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峡人

学语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记载:“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这天被称为重阳节。如今,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吃重阳糕等系列活动以庆祝节日快乐,以此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近代重阳有以上诸多方式庆祝,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度过重阳佳节的呢?一起来看看!

祭祀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朔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袛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农历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志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仪式。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节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农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丝马迹。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把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不老,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在重阳节这一天或插茱萸于头,或佩带茱萸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被认为可以辟邪。

射箭

  古代时,人们喜欢在重阳节时开展骑射游乐。南北朝时期,皇廷曾规定每年的重阳时,武官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唐代,朝廷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齐集于玄武门练习骑射;清代,射猎、射箭、骑射、赛马曾成为北京城重阳等民俗节日里必有的比武游乐项目。

吃重阳糕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在上面铺干果、枣、果脯的,也有在上面放肉丝的;而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赏菊饮酒

  重阳节与菊花的联系较为密切。重阳节首先是一个关于菊花的节日,过去又叫“菊花节”。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人效仿之,遂有重阳赏菊宴饮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在古代,菊花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古人对其评价极高。在街道两侧点菊灯、搭菊花山,在灯下赏菊等都是古代流行的重阳习俗。

  除了赏菊,古人还会共饮菊花酒。这种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代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古代的官府也会与民间同乐。明清时期,每逢重阳节,各地官方会办一些“菊花展”,让百姓观赏。商铺也会买很多菊花,装饰自己的门户庭院,整条街都非常漂亮。

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有一风俗就是凡有出嫁女儿者,都备名酒、糕点、水果,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谓之“归宁父母”。其时食花糕,并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祝福女儿:“愿儿百事俱高。”这个风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一直流传。

登高远眺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其由来大致有三:一是登高避灾的传说,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三是在秋日草木开始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唐代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登高所到之处,没有一致的规定,一般登高山、高塔都可。

  到了魏晋南北朝,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又《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

  另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这便是东晋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在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最美的重阳诗词里,写尽无限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日登梓州城

唐?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月九日登龙山

唐?张九龄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唐?李显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唐?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九日寄郑丰

唐?皇甫冉

重阳秋已晚,千里信仍稀。

何处登高望,知君正忆归。

还当采时菊,定未授寒衣。

欲识离居恨,郊园正掩扉。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浣溪沙

宋?苏轼

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

斗百花

宋?柳永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水龙吟

宋?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生查子

宋?辛弃疾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诉衷情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槁叶半轩慵更扫。凭阑岂是闲临眺。欲向南云新雁道。休草草。来时觅取伊消耗。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念奴娇

宋?米芾

九秋气爽,正溪山雨过,茅檐清暇。篱菊妍英,知是为,佳节重阳开也。色妙香殊,匀浮瓯面,俗状卑金斝。歌狂饮俊,满簪还更盈把。村外草草杯盘,边尘不动,欲买应无价。端使晴霄风露冷,云卷烟收平野。向晚婵娟,半轮斜照,想见成清夜。玉山颓处,要看猗帽如画。

水调歌头

宋?朱敦儒

白日去如箭,达者惜分阴。问君何苦,长抱冰炭利名心。冀望封侯一品,侥倖升仙三岛,不死解烧金。听取百年曲,三叹有遗音。会良朋,逢美景,井频斟。昔人已矣,松下泉底不如今。幸遇重阳佳节,高处红萸黄菊,好把醉乡寻。澹澹飞鸿没,千古共销魂。

虞美人

宋?晁补之

荒城又见重阳到。狂醉还吹帽。人生开口笑难逢。何况良辰一半,别离中。平台朱履登高处。犹自怀人否。且簪黄菊满头归。惟有此花风韵、似年时。

满庭芳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南歌子

宋?赵长卿

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乱山深处过重阳。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扁舟随雁过潇湘。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闰九月九日登高有感

宋?宋祁

隔霜云叶绕天愁,闰节重来续旧游。赋客岂辞聊暇日,楚人无奈賸悲秋。寒萸实老犹薰佩,晚菊香残不占瓯。怅忆故园归信断,渚鸿川鲤两悠悠。

偈颂七十一首

宋?释了惠

今朝九月九,渊明开醉口。指点东篱菊,大骂西门柳。

诸人听得,只麽饮气吞声。山僧闻之,不免袖中出手。

谢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烛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自学语文)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综合人民日报、中青网、中国新闻网、语文报社、诗词世界(图片来源网络)

重阳节来历,敬老节?

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因此,今天也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生效后,我们迎来的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那么,为什么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呢?

  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过节了,怎样做才算孝顺?

  多给钱、买礼物、带旅游,这些是父母们需要的吗?

好工作、早结婚、早生子,这是父母真心期望的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房、拼车、拼父母”的时代;也有人说,父母反哺子女已成社会主流。

  父母们到底需要什么?

陪伴是多数父母期盼的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温暖了无数父母的心。重温一遍歌词,父母需要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打电话是简单的孝道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都很含蓄,父母与儿女间疏于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这种行为真正的作用是对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子女不能够常回家看看,经常打个电话,“妈,您身体还好吗?”“爸,晚上睡觉关窗户!”同样会让老人高兴很久。

(自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rb/1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