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九点半,云龙书院周末大讲堂迎来第场公益讲座,也是本年度第74场讲座,由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李银德主讲《徐州汉文化的资源、特色与弘扬》,书院内座无虚席,大家受益匪浅。
徐州不仅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弘扬汉文化,积极谋划保护和利用徐州汉文化的独特资源,酝酿建设高规格的汉文化旅游景点,抢占汉文化旅游的高地。为使广大市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并传承汉文化,让古老的徐州大地无比丰富、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徐州文化强市建设,云龙书院特邀请李银德馆长开设此次专题讲座。
李馆长的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徐州汉文化的资源,
主要介绍徐州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遗存,
重点介绍汉代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的王陵,
列侯、刘氏宗室和其他达官豪室的墓葬等;
第二部分比较分析徐州汉文化与国内相关城市汉文化的异同及特色;
第三部分介绍徐州关于汉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
徐州汉文化定义、定位和时空界定
李馆长首先对徐州汉文化定义、定位和时空界定做了介绍,定义:汉代徐州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是物质遗存,即考古学上汉文化。定位:大汉之源,或曰汉文化的发源地。但不是两汉文化发祥地。时间:公元前年—公元年,共年。包括西楚、西汉、新、东汉、三国。空间:丰沛、徐州、下邳等。
1徐州的汉文化资源
(一)历史文化资源
李馆长介绍了刘邦为代表的丰沛集团对汉帝国、汉民族、汉文化的历史贡献;以及乌孙公主对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贡献。
(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城址、手工业遗存、陵墓
(1)城址
李馆长说,汉代彭城城址发现早晚叠压的两期城墙,第一期城墙构筑于生土面上,为加固墙基,底部向下挖有深0.2—0.5米的基槽,墙体向上分层堆筑而成,每层堆土颜色不尽一致,以灰黄色为主,夹较多的料姜石颗粒。墙体保存最高处堆土可分为5层,残高1.3米。
第二期城墙是在第一期城墙的基础上扩建增筑而成,保存相对较好,略呈西北东南向,暴露长度约米,墙体残高1~1.2米。
“发现一处可分为三期的城门,第一期城门叠压于第二期城门下,打破生土,仅发现有两处近圆形柱坑,坑底有柱础石。第二期城门与上述第二期城墙年代一致,构筑城墙时即预留有城门位置,该期城门宽3.2米,两侧砌石板或块石,残存最高1.5米,由10余层石板平铺垒砌而成。城门底部发现有踩踏面痕迹,应为长期使用所致(图0.12)。”
李馆长说,第三期城门是在第二期城门废弃之后,利用原城门的北墙,另砌一石墙,将城门收窄为宽约2米,亦为石板平铺砌成。第一期城墙与第一期城门尚无直接关系,第三期城门年代的上限即最早为王莽时期。发现夯土台基、道路、排水沟、水井、粮仓等。
(2)手工业遗存
李馆长介绍,这其中包括采石场遗址,大型采石坑64个;冶铁遗址;石灰窑遗址;陶窑遗址;铸铜遗址,铸钱、兵器、铜镜;玉器手工业等。
(3)陵墓
“发现各类汉墓座;诸侯王墓共23座:其中西汉楚王墓8处18座,狮子山2座,驮篮山2座,北洞山1座,桓山1座,卧牛山3座,龟山2座,南洞山2座,东洞山3座,楚王山2座。”
李馆长介绍,以及东汉土山彭城王墓1处3座,古邳下邳王墓1处2座,西汉列侯墓1座,刘氏宗室成员墓11座,东汉列侯或刘氏宗室墓4座,西汉达官豪室墓12座,东汉9座。
在诸侯王墓方面,有狮子山楚王墓,羊鬼山王后墓,驮篮山楚王(后)墓,卧牛山楚王(后)墓,龟山楚襄王刘注(后)墓,东洞山楚王(后)墓,土山彭城王(后)墓,双孤堆下邳王(后)墓,列侯、刘氏宗室墓,拉犁山东汉列侯墓,达官豪室墓,彭城相缪宇墓,茅村汉墓。
2徐州汉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李馆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徐州汉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徐州汉文化是大汉之源;汉初接秦之弊实行郡国并行制,两汉徐州主要是以诸侯国的政体存在,是汉代藩国的典型和代表;两汉文物遗存丰富、系列完整,陶俑件,封泥件,玉器近件,其中玉衣16件(西汉8、东汉7件)、玉棺3件,钱币万件;石上春秋,永享万年。
3徐州汉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
李馆长介绍说,徐州汉文化在国外独立或主办展览9个;自年开始参展10多次。
国外文物展览
年澳华历史博物馆
年奥地利雷欧本博物馆
年法国蒙布里松市迪安纳博物馆
年奥地利雷欧本博物馆
年埃塞克斯郡肯彻斯特城堡博物馆
年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南越王墓参展)
年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与江都王墓)
年纽约中国艺术馆
-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
参展
年徐州土山汉墓银缕玉衣到日本展出
年银缕玉衣赴日本参加“世界四大文明展”
年—年银缕玉衣赴意大利特雷维索在卡拉雷兹宫展出
年金缕玉衣在意大利总统府展出
年银缕玉衣等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展出
年金缕玉衣等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展出
年在银缕王衣在德国展出
年在沙特阿拉伯展出
4如何弘扬徐州汉文化
事实上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问题
定位、特色仍然很重要
依托、用足、提升、做大、做强现有资源
文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