰伏一冬的虫鸟
炸出了嫩绿的芽尖
炸醒了我们:
“春天来了!”
莴苣-摄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春日惊醒,万物惊喜
三墨映像-摄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而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蒲公英的别名不要太多。搜罗起中英文里各种,一口气估计能数出大几十个。霸气的如dandelion——源自法语的「dent-de-lion」,意为「狮子的牙齿」,用以形容锯齿深刻的叶子。
蒲公英锯齿深刻的叶子(图片:MasterGardenerProgram)
朴素的如婆婆丁、黄花地丁、黄狗头、姑姑英之类,占据绝大多数,则必是来自民间各位劳动人民的智慧。很文艺的也有,如「金簪草」,以其丝丝花瓣簇拥,有如一股金簪掉入草丛。
《中华本草》第21卷中的蒲公英异名
但我个人较为偏爱「黄花郎」——相对冷门而普通的一个,据说出自《救荒本草》,但翻了个遍,没找出所以然来。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觉得念在嘴里,就能想见其本尊的模样:一个默默无闻,随时准备成为明日黄花的年轻英雄。
图片来源:K?hler,F.E.,MedizinalPflanzen
英雄本色显露何处?光做药和做菜这两条便已足够。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古人们都总说它可救人于病痛之中,叶片煎汤,服之可通乳利尿;折断叶片流出的白色汁液,可消除恶疮;
蒲公英折断后有乳汁(图片:寿海洋)
除此之外,消炎,抗过敏,改善消化……好像都能来一手。甚至因此生出夸张传说,说它可令青春永葆,返老还童——当然,是假的。
图片来源:WoodlandEssence
若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蒲公英断不能算是什么灵丹妙药;但面对没什么大病但饥肠辘辘的人群,它的食用功能却是认真的。常见,易活,分布广,好辨认,满足一种优秀野菜所需具备的全部素质。
图片来源:OrganicFacts
世界各地的群众们为之充分发挥饮食创造力,中国人拿来凉拌煮汤,日本人拿来腌渍或油炸做天妇罗,在欧美,则用它来烘焙、制沙拉、甚至酿制酒水和糖浆……与之有关的食谱不胜枚举,几乎遍布整个欧亚乃至北美大陆。喏,饥饿和疾病两大人生难题它都能帮忙解决,覆盖面还如此之广;身为一株野草,英雄二字,它果然还是担当得起的。
由蒲公英制得的酒与糖浆,在西方人的饮食中也很常见。图片来源:homesteadingpreppingsurvivaling.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