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季朗友
为爱东山好,时时结伴游。野花争岭秀,春雨助泉游。树绕僧房寂,藤缘石磴幽。后峰何不到,因耻过秦沟。
这是丰县明代诗人季之翰《游东华山》留下的诗作。
秦沟相传秦始皇听信术士之言,说丰县有帝王之气,为破丰县之风水在华山与岚山之间派人挖了一道深沟,后人称秦沟。丰县的风水当然没有破,不然就不会有刘邦命名“东华山”之说。
秦沟是否为秦始皇所挖,一时难辩真假。不过秦沟确实有,它被列为“华山八景”之一。
前些年笔者到华山脚下作过实地调查,据山脚下老人说,华山与岚山之间有一道跑开马的山涧,中间有一道秦沟。
人走在沟壑间,向上望深远险峻,云气绕黛瓦,光绪《丰县志》华山十景,“削壁袅云”。应该指的是从秦沟底处上望高耸难攀之感。
关于秦沟的消失,山南脚下的张老先生说,“开山先从华山与岚山之间向南打石,也就是从华山北坡,向南开山打石,第一次掘石二十米,后又向南掘二十米,以至后来大规模的开山打石,秦沟也就消失了”。
别管秦沟是否为秦始皇所挖,有一点可以证明,说明秦沟的历史久远。以至秦沟被列华山著名的景点,引来无数诗人骚客到秦沟寻古探究。
在描写秦沟的诗词中,还是季之翰写的好,说明先生的高洁,暴秦必亡的道理。
华山在丰县城东南三十里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刘邦破淮南英布回故乡,在沛宫欢宴父老,唱大风歌之后,曾乘兴游览华山,将华山命名“东华山”,以示区别西岳华山。
光绪《丰县志》山河篇华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元设巡简司于此。三峰岧峣,耸秀异常。汉高命名东华,与西岳并。亦称小华山”。
华山三峰,前为华山,中为岚山,后为驼山。一脉相连,三峰互接,横穿百里平原之上,山峰虽然不高,因百里无山,却显耀入目。
早晨登上山顶,向东南观望百里之外徐州群山,似隐似现,轮廓如铸如散。西北望三十里外丰县古城,城门峻楼清晰可见。
攀登东城门楼之上,可望见东华山,因而,门楼被命名一个大气的名字“望华门”。
民国21年(年)秋天,丰城东南角护城堤上建一亭,因东南有华山,亦命名“望华亭”。砖木结构六柱四角,飞檐翘角,叠脊合瓦,滴水迎风,装饰凤鱼海马,顶塑莲花堆宝。亭与郊外公园相连,成为民国丰县著名景点。丰城这两古建都沾了华山的光。
“卧石观云”
为华山又一著名景点。
相传三国名将赵云,兵驻彭城一带。一日行军见百里一屏障,旷野平原,忽见山麓,应为胜地。遂歇兵山下,兴致持枪登山。
山虽小,景精致。山前,山后,山中尽兴畅游。在华山侧峰之南,仰卧一方石歇息,见天空净蓝云白,云走朵飞,似龙似驹,如山如涧。
赵将军心旷神怡,抖起精神,此时此景持枪飞刃,在一块石壁上刻划出“卧石观云”四个大字。
民间至今流传着赵云游山时的四句话:“战息未卸甲,勒马山上踏,身卧岩石面,仰观彩云霞”。
“三绝碑”
光绪《丰县志》,“袁尊道字淑正,至大间,以神童荐。气刚直,性颖悟。年十六,能诵五经。初为国学四门馆正字,升伴读,历任河间治中。及致仕,授翰林直学士、大中大夫。年七十四终”。
其子袁焕光绪《丰县志》介绍,“尊道子。少游虞集之门,登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吏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师、右丞相,赠鲁国公。至正末,退居华山之阳,号友山居士”。
袁尊道去世后,其子袁焕,把他葬在华山脚下,并立碑以颂。
袁尊道碑,被后世誉为“三绝碑”。该碑由元代姚燧撰文,赵孟頫书丹,郭贯撰额。
姚燧元代文学家,号牧庵,河南省洛阳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所作碑志甚多,己散佚。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被后世称为“赵体”。郭贯为当时撰额名家。
