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系列报道
——走进汉文化发祥地
徐州研学(三)
汉之起源,邦之故乡,两汉文化看徐州。8月14日,来自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的8名大学生在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龚雪老师的带领下,以探寻徐州古城魅力,增强文化底蕴,传承经典汉文化,弘扬华夏新文明为宗旨,来到了以并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汉墓与汉画像石集合于一处的徐州汉文化景区。
徐州历史文物以其别致的艺术风姿彰显了汉文化的审美气质,对于理解徐州乃至汉代的审美风范也具有重要作用。
14日上午8时,实践团的成员便到达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三环兵马俑路1号的徐州汉文化景区。
首先看到的便是处于汉文化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这座楚王陵凿山为葬,结构奇特,工程浩大。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其中包括目前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该墓的发掘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楚王陵工程浩大,足见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侈靡,也彰显了人民的智慧,这里的每个景点都令人赞叹,每一个景点都是历史的见证。
顺时沿山而上,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形成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地下部队。汉画像石长廊位于狮子潭水面东侧,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
展厅分为动漫展示与休闲区、汉画像石及拓片模拟制作互动区、汉画像石精品展区三个区域。实践成员们主动参与汉画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书法题跋项目,既亲身感受到了了文化特色,又充分融入文化本身。真实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汉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大风起兮云飞扬,归故乡。铁甲重瞳已成过往,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怎可辜负谈笑酒酣时光。”从此次汉文化寻根实践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震撼。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
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我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中,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学子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为继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PART
02
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苏州研学品鉴
非遗国礼苏绣
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承非遗文化,了解国礼背后的匠心历程,挖掘苏绣的商业价值,探寻非遗发展的战略路径,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特赴苏州研学品鉴非遗国礼苏绣。此次实践分三个时间段进行。
7月25日,我们实践团一行前往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对苏绣现存史料及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早在二十世纪苏绣就已经成为国礼常客。据悉,苏州刺绣研究所是苏绣的重要研发和生产机构,从年至年间,已有近百幅绣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苏绣艺术精品《猫》、《金鱼》等多次和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元首,成为中国特色的国家级礼品享誉世界。
双面绣《鸣春图》屏风赠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双面绣《月季花》赠给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双面绣《熊猫》赠给加蓬总统邦戈,双面绣《菖兰花》赠给日本皇后,双面绣《梅花》赠给朝鲜首相金日成等。
8月3日,实践团成员前往苏州高新区镇湖绣品街,以苏绣为中心展开实地调研活动。在走访镇湖绣品街的过程中,我们小队偶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暑期艺术调研队。很有幸能够一起进行关于苏绣发展的交流探讨!
同时在调研考察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非遗传承人姚琴华老师以及江苏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老师。
在采访过程中两位老师都对苏绣理念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姚琴华老师的个人刺绣理念是:“做自己想做的,坚守自己坚守的东西。”她坚守着传统刺绣所孕育的美;她坚信苏绣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它更是一种艺术品;她始终具备着艺术价值远大于商业价值的底线原则。
从八岁便开始的接触苏绣的她,已经将苏绣融入其骨血之中,随着心脏一次又一次的跳动,这种灵魂的洗涤、熏陶、晕染遍布全身,铭刻到了灵魂最深处。
梁雪芳老师作为江苏工艺美术大师,她的和蔼可亲让人不禁联想起苏绣的精细与平滑,这些都是通过时间沉淀下的美。“刺绣也是呼吸,是心性,是禅的修行”梁雪芳老师如是说道。刺绣对梁雪芳老师来说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却是一味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味剂,那是一种人生寄托的活法,一种自身向往的生活方式。
刺绣不是一种商品,它是一种活法。“我心安处即吾乡”梁雪芳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归处,在她的心灵净土中,赏一池白莲,看闲云野鹤。
此外对于当代商业化的刺绣批发,梁雪芳老师认为这也无可非议。苏绣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媒介,它同时也是一些人赖以生存的途径。商业化是所有产品不可避免的最终存在,但是苏绣手艺的内核是商业存在的根基。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作为非遗国礼,苏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非常之高,但当今苏绣的大众消费市场并不乐观,企业生存能力存在一定的困境。由此我们试图探寻两种激发高品质产品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其一,可以尝试将苏绣这种产品与其他已达成规模化发展的成熟商品联名销售,带动起一种品牌协同效应。
例如世界名表的设计方案不妨考虑将苏绣制品作为表盘,将民间的质朴艺术融入高档消费品中,这既是一种商品魅力与非遗艺术的融合,也是艺术不分国界的证明之一。其二,结合美育唤醒人们对艺术美的认知,承认艺术价值在商业化市场中也有一袭不可替代之地。
8月20日,实践团成员前往苏州工业园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调研。在展馆作品中我们聆听了姚建萍老师的创新理念,感受到融合了时代新生产品的苏绣工艺品也许会成为日后的主流市场之一。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收获颇多,一方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借此机会深度了解了苏绣的内涵真谛,为其探寻新型生存发展之道奠定了实践基础。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非遗苏绣作为一项国礼,一种文化软实力,我们希望她不仅仅在国家与国家间交流互通,更希望她能以国礼的艺术品质流传于寻常人家,成为百姓消费的起的互赠美好精神追求的佳礼。
END供稿商学院江苏非遗国礼徐州调研实践团商学院江苏非遗国礼研学品鉴团苏州分队编辑
吴华审核
刘凯龚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