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森竟然引种加拿大一枝黄花
文/王一行图/谷若
7月2日,发现的“一枝黄花”
7月3日,周三,晴,高温。
今天冒着高温又去了一趟奥森南园,经过确认昨天发现的一枝黄花确实是“加拿大一枝黄花”。
昨天(7月2日),原本的行程是去奥森南园看狸藻。还好,这一次没有错过花期,终于是看到了狸藻那挺出水面的小黄花。
看过了狸藻后,沿着湿地的栈道前行,在靠近廉洁奥运博物馆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黄花。
它的植株比较高大,植株的上部有分枝,下部不分枝,茎为紫红色。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应该是一种菊科植物,头状花序比较小,在花序的分枝上单面着生,多数弯曲的花序分枝和单面着生的头状花序,形成了开展的圆锥状花序,花序呈现蝎尾状。这大团簇生一起的黄花,有一些淡淡的香气。它的叶子为披针形的,具有离基三出脉,边缘具有锯齿,叶面比较粗糙。
下意识地感觉到,这应该是“一枝黄花”。
头状花序比较小,在花序的分枝上单面着生
在美国人拍《荒野求生》记录片中有一个情景说:主人公在荒野中生病了,就找到了一枝黄花了治病。因为一枝黄花可以退烧和解毒。
也就是因为此,我就记住了“一枝黄花”。
后来,在阅读有关一些中药类的图书时,发现中药中也有“一枝黄花”的身影。
我就有点疑问了,《荒野求生》中的“一枝黄花”和中药里的“一枝黄花”是同一种“一枝黄花”吗?
查阅了一下资料后,这才发现《荒野求生》中的“一枝黄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是原产于北美地区的一种植物。中药里的“一枝黄花”是中国本土的“一枝黄花”。
显然《荒野求生》里把加拿大一枝黄花翻译为“一枝黄花”是不正确的。
一枝黄花主要也是分布于我国的华东、中南及西南等。它的叶脉是羽状,头状花序不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不呈蝎尾状。
另外,一枝黄花是单生或者少数簇生,叶子多为椭圆形,叶片光滑,全缘或者有细齿,叶子具有叶柄。
本土的一枝黄花(浙江老师供图)
再进行深入地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了一个了解。
这才发现,这种植物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上海、南京等地,结果逸生成为了恶性杂草,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南部地区一种常见的外来杂草,严重地破坏了本土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有关专家在浙江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了连续8年的调查,发现它的繁殖能力十分惊人,一个6株加拿大一枝黄花组成的小群体,8年后竟演变成为了一个具有株的大群体。
加拿大一枝花黄花的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以形成2万多粒种子,能通过风力、鸟类迁徙、水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根茎繁殖。
年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第二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就“位列仙班”。
加拿大一枝黄花很明显的离基三出脉
加拿大一枝黄花下部茎紫红色
查阅资料时,发现有一个资料上写着:在北京尚未发现有加拿大一枝黄花。那么,我在奥森南园就发现了它的身影,这告别了北京没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历史了。
为什么奥森南园会出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呢?我认为是人为引种。
再一次进行资料查阅后,原来目前已经有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克星或者说替代物种——芦苇。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克星学院生态学专业学生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利用替代控制法,是生态治理加拿大一枝黄花成为可能。原来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且芦苇相对竞争力大于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两物种间适宜生存环境有很大的重叠性,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态位置呈上升趋势,而加拿大一枝黄花对芦苇的生态位置呈下降趋势,因此推测芦苇能够把加拿大一枝黄花排除在其生态范围之外。
使用替代控制法治理加拿大一枝黄花,那一定是治理成本小,而且对生态没有影响的好方法。
奥森南园里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就和芦苇混生在一起。
对了,另外有人说,葎草的缠绕性的能力很强,也可以杀死加拿大一枝黄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又是一个好的生物防治方法。
不管是人为引种,还是其他方式进入到了奥森南园,我先上报植保部门吧。
另外,记得几年前在北京植物园是看到过本土的一枝黄花的,已经有点忘记了它的样子,最近需要去“复习”一下。
奥森南园茁壮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声明: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微言博行感谢您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