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
重阳已过,深秋又至,晚风轻抚,
遍地金黄,漫野飘香。
秋之色亦是菊之色也。
此前还蜷缩在一团的花之精灵,
在秋的爱意下舒展了一季的饱满。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产量居首。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如果按花瓣的外观形态细分,还有圆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类型。菊花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所以农历九月既被称为“季月”,也称为“菊月”。公元八世纪左右,菊花从中国传入日本。后17世纪末,由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9世纪中期中国菊花再被引入北美,至此,中国菊花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菊花文化源远流长。每每提到菊花,总会联想到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根据《周易》,“六”是阴数,“九”是阳数,由于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就是九又重九,是两个阳数相重的日子,所以人们称这一天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人们祭祖思远,登高赏菊。菊花作为一年之中花时最晚的花,开在秋末冬初。百花萧瑟凋敝,唯有其傲然其中,摇曳生姿,后世也将菊花看作是长寿的象征。此外,重阳节还有饮用菊花酒的习俗。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人看来是祈福祛灾的吉祥一宝,深受人们欢迎。
其实国人赏菊观菊,与其说是因为它的美丽驻足赏芳,不如说是认同它的文化内涵。菊花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有着其自身的文化标签。周敦颐曾说“菊,花之隐逸者也。”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更迭,社会黑暗,给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们一记现实的重击,于是他们纷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陶渊明与菊花)
而其中之一的代表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陶渊明。世人爱菊,皆因陶公。陶渊明,爱菊成痴。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将其隐世的淡然表达得淋漓尽致。人淡如菊,不为浮华,不慕名利。陶公偏安世间一隅,于乱世之中修身养性,放逐于世人眼界之外。“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像是暮秋开放的菊花,淡然绽放,不与百花争宠,只留清明于世。“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菊花是他的安静南山,是他的朴素田园,更是他自己。不知是菊花成就了陶公,还是陶公成就了菊花。也许每个讲究积极入世的文人,都在内心深处有一方宁静的世外桃源,那里有着清澈的湖泊,藏着自己干净的灵魂。陶公之后,菊花深受后世文人墨客追捧。而陶公本人也被称为菊花的守护花神。
菊花不仅能作为观赏花卉,更是有着自身的实用价值。“朝有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先秦时期,人们就将菊花作为食物食用。同时在《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上,菊花的药用价值也被详细描述。“菊性寒,得天地之清气,历经寒暑,有清熟、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等功效。而且不同品种的菊花还有着不同功效,比如黄菊多用于散风清热,白菊用于养肝明目。我们浙江有句俗话说“黄菊入药,白菊入茶”,我们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可是著名的养生饮用菊呢。
此外菊花的香味也有用。如果将菊花晒干制作成“菊花枕”,于菊花芳香气息中入眠,更有清脑明目的功效。
人这一生,正如花的一生,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地纷纷扰扰,眨眼间也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淡如菊,淡然地开,淡然地谢,行至深秋,归于宁静。它们重重叠叠地映着,交错着,忽又天高,忽又地远,回首望,朵朵花开正烈……
(文/张群野)
历年杭州菊展精品图欣赏
喜欢多姿多彩的菊花的朋友们,别忘了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