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专项规划1个行动计划,未来徐州是这

近日,《徐州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年)》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

会议强调,开展生态修复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具体行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徐州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切实推动《规划》落地,制订规划实施办法,细化任务分解,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

要抓好项目建设,对确定的生态修复重点项目要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按节点计划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要强化督查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和项目建设等情况,确保规划、计划有效落实,确保徐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徐州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眼全徐州市域,全面查清生态本底和面临的问题,将“山水林田湖”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在市域层面,提取重要的生态“源、轴、区、点”组织构架,将全市生态修复与保护空间总体布局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为全市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在全市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下,对每一类生态体制定规划策略引导,针对典型的生态系统空间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结合与提升优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周边土地使用价值,修补破碎空间。

《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年)》

安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六大类项,其中

“山体修复”工程64项,

“水体修复”工程17项,

“林地修复”工程16项,

“农田修复”工程14项,

“湿地修复”工程2项,

“沛县采煤塌陷地修复”工程4项,

预计总投资.7亿元。

该规划是徐州市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率先完成的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思路清晰,分析透彻,目标明确,具有较大创新性及示范、借鉴作用。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水青山

近年来,徐州市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局,久久为功地系统生态修复,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蝶变。

徐州市深刻认识到,推进生态建设对于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促进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优化营商环境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生态建设。

在“十二五”“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把“生态面貌大幅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列为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大篇幅地专门安排部署生态建设工作,大力实施“山更绿、水更清、林更秀、田更良、湖更美、天更蓝”六大工程,坚持系统生态修复、综合,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废弃露采矿山修复治理,逐步弥补历史生态欠账,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徐州市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奖等称号。去年10月,徐州成为年“联合国人居奖”全球唯一获奖城市。

注重规划引领

徐州市生态修复尤为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争取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试点,努力构建集疏适度、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年)为契机,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区和中心城集聚,产业向开发园区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徐州市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选取9个村作为试点先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徐州市科学布局城市生态空间,重点构建“两湖两廊多片区”的大生态空间结构。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等领域着手,建立适合徐州地方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编制了《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摸清城市生态要素被破坏的情况,分类归纳总结城市突出的生态问题和亟须修复的区域,编制了《徐州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提高土地规划在建设与生态保护中的地位,筑牢城市生态屏障,严守生态红线和山林红线,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克服城市常规发展模式下的土地外延式扩张。通过高标准编制规划,整体性、系统化地保护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态本底,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

依托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野外基地、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淮海经济区科研基地和4项国家计划支撑科技项目、2项原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项目,先后完成了徐州采煤塌陷地的水土资源调查、开采沉降预计、生态修复与重建、土壤重构、非充填式复垦、地貌重塑及景观再造、采空区抗变形、开采地表形变预测和残余变形分析等技术课题,建成了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为推进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徐州市过对矿产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综合运用绿色矿山开采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技术,推进矿地融合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解决压煤村庄搬迁、矿区城镇化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引导矿区走向城、矿、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全国率先开展“矿区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一体化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矿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沛县北部先行先试推进城乡统筹和矿地融合发展,杨屯镇、鹿楼镇5个压煤村庄已搬入新规划镇区。

徐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成立了“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立足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建立了一个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国际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徐州市学习借鉴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城乡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倾力打造徐州生态修复治理新标杆,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年1月,在时任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徐州市与德国北威州签署了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框架协议。结合“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建设,借鉴德国先进的城镇化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和采煤塌陷地整治技术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城北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工作。推动徐州矿务集团与德国莱茵城市规划设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利用关闭的原权台煤矿工业广场,以德国鲁尔园区转型为样本,打造“东方鲁尔”生态示范区。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签署科技交流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煤炭开采、生态修复和城乡统筹“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新模式。借助中德合作平台,加快实施“沛北矿地一体化”,促进了沛县北部矿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扶贫攻坚,徐州市积极借鉴英国城乡统筹空间规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以国际化视角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推动签订《睢宁县黄河故道城乡统筹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年中英峰会首批签约项目。年2月,在中英地方投资贸易合作对接洽谈会上,徐州市与杨威及合伙人事务所(英)成功签订了《徐州市黄河故道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是中英两国在本次国际合作洽谈会上签订的唯一非经贸类项目。借助中英合作平台,率先在睢宁县开展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建成了5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以“整村推进”模式实施庄体地综合整治,整治后的姚集镇高党社区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成为黄河故道流域新型城镇化项目中英合作的成功范例。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年6月,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应联合国人居署邀请率团赴肯尼亚访问,在城市治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为徐州市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目前,徐州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广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经验,加强与联合国人居署在生态环境修复及规划利用方面的合作,开展城北生态新城规划设计,实施平方公里塌陷地生态修复综合开发整治,打造全国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共同制定矿业城市生态修复国际导则和标准,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采煤塌陷地整治的“中国方案”。

