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判读

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5635.html
这一节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式;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4、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5、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教学重点:1、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及等高线的特点。核心概念:等高线1.形成原理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成的曲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就是地面上等高线在图纸上的投影。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称“等高距”。2.特点(1)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即海岸线。(2)等高距可以是0米,或者其他数字。(3)等高线数值多是等高距的整数倍。如某图等高距为米,则其等高线从0米开始,依次为、、米等。(4)等高线是唯一永远呈水平状态的等值线。3.特殊的等高线湖岸线、海岸线、等水位线实际上也是等高线。4.判读(1)读数值大小,判断地势高低。(2)读闭合区域。闭合区域反映地势高值中心(山峰)或低值中心(洼地)。(3)读等高线疏密。稀疏,反映了区域内地势平坦和缓,坡度小,落差小;密集反映了区域内地势陡峭,坡度大,落差大。(4)读弯曲状态。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延伸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值方向延伸是山谷。(5)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到处呈现弯曲状态,说明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如黄土高原。5.等高线中的三个计算参见P11:“相对高度”、P12“陡崖”计算。6.等高线应用情境(1)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和缓,坡长,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2)河流入海口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泥沙难以沉积。(3)相同条件下,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产生泥沙多,河流含沙量大。(4)沿等高线行走,不会出现上坡或下坡。(5)沿等高线作地形剖面图,剖面形态应是直线,无起伏变化。(6)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7)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阳坡、邻水、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且交通便利的区域。(8)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洪水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害宜选择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扎营。绝对高度1.概念某地高出海平面(0米)的垂直距离,称为绝对高度,也称为海拔。2.绝对高度与气温(1)同一经纬度处,随海拔升高,由于到达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会降低。(2)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气候较凉爽,蒸发较弱。(3)海拔高的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夜间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如青藏高原。3.绝对高度与降水(1)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如果下雪,雪期相对越长,反之则短。(2)通常情况下,在暖湿气流迎风坡,山地随海拔升高,水汽冷却凝结,降水量逐渐增多,然后随海拔再升高,水汽减少,降水量又会减少,降水量呈单峰变化规律。(3)同一座山在海拔相同处,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降水量相同处,迎风坡海拔低于背风坡。4.绝对高度与河流补给(1)某河流地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源头有海拔为米的山地,该河流一定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同时受地形阻挡抬升作用影响,有地形雨,河流也有雨水补给;雨水和冰雪融水渗透在土壤当中,形成地下水,再通过地下水补给河流。(2)高海拔地区,通常是众多河流的源头。河流总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3)超过米的高海拔山地基本终年有积雪存在。雪融化后可以补给河流。5.绝对高度与垂直自然带(1)山地自然植被随海拔升高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原因是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当海拔超过0米时,山地垂直地带性差异更明显,垂直自然带谱也更多。尤其是低纬度地区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越多,物种越丰富。(2)同一山地随海拔升高,相同高度内的坡面面积越来越小,同一自然带所占空间越来越小。(3)同一山地海拔越高的位置,不同坡面之间的距离越接近,水热条件差异缩小,坡向对自然带的影响差异越来越小。6.绝对高度与地形地貌(1)海拔在-米之间,起伏不大的地形为丘陵。(2)海拔在米以下的广阔平坦的地形为平原(3)海拔在米以上,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形为山地。7.绝对高度与空间阻限(1)海拔过高的地形,会阻限某些地理事物迁移如巨大的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或冷空气的移动;阻挡沙漠的移动;阻挡沙尘暴;阻挡鸟类飞行等。(2)海拔过低,也会成为某些物种迁移的重要障碍,形成巨大阻限。如海峡、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对生物的阻限作用。8.绝对高度与大气(1)海拔较高(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易发生高原反应,在这样的地区活动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2)海拔越高,由于缺少近地面障碍物阻挡削弱,风力通常会越大。相对高度1.概念指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2.计算方法(1)(m-1)d≤△(m+1)×d,公式中的m表示两点间等高线条数(同值等高线只能算一条),△H表示相对高度,d表示等高距。(2)找出两点相应的海拔范围,交叉相减,判断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如在等高线图中A点的海拔界于(,),B点界于(1,1),则A、B两点的相对高度界于(,)3.应用情境某地修建水库,其坝高为35米,这里的35米为相对高度。山脊1.概念山岭的最高部分,呈线状或条状延伸。有平的、圆的和尖的三种。2.山脊与等高线在等高线图中,弯曲的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延伸,中间高于两侧的弯曲部分是山脊。3.山脊的形成“褶皱”、“断块山”。