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旅游时尚》微杂志上游,用接地气的内容,点亮您的长三角周末。 冬去春来,大地回暖,茶枝吐绿,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中国的名茶,江南尤多,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杭白菊、阳羡茶、雨花茶、顾渚紫笋、溧阳白茶、天目山茶等均产于江南山水卓绝的风光胜地。 问茶访水江南
名茶
一杯茶,一种体验。 春天的江南山中云雾袅绕,清溪古镇烟雨朦胧,沏上一杯新茶,欣赏它的清淡恬静,明静自然,其乐无穷。到江南问茶访水,赏烟雨江南,造访当地最具韵味的茶馆,细品最正宗的好茶。一杯茶,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 茶文化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糅合了中国儒、
道、佛诸派思想
独成一体
西湖岸边龙井春绿西湖龙井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在茶界向来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有人形容龙井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本是一口古井的名字,现为直径2米左右的圆形泉池,泉水经饮马桥、黄泥岭,出茅家埠流入西湖。龙井之水颇为奇特而具有灵性,搅动它时,水面上就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一样不断摆动,然后慢慢消失。不少人慕名来到龙井村,就是为看到这一奇观。西湖龙井茶叶有狮、龙、云、虎、梅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最好。
每年清明前后,谷雨时节,茶农采茶、炒茶香溢林下。这个时节,有许多茶农在村里把刚刚采来的新茶叶现炒现卖,香气逼人,一杯下肚更是回味无穷。龙井村的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老龙井等都值得一看。西湖边上还有茅家埠、双峰、梅家坞、梵村等茶村,它们产的都是不同品种的龙井茶,从古至今,留下了不少著名茶馆和茶人韵事,可以逐一细细品味。此外,在双峰村附近还有中国茶叶博物馆,可以在这里了解中国几千年茶文明的历史轨迹。
苏州洞庭碧螺春香苏州这两个字眼本身就有一种魅力,让人想起游曳的船船、荷叶田田、江南女子、姑苏钟声之余,还可以凝成一种颜色,这种颜色就叫做碧螺春。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由于苏州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芳香。碧螺春叶底柔匀,条索紧结,蜷曲如螺,边沿上有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茶味清香幽雅、入口鲜爽生津,口味十分独特。
到了苏州,首先要来碧螺春的原产地洞庭东山游览一番。这里既是山,也是一个江南古镇,因其在太湖洞山与庭山以东而得名洞庭东山。东山上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楼,依山傍水的席家花园,明代住宅建筑楠木厅,还有紫金庵的彩塑罗汉、古村陆巷的明清古建筑、碧螺峰下的灵源寺等等。碧螺春是这里的著名特产,可以在碧螺峰上,通过观赏历代名人题咏,感受这里的茶文化;也可以在碧螺峰上的茶田里亲自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
在游览了洞庭东山之后,可以乘坐游船,观太湖的湖光山色,登上天堂岛,观看碧螺春茶的制作过程。小岛原名北箭壶岛,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曾经在这里取景拍摄,使得这个小岛声名大噪,如今岛上还保留着一部分当年拍戏的场景道具,供游人观赏。
乌镇水乡品杭白菊春天不是杭白菊的采摘季节,但乍暖还寒的天气确实是喝花茶的最佳季节。古人说:“黄菊入药,白菊入茶。”出自桐乡市的杭白菊,就是白菊中的极品。而民间也有“一品杭白菊,不输龙井”的说法。杭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有很高药用价值,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可见杭白菊的功效。经常饮用,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性,起到抗炎强身的作用。
桐乡最著名的景区就是乌镇。乌镇的景点很多,草本染色作坊、三寸金莲馆、乌镇老邮局、水上戏台、金银民俗馆、女红街、茅盾纪念堂、水上集市、安渡坊码头等都具有水乡浓重的韵味。坐在临河而建的老街茶馆里,喝上一杯杭白菊清茶,任凭淡淡的忧伤在心头蔓延。
雨花台上以茶怀古雨花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山丘而得名,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其外形似松针,细紧圆直。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雨花茶的产地在南京城郊。在汉族传统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雨花茶干茶外形如松针,寓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
