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香港滨江楼。四月的春光正好,夜晚打开窗户,凉爽的暖风拂面,带着一股生机盎然的气息。林觉民深知这股生机的来源,更明白这股生机将使他身后摇摇欲坠的中国破土重生!
他望向旁边亮着的台灯,陷入了沉思。白天,冯超骧告诉他,“我已经将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妻子说如果我回不来,她愿意和我一起去。”
林觉民那一句“一去不返,吾相从于地下”,让他的心颤抖不已。他想象着在家里等待他的意映,她会是怎样的欢喜,怎样的惊喜。
他特意请假从庆应大学回家,回忆起她见他归家时眼里满溢的喜悦,他的心情也如同阳光明媚。然而,笑声却突然惊起他的思绪,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必须先瞒着意映。
多年后,世道依然动荡不安,一位青年怀揣着重要的包裹,紧紧地抱着它,仿佛它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路旁突现强盗,夺走青年包裹。青年奋力抵抗,包裹里的物品散落一地。强盗在包裹深处发现一条被仔细包裹的丝巾,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
好奇心驱使他阅读,读完后,他泪流满面。他扶起倒在地上的青年,然后迅速地捡起散落的东西。强盗明白了丝巾的重要性,决定归还给青年。
网络流传一张照片,青年林仲新接过一个完好无损的包裹,旁边一位满脸懊悔的强盗连连道歉。而这个包裹中,包含着林仲新素未谋面的父亲林觉民的一方丝巾和遗书。
林觉民因为什么英勇牺牲,他的遗书中又写下怎样的内容,让这个冷血的强盗也泪流满面?林仲新后来的人生又会怎样呢?
在清朝福建闽侯县,有一个名叫林孝颖的年轻人,他擅长诗词创作。林孝颖的家族,即闽侯林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曾经孕育出了民初的政治家林长民和享有盛名的才女林徽因。
林家香火旺盛,唯独林孝颖显得颇为落寞。但他并无太多遗憾——哥哥将亲生儿子过继给了他。那个男孩叫林觉民,林孝颖视他如己出,从小就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林觉民自小就表现出非比寻常的聪慧,他看过的东西都能过目不忘,学习任何东西都比其他孩子快一步。林孝颖认为,他未能实现的人生抱负,或许他的养子可以实现。
到了童试那天,林觉民站在考场门口,身后是特意放下琐事来送考的父亲,父亲眼中的期待让林觉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林觉民深谙,无论他如何顺从父亲,都无法掩盖他那顽强的反叛精神。卷面洁白如雪,书写声此起彼伏,然而林觉民纹丝不动。
过了一会儿,他下定决心,拿起笔在考卷上留下七个大字:“少年不望万户侯”。四书五经、富贵荣华、光宗耀祖,这些都让他嗤之以鼻。
他看透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知道大厦将倾,不愿进去被压垮。林孝颖儿子的决定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深爱着儿子,认为自己为他规划了长远的未来,但儿子却对他的担忧视若无睹。
林孝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再勉强他,让他的决定自然发展。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开始在新式学堂学习,并最终考入了全闽大学堂。
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挑战旧思想,大喊着“打倒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口号,共同追求进步。
在七星庙里,林觉民挥毫泼墨,下笔如有神,写下《挽救垂亡之中国》,激发了有志青年的热情,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他的引领下正悄然拉开序幕。
林觉民从小就立下誓言,要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终身。当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十七岁那年,林觉民的父亲开始为他安排婚事。他为了尊重家人的意见,见了姑娘意映一面。意映是个才情出众的女子,他们有着相似的兴趣和理想,相见恨晚。
然而,林觉民深知,自己的事业比婚姻更为重要。因此,他坚决地选择了投身革命,为实现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当林觉民看到那个面庞白皙,眼里一汪清泉的女孩含羞带怯地笑时,他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他想握住她的手,即使那意味着最令他讨厌的包办婚姻。
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入住闽侯三坊七巷的林宅,小夫妻在自己的小楼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林觉民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为和妻子的爱巢悬挂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双栖楼”。
