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秋菊飘香重阳至,桑榆树梢分外红

点击标题下「东方烟草报」可快速   

  几番秋风秋雨,百花萧疏,山菊开了,满山坡一片光灿。黄的瓣,金的蕊,盈盈秋菊惹笑了云霞。于是,季节渐渐将深秋拉进帷幕,于浅霜红柿菊黄之间,轻奏着一曲温馨愉悦的深秋清歌,九九重阳节悄然而至。   

秋菊飘香重阳至

  家乡的重阳节也有登高、敬老习俗,而最重要的习俗是赏菊。

  秋深霜渐浓,已然是百花凋零,唯有秋菊盈园,固守在清秋锁寒的风中,傲霜怒放,仿佛将深秋划开了一个口子,流淌出斑斕的色彩,闪耀着缤纷的光芒,在悦目赏心之时,给深秋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重阳赏菊,不仅仅是观其五颜六色、千奇百态,更是品她傲霜而不颓靡的节气,赞她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悟她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赏她淡雅而不奢华的意趣……

  人到老年,精神矍烁、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一如这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重阳可赏菊,黄花度重阳。重阳佳节伴着黄菊飘香,仿佛从诗经楚辞中一路走来,漫步于唐风宋韵里,浏览于明清歌舞中。重阳佳节是属于花甲卸任转折的轻松、是属于古稀牵手依偎的陪伴、是属于耄耋拐杖支撑的充实……

  花事已尽,唯有菊香。菊英竞华,满庭盈芳。此时,邀三五好友,或热闹于庭院赏院中之菊,或漫步于公园赏盆中之菊,或跋涉于山野赏田园之菊……与其说是赏菊,不如说是放飞自己的心境、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思念。重阳,这个凝聚着古老文化、民间风俗的传统节日,像一壶陈年佳酿,让我们品味出浓郁的醇香。

  黄花分外香,转眼又重阳。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漫步花丛,心情不由自主地诗意起来,优雅而散淡,有些浪漫,有些小资。品不完的菊花韵味,看不完的菊花丽姿,说不尽的菊花魅力,渲染着重阳、衬托着重阳。

  流连于菊花的海洋,一阵阵淡雅的菊香始终弥漫、浸润着赏菊者的心。关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又急切切跃入心头……

(山东日照市局崔维艳/文)

九月九日九层糕

  从古至今,重阳节风俗在时间洗礼中愈加丰富充盈起来,例如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花,而在温州泰顺,便有制作九层糕、食用九层糕的传统。

  九层糕,又名九重糕,是泰顺人民日常也会食用的特色食物,既可以当作正餐主食,也可以作为小吃零点,在重阳节这样的节日里,九层糕便更有了特殊的节日意义。九层糕,寓意“长长久久,步步高升”,糕取自“高”的谐音,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景;九层与九重同意,暗示“长久”、“长寿”,饱含着对重阳节老人们的深情祝福,也展示了大家对家庭和睦团圆的渴望。

  每到重阳节前,家中的妇女起个大早,取出早早备好的红米,将它们洗干净,晾干后少量分次放入石磨,磨出的淡红色米浆从磨中慢慢流出,用长勺舀出米浆倒入竹屉之上的模具中,盖上锅盖,等上些许时间,掀开锅盖,这第一层便已完成。暗红色的糕体散发着扑面而来的米香,混杂着竹子的清香和山间泉水的清冽,让人不禁口中生津。后面八层,如法炮制,最终便成了“九层糕”。

  用竹签划开出锅滚烫的九层糕,将纱布提起,反向扣下,完整的九层糕就躺在了盘碗中。老年人爱蘸着熬制数小时的高汤吃,起到滋补作用;有人也爱简单配制酱油醋调制的酱料,撒上少许葱姜提鲜;调皮的孩童爱抓起一块,趁热尝尝原味,米香和竹香混合。九层糕放凉以后,可以切成小块,或炸或煎至两面略脆,吃进口里,外酥里嫩,好不快哉!

  泰顺九层糕,老少咸宜,人们吃的不仅仅是这份古朴配方的美味,更是一份真挚的情谊,是对生活认真的态度,是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是泰顺人民对老年人的关爱、对孩童的期冀。

(浙江泰顺县局蓝宪/文)

母亲的重阳节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考虑问题是那样周到。

  家里挂在墙上的日历,这个月还没结束,下个月的重要节日已经被母亲画上了圈。小时候,看到母亲日历上圈着的“重阳节”这几个字,不禁好奇地问:“重阳节是什么节?比过年还重要吗?”母亲告诉我:“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寓意。这是专属于老人的节日,必须记住哦!”母亲在说“必须记住”这几个字时还加了重音。

  彼时,外公外婆住在离我们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县城。然而,每逢重阳节,再遥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母亲对他们爱的表达。上世纪80年代初,从我们住的村子到外祖父母的家邮寄一个包裹至少要半个多月。那会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每年重阳节前一个月,母亲都要到集市上采购礼物,一双袜子、一件汗衫,或是外公外婆在当地吃不到的土特产。与礼物同行的,还有母亲写的便条:“爸爸妈妈重阳节快乐!我们一家过得很好!你们要保重身体!”她小心翼翼地把便条夹在衣物里,用布包好后,急匆匆蹬上自行车,赶往小镇上唯一的邮局。母亲说,礼物不在大小,用心送出就好。

  奶奶在父亲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母成家时爷爷就和他们一起生活。农家的重阳节正值秋收季节,是最繁忙的时节。记忆里,重阳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都要提前做油炸糕,准备好节日当天的食材。重阳节当天,母亲会提前回家,做一桌丰盛的午餐。

  如今,外公外婆和爷爷都已离世。母亲的黑发染上了白霜,腰身不再挺直。母亲说,孩子们都太忙,不用惦记着给她过重阳节耽误工作。每次通电话,她总是提醒我注意身体,看书写文章要少熬夜。

  “百善孝为先”。现在我已为人母多年,更加理解了母亲对长者那份深深的挚爱。只要重阳节有时间,我都会回去陪伴母亲。并且,我会把点点滴滴的母爱写进文字里,通篇都是——我爱你!

(山昆公司王海燕/文)

诗词寄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浸润着菊花、茱萸、登高、饮酒、思乡、怀人、悲秋等等元素融入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思里,流露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不言自己独在异乡的孤寂,反而站在兄弟的角度为自己不能相聚登高所带来的缺憾而惋惜,可谓曲折有致又合乎常情,让人读了心头一颤又一暖。同样饱受思乡之苦的还有明代的文森,他在《九日》中写道“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樽前花与家中花,眼前景与家乡景两相对比,更衬托出游子的孤寂与思乡的凄苦。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过一首《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在重阳,词人怎能不饮酒赏菊?李清照篱前独坐独饮独酌,菊花香气弥漫,让人闻之销魂。

  说到重阳节的诗词,就不得不提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词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同样的重阳节,同样的菊花,同样的秋风,同样的严霜,但是在主席的词句中,看不到花酒空愁,萧瑟岑寂,有的是野菊挺立,绽黄吐芳,秋高气爽,英雄气概,让人倍觉欢欣鼓舞!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佳节,小村茂林,青山土郭,场圃当前,菊花在侧,鸡黍满桌,佳友围坐,饮酒闲聊,看似平平淡淡,其实诗酒田园,果真是人生乐事啊!

(山东高唐县局张玲玲/文)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这个重阳节,您有哪些话想对父母说?想为父母送上怎样的祝福?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的心里话。   

本期监制:张娜

责任编辑:张帅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st/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