三人能请动一人实属不易,由于袁焕的名声及孝道,请三人为其父墓碑撰文书丹。当时就被人们誉为三绝,故称“三绝碑”。
由于丰县是黄泛之地,屡遭黄河决口水淹丰沛大地,三绝碑被淤地下。明万历年间知县常思温舁碑出土,“字书如新,其拓本,海内争宝焉”。此后又迭遭水患,碑被淤没。
《丰报》在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刊登:文献委员会,悬赏发掘三绝碑启示:
“查三绝碑,淹没于华山大桥北约三里余之地。此碑系袁遵道墓表,郭贯题;赵孟頫书,本会为保存古物起见,特悬赏发掘。如有人指定地点,因而掘获者,奖赏洋二十元。自行掘获报告本会者,赏洋八十元。储金以待,决不食言。此启。”
这说明从明、清、民国人们一直对这件珍贵文物没有放弃寻找。
“蓝桥会”
蓝桥,在华山东南角,紧邻华山南麓。一条从西北向东南的溪流,桥面斜跨溪涧,流水清澈明晰,吸一口泌入心肺。蓝桥条石横铺桥面,两边有石栏。此桥民国年间还完整存在。
古装戏剧《水漫蓝桥》,亦称“蓝桥会”。故事就发生在这条斜溪石桥上。古往今来,在民间被人们广为流传。故事曲折凄凉,且又美满动人。
华山一度曾经是丰县的政治中心,明代嘉靖五年()因黄河水泛滥,水淹丰县城久久不退。
县城被迫迁至华山之阳。因县城偏安县东南隅,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在嘉靖三十年年,又将县城迁回旧址。
张大烈在光绪十九年间在华山之西,大沙河上建桥,是真实的传奇故事。建好后华山桥,也成了一个景点。周围十几里的百姓,没有事也要过华山桥,参观一下。
华山桥与西的杏花村,都是华山一个不错的景点。
年以前,去徐州做生意的推车人,在杏花村喝酒,推车过华山桥。也不少人选择,推过华山桥,打尖华山镇。
年11月中共华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建县初期辖王屯、陈楼、宋楼、梁寨、李寨、五个区。位于苏鲁二省的丰、沛、铜、肖、砀、单六县交界。是湖西抗日根据地和皖北新四军取得联系的交通枢纽,也是大沙河两岸我抗日军民与日、伪、顽斗争极为激烈的地区。
华山县的建立,辖地并不是以华山办中心的幅射,县府驻地宋楼、季庄、单县吴溜。年11月驻进宋楼。年3月迁至戴套楼,可以说华山偏居一隅。
为什么叫华山县呢?笔者暂没有看到相关文献资料。推测是华山知名度高,“百里平原一障横”,中流砥柱。以华山命名表现出军民抗日的决心。
“打了南山头,苦了五大楼”。这是迷信的说法,如果动了华山的石头,华山南边的五个带楼的村子要倒霉。毛楼、小王楼、大史楼等五个村富户与大地主,他们联合起来对华山看管,禁止山下釆石。即时日本人占据华山时,他们也不准许华山周围百姓动石。
破四旧开始华山正式开山打石,五大楼村民不在信迷旧思想,个别老人他们虽然不高兴,也不敢过问了。华山石用于民房做基石,是很好的天然隔潮石,大量用于民众建房。石头卖到敬安、梁寨、宋楼、单楼、欢口一带的乡村。
由于开山取石,以至华山消失,并开始向山根掘石深达几十米,华山消失了,当时没有人感到是华山的痛,千百年来在丰县地区最著名的风景名胜,成了人们的一个美好的记忆。
还好,目前只剩下岚山与驼山残峰,亡羊补牢还末晚,只要保护重建,她依然是丰沛大地人们心中的圣山。
华山三山名字有点乱
华山镇有三座山,每座山都各自的名字,后来人们习惯统称华山。近些年这三座山的名字称呼有点较乱,并且出现四个名称,特别是中间的山称呼不一。
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知道每座山都有单独的名字,真正准确说出每座名字还真有点犯难。
笔者近日写华山古镇《陈迹山华千年悠》一文,查找丰县志书关于华山文献资料发现,这些权威志书,对华山各山叫法不一,错误百出,为了不贻误后人,有必要写篇小文正之。本文根据资料应该梳理一下。
