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历史人物图像立绘选爬取于日本光荣公司《三国志13威力加强版》游戏目录,左上角配入角色名文字简介介绍摘取于百度百科、《三国志》(陈寿+裴注)、《三国演义》。一直很想做一个完全目录版的三国人物图谱以便自己和三国迷收藏查阅。不想动脑者也可欣赏一下暗荣优秀的《三国志》立绘,欢迎收藏。下面人物我分之为五个part:汉室、军阀诸侯(曹刘孙外)、曹魏(包含西晋初)、东吴、蜀汉*武将排名不分先后本part为汉室、军阀诸侯(曹刘孙外)汉灵帝刘宏(年-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年-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年)正月即位。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弘农怀王刘辩(年-年3月6日),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年5月15日-年9月28日在位。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一说十八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因为在位不逾年,传统上称东汉共十二帝,刘辩与东汉另一位少帝刘懿都不在其中,亦皆无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两位少帝均是汉朝皇帝,则刘辩为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年4月2日—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年—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幼为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为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拥立下,即位为帝。董卓伏诛后,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在杨奉和董承护送下,逃出长安,辗转东行。建安元年(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年),丞相曹操去世后,十月乙卯(年11月25日),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以二女嫁于曹丕。青龙二年(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王允(年-年),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初平三年(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处死,时年五十六岁。王粲(年-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建安十三年(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王戎(生卒不详)为东汉西城人,东汉官吏、书法家。朝廷察举时,被录为司隶校尉健。王甫(?—年),东汉时期宦官。前十常侍之一。何进(?~年),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皇后之兄。初以妹妹有宠,拜为郎中,出任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时,拜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发现并镇压马元义的密谋,封为慎侯。为张大威望,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八校尉。汉灵帝驾崩后,粉碎了中常侍蹇硕拥立皇子刘协的图谋,听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内借元舅之资,外据辅政之权,独揽朝中大权。中平六年(),不纳陈琳和曹操劝谏,阴结军阀董卓,联合袁绍谋诛宦竖。事情败露后,为中常侍张让等人损害,其后代是魏晋高门士族南阳何氏。韩嵩,生卒年不详,字德高,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少好学,贫不改志。因见天下将大乱,遂与好友数人隐居郦西山中。后事刘表为别驾,转从事中郎。汉献帝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曹操取荆州,征用嵩。嵩患病,在家拜授大鸿胪。韩忠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继续拥立赵弘为帅,但赵弘随即被朱儁再次剿灭。韩忠率领余部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与朱儁相持,后被朱儁击败而投降,但却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许贡是东汉末官吏。先后任吴郡都尉、太守,欲送密信给曹操,要曹操注意孙策,却被孙策发现而被杀。侯音东汉末年宛城守将。生卒籍贯不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年)十月,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在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的带领下举事,准备联合蜀汉方面荆州守将关羽里应外合反叛曹魏政权。乱箭射死郡功曹应余,擒拿郡太守东里衮。后遭南阳功曹宗子卿诓骗,释放了太守东里衮。后南阳功曹宗子卿半夜跳城逃跑,联合东里衮收编民兵围困侯音。负责镇守荆州的曹仁率领诸军围攻,最终屠宛城,侯音被斩首,叛乱失败。皇甫嵩(?-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后,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威震天下”。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中平五年(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到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董卓被诛后,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兴平二年(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徐荣(?-年),玄菟人,东汉末年将领。本为中郎将,曾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于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以及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的部队。在董卓死后,受司徒王允的命令与李傕郭汜交战,因部将胡轸投降,寡不敌众,于新丰之战被击败,战死在乱军之中。诸葛均,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珪之子。三国时吴大将军诸葛瑾、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母弟。邹靖(一作雏靖),东汉末年时期的破虏校尉、北军中侯。曾与公孙瓒讨伐北方的胡人,又率领刘备等人讨伐黄巾。陈纪(年-年6月),字元方,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享年七十一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实。实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陈珪(生卒年不详),一作圭,字汉瑜。徐州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广汉太守陈亹之孙,太尉陈球之侄,吴郡太守陈瑀(一作陈璃)、汝阴太守陈琮的从兄陈登、陈应之父。官至沛相。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员。沛相陈珪之子。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后来,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开发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秔稻丰积”。建安初奉使赴许,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又迁东城太守。年三十九卒。其子陈肃,魏文帝时追陈登之功,为郎中。丁原(?—年),字建阳,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东汉末年官吏,官拜执金吾、并州刺史。任职期间,他亲近、善待主簿吕布,又调遣部下张杨、张辽等名将到洛阳任职。