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10月19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桐庐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浙产名药”品牌传播大会在桐庐县人民政府会议中心报告厅召开。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宋捷民做了《浙八味的渊源与发展》主题讲座,现将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一、“浙八味”之名,在全国中医与药学界中均流传甚广,普遍应用。可是就这一名称起于何时?哪八味,渊源如何?以及各药的历代演变情况,均值得加以研究。
1、八味浙产药材,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和延胡索。特点:在浙江均有悠久的生产和种植历史。
浙贝母----至宋朝《政和本草》记有“越州贝母”,这是浙江产贝母的首次记载,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书中贝母专立道地一项,“峡州,越州”。峡州贝母即为川贝母,越州即为浙贝母,清《本草纲目拾遗》时记载:浙江惟宁波之樟村及象山有之。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国只有浙江一地有产浙江贝母,现主产宁波、金华。
白术----宋代始分苍术白术,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钱塘县志》)记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色为胜,产于潜者最佳。”明《本草品汇精要》立道地产地“杭州于潜者佳”。中国药学会年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指出:白术主产浙江东阳、磐安、新昌、嵊县四县为中心,其四周邻县如永康、缙云、仙居、天台、宁海、奉化都有出产,以上总称浙东白术,产品式样一般相仿;浙西余杭、小孤山、闲林埠一隅山地,亦有小量栽植,其品质特佳,称为杭白术,主销大城市大药铺,向为著名,其他产在皖南的徽术,产在平江的坪术,萍乡、修水的江西。产地浙江於潜,称於术,其形細瘦弯曲,如鶴形,叫鶴形野术,外皮紅潤光澤,内心朱砂点,味极清香,向为珍品。以前有南术北参之称。赵燏黄年考察祁州药市浙江产白术每斤32-64元,湖广术、江西术每斤6-7元。年出版的《浙江中药手册》记载:“於术过去多野生,现在人工栽培年产量担”。
延胡索----据浙江东阳县志记载,延胡索在唐朝末期开始种植,东阳产者个大黄亮,质坚饱满。明朝《本草原始》记载“今之茅山上龙洞,仁和(今杭州)笕桥亦种之”,此后延胡索在江浙一带大量栽培,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国只有浙江一地有产。
玄参----多地有产,浙江种植出名较迟者,至清代《杭州府志》才记载:“出仁和笕桥者佳”。《药物出产辨》记载:“产浙江杭州府,三月新”。年中国生药学泰斗和本草学大师赵燏黄在《增订伪药条辨》中说:“玄参市品,当以杭州笕桥培植者最为著名”。
麦冬---唐朝《本草拾遗》云:“麦门冬,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新安”即浙江淳安,《本草纲目》曰:“麦门冬,后世所用多是种府而成…浙中来者甚良”。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指出:“麦门冬,出杭州苋桥者,色白有神,体软性糯,细长,皮光洁,心细味甜,为最佳。安徽宁国、七宝,浙江余姚出者,名花园子,肥短体重,心粗,色白带黄,略次。近时布用,以此种最多。四川出者,色呆白,短实,质重性硬,亦次。湖南衡州来阳县等处亦出,名来阳子,中匀,形似川子,亦不道地”。杭麦冬种三年。味香,补阴力大。
白芍----自古赤白不分,明朝《本草品汇精要》始分,指出道地产地有“海盐、杭、越。”自明朝开始生产和种植白芍。58年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指出:“白芍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浙江产者称杭芍药,品质最好;安徽产者称为毫芍药,产量最大;四川中江渠河为川芍”。白芍为补肝阴之要药。
菊花----南宋《乾道临安志》记载;菊花有孩儿白、满堂金寿、安真珠等栽培品,清朝《本草从新》中曰:菊花“家园所种,杭产者良。”书中主要说明了菊花的栽培品以杭州产者为佳。《增订伪药条辨》曰:“黄菊,即黄色之茶菊,较家菊朵小、心多而色紫。杭州钱塘所属各乡,多种菊为业。书中说明菊花已在杭州钱塘地区普遍种植。
温郁金----郁金有“温郁金”、“黄丝郁金、“桂郁金”、“绿丝郁金”、四种。温郁金只产于浙江,瑞安陶山种植温郁金有多年的历史了。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莪术项下详细记载了温郁金的植物特征,并附“温州蓬莪荗”图,其子根即为温郁金,产量最大时浙江有十几个县种植。据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四种郁金,以温郁金提取物抗癌作用最佳。
浙江省地处东南海。屬于中亚热带宽绿阔叶林的北部和南部两个亚地带。地形与气候均多变异。所以盛产多种中药材。
据六十年代全国各地所产中药材调查统计。我省产四百余种。仅次四川而名列第二。综观今日各种药材资料。其总数约三千种。
在浙产中药中,最负盛名的是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和延胡索。一般总称之为: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
2、考历代本草。既无“浙八味”之名。又无类似归属其中的记载。
《本经》只言各药之生长环境(如川谷。山谷之类)而不及具体地名;《本草纲目》中有关出产地名并无专项。而隶于“集解”项下。在《千金翼方》中提到与浙江关系较密切的中药如“越州。榧子,刘寄奴”;婺州,睦州。并出黄连”,主要指绍兴、金华、淳安等地区。至明朝《本草品汇精要》一书中,各药均特立道地一项。其中,与浙八味有关者,即有白术“杭州于潜佳”,白芍“海盐、杭、越”、贝母“越州”等三种。考历代本草文献或各地方志,均未曾出现过“浙八味”的名称。也未曾有过类似的概括。
3、解放前也无浙八味之称。
民国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浙字条目下的药名只有白术(於术)、贝母(象贝)。乌头、驴皮胶四药。在《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浙字条目下的药名也只有四种,即贝母、茯苓、乌头、驴皮胶。两书所载浙药,除去重复实仅5药,属於浙八味者仅2种,自然。无法也不会形成浙八味的概念。考当时文献也没在发现浙八味之称,我们认为解放前并无浙八味之称。
