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山林的身体体验
权力:谁来决定?
众生平等全节点进入
平衡互联
去景观化全方位与自然发生联系
互动性多样功能
看到灭绝、破坏、污染
MANIFESTO
Anembodiedexperienceofmountainsandforests.
Power,whotodecide?
Allcreaturesareequal.
Accessiblefromallpoints.
Balancedandconnected.
De-landscaped.Relatetonatureonalldimensions.
Interactive,multi-functional.
Makeextinction,destruction,andpollutionvisible
——《生态·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
工作坊第二组宣言
想象在理想的、善的人类世,一个园子是什么样的?
在上周末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刚结束的郑波展览“一枝黄花”中,由郑波发起和组织,上纽大成员、艺术家、设计师、园丁、生态学、文学研究、政治哲学学者等参与的工作坊制作出了这样一个园子的模型,并提出了以上宣言。
郑波,《生态-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年。工作坊;模型和印刷品。上纽ICA,年。摄影:洪晓乐。目前在香港定居和工作的郑波用艺术探索人与非人的关系,作品涵盖植物装置、工作坊、在线课程和影像等多种媒介。他建立起一套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植物—政治”话语系统,通过作品揭示了人类与植物之间的亲缘、依赖、剥削和冲突的复杂关系。
“一枝黄花”展览现场:郑波,《蕨恋1-4》,-19年。录像(4K,彩色,有声);共68分钟。上纽ICA,年10月10日。摄影:洪晓乐
在组建《生态-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工作坊时,郑波问道:“在我们深陷气候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当下,这个园子能否滋生一种异于现代性的旨趣?这个园子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实验空间,重新去想象、实践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在营造过程中,我们会不会探索园艺模式—设计、生长、呵护的模式—而不仅仅执迷于视觉经验?”
回顾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生态艺术发展轨迹,其话语和实践呈现出与西方生态艺术不同的特质。
西方生态艺术的起源呼应六十年代的反对越战、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社会政治运动和兴起的环保运动。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的出版引发了美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