他们经常在厢房边的走廊上散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伴随着庭院里的春暖花开,林觉民觉得这一刻应该永远持续下去。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如同他们在房间中低语切切,无话不谈,无情不诉。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必须做出取舍。
这是爱情的伟大,也是责任的担当。
林觉民在封建王朝倾覆之时,追随革命思潮,他深知解放妇女是革命的重要一环,于是他创办了女学班,将林家的女人都聚到一起上课,教授她们天文、地理、政治和国际局势等知识。
他的行动,无疑是对妇女解放的贡献,也是对天下人民的不负。
女学班中的陈意映支持着丈夫,从未想过宅院之外的世界。她见到了林觉民在双栖楼时不同的模样,自信、从容、熠熠生辉。
孟瑜,林觉民的堂妹,也是女学班的第一个报名学生,她的冲劲不同寻常。她们一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挑战自我,迎接更广阔的未来。
在听林觉民痛斥封建礼教,揭示裹脚是对妇女的残酷压制后,孟瑜第一次认识到裹脚布不仅束缚了她的身体,更束缚了她的人生。
林觉民站在前方,慷慨激昂地说:“妇女的解放,必须从解开裹脚布开始!”孟瑜没有犹豫,她第一个脱下鞋,默默地开始解开缠在脚上的那一层层的白布。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整个女学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都解开了裹脚布。那天,窗外的阳光洒在她们的脸上,她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当年这场惊世骇俗的“放足”行动,引发了无法想象的震动,犹如星星之火,誓要烧起妇女解放的燎原烈焰!林觉民的亲哥哥,林长民(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可以说是他在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林觉民明白,要想让自己有所提升,日本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然而,他的父亲林孝颖并不赞同他的留学计划,他不明白革命和民主的概念,只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
然而,国内的政治动荡让林觉民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这让林孝颖感到非常害怕。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渴望他的儿子能够远离这些复杂的政治局势。
最后,林觉民的坚定态度打动了他的父亲。
林孝颖辛勤筹备,全面安排留学计划,努力赚取学费,用尽全力将他唯一的儿子送上开往日本的船只。年,林觉民与亲人依依惜别,怀着满心期待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他花费一年的时间学习日语,然后顺利考入庆应大学文科,此外他还精读英文和德文。同年,他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林觉民在同盟会中,用笔作为武器,创作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莫邪国之犯人》和译作《六国宪法论》。他大声疾呼“大丈夫应该以死报国”,这似乎在那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一生。
年,孙中山同志在同盟会会议上确立了广州起义的时间表。各地筹集的义款和从安南、日本秘密运来的军械支援着同盟会。
在此背景下,林觉民决定从学校请假回国,投身于起义的准备工作。
他被革命组织派往家乡福建,积极召集有志之士,成立了革命队伍。同时,他还负责筹集起义经费,秘密将军火从香港转移至广州。
这些任务都充满了危险,但他始终坚守信念。然而,革命形势开始变得不明朗,年4月8日,广州孚琦被刺事件震惊了清廷,广州地方加强了搜捕,警惕性提高。
“如果以后要远行,请告诉我一声,我愿意随你同去。”
林觉民看着妻子泪珠滚落,心中疼痛,但他坚定地点点头,预感到起义的到来。当他听到冯超骧妻子说的“一去不返,吾相从于地下”时,悲痛的心情更加沉重。
“我希望这个孩子是个女孩,和你一样。”
林觉民留下了两份遗书,分别赠予他的妻子和父亲。这两份信件都被他交给了一个朋友,委托其转交。
林觉民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死得其所。得知噩耗后,他的岳父立刻写信告诉在闽侯的女儿陈意映,同时,为了躲避官府追捕,林家不得不将宅子卖给一位姓谢的举人。
这位举人后来带着全家搬进了林宅,其中包括一个日后成为著名作家的孙女,名叫冰心。
林家人的福州光禄坊生活被一封悄然送达的包裹打破,包裹中藏匿的是林觉民的遗书。尽管陈意映在丈夫离世后饱受痛苦,但她仍坚持诞下双子陈仲新。
然而,陈意映难以承受失去爱人的打击,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林家人的家人所救。两年后,陈意映因为过度悲伤而去世。
这对夫妇的长子陈依新在九岁时不幸去世,次子林仲新在建国后为国效力,担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
《与妻书》藏在心,林仲新低调生活,不愿接受采访,不提父亲的功绩,他说:“我们不靠先人吃饭。”正如林觉民,一身傲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应当记住,今天的美好,正是因为先辈们的付出和奉献。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