4、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延胡索,五十年代纳入为38种国家统购统销管理的药材,为浙江省大宗种植品种,产量宏大,药材直供中央,由中央调配全国使用。对全国医药行业来讲都占有重要地位。年左右被公认为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
建国初期,中药材市场混乱,药价不稳,药材的批发、零售均掌握在私商手里。由于中药货源奇缺,广大群众有病买不到药、买不起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年种常用中药材中有55种药材严重缺货。因此,恢复和发展中药材生产、扩大药源、保证人民医疗需要成为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中药工作非常重视,年3月,中国药材公司正式成立,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省、地(市)县的药材公司,对中药材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从此结束了私营中药商垄断市场的局面。年和年在商业部、卫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下两次召开全国中药专业会议,对种主要药材和种一般药材的种植和采集进行了安排。药材种植面积从年的60万亩,增加到年的万亩,增长81.6%。
从年起国家规定38种大宗药材由国家统购统销,不准自由种植和经营,品种如下:
大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芍、茯苓、麦冬、生地、黄連、黄芪、貝母、枸杞、澤瀉、白朮、銀花、党参、附子、棗仁、山药、园参、牛黄、麝香、鹿茸、全虫、枳壳、檳榔、萸肉、紅花、药菊、牛膝、白芷、三七、玉金、君子、云木香、元胡、玄参、北沙参。
其中在全国,浙江产量最大的有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延胡索、萸肉和白芷十种。
尤其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延胡索,产量宏大,对全国医药行业来讲都占有重要地位,被公认为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年左右在国内诸多文献首次出现“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萸肉、延胡索”的记载。后将萸肉改为郁金。
如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年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浙江省商业厅卫生厅编写《中药材生产技术》。浙江省商业厅中新药管理处编的《浙江主要药材栽培及加工方法介绍》都记载了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杭州医药商业志》记载杭州:“年始白术、元胡、浙贝、麦冬、白芍、菊花、玄参等7种药材列为重点生产品种”。
《中药材生产技术》
“浙八味”指“浙江省出产的著名八大味主要药材浙贝母、白术、白芍、麦冬、玄参、菊花、郁金、延胡索”。简化称呼“浙八味”。
“浙八味”最早的正式文献,为中国药学会于一九六三年9月在杭召开的关于中药质量问题学术会议上,浙江药学会中药组集体编写的《浙八味综述》。
“浙八味”在浙江有悠久的生产和种植历史。产量大,质量优,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的代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目前浙贝母占全国总量90%,杭白菊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还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
二、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以浙八味为首的浙江省道地药材
1、评出新浙八味
浙江省药用资源丰富,有中国“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浙八味”和厚朴、山茱萸、栀子、铁皮石斛、薏苡、灵芝、乌药、三叶青、温银花、乌梅、岱山蜈蚣、前胡、萆薢等栽培品种,以及道地野生药材如佩兰、南沙参、鹿含草、香附子、仙鹤草、丹皮、天门冬、复盆子、防己、川楝子、土茯苓、金樱子、黄精、茵陈、车前草、野山楂、虎杖等因品质优良为市场所称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年3月1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公布了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确定铁皮石解、灵芝、衢积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
浙江是铁皮石斛传统道地主产区,全省种植面积4.2万亩,产值50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天目山铁皮石斛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义铁皮石斛、雁荡山铁皮石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我省是灵芝传统产区,以赤芝段木栽培为主,全省种植面积0.3万亩,产值15亿元左右,占全国的30%。
我省天台是“中国乌药之乡”、道地主产区,天台乌药品质居全国之最,目前种植面积0.4万亩,产值0.6亿元,占全国30%左右。天台乌药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药嫩叶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
三叶青又名金线吊葫芦,产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因产地不同,其形状和药性略有差异,其中浙江三叶青因葫芦状块根又颜色亮,就药性而言属上品。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8万余亩,产值约1.5亿元。