(1)光绪《丰县志》山河篇:华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元设巡简司于此。三峰岧峣,耸秀异常。汉高命名东华,与西岳并。亦称小华山”。记录非常详细,从南边数起,第一山为华山。
岚山:“在华山之北。旧有山神庙,永乐间,县令方琛重建。嘉靖初,邑人尹贞复以铁像。今淤。”中间的山为岚山。
驼山:“在岚山之东北。旧与华、岚相连,周亘十余里,窿然秀丽,亦一奇观也。今淤”。也是人们所说的后山,明万历丰县志,及清乾隆、同治《徐州府志》皆作“堕山”。
(2)年《丰县地名录》:(页)“华山村,因有一孤丘一一华山而得名。实际上有三座山:自北向向南有龟山、驼山、华山。”
(3)年《丰县志》:(52页)“华山镇,因有一孤丘华山而得名。实际上有三座山;自北向南为龟山、驼山、华山。
三山占地面积13公顷,高出地面30米。龟山与驼山相距不过米,丰徐公路从中间通过,驼山与华山紧紧相连,似若驼峰。”
(4)年《丰县文化遗产概览》:(41页)“华山是华山、驼山、岚山的总称,因三山相连,又被称为华山三峰。”
(5)5年《丰县风物志》:(69页)“华山是徐州府以北第一风景点。华山为华、驼、岚三山的总称。华岚两山相连。驼山在圩外东北隅,相距余米。
驼山上建有庙宇(民国时曾改为第七区公所),由山脚沿路可登,坡度不大,行走方便”。
光绪《丰县志》是公元年县令姚鸿杰主编,其志明确说明华山三峰名字,前峰最南边的山叫“华山”。
年《丰县地名录》,把中间的岚山错称驼山。实际他们没有明白驼山与龟山是一个山。
年《丰县志》是权威志书按说是不应出错误,在华山名字论述上是非常错误的,并且非常误导人们,错误的指明了三山名称位置。“龟山与驼山相距不过米,驼山与华山紧紧相连。”
实际上编者采用了年《丰县地名录》的说法。自己跟本没有去实地调查,如果去华山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没有分清龟山与驼山就是一个山,不知道有岚山这个名字。
年《丰县文化遗产概览》这部书编的不严谨,书中有个别不准确的错误。这部书把驼山与岚山换了位置,可以说也是不对的。
5年《丰县风物志》,在华山编辑上可以说主编樊佑杰先生非常仔细严谨。
书中所记华山三山名字与光绪《丰县志》一致。并且解释了为什么驼山与龟山是一个名字。驼山又称龟山,因它前低窄像龟头、后椭园像龟身称之。
为什么有必要搞清楚华山三峰的名字,如果你生活在华山,总不能把三个山说成一个,这样即矛盾又表达不清楚。
例如一个人上驼山了,有人问上那山?如果说上华山,一是别人会找错地方,二是概念不清。
现在虽然华山不存了,但它的正确排序从南边说,华山、岚山、驼山(也称龟山。)
01古寨
光绪《丰县志》:“义合砦城东南三十里,华山里。周围四百丈,东西二门,濠二道。咸丰十年生员尹藜光倡修”。这是咸丰年间最初的华山寨子。
由于清末社会动荡和土匪作乱,华山周围众多的富户及地主纷纷入住寨里避难,人多带来商机,也给华山镇繁华。
原来寨子已不适应华山发展,在原来基础上扩大古寨。这次把华山、岚山圈围在寨子里。以粘土筑墙,上有垛口及瞭望孔。寨墙高大坚固,北寨墙在岚山北山根下。人们登山即可看到寨外情况,一览无余,更好地保护寨里人的安全。
02古井
寨里古井多眼,最著名的要数华山之南,有一东北向西南的泉眼,井坐泉上,大井套小井,水质甘甜,历代华山居民都饮此泉里水。泉井直径较大,井里能同时下8个人,还不沾身子。
年5月18日丰县沦陷,第二天日本人占据华山。不久,日本人规定此井水,镇里居民一律不得饮用。并用铁丝网围着,居民也不敢靠近此泉。
华山村民在寨里东北角打一井自用,后又华山西北角凿一井,水质较好。日本投降后,村民才又开始饮用泉水井。
随着开山,泉水不再,井里虽然有水,已没有了往日口感,年代后期,泉井被填上,往昔的甘井再也看不到了。
03学堂
年3月油印本《丰县教育志》记载,“华山初等小学堂创办于民国元年”。