汉灵帝驾崩后,带兵进入洛阳,担任执金吾,并与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十常侍,但不久事情败露,何进被宦官杀死。在宦官被诛灭之后,丁原与军阀董卓在废帝问题上意见不合产生矛盾,于是董卓诱使吕布将其杀害,其势力亦被吞并。董承(?~年),字号不详,冀州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人。东汉末年外戚大臣,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初从西凉军,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护卫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建安四年(年),拜车骑将军。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五年正月,图谋泄露,董承诸人及董贵人全部遇害。鲍隆,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东汉末年桂阳太守赵范的手下将士。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诸葛亮是好友,曾和诸葛亮、徐庶、石韬四位道友一起游历。诸葛亮后出祁山,在答司马懿书中,曾托使杜袭宣意于孟建。杨奉(?-公元年),东汉末年将领。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后跟随凉州军阀李傕。李傕与郭汜相争,杨奉先是帮助李傕对抗郭汜,不久后即自立门户,并护送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因此功受任车骑将军。公元年(建安元年),献帝为曹操接向许县,杨奉失势投奔袁术。公元年(建安二年),袁术攻打吕布,杨奉又投向吕布,助其大破袁术。同年杨奉受吕布之命进犯刘备,被刘备诱杀。李傕(jué)(?—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年)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黄白城,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此后,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番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随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建安三年(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李傕是董卓手下的排名第一的凉州系心腹大将,统领董卓的西凉精锐部队“飞熊军”。陆绩(年—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建安二十四年(年),去世,时年三十二岁。李儒,字文优,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弘农王)。董卓死后,李傕[jué]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不知所踪。刘虞(?-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在地方政绩卓著,颇有名望。中平五年(年),刘虞出任幽州牧。累加至大司马,封襄贲侯。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刘繇(年-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他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卢植(?-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年),卢植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灵思皇后何氏(?—年9月30日),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生母,追封舞阳侯何真之女,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之妹。出身南阳何氏,屠户之家。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临幸,生下皇子刘辩,因此受封贵人。光和三年(年),册立为皇后。中平六年(年),汉灵帝去世后,其子刘辩即位,尊为皇太后。同年,率军进京的董卓废黜刘辩,母子全部毒杀。曹节(年―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献帝刘协第二任皇后,魏武帝曹操的女儿。建安十八年(年),曹操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入宫中,封为夫人。建安十九年(年),并封为贵人。曹操废掉汉献帝第一位皇后伏寿,将她囚禁而死。曹操要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汉献帝只得依从。建安二十五年(年),曹操去世,曹丕袭封魏王位。曹丕授意华歆去逼汉献帝让位。曹节怒斥华歆,华歆只好退出宫去。第二天又逼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并以武力威胁,向曹节索要玺印,曹节无奈,将玺印掷于栏板之下。面对曹丕篡位,她极为愤怒,高喊:“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节为山阳公夫人。景元元年(年),曹节病逝,仍以汉朝礼仪合葬于献帝的禅陵,谥号献穆皇后。左慈(?--?),字元放,庐江人,汉族,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据记载他的一只眼睛是盲的,并且他与甘始、郤俭自称自己有几百岁。张让(?—年9月24日),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华佗(约公元年-公元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司马徽(?—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以下为各路诸侯军阀势力袁绍(年-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袁谭(?-年),字显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汉末政治人物,大将军袁绍长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年),击败田楷、孔融,完全占据青州。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伪立遗令,拥立袁尚为继承人,袁谭不能继位,心怀愤恨。后袁谭、袁尚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袁谭联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十年,曹操兴兵进攻南皮,袁谭奋力抵抗,终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战败,为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袁术(?—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平元年(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于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年),僭位于寿春,建号仲氏。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攻击,元气大伤。建安四年(年),呕血而死。袁燿袁术之子,汝南汝阳人。袁术自立为帝後,袁燿被立为皇太子。袁术死後,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攻占庐江後,继续受其庇护。正史中登场。阎象,东汉末期人物,袁术的主簿。献帝兴平二年(),手执玉玺的袁术要称帝时,问于部下,只有阎象引用周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向殷称臣的故事进行劝谏。却未被采纳。袁尚(?-年),字显甫,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汉末群雄之一袁绍的第三子,受到袁绍的偏爱,并于袁绍去世后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也因此招致长兄袁谭的怨恨,兄弟之间经常兵戈相向。后袁氏兄弟均被曹操所败,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丸首领蹋顿,但不久曹操即平定乌丸,二人只得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所斩,首级也被送往曹操之处。袁遗,字伯业。袁绍堂兄。