覆盆子全省覆盆子种植面积7万多亩,产值4亿多元,约占全国50%。覆盆子在欧美作为水果,价格昂贵。
西红花种植面积约0.6万亩,产值2.5亿元,约占全国的50%。全国种植西红花的,种球都是浙江在供应。
浙江前胡品质优良为市场所称道。衢积壳产量大,可以开发为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类药。
2、发展对策
(1)浙八味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品种种植面积逐渐缩减,
如杭白芍由于其生长周期长、成本高、产量低等原因,种植面积由原来最多时期的公顷萎缩到目前不足40公顷。温郁金目前只有瑞安陶山马屿两个乡种。产量最大时浙江有瑞安、永嘉、温岭等十几个县种植。随着宁波市建设不断向周边发展和鄞州劳动力的外流,调查结果显示鄞州产区对栽种浙贝母已经丧失了一定积极性。
②其他产区药材的冲击。
国内特别是安徽毫州已成为全国白芍主要产地。杭麦冬因产地面积萎缩,价格较贵,四川产川麦冬,已成为市场主流。安徽已成为白术另一主产区,它参照浙江加工办法,切片后极易同地道产区浙江白术混淆。年浙江鄞县、东阳的浙贝母经过引种在江苏南通、大丰,现成浙贝母种子地,年延胡索引种陕西固城后大面积种植,5年产量超浙江。浙江产麦冬、郁金已无全国市场。广西、四川产郁金,四川产麦冬已经一统天下。
③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导致原药材品质下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药农近年抛弃了传统的使用农家肥的习惯,如在浙白术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近20%,致使农药残留与重金属超标。有些药农为节省人力和物力,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法,如浙白术传统加工为弯囱而变为直囱,导致浙白术的品质下降,温郁金种植从50年代使用苏联化肥起,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发生改变,出现从未见的烂根现象,使药材品质和产量下降。以至于,安徽毫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杂志上发表了《“浙八味”等道地药材产区战略转移至安徽池州地区的可行性研究》的论文。
④人工成本较高
再者浙江地区人工成本较高,使药价据高不下,更加剧了对浙江产药材的冲击。
⑤医保目录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不分
各省市的医保局,麦冬,白术,黄茋,当归,菊花,延胡索,山茱萸等上百个中药医保目录上就一个零售价,没有等级分别,没有产地分别,好药差药都一个价。于是各饮片厂和药房就买便宜的二年生川麦冬不买三年生浙麦冬,买便宜的湖北产白术,不买浙白术,买便宜的陜西产延胡索,不买东阳延胡索,买便宜的安徽产的山茱萸。上述产地药材价格普遍比浙江道地药材产地价格低30―50%以上。
(2)对策
①注册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我国1年《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可用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来保护。《商标法》第16条对地理标志定义如下:“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目前灵芝、铁皮石斛、天台乌药、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原产地保护。其余新老浙八味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②统一和提升地方中药材标准,努力支持大型企业参加国家中药材标准
既是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保障,一些道地产区对此十分重视,如“浙八味”产地之一的浙江省磐安县,2—4年共制定了10个中药材地方标准,其中省级4个、市级3个、县级3个。浙江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参加《中医药-灵芝》ISO国际标准制定和国家灵芝与铁皮石斛规格等级的制定。要加快新老浙八味地方中药材标准,努力参加国家中药材标准。目前新老浙八味还有郁金、衢积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西红花未制定规格等级标准。
③建立道地药材质量与安全评价、控制体系
浙江省道地药材丰富,但没有体现市场上的优质优价,主要是缺乏一套品质、药效成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控制体系。同时,浙八味晒制、蒸煮、切片、包装、贮运及产品初加工技术落后,影响市场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中药材生长及有效成分形成的影响;农残等污染因子在中药材中存在的形态与累积规律;运用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建立道地药材环境安全评价体系,为道地中药材产区环境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④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恢复优质种源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老八味种质资源保护,浙贝母要在江苏大丰种植种子,完全可以在浙江省的产地变迁中去劣选强。最近临安恢复了於术种源,应该抓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⑤开发下游后续应用药食化农等品种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开发中药功能性食品、天然植物提取物、保健品添加剂等。提高原生药和饮片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浙产药材的市场整体竞争力。如年,常山培养出“常山猴头”,为浙江增添一宝。常山县的栽培量曾为世界第一,名声在外。我省最早开发,没有进一歩发展,江中药厂开发的猴姑饼干达到10亿年销量,又准备把猴姑米稀做到亿。老浙八味很多是药食两用品,可以大力开发中药功能性食品。
宋捷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