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其我挥翰写心略论马奉信的书画艺术

马奉信(.05-.10)江苏徐州人。毕业于南京师大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江苏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生前系江苏文艺系列高职评委,江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江苏徐悲鸿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徐州文化局副局长兼徐州书画院院长、徐州文联副主席、徐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本文节选自《书画艺术》.6发表的陈宇同名文章。

月色、松树、有些微醺的罗汉,配着云门禅诗或是意不在酒的题款,笔墨简练率意,这是马奉信最喜欢的题材之一。一个画家对于题材的钟爱实是基于他的寄托或是对于世事人情的思考与体验,或者还有逃避或是抗争的意思。古人所谓“诗言志”,其实强调的就是用诗寄所托之志吧。

我从画面上,能感受到马奉信对于禅意的追求与向往,同时非常受用这种禅意带来的满足,在这种表象背后或许还有更为深层的内心寄托与表述,这也是对于世事的一种回应,对于生活长期体验的结果。

对于题材的取舍,往往折射出从艺者的心绪心态和审美追求、担当抱负,也是对于生活体验的一种折射。

马奉信不厌其烦地画着禅意类的人物画,罗汉、达摩,大肚和尚是他最为醉心的题材,而《意不在酒》《春有百花秋有月》《大肚能容》《达摩面壁》是他最为常用的题记。

这种追求多少折射出他对于世事人事以及人生的看法,或许还寄托着他对世情人性的渴望,既有醉意间笑看人生的出世态度,也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追求,更有大肚能容的雅量,或许这也是对于自我人生的思考与回味,更多的是心理解脱。他的这种题材选择其实是对世事人情的一种回应。

从心态的角度上说,马奉信是一个感觉非常灵敏的人,对于艺术非常敏感,对于世事也是非常敏感的。马奉信于书画之外,学得一口好方言,从语言相近的,徐州山东河南地域的方言,到语言相隔较远的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方言,他都能讲得非常好,而且不是只学几句进行表演,而是能与之交流。他的苏州上海话往往让苏州上海人感到惊讶,因为无论是语调行腔还是口音的相似程度,简直就是那个地域的人。

(马老表演上海方言)

(马老表演苏州方言)

学语言既是天赋,但我觉得更是他性格中的敏感性造就的,他观察生活比别人敏锐得多,而观察后的感受也比别人要深刻,这对于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秉赋。

艺术家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总能引起艺者的无限情思与感慨。如果说,《意不在酒》这类题材更多地表达了他的艺术情思,那么“春有百花秋有月”这类禅诗更多地折射出他对于世事的看法,对于生活的一种寄托与理想,一种人世的感慨。

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这种愤既有忧郁、不平、困惑,也有无奈、抗争与失败,表面的热闹快乐,或许并不能压制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痛苦。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内容,正是心绪的一种释放,而这种释放正是因为他对艺术、人生以及世事的一种感触与追求,也是成就艺术之根本。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于世事人情无动于衷的人能创造出打动人的作品,艺术创造首先是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与观者,或许这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核心所在。

奉信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10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