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初为长安令,出任山阳太守,参与征讨董卓联盟。后袁绍任以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虎牢关之役时从军,营救了败给吕布军的王匡。王门,生卒年不详,本为东汉末年公孙瓒部将,后投袁绍,并率兵攻打公孙瓒所辖的东州,被田豫说得惭愧袁胤(生卒年不详),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年袁术部将。曾任丹阳太守,为孙策击溃。袁术死后,与黄猗等抬术棺柩,带领余众投奔皖城刘勋。郝萌(?-年),东汉末年人物,吕布部将。建安元年(年),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反叛吕布,被其部将曹性以及吕布部将高顺阻止,并最终为高顺所杀。演义结局,吕布被围下邳时,护送许汜王楷回城时,被张飞袭击被曹操所杀。乐就(?-),在袁术为攻徐州而大兴七军之际,以督战官之身份担任联络之役。但是,袁术军不幸战败,其也在寿春被曹操军逮捕并遭到斩首。袁熙(?-年),字显奕,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是东汉末年占据河北的袁绍次子,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令袁熙为幽州刺史。袁绍官渡兵败后不久病死,其兄长袁谭、弟弟袁尚各自独立,互相攻伐,曹操趁机进攻袁谭、袁尚,并逐渐占河北。袁熙接纳兵败的袁尚后,因为属下叛变而逃往乌桓,被曹操击败后,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帐下,却被公孙康杀死,二人首级被献给曹操。阎圃,生卒年不详,是益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张鲁割据巴、汉,就以阎圃为功曹。东汉末年人物,本为张鲁部下谋士,后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封平乐乡侯。王威,东汉末年人。荆州刺史刘表部下,乃忠义之士。刘表亡后,刘琮投降曹操,曹操表刘琮为青州刺史,使远离故乡,时只有王威追随。曹操复遣于禁追杀刘琮等人,王威亦于乱军中殉主。王累(?——年),广汉人,刘璋的部下,益州从事,曾倒悬于城门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入蜀,然而不被听从。于是其自断绳索,摔死。蒯越(?-年),字异度,襄阳中庐(今湖北襄阳西南)人。东汉末期人物,演义中为蒯良之弟。原本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曾经在刘表初上任时帮助刘表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以宗族、乡里关系组成的武装集团)。刘表病逝后与刘琮一同投降曹操,后来官至光禄勋。蒯(kuǎi)良,字子柔,襄阳中庐人。归刘表。蒯良为刘表定下安抚荆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业,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之后,蒯良就被刘表擢升为主簿(bù)。其后蒯良的生平,就不得而知了,《三国志》亦没有记载其卒年。与蒯越、以及同样活跃于襄阳的蒯祺(诸葛亮姐夫)或为同族兄弟。郭汜(?-年),本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市)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出身马贼,投靠董卓部下。董卓被杀后,凉州军众将归无所依。采用谋臣贾诩计策,联兵攻向长安,击败温侯吕布,杀死司徒王允,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拜为扬烈将军。初平三年(年),拜后将军,封为美阳侯。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拜车骑将军。建安二年(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华[huà]雄(?-),中国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明·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二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韩胤,汉末时期人物,袁术部下,袁术遣韩胤为媒,往徐州求亲,以结吕布而图刘备。韩遂(?-年),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汉末群雄之一。原名韩约,后改名遂。韩遂最初闻名于西州,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以诛宦官为名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先后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使得天下骚动。后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韩遂曾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后二人关系破裂。袁绍、曹操相争之际,马腾、韩遂被钟繇说服,依附于曹操。马腾入京后,留其子马超统领部队。马超推举韩遂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为曹操所败,韩遂逃奔凉州,后又为夏侯渊所败,病死(一说被杀),享年七十余岁。颜良(?~年),字公骥,安平郡堂阳县(今河北省新河县)人。东汉末年河北将领。颜良性格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为一夫之勇。官渡之战,袁绍令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司空曹操采用军师荀攸“声东击西、轻兵掩袭”之计,大败袁军,颜良本人也被关羽亲自斩杀死,白马之围遂解。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只保留了亲斩颜良的关羽之勇,而忽略了奠定胜局的荀攸之谋。麴义(又作曲义、鞠义),武威郡姑臧人也。生卒年不详,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能征善战,屡建战功,早年在凉州,精通羌人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界桥之战,以八百兵大破公孙瓒两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后来,由于自恃功高而骄纵不轨,被袁绍所杀。牛辅,武威郡姑臧人也,董卓的女婿,曾任中郎将,征讨白波军,不能取胜。董卓被杀时,牛辅别屯于陕地。吕布派李肃前去征讨牛辅,被牛辅击败。后来,牛辅营中有士兵半夜背叛出逃,造成内乱,牛辅以为整营皆叛,于是带着金银珠宝,独与亲信胡赤儿等五六人逾城北渡河。赤儿等人以绳索系在牛辅腰间将其从城头放下,但赤儿等因为谋财而在离地面数丈高的地方就松开了绳子使得牛辅重重摔在地上腰部受伤,而后赤儿与诸胡人将牛辅斩首,将其首级送去长安许攸(?-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纪灵,是东汉末年袁术帐下将领,勇猛非常,曾奉命率军攻打小沛的刘备,在吕布辕门射戟的调停下撤兵。建安元年(年)袁术派遣纪灵等领导步骑三万人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领步兵一千人、骑兵二百人前往救援刘备。吕布到来后双方停战,吕布邀请双方赴宴并施展“辕门射戟”,技惊四座,纪灵和刘备同意撤军。高顺(?-年2月7日),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平定吕布部将郝萌的反叛。屡次进谏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曾与张辽一起连破夏侯惇、刘备。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侯选,河东人,割据凉州一带。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失败后入汉中依附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侯选投降,被封官赐爵。黄祖(?-年),东汉末年将领。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初平二年(年),黄祖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与孙家结下仇怨,之后黄祖在建安十三年(年)与孙权的交战中败北,被杀。公孙渊(?-年),字文懿。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太和二年(年),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年),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之。公孙渊大败,并其子为魏军所斩。公孙瓒(?