4.山脊的作用(1)山脊是分水线,是两个相邻流域的分水岭。(2)山脊的走向对风有重要的影响。风向与山脊走向垂直,会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脊的走向与风向平行,在两座山之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加大,并引起气流强烈上升。(3)山脊面向太阳一侧会形成阳坡,背着太阳一侧会形成阴坡。(4)山脊通常是河流袭夺的重要位置。山谷1.概念山地中较大的条形低凹部分。山谷是一个组合概念,包括谷坡和谷底。2.山谷与等高线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3.山谷的形成主要是构造作用、流水或冰川等侵蚀的结果。按构造作用可以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等。按外力作用可分为山地河谷、冰川谷等。4.山谷的作用()山谷线是汇水线,当流域发生强降雨时,雨水会汇集在谷地,形成洪水。(2)山谷的走向对风向有重要的影响。风向与山谷方向垂直,会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谷的走向与风向平行,易形成狭管效应,山谷两侧都会形成迎风坡,如伊犁河谷地。(3)山谷面向太阳一侧会形成阳坡,背对太阳侧会形成阴坡。(4)水利工程通常建在山谷当中比较狭窄的区域,以减小工程量,节省建设费用。(5)山谷经常成为通过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6)山谷,尤其是谷底,由于地势较低,两侧坡地上的松散物在重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易堆积在谷底,使得谷底土壤深厚肥沃。陡崖1.概念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2.陡崖与等高线高度不相等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在等高线图上,陡崖面向哪个方向,通常用小短线表示。3.两个计算(1)顶部绝对高度的计算max≤max+d,max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d表示等高距,H为绝对高度。(2)底部绝对高度的计算min-dHmin,min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小值,d表示等高距,H为绝对高度。4.陡崖应用情境(1)瀑布多发育于有河流经过的陡崖处。(2)陡崖处适宜发展滑翔、蹦极、攀岩等体验式旅游活动。(3)陡崖多形成于断层、山体崩塌或滑坡处。地形剖面图1.概念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着等高线地形图某一地理事物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第一步,在等高线图中选择需要绘制剖面图的位置,确定两端,如下图中A和B点。第二步,用直线连接A和B点,并确定直线中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三步,通过A、B两点建立坐标系,并在图中确定纵坐标的高度表。第四步,通过第二步中的交点向坐标系中做垂线,并交于坐标系中的对应高度,找出交点。第五步,在第四步的基础上,将坐标系中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形成剖面图。如上图的地形剖面图可直观显示AB沿线的地势高低及起伏状况。3.两种比例尺(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涉及到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根据绘制的需要,确定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2)垂直比例尺是指图上高度比实际高度的缩小程度,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高度是多少米。(3)水平比例尺是指图上水平距离比实际水平距离的缩小程度,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水平距离是多少千米。(4)在地形剖面图中,垂直比例尺通常都大于水平比例尺。4.应用情境(1)沿同一等高线做出的地形剖面图是直线,没有起伏的变化。(2)利用地形剖面图判断迎风坡、背风坡、阴坡和阳坡,从而可以判断降水多少、太阳辐射和气温高低等情况。(3)利用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陡缓、海拔高低,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科学判断依据。如聚落选址、种植业、林业的布局、灾害研究等。也可用来判断地下水储的存条件。地形1.概念地貌的同义词。但在应用上,有时与地貌有差异,如地形图和地貌图。在测绘工作中对地表起伏的形态(地貌)和位于地表所有固定物体(地物)的总称。2.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地势起伏状况,坡度大小等。(3)主要地形类型。(4)地形分布。3.地形应用情境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1)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三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貌1.概念指地表起伏形态。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2.形成由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成。一般内力形成大的地貌类型,并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外力则塑造地貌的细节,并力图使地表趋于和缓。3.分类(1)按形态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2)按成因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山(3)根据形成地貌主要外力的差异,可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如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沙丘等。(4)由于内力与外力作用性质、强弱和时间的差异,地表起伏有不同的规模,可分出大地貌、中地貌和小地貌。盆地1.概念指盆状洼地,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也有些盆地中部为起伏的丘陵,但比四周的山地、高原要低得多。按位置可分为内陆盆地和外流盆地。2.盆地的形成(1)向斜岩层挤压凹陷形成盆地。(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也会成为盆地。(3)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盆地。(4)火山锥上的洼地形成盆地3.盆地与等高线盆地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闭合曲线,中间数值小,四周数值大。4.盆地应用情境(1)内陆盆地周围有高山阻挡,暖湿气流难以进入盆地,使盆地内部干旱少雨。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2)盆地周围有高山阻挡,冷空气难以进入盆地,使盆地内部热量相对充足,气温较高。如四川女盆地。(3)冷空气在盆地内堆积,气温较低。如奥伊米亚康盆地。(4)周围高山的流水汇入盆地,使盆地水资源丰富。如四川盆地。:(5)流水侵蚀搬运山区的泥沙、有机物等进入盆地,在盆地内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同时,盆地截留泥沙,也使被搬运到盆地下游的泥沙减少。如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6)对于盆地地形,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rb/5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