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徐州交警记忆
中国道路交通管理始于周朝,设司险主管交通,司空主管路政。光绪三十一年(年),清政府令各地成立道路交通管理机构,组织交通警察。铜山县设警察局(徐州市区为铜山县城厢一区),一度改为巡警局、公安局,负责管理交通警察。徐州沦陷和日本投降后,先后由日伪警察局和国民党警察局负责对各种车辆的登记管理及交通事故处理。
1改革之前的徐州交警五十年代徐州交警▲
六十年代徐州交警▲
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年5月,市局组建新的交警机构,成立了交警队,设有交通执勤岗位28处,主要设在市党政军办公址周边道路及彭城路口、中山路口、东站路口等路口路段,分别属于四个公安分局。年底,成立了交警大队,执勤岗段增至50多处。年,为强化为煤炭生产服务,交通管理向矿区延伸,在大黄山、大吴、贾汪、韩桥、夏桥等矿区主要道路都设有交通岗。年2月,徐州卫戍区奉命接管市公安机关,在交警队设军管组。
不同年代的徽章▲
2改革之初的徐州交警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徐州交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了发展时期。年,市区设置固定岗22处,其中灯岗9处,徒步流动岗9个,并组织2辆三轮摩托车进行机动巡逻执勤。到了年,市区共有执勤岗位64处,其中灯岗14处、巡逻岗段34处、夜岗8处、交通安全检查站6处。
交警大队外景▲
路面巡逻执勤▲
在车驾管业务上,年6月,成立徐州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负责市区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并对市区机动车牌照进行了换发,驾驶员培训、技术考试和机动车检验工作也相继开展。在交通事故处理业务上,从以往的协助市局治安部门处理重伤以上的交通事故,到年市交警支队在做好市区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同时,开始对各县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在交通安全设施上,由仅重大节日在市中心区极少地段用白漆刷划临时快慢车道中心线,发展到自行研制半自动马路划线车,全面施划市区道路,初步实现了施划交通标线机械化。年,相继在复兴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解放路、和平路、彭城路、二环路等市区9条干道安装了快慢车道隔离护栏。
老式警用车辆和制服▲
3改革进程中的徐州交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徐州交警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压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中心工作,开拓奋进、创新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立了覆盖全市、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处警快捷的点控、线控、环控“三控”交通治安防控体系,实行了多功能、全天候、立体化的交通治安管理勤务;逐步推进交通科技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交通指挥中心和智能交通指挥平台,建设了交通诱导屏、联网信号机、一线勤务大队二级指挥室,实现了警务通、信号灯、诱导屏、视频监控等系统的有效集成;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建设网上车管所、流动车管所、掌上车管所,增设便民服务点,下放业务办理权限,实行“零障碍”服务,方便群众办理车驾管业务;推行公诉对接,设立交通事故处理综合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巡回法庭、“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有效化解矛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交通手势训练▲
巡逻队出征▲
道路治安查缉▲
交通指挥疏导▲
参加全省练兵比武▲
应急处突力量—交警“蓝剑突击队”▲
现代化交通设施▲
城市道路井然有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