—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其名与字的对应当是取自“圭瓒”一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公孙度(年-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建宁二年(年),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初平元年(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年)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公孙范,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公孙瓒从弟,官至勃海太守。高沛(?---)。东汉末年将领,益州牧刘璋属下,与杨怀镇守关头(一名白水关,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南)。刘备欲图益州,用庞统之计,诱二人至而斩之。孔融(年-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高览,生卒年不详,一名高奂,河北名将,本属袁绍部将,后官渡之战淳于琼被曹操击破,与张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三国演义》里,曾与许褚、徐晃大战不分胜负。年刘备败走荆州时,高览奉命追杀,三合斩刘辟,而后被冲阵而来的赵云刺死。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被后世并称为“河北四庭柱”。吴景,本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后迁居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孙坚妻子吴夫人(武烈皇后)之弟,孙策和孙权的舅舅,东汉末年将领。吴景因追随孙坚征伐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据丹杨。后遭扬州刺史刘繇逼迫,再度依附袁术,袁术任用他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进击樊能等人。又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礼。袁术与刘备争夺徐州时,任吴景为广陵太守。建安二年(年),吴景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孙策任他为丹杨太守。朝廷使者吴景为扬武将军,郡守之职照旧。建安八年(年),吴景死于任上。胡轸(zhěn),字文才,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也。东汉末年董卓部将,与同是凉州出身的杨定均为凉州有名望的豪杰,后属王允、李傕部下,官拜东郡太守。年,孙坚讨董卓,董卓派胡轸率兵五千,攻打孙坚,并任吕布为骑督。胡轸与吕布不和,军中士兵散乱,胡轸、吕布败走。年,董卓死,李傕反叛,王允遣胡轸、徐荣在新丰对战李傕,徐荣战死、胡轸率众投降。《魏书》记载,他在诬死游殷一个月后,被游殷的魂魄索命而死去。蔡和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荆将蔡瑁的族弟。刘备依附荆州时,蔡瑁深忌刘备,设计欲于宴会上构杀之,蔡和奉命守把襄阳东门岘山大路。后来刘琮举荆州降魏,蔡氏随降。蔡瑁因善养水军而见封水军大都督,蔡和亦从为副将。周瑜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蔡瑁、张允,曹操遂使蔡和、蔡中往吴军处诈降,负责刺探敌情;周瑜知而纳之,令在甘宁手下为前部。赤壁开战当晚前夕,周瑜唤出蔡和,将其斩首祭旗。蔡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荆将蔡瑁的族弟。刘备依附荆州时,蔡瑁深忌刘备,设计欲于宴会上构杀之,蔡中奉命把守襄阳南门。后来刘琮举荆州降魏,蔡氏随降。蔡瑁因善养水军而见封水军大都督,蔡中亦从为副将。周瑜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蔡瑁、张允,曹操遂使蔡中、蔡和往吴军处诈降,负责刺探敌情;周瑜知而纳之,令在甘宁手下为前部。赤壁开战当晚,甘宁引蔡中深入曹寨,一刀斩其于马下。蔡瑁(生卒年不详),字德珪,襄阳蔡州(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荆州名族,蔡讽之子,姑母(蔡讽之姐)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初平元年(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当时江南宗贼兴盛,蔡瑁协助刘表平定荆州,仕奉刘表期间,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刘表获得汉廷封赐镇南将军时担任其军师。刘表病亡后,拥护刘琮继位,在公元年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迫刘琮降伏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虚构了,周瑜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蔡瑁、张允的故事。笮[zé]融(?—年),丹杨(治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豪强,生性残暴却笃信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东汉末年投奔徐州刺史陶谦,督管下邳、彭城、广陵三郡运粮。将其中大量物资占为己有累积财力,遂在徐州至扬州一带大规模崇佛,修建豪华佛寺,铸造金铜大佛,衣以锦彩,并举行浴佛节,招揽信徒万余人。其崇佛活动奠定了中国大型佛事活动的基础。后先后投奔赵昱、薛礼、朱皓并将他们杀害,扬州牧刘繇因此兴兵讨伐笮融。笮融兵败后逃入深山,由于当地山民同样对他恨之入骨,便联手搜捕、杀死笮融,并将他的首级献给刘繇。周昂,会稽(今属浙江)人,东汉末年袁绍的部将。任九江太守。曾被袁绍派遣攻夺孙坚所屯阳城,并断孙坚粮草。周昕之弟,周喁之兄。淳于琼(?-年),字仲简,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时期官吏,于汉灵帝中平五年()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与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同列。为袁绍大将,与张郃、高览等人齐名。在官渡之战时镇守乌巢,遭到曹操的偷袭而惨败,自己也被曹操处斩。荀谌,字友若,荀彧之兄,荀绲之子,颍川人。曾任军阀袁绍的幕僚。蒋义渠,东汉末年袁绍部下将军。袁绍败于曹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按三国志云袁绍有将军蒋奇,或蒋奇即字义渠。焦触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部将,属袁绍次子袁熙。袁绍死后反叛袁氏,自立为幽州刺史,不久后投降曹操,封为列侯。审配(?-年),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为人正直,袁绍领冀州,审配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逄纪统军事,审配恃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曾率领弓弩手大破曹军于官渡。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辛评(?-年),字仲治,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人物。曹魏卫尉辛毗之兄。原是韩馥部下,韩馥逃亡后转而辅佐袁绍。袁绍死后,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与审配等不和。后来曹操破邺,其弟辛毗在城下劝降。审配怒遣手下将辛评全家杀害。眭元进,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出现,是袁绍的部将,协助淳于琼守备乌巢,在曹操率军烧粮时和同僚赵睿死于乱军之中。眭固(?-年),字白兔,东汉末期人物,蓟州人。原为黑山贼,与于毒、白绕齐名,与袁术合谋共攻东郡,反为曹操所败,后成为张杨部下。建安三年(年),曹操攻击吕布时张杨欲迎救,张杨部下杨丑杀张杨欲带领张杨部下投奔曹操。但未成事而被眭固所杀。眭固带领张杨部下屯军射犬(河南省武陟县西北),欲投奔袁绍。曹操因为见形势不利,为免夜长梦多,派遣史涣、曹仁急攻眭固。眭固自领亲兵出奔袁绍,于犬城被史涣等截击被斩,曹操再围射犬,众人皆降。曹操因此吞并河内,袁绍有感地位被威胁,引发官渡之战。宋宪(?-年?),东汉末年吕布部将。汉献帝建安三年(年),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三个月之后,宋宪与魏续、侯成三将,执吕布的谋士陈宫及大将高顺,献城降,曹操遂擒杀吕布。后不见史书记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吕布的八健将之一,因同伴侯成送酒于吕布被吕布杖打,对吕布感到失望后怀恨在心而投降曹操。