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87575.html
要说现在最火的电视剧,
那非《人民的名义》莫属,
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坐等更新呀?
昨天这部剧播到第37集时,
徐州亮了!
沙瑞金视察大风厂
01
职工老家在徐州
沙瑞金到大风厂视察时,和工人座谈,了解工人在新大风厂持股情况。问着问着就问到了一名女职工。
女职工说自己也买了新大风厂的股。沙书记又问她是哪里人?女职工答:老家在徐州那边。
听到这简直太亲切了,
连说话的方式都和徐州姑娘一个劲儿。
姑娘,你老家徐州哪里的?
现在老家的就业环境也是棒棒哒,
快回来吧~
追《人民的名义》的亲都知道,剧中虚构了一个汉东省。除了北京、香港,据中提到的其它地名多是虚构,徐州的这次亮相就显得尤为突出,不少网友猜测这是徐州籍编剧周梅森不忘老家人儿。
02
剧中最感人的诗来自徐州
《人民的名义》剧中有个人物叫郑西坡,是老大风厂的工会主席,新大风厂的董事长,还是位诗人。
沙瑞金和职工座谈时,老检察长陈岩实提到郑西坡是位有才的诗人,于是在众人的掌声中,郑西坡朗诵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母亲的专列》。
《母亲的专列》
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您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您的头白
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这首诗深沉厚重的感情和郑西坡动情的朗诵,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沙瑞金更是夸赞诗写得好。郑西坡说是写给母亲的,老人家在世时没进过城,没做过火车和汽车,直到老人家去世,子女送她送去火化,老人才第一次坐上火车。
实际上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徐州诗人丁可
丁可,曾用笔名邹哲、老彭。祖籍山东聊城,童年在徐州渡过。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当过代课教师。年被破格录用为国家职员,在江苏沛县文化馆任职。年开始发表处女诗作,已出版诗集《啼叫的月光》《母亲的专列》等。
丁可和《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是徐州老乡,正是因为周梅森向县领导建言,才有了对《丁可诗选》出版的扶助。
图|《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周梅森说:和丁可是老朋友了,80年代就相识,那时候丁可还是一个青年才俊,不像现在这么苍老,现在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无意中在诗刊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丁可的诗,极为震撼,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丁可既是沛县的,又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丁可的诗为什么让我震撼?因为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的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的能打动人心。
图|丁可近照除了《母亲的专列》,剧中另外两首诗《一般化的女孩》、《流动的国土》作者也是丁可。
《人民的名义》中郑西坡朗诵《一般化的女孩》
据扬子江诗刊介绍,诗人丁可夫妇,还有点像剧中郑西坡夫妻的生活原型。丁可退休前是县文化馆的工会主席,他的妻子叫黄二云,在街头上摆小吃摊,常被城管追得到处躲。剧中郑西坡的妻子叫孙二云,推三轮车卖了十年的早点,最后在卖早点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
《流动的国土》
二云你看这样好吗
从新年的第一天起我想给咱的
三轮车插上一面旗帜
以前它总是拘谨地停靠在角落
挨着街边挪动时畏首畏尾
这旗就设计成绿色
像一张舒展的大南瓜叶
立在三轮车的车把中间
制高点上迎风飘扬
如此自卑的三轮车
是不是就尊严了一些
它暗淡的铁质和橡胶
它含在车胎中的一口气需要尊重
它负载的煤球炉炉上的火焰
装着胡椒粉辣椒面的瓶瓶盒盒
虽然弱小但享有主权
招展着在细雨中
在阳光下在灯光里在阴影里
向来品尝的人们你忙碌着接见以微笑
从容面对再次逼临的驱赶和呵斥
就选定绿色吧
这饱含着来自乡村的三轮车生命血液的旗
就要展现在新年的街头
当你推动着走过大街
哦旗帜下的三轮车分明是我们的一小块领土
是我和儿女牵念着的
小小的吱吱扭扭的祖国
采煤塌陷地原型为周梅森家乡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剧中提到的“林城”采煤塌陷地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徐州贾汪。
有“百年煤城”之称的徐州,是一个煤炭资源富集的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储量高达69亿吨,年产量多万吨。
不过,在多年的开采之后,徐州陷入“资源枯竭”,部分地区真的已经“被掏空”,尤以贾汪区为最。最高峰时,贾汪区共有座煤矿,因为过度开采,形成了13.32万亩塌陷地,造成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坍塌,道路断裂,生态环境恶劣。
(“采煤塌陷地”典型地貌)
其中,贾汪区的潘安煤矿塌陷区,塌陷最严重、最集中,面积高达1.74万亩,积水面积亩,平均水深4米以上,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绝大部分成为无人居住区。
(治理前的徐州“煤矿塌陷区”)
而从年开始,经过近10年的治理,当年的“潘安煤矿塌陷区”已经变身为“潘安湖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而徐州,也在努力实现从“煤炭城市”到“旅游城市”的转型。
公园总面积52.8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5.98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36.89平方公里,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于一体。
对于这个国内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年到徐州寻根祭祖时,如此评价说:“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当然,这并不妨碍周梅森把它写进《人民的名义》
编剧周梅森:土生土长的徐州人
《人民的名义》热播,对编剧周梅森的各种推崇铺天盖地,对一个作家而言,能够得到人民如此的支持和喜爱,这是何等的荣耀!
周梅森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幼年随父母来到贾汪,在煤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全家福,后排中间为周梅森
高高的井架、飞转的天轮、响亮的汽笛、滚滚的乌金伴随他成长。矿山的生活陶冶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坚毅顽强的品格。
夏桥矿运煤场
高耸的矸子山
贾汪煤矿全景
周梅森生活煤矿,火热的独特的煤矿文化,滋养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他的一部部带着“乌金本色”的作品在贾汪诞生了。
“一条马路宽又长,贾汪、夏桥到韩场,西集菜市场,东市洗澡堂,南场子,北场子,邮电局旁边是银行,医院,西有戏院娱乐场,文化宫、造林场、新工区一片新瓦房,汽车电灯自来水,有线电话哇哇响,贾汪窑,大变样,矿工感谢共产党。”贾汪诸多旧景物,都成了周梅森笔下素材。
贾汪火车站
周梅森是从徐州贾汪煤矿出发,遽然闯入中国当代文坛的。早期煤乡生活的熏陶浸染,当下社会变革的风云涤荡,使其得以熟知世相百态,饱尝人间冷暖。更兼其秉赋殊异,对现实生活勤于体察,敏于思索,遂有丰硕之文学艺术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新时期以来最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之一。
八十年代初周梅森和江苏作家苏童、叶兆言、王干、费振钟、沈乔生在周梅森旧居老屋前
周梅森、张平、陆天明被告誉为中国反腐文学三驾马车
周梅森和陕西作家贾平凹
《人民的名义》开机
时代造就了周梅森。周梅森以其赤子情怀回报了这个时代。
鸟瞰潘安湖
年8月,在徐州市作家协会的提议下,贾汪区在韩桥煤矿遗址设立“周梅森文学馆”,搭建一所既有地方人文和历史特色,同时又具文化共性的一个对外交流载体。
周梅森向贾汪区“周梅森文学馆”捐赠的部分书籍
番外篇:剧中点钞高手徐州也有
张钞票,6秒点完,就问你6不6?
编辑:阿青责编:朱宸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