在公元年全县只创办三所小学堂,其中华山一带占两所,可见华山人对教育的重视。
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诞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从华山顶上看华山中学)
19日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颁发《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及课程表》,暂行办法规定,从前各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通称校长。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丰县小学堂所学教材修身、国文、读经三科,内容多沿习清末教材。
当时私塾流行,当年华山北虎王集兴办私塾。小学堂还是新兴之学类,大多数民众还一时不能接受。从而可以看出华山镇一些乡绅比较开明超前。
最初的华山小学堂在那里?教师及学生的情况由于缺少相关资料暂不得知。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山学堂在华山之阳山脚下,学堂大门之西有三间土屋门朝北。大门东六间瓦屋,向里一进院九间堂屋是学生教室。
04集市
华山镇集市建国前在寨外经营。东寨外,西寨外各自成集。
农历初一为东集日,初二为西集日。这就是说华山天天有集。解放后集市搬进寨里。
集市最热闹处要所牲口巿,丰县、沛县、谷亭、滕县、铜山等地客商都来华山交易。大鼓、评书、魔术都好聚集牲口市表演。
一是场地大,闲人多。卖焦花生、麻糖的小贩穿梭在市中,叫卖声不断。一直到下午人们才慢慢散去。
华山集市中,韩有亮饭店最为驰名。丸子汤要数韩振启的最好,受到人们喜爱。
包子铺最为著名是王屯人在华山开的包子舖,主人朱自轩。朱师傅的包子个大、皮薄、肉多。待人热情,公平交易。
有一年来了一个吃包子的人,每天来吃包子,不说话,也不给钱,吃过就走。其徒弟为徐屯人张老三,对师傅说“这个人每天来吃包子,也不给钱,我们不能叫他这样吃下去”。朱师傅说,“我就想找这样的人,别出声,仅他吃”。
一直过了半月,这人说话了,我家住滕县,有时间到滕县去,我请客。过了没有多久,滕县一个大庄子起集,起集就是新开市场,为了把集市轰起来,不光请著名戏班来集上演唱招人。
还专门聘请各地名吃高手到集上助阵。朱师傅被请到那里一看,挂着整猪,一缸缸豆油,一捆捆细粉都已备好。
只等他来做包子。朱师傅在那里打包子发了财,后来在王屯周边买了不少土地。解放后被划为地主,由于他平时为人和善,最后定为开明地主。
05官路
华山之南山脚下,有一条官路,东西穿过寨子,东通徐州,西接丰县城。如果遇到动荡年代,一到傍晚,东西寨门关闭,行路人们不能入寨,只好绕寨而行。
日本人在华山时对这条路重修加固路面,利于他们行车。
06客店
华山寨里西南角客店较集中,尹、孙、陈、王四家客店。李家客店在官道路北。华山寨外有尹家、张家两处客店。
其中张家客店最大,店主张怀宝原是华山西北五里张集村人,家有九十亩土地,善交际,会经营,诚待人,是他开店理念。
后来张先生看衷寨里,华山正南一片土地,花钱盘下来开了客店,民国时徐州至丰县运物资的汽车,天晚不敢行走,都是住张家店。院里能放六辆汽车,店外也能停放六辆汽车。
毎天马车住的满满的。张家客扂住满人,其他客店才开始有生意。客店大门东旁就是著名的泉井,客人及马匹都是取此井水饮用。
07神庙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道出出家人喜爱自然,钟情山水,佛寺殿宇多建于名山胜水间。远离尘嚣,静心修禅。
华山百里一山,自然是修佛之人首选。明、清时期华山有不少庙宇,佛祖庙、二郎庙、观音庙、泰山庙、白衣庙、火神庙这布满山间。香烟缭绕、钟撞罄敲,信士纷纷奔走华山三峰上。