臧洪(―年),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射阳县)人。东汉末群雄之一,太原太守臧旻之子。为人雄气壮节,举孝廉出身。初授议郎,迁广陵功曹。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同讨伐董卓,深得盟主袁绍看中,荐为青州刺史,转东郡太守。施政有方,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护。因袁绍不肯援救张超,而对袁绍产生怨恨,于是举城叛变,被袁绍围攻一年后,城破被杀。沮授(?-年),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曾对韩馥提出良策,但不被采纳。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缓进战术,但不采纳。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后来,沮授欲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苏飞(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原为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部将,任江夏都督。苏飞与甘宁交好,但是数次向黄祖推荐都失败。甘宁决定投效孙权时助其逃离。后来甘宁率吴军攻破江夏,苏飞兵败被俘。孙权打算将苏飞处斩,但是因为甘宁用性命担保而赦免了苏飞,因此,被孙权赦免。苏由东汉末冀州牧袁尚的部将。建安九年(),袁尚攻袁谭,由与审配守邺城(今河南安阳)。曹操北上攻邺,由降操,助破邺城。张允,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本为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同时也是刘表少子刘琮的支党。后归曹操。曹丕曾骂蔡瑁、张允等人“无不烹菹夷灭,为百世戮试。”可见他们降曹后都不得好死,而且终究为曹氏所不容。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有周瑜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蔡瑁、张允的故事。张卫东汉末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汉留侯张良第十世后人。张鲁之弟,字公则。汉宁太守张鲁弟、南郡太守张愧兄(《汉天师世家》)。建安二十年(),投降曹操后,张卫被封为昭义将军。因笃信道教,弃官回家,(《汉天师世家》),后死于家中。也有一说白日飞升。但可以断定是死于投降曹操一年内。张横,武威郡姑臧人也,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与贾诩、段煨乃是同乡。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兵败后,不知所终。张角(?-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初传道。中平元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张勋是东汉末年军阀袁术麾下的重要将领,袁术称帝后的大将军。张绣(?—年),武威郡祖厉(今甘肃靖远县)人也。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曹魏时期,与段煨、贾诩、明元郭氏皇后是同乡,也是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从征南皮而击破袁谭。后与曹操联姻,成为皇亲国戚。在北征乌桓(年)途中因病去世,谥定侯。《三国演义》中称“北地枪王”。张松(?-年),字子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建安十三年(年),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建安十七年(年),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张任(?-年),益州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公元年(建安十八年),在刘备进攻刘璋的战争中,张任率军迎战刘备,战败被杀。张宝(?-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弟弟,张梁的哥哥。中平元年()随兄张角起义,号称“地公将军”。后来张宝在曲阳(今河北晋州)被皇甫嵩、郭典击败,被杀。张梁(?-年)钜鹿(治今河北巨鹿)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三弟。陈宫(?-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陈兰(?-)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东汉末年人物。本为袁术部将,后反叛袁术,落草为寇。聚众数万在江淮一带掳掠,后来,被曹操部将张辽率军击斩。田丰(?-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一说渤海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陶谦(年-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中平五年(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邓贤三国时期割据益州的诸侯刘璋部将,建安十六年,刘备攻取益州,邓贤与泠苞、刘璝、张任等统兵抵御刘备,为刘备所败。董卓(?-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中平六年(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献帝初平元年(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初平二年(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初平三年(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董旻(mín)(?-年),字叔颖,东汉末年,凉州陇西郡临洮(táo)县(今甘肃岷县)人。董卓之弟,官至左将军、封鄠(hù)侯。马腾(?-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凉州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初平三年(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兴平元年(年),马腾企图连结种邵等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回到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其后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建安七年(年),转为征南将军,开府。后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建安十三年(年),被徵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之后,马腾听从张既的建议,入朝担任卫尉。建安十六年(年),其子马超起兵抗拒曹操。次年,马腾与其二子皆为曹操所杀,夷灭三族。文丑(?~年),东汉末年河北将领。文丑为一夫之勇。建安五年(年),带领左将军刘备进驻延津,误中曹操军师荀攸的“饵敌”之计,其麾下“五六千骑”惨败于“不满六百”的曹军骑兵。文丑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葬于河南省禹州市。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此段历史改编为关羽斩文丑。逢纪(?-年,逢音páng,古“逄”字),字元图,南阳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袁绍逃离董卓势力范围时,与逢纪、许攸同到冀州。袁绍甚为赏识逢纪的智谋而重用。袁绍初到冀州,依赖韩馥提供粮食。初平二年(年),逢纪提议利用公孙瓒攻击韩馥,实则提议韩馥和袁绍共同防御冀州,结果袁绍成功反客为主。官渡之战中令逢纪统军事。建安五年(年),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回,后悔当初不听田丰之计,逢纪即时进言田丰知道袁绍兵败后取笑袁绍不听其言。审配与逢纪有私怨,官渡之战后审配两位儿子被虏,有人对审配有谗言,逢纪肯定审配的节气,袁绍以逢纪公私分明大加赞赏,逢纪与审配成为好友。建安七年,袁绍去世,逢纪、审配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屯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使逢纪随之。袁谭要求配兵为审配拒绝,一怒之下杀了逢纪。俞涉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袁术部下骁将。