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25/5651461.html
经过近20年的“长跑”,广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终于有了眉目。
10月下旬,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广州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审批前公示。公示显示,广州博物馆新址将位于广州塔以南地块、临近赤岗塔,预计建设期限为4年,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
看到这则新闻刷屏,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感觉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调任广州博物馆馆长的一年多来,他一直呼吁“新馆建设不能再等”,如今终于有了回音。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吴凌云,探讨这座全新的广州博物馆将如何回应公众的期待。
13.5万件馆藏珍宝
不用再“养在深闺”
广州博物馆目前所在镇海楼的展示面积是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年展出千件文物的速度,需要建个镇海楼或者展出年,才能将所有的馆藏文物完整呈现。
而现在,“近百个镇海楼”的设想实现了,新馆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
南方日报:新馆建成后,能展出多少馆藏文物?这个建筑面积您认为足够了吗?
吴凌云:广博的馆藏非常丰富,有超13.5万件文物,目前镇海楼展区只能展出馆藏文物的千分之一,很多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新馆的建筑面积有8万平方米,真正的展陈空间应该是2万多平方米,预计至少能同时展出件文物。
事实上,博物馆的面积永远无法做到是“足够”的,未来博物馆需要更多的藏品空间、展示空间、交流空间。当下我们常说“智慧化”和“信息化”,这些都有助于线上的观展延伸,但只能起到出新出彩的作用,替代不了线下看展、面对面交流的体验。
南方日报:新馆的外形设计如何?是否会体现岭南文化元素?
吴凌云:广州博物馆新址在广州塔以南,和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形成“四馆合一”的区位特色。显而易见,除了美术、文化、科学之外,广博要承担的就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播展示功能。
早在约10年前,包括何镜堂院士、麦英豪先生在内的一大批建筑设计专家、文物博物馆专家就参与了广博新馆设计的讨论,最后确定了“丝路方舟”的设计方案——以博物馆为“船”,不远处的赤岗塔犹如这艘远航大船上的桅杆。
任何一个当代建筑都要被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我们可以想象,站在博物馆望向赤岗塔这座古建筑的方向,寓意着“历史回望”。广州因多年永不间断的对外贸易,被喻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在新的时期将继续扬帆远航。
我们还收藏有海珠桥旧钢梁、老电车、宋元时期的六脉渠构件等有特殊意义、大体量的藏品,也希望能纳入到新馆的户外设计中,具体可操作性还需要组织专家进行新的规划和论证。
镇海楼不“退休”,延续名楼记忆
广州博物馆是跟故宫博物院同期成立的国内最早一批博物馆之一,也是华南地区最早的一家博物馆。
年以来,镇海楼作为广州博物馆已经成为几代广州人的集体记忆。楼旁的老电车、古城墙、越秀山上的萌猫……都是市民对这座博物馆的美好印象。新馆建成后,这些记忆将在何处“安放”,如何处理新旧馆的关系,吴凌云也在思考。
南方日报:未来广州博物馆新馆和镇海楼将如何互为补充?
吴凌云:广州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主体一定是新馆,此外我们下辖的不仅有镇海楼,还有仲元楼、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等重要遗址,除了把这些古建筑继续管理维护好之外,在展示利用层面也可以有新的方向,比如同在越秀山上的仲元楼原本是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可以考虑重新作为图书馆展出和借阅以民国时期为主的古籍文献。
镇海楼也不会因新馆的建设而消亡,它曾经作为广州博物馆主馆址开放近百年的历史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从位置上看,镇海楼是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上的地标,而新馆则位于新中轴线上,二者的呼应其实也顺应了时代的变迁。拥有多年历史的镇海楼未来也可以回归它的“名楼”身份,打造“天下名楼”的专题陈列,让观众登楼览胜,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广州博物馆应该成为
岭南文化高地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每推出新展,都会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