其中二郎庙香火最旺。人们坚信是二郎神把华山挑担这里来的。人们为纪念二郎神在华山上建二郎庙,并用生铁铸塑了威武二郎神像。年,塑像被国民党军队拉走。
由于受山地空间影响,山上不适合建大的庙宇群。善男信女在华山之前偏西南土地上,建了一处两进院庙宇,山门过去是一处戏楼,后院正殿里面塑着十八罗汉及诸神像。
随着晚清及民国战争纷繁,华山作为军事战据,山上庙宇受到战火洗礼,遭到破坏均毀于流火。华山的庙于虽然不见了,她依然被周围人们视为圣山。
08古柏
华山三峰生长不少柏树,其中有两棵古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较深。在华山的南麓是陡峭山崖,离地面约10米处,有两棵苍劲的古柏,树龄在数百年之上。
因在山前石缝长出,人们常能见到两柏虬曲的雄姿。
其中西边的一棵整棵树身歪斜山外,向南张伸较远,干似曲龙,枝同鹿角。在两柏东北不远处,人们开山釆石,下掘打成山坑,有清泉涌出,华山人就趁坑用石磊成井,井口稍高于地面,又用石碴填平山坑,形成一处山泉。
泉水清冽甘甜,周边群众都来山泉汲取,泉傍柏,柏下泉,成了一处不错的景点。
09药材
丰沛大地有一百多种中药。华山生长中药材,并且有十八种地道药材。
这一带郎中比较衷情于山中野生药材,常有人进山釆药。
周围百姓及药店也信服华山釆下药。白菊,喜阳光充足环境,耐寒怕涝。花序入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白术,喜凉爽气候,耐寒多生长山涧中。根茎入药,健脾益,燥湿利水。常见有:赤参、黄芪、百合、黄芩、地黄、川乌、青翘、牛膝、枸杞等等都华山珍贵的药材。
10洋楼
年5月18日早上日军占据华山,镇子里枪声不断,浓烟几里路外都能看到。惨叫声,哭喊声中,不少人跑出寨子。
后来,日本人在岚山上建了一座楼,两层四面有窗,至于干什么用的,老百姓不知道。
也没有人敢靠近,只是在远处望。有人猜测是了望楼,被华山百姓称为洋楼。
11山石
华山百里一山,华山石也可以说千山不一。我们平时见到的各地石头,虽然品种不一样,但大都能开打成形,利于刻雕成图。
华山石开出来,即不能方形,也成了条石,是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山料。
有的地方一层层同豆饼一样厚,里面有黑色树枝图案,这种石头俗称“油饼石”。颜色为红、黄两色。
华山石含钾量高,属于富钾页岩矿。含钾矿全世界亿吨,97%以上在国外,中国占世界储量的2?%(按K20计)。
华山镇境内巨型富钾页岩矿,总储量约为22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适合建设国家级钾矿产业基地。
华山石在丰县民间视为一宝。
年之前,人们建房多用华山石做基石,那时人们还较贫穷,很少有砖墙屋,华山石上面直接可以挑土墻,因为防潮隔潮,屋墙不碱,百年不倒。
华山开山人做过试验,青石和华山石同时入水后,片刻把他们一起捞出水,上面各放一盒火柴,过一会,华山石上的火柴能划着,青石上的火柴划不着,因为火枈潮了。
原华山中学李老师说,在华山南麓西南方,年代开山打石,发现狭窄的山洞,洞内有钟乳石。
中学门卫一老者还保存了一截比茶杯稍粗的钟乳石,精致美观。后来,整个前山采石成坑,山洞自然消失了,钟乳石就不知去向了。
鸣谢
张文彩先生
原华山中学李老师
参考文献:
光绪丰县志
丰县风物志
地方革命政权档案史料选编华山县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季朗友,爱好藏书,专题收藏百年教科书。长期喜爱研究地方人文历史。著稿《蒙书居无馆藏珍本教科书目录赏析》、《丰邑旧事》。
赐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