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出关迎战前来搦战华雄,被华雄所斩。杨怀(?-年),东汉末年将领,益州牧刘璋的属下,白水都督,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受刘璋相请入蜀,杨怀数?向刘璋劝谏。刘备请杨怀和刘璋儿子刘阐饮酒,刘备向杨怀索要他身上的匕首,杨怀给了刘备。刘备大骂杨怀离间他与刘璋的关系,杨怀也大骂,但没骂完就遭刘备斩杀。杨松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张鲁帐下谋士,极贪钱财。马超与其弟杨柏不和,兄弟二人商议,亦有图马超之心。刘备用金银结好杨松,用计招降马超。曹公征汉中时,杨松因收其金银,先害庞德使之投曹,后又为曹操内应,城破,因卖主求荣,曹操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杨任,三国时期汉中军阀张鲁的武将。曹操攻伐汉中时,他奉命与杨昂一同镇守阳平关,后来杨昂出关战曹操,阵亡,他逃回汉中报告张鲁。曹操攻取阳平关后,他自告奋勇出战,不幸被曹操部将夏侯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杨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张鲁麾下大将,杨松之弟。监视以张鲁属下身份出征的马超。在马超归顺刘备时,被马超杀死,以证明其归顺之意。雷铜(?-年),阴平(今甘肃文县)人,氐族,东汉末年将领。本属益州牧刘璋麾下。刘备攻取益州后,归刘备麾下。参加汉中之战,为魏将张郃所杀。雷薄,生卒年不详,本为东汉末年袁术麾下部将。离开称帝后昏庸奢侈的袁术,与陈兰一起占据嵩山为山贼。后来袭击兵败的袁术,抢夺财宝。同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出场。李肃(?-年),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永汉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后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卓死,吕布使李肃至陕,欲以诏命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肃。李丰(?-年),中国东汉末年武将,袁术部将。建安二年,袁术称帝。秋九月,术军入侵陈留。曹操亲自前来抵御,袁术退走,留下桥蕤,李丰,梁刚,乐就等。他们退守寿春。曹操派乐进,于禁等包围寿春。最后寿春被攻陷,四将阵亡。刘焉(?-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于是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治。郄俭为黄巾军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兴平元年(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刘琦(?-年)。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谏议大夫刘琮兄。官至荆州刺史。建安十四年(年)病逝。刘勋,字子璜(认为刘子璜与刘勋可能是同一人乃裴松之的观点),汉京兆虎牙都尉(三国志臧洪·公孙瓒传中记载为虎牙将军),曾效力过袁绍,后被袁绍所害刘循东汉末益州牧刘璋之子。献帝建安十八年(),刘备进围雒城,循率军抵抗,坚守近一年。城破被俘,刘备封他为奉车中郎将。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又有法正为内应,进至成都。成都吏民都想抵抗刘备,但刘璋为百姓计而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占据成都后,刘璋以振威将军的身份被迁往荆州居住,关羽失荆州后,刘璋归属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不久后去世,卒年不详。吕威璜(?-),东汉末袁绍部属,任骑督。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他从将军淳于琼率兵万余运粮,在乌巢为曹军袭杀,粮尽焚。梁纲,袁绍部将,出生于今江苏省扬州,东汉末年武将,年去世。吕布(?-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九原)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兴平元年(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为矛。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虚构为方天画戟。蔡夫人,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后妻,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荆襄一带的豪族蔡氏家族的一员。她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姨母,以侄女妻表次子刘琮,因爱之,常毁刘琦而誉刘琮于表。表死,与蔡瑁等共排表长子刘琦,奉刘琮为嗣,寻降曹操。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夫人(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刘夫人,东汉末年军阀袁绍的后妻,袁谭与袁尚的母亲。她偏爱少子袁尚而讨厌长子袁谭,后导致二子相争。吕玲绮是日本光荣株式会社(现光荣特库摩公司)旗下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中登场的虚拟人物,初次登场于《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吕布的女儿,寂寥而威风凛凛的战姬,发挥着不亚于父亲的武艺,非常勇敢地身先士卒立于前线。虽然有着能够直面困难的坚强意志,却由于过去的经历而有着非常害怕孤独的一面。王匡(生卒年不详),字公节,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兖州泰山郡(位于当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东北方)人。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最后,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和曹操的联手攻击,而离世。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皆有叙述到相关事迹;但是,没像其他群雄一样,拥有个人传记。区(ōu)星(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荆州南部长沙地区民变首领。汉灵帝中平四年(西元年)10月,区星在长沙自称将军,率领部众一万余人起兵叛乱,被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击溃。生死不明。温恢(年-年),字曼基,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何仪,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人物,曾参与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后,一直占壉汝南与颍川一带。据《三国志》记载,何仪与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拥有数万军队,先响应袁术,后来依靠孙坚。建安元年(年)2月,曹操带兵攻击,杀死刘辟与黄邵,何仪率众投降。郭石,东汉末年人物,响应长沙区星的叛乱,联合周朝的零陵、桂阳郡举兵。被打败区星的长沙太守孙坚所杀贾范(?-年),公孙渊部下,将军,三国演义为副将。直谏公孙渊不应反叛,被公孙渊斩首。司马懿入襄平城后厚待其子孙。管亥青州黄巾军渠帅,率军侵略北海,围北海相孔融于都昌。孔融派遣太史慈突围而出,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援,刘备率军来到,击退管亥。《三国演义》中管亥在单挑中为关羽斩杀。公孙瓒的长史,只出现在正史里,三国演义中无此人。易京受到袁绍包围夹攻时,曾阻止公孙瓒从背后袭击袁绍。公孙瓒被袁绍包围自杀後,他说:“听闻君子使他人陷于危难之际,必当患难与共,吾等岂可以独存”,率一军杀入袁绍军中,战死殉主。韩暹(?-公元年),东汉末年将领。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后受原白波军将领的兴义将军杨奉招纳,引军前来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因功受任大将军,领司隶校尉。此后居功自傲、扰乱朝政,献帝为曹操接向许县后,韩暹失势,随杨奉投奔袁术。公元年(建安二年),袁术攻打吕布,韩暹又投向吕布,助其大破袁术。同年韩暹与杨奉于吕布授意下进犯刘备,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欲出逃并州,中途为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韩德,中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不见于历史记载。据小说描述,他是魏西凉大将,随夏侯楙抵御蜀国进攻,被赵云所斩。韩馥(?—年),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魏攸,东汉末年人物,幽州牧刘虞的部下,反对刘虞向公孙瓒展开讨伐的计划。龚都,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之一,其部活动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一带。建安六年()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都等合,众数千人。