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徐州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修复治理,注重整体性、系统性与综合性,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型的修复、治理架构。

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

徐州市把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整治纳入建设生态宜居新徐州战略。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进行分类改造利用,逐步把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变历史包袱为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先后完成了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将昔日的典型煤都转型成为山水相依、生态宜居之城。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是全国首批国家投资地方承担的重点项目,区内积水平均深度4米以上,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建设模式,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了一个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修复示范区,成为徐州市探索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缩影,潘安湖湿地公园也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生态湿地”。

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徐州工矿废弃地点多、面广、量大,连续两次列入全国工矿废弃地试点地区,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个,总规模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5.71万亩,徐州市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最大、技术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显著的地区。邳州车辐山镇、戴庄镇采石场等通过先期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设置了道路、桥涵、排水等配套设施,将工矿废弃地复垦成为高标准农田,成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成功典范。

采煤塌陷地改造而成的九里湖成为徐州市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为综合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徐州规划建设了铜山茅村现代建筑产业园,通过园区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宕口修复、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六位一体”的开发模式,统筹协调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矿村城多要素国土综合整治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将区域土地空间优化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整治、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城、矿、乡“三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全国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

把城市“疮疤”变成城市“绿肺”,徐州市坚持“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土地利用、景观打造”四位一体,对徐州市多处采石宕口和废弃矿山实施生态改造,运用挡墙支护、挂网喷播、覆土植绿、依山造景等修复模式,大力整治生态疮疤。借鉴加拿大布查特花园等国外典型矿山治理经验,在铜山茅村镇、柳泉镇、张集镇等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统筹实施废弃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保护工业遗址景观和自然环境,实现废弃矿山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

治理后的丁万河入选中国首届10条“最美家乡河”

在水生态治理方面,徐州市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对九龙湖、劳武港、丁万河等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建成了公园宜居地,打造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美丽河湖。丁万河为徐州城市河流,原来河道淤积严重,两岸垃圾遍布,违章建筑众多,是徐州有名的臭水河、黑水河。整治后的丁万河,构成了以水资源为载体、水文化为灵魂,集水利科普、观光游憩、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丁万河入选中国首届10条“最美家乡河”,成为徐州市城市景观中一张璀璨靓丽的名片。

荒山绿化后的大洞山景区

在荒山绿化方面,徐州市开展了“二次进军荒山”行动,投入8亿多元,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0.3万亩,为余座荒山披上绿装,实现了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贾汪是徐州市“二次进军荒山”活动的主战场,绿化范围包括大洞山景区、督公湖景区、桃花源景区,共计37个山头、3万多亩,其中,以大洞山为主阵地,硬是在6亩石头缝里“绣”出了一片森林。如今,贾汪已形成以大洞山风景区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分别有生态景观提升区、绿色廊道、经济林果区,成为徐州市生态修复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综合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国国土整治、丰县发布、网络等

往期精彩回顾

?徐州,全国第二!

?奖补资金超过万元!徐州这8个村发达了......

?徐贾快速通道南延工程正式通车,徐州到贾汪只要30分钟!

?漂亮!徐州这3个地方入选江苏“最美”!

应聘“百万年薪”岗位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6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