雨花台茶园,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内,是南京市唯一的标准化示范茶园。十里秦淮河孕育的南京城,不仅有雨花台,还有鼓楼、中山陵、玄武湖、明孝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紫金山、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莫愁湖、栖霞山、汤山温泉等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景点。
阳羡须尝百草不发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东汉末年,宜兴就已有生产茶叶的记载。宜兴古称阳羡唐代,宜兴以产“阳羡茶”入贡著名。著名的茶叶权威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以上贡给皇帝,于是阳羡茶被列为贡品,当时,阳羡茶又称“阳羡紫笋”,每年采制万两进贡朝廷。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岕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余公倾,竹海纵横八百里[1]。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善卷洞及周围诸多“梁祝”遗迹更为吸引游人;玉女潭巨石环绕,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东坡书院和闸口天远堂的西府海棠为苏东坡创建和手植;还有纪念“阳羡第一人物”周处的周王庙、太平天国辅王府、徐悲鸿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天目湖畔白茶悠远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白茶最主要的特色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味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溧阳白茶声名远扬,为白茶中的上品。
溧阳产茶历史也很悠久,绿水绕青山,百里闻茶香,素有“茶乡”之美誉。天目湖的美景与溧阳白茶可谓相得益彰。盈盈湖水,最是一抹湖水柔情。乘坐仿古木船悠悠然行驶在湖面,两岸青山绵延,而湖水一碧万顷,诗画江南间,透露着一份慵懒绵软,却也有着些许灵动闪现。品茶游湖,算是春日明媚里的绝佳乐事之一。心与湖水一般,波澜不惊,徜徉湖面,赏山光水色,从视线前开阔而来的大小岛屿错落,配合着湖面上拖曳出的白色水痕,让山水妙趣在轻盈浪花中闪现,而眼前,则是古典优雅的茶艺表演,轻啜一口天目茗茶,更是茶香幽远。细细观赏,碧绿的嫩芽在水中轻盈地翻动飞舞,缓缓舒展,变得饱满圆润……
长兴顾渚紫笋飘香长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兴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就了旷世巨作《茶经》。唐上元年间,陆羽隐居江南,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公元年,他徒步来到太湖西南岸的长兴顾渚山,惊叹于此处金沙泉的甘醇、紫砂壶的精致和一种紫色呈笋芽状的野茶奇香,于是就在山中结庐,潜心制茶研学,后来他写就了中国历史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唐广德年间顾渚紫笋正式成为皇家贡茶,唐大历五年朝廷在顾渚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家贡茶院。唐贞元年间,湖州刺史李词在贡茶院修建吉祥寺,标志“贡茶”和“佛茶”的合一。在饮茶的同时参悟雨洗铅华、沉静如水的禅意。
大唐贡茶院位于顾渚山侧的虎头岩。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长兴以水口大唐贡茶院为代表的陆羽茶文化旅游,以弁山碧岩寺、城山清凉禅寺、仙山显圣寺和顾渚山寿圣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游,以“金钉子”、古银杏和扬子鳄为代表的古生态文化旅游,以梅花节、桃花节、樱桃节、杨梅节、葡萄节等节庆旅游和农家乐旅游蜚声中外。
临安天目寻访山茶临安天目山区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品质名闻遐迩,早在唐代就盛名于史。陆羽《茶经.茶之初》所列产茶区中,就有“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的记载。天目山茶在明代就已入贡京城。临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璀璨的茶文化资源。好山好水也就有了远近闻名的好茶——天目青顶东坑茶和神龙川金叶御贡茶。“东坑茶叶西坑水”指的就是临安太湖源镇临目村东坑的茶叶和神龙川的水质。据考“东坑茶叶西坑水”这一谚语要比“龙井茶叶虎跑水”的说法出现得更早。有方志为据,东坑茶和金叶御贡茶早在唐代它们就被誉为上品茶,明代就被列为御用贡品。
临安地处浙江西北部,境内山势蜿蜒连锦,云雾缭绕,植被茂盛,众山汇集之水明澈清洌,丰盈充沛,飞瀑流泉遍布。在神龙川御茶园可以自己动手采茶、炒茶、品茶;在江南小九寨——太湖源与“精灵”野猴尽情嬉戏;前往东坑村野茶园基地,参看民间炒茶、制茶;天目山狮子岩龙头石上生长着十八棵古茶树,古代天目山禅源寺的僧侣喝的茶叶都来源于这十八棵茶树;在浙西大峡谷感受峡谷深处的青山绿树,峡谷半山腰的相见村有一片高山茶园,绿影婆娑,山鸟常鸣;走进大明山,沿着千米栈道,领略幽谷、飞瀑、草甸、岩洞、林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