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潭人

  

家乡三伏潭镇位于仙桃市西北部,南滨排湖,北依汉水,属平原河湖湿地。其地域土质、光照、雨量、温度等自然条件独特,适宜黄花菜的生长。三伏潭黄花菜以其花蕾硕长,瓣宽肉厚,糖分充足,色泽黄亮,个头整齐,味道鲜美而名扬省内外市场。

  黄花菜是我家乡的主要土特产,属干货类之首。对于黄花菜,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那时,生产队的零星田块、沟埂渠边到处都栽种有黄花菜。夏秋时节,酷热的阳光下,一株株黄花菜向着太阳,一行行如针似棒的成熟的苞蕾,香气四溢,芬芳扑鼻。蜻蜓立于苞尖,蝴蝶、蜜蜂飞舞在田间;远处蝉鸣鸟啾,热浪相随,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浮云,乡村一片野趣盎然。

  黄花菜叶片狭长而光亮,似兰草,花开状如漏斗,微卷,花瓣肥厚,色泽金黄,可观赏,又能蔬食。采撷黄花菜,最好是在含苞欲放时,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采摘黄花菜的季节。黄花菜花蕾在开放前采收,经蒸制后晒干,即为黄花菜。

  黄花菜是民间对萱草的俗称,又名金针菜(菇)。引用相关传说:金针菜是在秦末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陈州建都称王时,在兵荒马乱中,生机盎然的黄花菜被践踏得不成样子。当地有个名叫金针的姑娘,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痛惜,于是就对其精心管理栽培,结果这些黄花菜起死回生,棵棵长得亭亭玉立,开满迷人的鲜花。人们为纪念金针姑娘,便将黄花菜改名为金针菜。

  黄花菜作为菜食的佐料,虽说只是在烹调时去掺上几根,但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黄花菜色彩艳丽的花可供人观赏,也是百花中唯一能食用的花卉。用黄花菜烧肉、煨鸡汤、炖鸭汤、炒鸡蛋豆腐,其味鲜美,独具风味。也是产妇用鸡汤、猪蹄汤,鲫鱼汤掺几根黄花菜去催乳的必备食品。故黄花菜成为了母亲的代名词,盛开的黄花是中国的母亲花。黄花根(蔸子)须发达,肥胖的根须囊有药用的功效,如小孩麻疹煎水排毒等。枯叶可搓绳子,打葽子,缠粽子,也可以作扯秧时系秧把用,连盖茅草房、编织草蓑衣也用到它。

  黄花菜是多年生作物,我地大多是采用分株移栽和切蔸繁殖。三伏潭镇栽培黄花菜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供销社生资部门从湖南祁东、益阳等地买回黄花蔸,分给生产队小面积去栽种,可算得上是试验田了。后来,在每年的春季采取老蔸分切种植,大面积去循环发展,全镇没有哪个生产队是不种这黄花菜的,有的农户在自家菜园也种有黄花菜。

  栽植黄花菜如同栽棉花营养钵简单。施足底肥,整好大田,分出厢来,锹挖洞穴,培土浇水,黄花菜就可以成活。切蔸分栽时,要清除主根上的黑蒂和腐朽根系,剪掉根瘤即可。生长中的黄花菜田间管理,对比种棉花要省事得多,不像棉田要经常喷药去治病虫害。冬天来临,将黄花菜茎叶割净,培蔸追肥,中耕翻土。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黄花菜也能生长出嫩黄的休眠芽来,一场雪雨过后,如同出土的麦苗一片翠绿。为来年黄花菜根壮苗粗打下基础。

  到八十年代,各生产队大田成片扩展,一度形成规模,成为了仙桃地区,乃至周边县市种植黄花菜主要产区。三伏潭黄花菜色泽金黄,干黄花泡开后,菜条肥厚,吃起来筋脆,口味醇美。人们喜爱黄花菜的妩媚,馥郁芬芳,但更注重黄花菜丰富的营养价值,也就是当地人把它叫做的“发物”。仙桃名优土特产中,三伏潭黄花菜能与沔城的藕、红庙的萝卜等菜蔬媲美。三伏潭黄花菜是一方好水土所形成的地方特产。