曹操遣蔡阳来攻,为他所破。后曹操亲自南征,刘备投奔刘表,其部散去。三国志中记载为共都。桥瑁(?-年),东汉末官吏。字元伟,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初平元年(),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后因与刘岱不和,为岱所杀。金环三结,《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南蛮王孟获部下三洞元帅之一,第一洞元帅。奉孟获之命出战蜀军,但被蜀将赵云所杀。金旋(?─年?),字元机,东汉末年京兆人,或为西汉名臣金日磾后裔,有一子金祎。担任过黄门侍郎、汉阳太守,先后官拜议郎、中郎将等官职,最后成为荆州的武陵太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推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又南征荆州诸郡,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望风而降,金旋则被刘备军所杀(一说投降刘备),武陵郡亦成为刘备治下领地。邢道荣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为零陵太守刘度手下武将,被评价有万夫不当之勇,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登场,被赵云刺死。严纲(~),东汉末年公孙瓒部下的冀州刺史。献帝初平二年(),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刺史。袁绍与瓒在界桥交战,纲为袁绍部将麴义所斩。严政,黄巾军将领,张宝部将,于《三国演义》第2回登场。在朱儁等官军的攻势下,固守在阳城。后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严白虎(?-),东汉末年盘据吴郡一带的地方豪帅,原名“严虎”,别号“白虎”,吴郡乌程县人,山贼出身的豪帅,严舆之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则以“严白虎”为名,并且加上“东吴德王”的称号。献帝初拥兵万人自固。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攻破白虎等。白虎奔余杭,投靠许昭。建安二年(),复为孙策所破。后投降孙策,被孙策所杀。高干(?~年),字元才,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东汉末年并州割据将领,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绍外甥。出身陈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早年联合荀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袁绍平定河北后,以为并州牧。官渡之战时,在西线配合作战。因曹操早有准备,没有实质进展。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于黎阳郡时,联合郭援攻打平阳郡,为马腾为首关中将领所败,郭援为庞德所斩。袁尚败走中山郡后,出降于曹操,仍为并州刺史。建安十年,兴兵反曹,固守壶关,成功抵挡乐进进攻。得知曹操亲征后,留下别将守城,亲往匈奴呼厨泉求救,没有成功。引兵攻略河东郡,屡为钟繇、张既所败。建安十一年,投奔荆州刘表。途经上洛时,为司隶校尉被王琰所捕杀公孙越东汉末地方割据首领公孙瓒从弟。与孙坚攻袁绍部下周昂,不胜,为流矢所中死。孔伷(zhòu,古同“胄”),字公绪,东汉末年兖州陈留郡人。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同时也是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乎在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正史中孔伷的事迹较少,只《英雄记》提到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高定(?-),《华阳国志》作高定元。三国时蜀越嶲夷王。建安二十二年()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被蜀将李严击走。后主建兴元年(),先主刘备逝世,朱褒、雍闿、高定等叛乱。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叛乱,后世用其名代其所辖地区。兀突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
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汉尺约合现在2.77米),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兀突骨乘骑巨象,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下有等军蛮兵皆使利刀钢叉,谓之“藤甲军”。其军至矮者九尺,面目丑恶,见者皆惊。洞中有一等藤,生于山涧之内,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穿成铠甲。前胸并后背各用一片,两臂两片,又做成大裙五片,共为一副,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甚是轻巧,刀剑皆不能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国内有一江桃花水,若别国人饮之尽死,惟乌戈国人饮之倍添精神。士壹(?——年),苍梧广信(今广西苍梧县)人,士燮之弟。曾因恭送刺史丁宫而后被宫召入朝廷,因董卓之乱,士壹逃回故里,领合浦太守。后随兄降吴,最终因其侄士徽叛乱牵连而被免为庶人,数年后因犯法而被杀。士徽(?—年),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三国时期人物,汉末三国时交州军阀士燮之子。士燮去世后,孙权任命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后来士徽因不满失去对交趾的统治而自称交趾太守,反叛孙吴,并阻止交州刺史戴良和交趾太守陈时赴任。吴将吕岱前往讨伐士徽,随后派来士匡说服士徽投降孙吴。士徽投降后,吕岱率军进入交趾郡城,并将士徽处死。士匡(-),士壹之子,古交州苍梧郡广信(广西梧州市)人,三国时期吴中郎将。自称交阯太守的士徽之兄。随兄投降吕岱后,伏诛。士燮(xiè)(年-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等传世,今多已佚失。士氏家族是汉末三国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士武,籍贯交州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官至南海太守。沙摩柯(?-年),汉末三国时期五溪蛮首领。汉章武元年(年)初,为报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刘备亲自领兵攻孙权,以金锦爵赏诱沙摩柯助战。章武二年(年),吴大都督陆逊以火攻破刘备,率诸军齐击,汉军四十多个营寨被攻破,沙摩柯在大乱中匹马奔逃,被乱军杀死。周昕(?~年),字泰明。会稽(今属浙江)人。东汉末年将领,袁绍部将。周昂、周喁之兄。周昕少年时游历京城,拜太傅陈蕃为师,博览群书,明於风角,善推灾异。后来被太尉公府征辟,举为高第,迁任丹杨太守。在曹操陈留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周昕曾经先后派遣精兵万余人帮助曹操。袁术在淮南的时候,周昕因为不喜欢他的为人,就拒绝与他交往。袁术以此痛恨周昕,并且私自任命吴景为丹杨太守,派遣吴景去攻打周昕。周昕不愿意祸及百姓,就解散了部队,回到会稽老家,依附于王朗的手下。后来,孙策攻打会稽,会稽太守王朗大惊,遣周昕等率兵前去应战。孙策打败并斩杀了周昕等人,从而平定了会稽。周朝,东汉末年人物,中平四年(年)与区星、郭石等人举兵叛乱,后被长沙太守孙坚所杀。邹丹(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人物。公孙瓒部下,曾被公孙瓒封为渔阳太守。刘虞被杀后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与邹丹战于潞北,邹丹等四千余人兵败被杀。成宜(?