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组织“文明市民看交通”行动,记者对徐州的交通现状进行全方位体验:
川流不息的道路上,斑马线前,每当行人通过,机动车在停车线前整齐停下,为行人让出一条安全通道;
米长的新光路,是社区小道,交警接受市民建议重新调整路面标志标线,使原来违停严重的道路车流单向有序通行;
20平米的街头交通法规学习点,违章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片;
………
以上场景虽然只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事,却也真实地反应了徐州这座城市的道路上每天都在默默发生好的改变。
瞄准“淮海经济区
交通管理示范市”目标,
交警支队全力以赴
“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
文明礼让
斑马线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细节决定成败,也更能打动人心。徐州能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确实是实至名归。”在海天大厦门前,刚刚从斑马线上急匆匆跑到路对面的山东客商梁先生对记者说,“只要你走上了斑马线,不管公交车还是私家车,大家都会主动停车礼让,你说咱们还不得快点走过来,礼让也是相互的嘛!”
就在几年前,徐州市区的斑马线上人车争道、鸣笛催促等交通陋习屡见不鲜,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更是令人痛心。
为此,徐州交警部门提出“礼让斑马线”的理念,并秉持“最严”的整治理念,出台了《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公安、交通、城管部门合力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坚持全覆盖整治、零容忍执法,严厉处罚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
据统计,
徐州市斑马线礼让率已经高达95%,
斑马线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同比减少了70%以上。
斑马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线”“文明线”和“风景线”。
群策群力
打通城市交通每条“毛细血管”
新光路是泉山区的一条在百度地图上需要放大几倍才能找到的小路,可就是这又短又窄的米道路,却是4个居民小区的重要出口,而在徐州,这样的道路数以百计,它们仿佛这座城市一条条的“毛细血管”,将车流汇聚到一条条城市交通大“动脉”中。
“以前这段路根本没法走,就这么宽,一旦路边有车停,两辆车都错不开!”住在路边锦绣嘉园的蔡女士告诉记者。
泉山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崔玉庆介绍,
大队认真分析拥堵原因,走访周边群众,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决定
将这条道路改为单行道,
在道路西侧按照“应设尽设”的原则组织规划了机动车停车泊位40多个,
在道路东侧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在沿街商铺门前规划了专用停车泊位,
交由相关职能部门施划,解决了居民和商户的后顾之忧。
今年还将进一步利用边角空地及闲置道路陆续增加停车泊位个,进一步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一系列的“组合拳”,
打通了这条“毛细血管”,
收获的不仅是群众的赞誉,
也优化了城市交通通行环境。
学罚结合
打出行人非机动车整治“重拳”
当天上午10时,在中山南路与建国西路交叉口的交通法规学习点,十多名市民正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交通安全教育片。
泉山交警大队七中队民警黄健介绍,
在市区主要路口建设“文明交通学习点”主要是通过“以学促管、学管结合”的方式,营造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学习内容主要针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和因违停车辆被拖移的驾驶人,在登记身份信息后,
观看交通事故录像,
现场讲解学习,
抄写道路交通法律、法规,
体验执勤,
填写《承诺书》,
实行长效管理。
精准定位
打造道路交通治安防控体系
在徐州街头,不时看到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交警摩托车巡逻队,这支队伍被称为“蓝剑突击队”,队员们既管交通,又管治安,形成了与巡特警的日常定点守控、分局巡防的划片执勤相呼应的网格化、立体化防控布局。
在三堡公安检查站的广场上,一辆辆汽车驶入驶出收费站,民警不时将其中的车辆拦下进行随机抽查。
三堡公安检查站站长陈磊介绍,
“我们检查站交警是守护徐州平安的第一道防线。”目前交警支队所运用的缉查布控系统,嫌疑车在4公里以外出现,系统就能预警,极大地提高了打击精准度和效能。
而且,交警部门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方便群众
打出指尖微警务系列组合拳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交警支队车管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求突破,打出了指尖微警务系列组合拳,
开通违法查询、路况咨询、业务预约办理等十余项便民项目,实现21项车驾管业务网上办理;
出台《交警优化营商环境十五项举措》,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经营;
深化警邮共建,建成8个警邮合作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利用“一号窗口”受理各类疑难事项余件、为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疑难事项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保持%;
通过“”热线接受咨询、建议3.6万余条,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赢得了群众满意。
百家机关联百镇
千名干部进千村
万名党员入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