  大集体时,生产队的大人小孩谁都摘过黄花菜。三伏天是黄花菜采摘的农忙时节,不管晴雨天,每天的下午两点开始,田亩多、人手少的要一直摘到下午五多点。每当想起摘黄花菜,我就犯怵,烈日炎炎,抹个衣兜,顶条毛巾,戴草帽、斗笠又看不见黄花菜,时常会摘漏掉。钻进没过头的黄花林里,密不透风,人像掉进甑锅似的,额壳上汗流得眼睛都睁不开,上衣汗湿得可拧下水来。头仰手扬,颈痛手麻。抹在前腰的衣兜装有黄花菜后,既沉重又占空间,也怕压坏衣兜里装的黄花菜,外加枝秆下的老叶拌脚。所以,人行走在黄花地里,担心绊断黄花菜的茎秆,很不方便,不小心踏入田沟葳脚,有时也会摔跤。

  摘黄花菜,要选择花蕾纵沟明显,颜色黄绿,紧实饱满,含苞待放黄花菜的去摘,花蕾没到应有程度而摘下,采摘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采摘花蕾时,一手擎着枝梗,一手去掐断花蒂,这样才不会损伤幼蕾和花苔。摘一趟上头,把衣兜里采下的黄花菜花蕾,倒给用箩筐收去蒸黄花菜的社员。

  黄花菜的加工我地用的是蒸煮法,柴火灶大铁锅。先将采摘来的花蕾装筛,然后一筛筛地放进热水锅一层层方屉里,去蒸至半熟出锅,凉摊冷却后即可摆晒在芦苇帘子上。天气晴朗时,二三天可晒枯成干黄花菜。优质黄花菜的颜色是黄中带褐黑色,甘甜清香,无浓酸味。如碰雨天,蒸过的黄花菜会长毛霉烂。那时,生产队多是分给了各家各户当菜食。困苦的年月,家里桌子上,隔三差五的总有那一大钵子水煮盐焖的黄花菜,吃起来比掺有鸡鸭鱼肉的黄花菜,味道肯定是差多了。湿黄花菜吃在嘴里软绵绵的,总有一股酸味,人们往往用谷草来比喻这黄花菜。

  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种黄花菜是当地供销社统一收购,三伏潭镇供销联社下属的分社收购点有毛场、雷场、要兴场、封口头、夏市、红杨树、朱场和三伏潭收购门市部等。然后上调到县里,作为商品黄花菜再上调到省里。

  后来,少数生产队觉得这黄花菜,都是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卖给了外地。逢雨天,就把刚采摘的新鲜黄花菜堆起,覆盖上塑料薄膜,碗装硫磺点燃去熏蒸,以防霉烂,天晴后再拿出来晒干。硫磺熏制的黄花菜含有毒物质,食用了会出现急性中毒现象。

  每天上午,负责蒸制黄花菜的社员,一般是一到二人,待黄花地露水干后,把先一天社员们摘漏掉已开花的黄花菜摘回来,用开水焯一下去晒干。开了的黄花菜是卖不上价钱的,攒到年底分给社员食用。

  炒黄花菜,先用凉水泡开,掐去蒂把后撕开,切成小段即可备用。家乡的十碗宴席,少不了有一碗黄花菜炒肉。

  三伏潭人的我,前二十年在家时,在社办企业跑过业务,当外地的朋友问我:“你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我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黄花菜”,顿时会觉得很是体面。现在,人居他乡,看见异地的特产,也时常会想起家乡风物之黄花菜来,想起黄花菜盛开的火热季节......此时,会深情地寄思着生我养我的家乡!

  记忆中,改革开放后,黄花菜地分给了社员,家家栽培黄花菜。也有人跑起了小生意。他们忙完田活,穿乡串村,收购黄花菜下汉口去批发。这些生意人中,有合伙的,也有单干的。麻袋装满干黄花菜,板车拉到国道旁,拦一辆到汉口的空车顺带,减少运输费。货到集家嘴码头,就有接货的老板一秤购买。他们把一张张崭新的钞票带回,再去收黄花菜,一趟又一趟。就这样滚雪球,本钱大了,收的货也多了,就直接雇车运黄花菜去打通九江、上海等地市场。凭着聪明的头脑,这帮人实实的先富了起来。

  黄花菜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具有栽培简单、不需要每年都种、田间管理劳作时间短、耐干旱、不择劳动力、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比种植棉花投入要少,极具经济效益。

  近些年,三伏潭镇黄花菜种植面积大大萎缩,粮棉涨价,人们挖掉了黄花菜,改种粮种棉花。原因是黄花菜当年种植不能受益,且采摘费工时,再则,传统的加工方法,遇天气不好烂掉的也多。

  家乡的黄花菜凉了!如何扩大三伏潭镇黄花菜种植面积,挖掘三伏潭镇黄花菜的品牌价值,笔者认为:主要靠政府去正确引导,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愿家乡“昨日黄花”又一次绽放在家乡的大地,万亩沃野黄花香。

赞赏

长按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st/1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