—年),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曹操发动渭南大决战,成宜战死。单经公孙瓒置兖州刺史。瓒进军界桥,以经为兖州、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后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於瓒,瓒使经屯平原,刘备屯高唐,陶谦屯发干,以逼绍。曹公与绍会击,皆破之。孙仲,黄巾军将领,于《三国演义》第2回登场。和韩忠、赵弘一同占据宛城,他们被朱俊和刘备击败。孙仲试图逃跑时被刘备张弓一箭射于马下。张英东汉末扬州刺史刘繇属将。屯当利口以拒袁术,术遣孙贲、吴景击之,未能拔。后为孙策所破。张燕,本姓褚,生卒年不详,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张燕剽捍,敏捷过人,军中称为“飞燕”。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死后其子张方袭爵。张闿(kǎi),陶谦的手下都尉。奉命截杀曹操之父曹嵩,杀死曹嵩,夺去财宝逃往淮南投奔袁术,并担任刺杀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的任务。张举,东汉末年流寇。原渔阳郡的土豪。本为泰山太守,因不获张温重用而心生不愤。与张纯等联合发动叛乱,自称为天子,有武装九千人。曾与孟益、公孙瓒等官军展开激战。后幽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张举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赵弘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被拥立为帅,率众攻陷宛城,与朱儁秦颉徐璆等朝廷军队对垒数月有余,最终战死。其事迹见《后汉书》,《三国志》中未记载。张纯,东汉末年人物,曾为中山相。灵帝光和中,逃入辽西乌丸丘力居部中,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掠吏民,所至残破。灵帝末,以刘虞为幽州牧,募胡人斩纯首,北州乃定。张济(?-年),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靖远东南)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张济原为董卓部将,董卓被诛杀后,张济与李傕一同率军攻破长安,任中郎将。不久,升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出屯弘农。献帝东迁时,张济升任骠骑将军,率军护卫献帝,后来因与董承等人有矛盾,便与李傕、郭汜一同追赶献帝。建安元年(年),张济因军队缺粮而进攻穰城,中流矢而死。死后,部队由侄儿张绣接管。张超(?—年),字孟高,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东汉末年大臣,陈留太守张邈之弟。初平元年(年),初为广陵太守,参加关东联军酸枣会盟,共同讨伐董卓,推荐臧洪为诸侯同盟宣誓者。兴平元年(年)夏,曹操攻打陶谦所辖徐州。为了援救徐州,张超兄弟联合陈宫,共荐吕布为兖州牧,攻打曹操根据地兖州。兴平二年(年)春,曹操回军后,吕布渐处劣势,遂率领家族镇守雍丘笼城,抵抗曹操猛烈攻击。雍丘陷落后,兄弟为曹操斩杀,夷灭三族。张邈(?-年),字孟卓,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年陈留太守,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兴平元年(年),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赵范,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荆南桂阳郡太守,刘备攻荆南时投降。后因怀有异心逃走,不知所踪。张曼成(?—年六月),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南阳黄巾军首领,杀郡守褚贡,一度占据宛城数月,后为秦颉所杀张杨(?-年或年)(《后汉纪》作张阳),字稚叔,并州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割据河内。汉末宦官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曾被匈奴单于掳掠为人质。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建安三年(年),曹操围吕布于下邳。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陈应,小说《三国演义》虚拟人物,为桂阳太守赵范的部将,与鲍隆并列。刘备命赵云攻去桂阳,鲍隆与陈应自恃武艺过人,出战赵云,被赵云所败。太守赵范纳降后,嫁嫂不成恼羞成怒,鲍隆与陈应至赵云营中诈降,为赵云识破所杀。陈横(?-),三国时期人物,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与薛礼、张英一起守卫秣陵(建业),后来被前来进攻的孙策麾下大将蒋钦射杀。程志远是程远志的误写,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黄巾军将领,于小说第一回登场。被关羽所杀。程银,河东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公元年(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兵败,逃往汉中地区,曹操征讨张鲁平定汉中,官爵复原职。田楷(?-年),公孙瓒部属、青州刺史。陶谦为曹操所攻,楷率刘备救援。初平二年,瓒与袁绍反目,自率主力攻绍,分兵平青、兖,楷奉瓒命据有齐地。绍与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后为袁绍之子袁谭至青州,田楷在与袁谭的交战中败退,逃往幽州,后在易京之战中阵亡。董荼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南蛮王孟获属下大将,第二洞元帅,与阿会喃等人一起担任孟获的援军出征,但是被俘虏,又被诸葛亮释放,孟获怀疑其叛变,将他杀死。邓茂,黄巾军将领,于《三国演义》第1回登场。为程远志副将,随之引兵五万进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在大兴山下,两军交战,邓茂被张飞一回合刺于马下。裴元绍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原黄巾军之武将。黄巾起义失败之后,与周仓一同率领残部在山中落草当山贼。公元年,在关羽欲返刘备旗下,在突破曹操的五道关卡后路过其落草之地,与周仓一同向关羽要求能以期成为关羽家臣。但此时仅周仓同行,其他弟兄则于山中等待。不久后,因其欲夺偶然路过的赵云之马,反遭讨伐战败身死。马玩,河东人,东汉末年凉州军阀。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联军战败,马玩不知去向。马休(?-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腾之子,马超之弟。马腾遭韩遂进攻,乃携马休等入京受职。休为奉车都尉。后在邺城居住。因兄马超反,被曹操夷灭。波才,黄巾军高级将领,统领东方黄巾军部队。曾在黄巾起义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在长社之战败北。马铁(?-年)东汉末年人物,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腾之子,马超之弟。马腾遭韩遂进攻,乃携马铁等入京受职。铁为骑都尉。后在邺城居住。因兄马超反,被曹操夷灭。樊稠(?—年),凉州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官至右将军,封万年侯。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伙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把持朝政。后马腾因与李傕有隙,于是联合韩遂举兵进攻,李傕派樊稠、郭汜等与其交战,大败马腾、韩遂于长平观下。樊稠追至陈仓,与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兴平二年(年),李傕让外甥骑都尉胡封在会议上将樊稠刺死(一说趁醉用杖击杀)。樊能(?-年),刘繇部将。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能、于麋陈横江,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吴景、孙贲并力攻能、英等,岁馀不下。及孙策渡,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能、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馀人。潘凤,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人称“关东吕布,关西潘凤”而如今的潘凤则因为种种原因,以“无双上将”的身份成为新文学形象,而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上将潘凤”也成为三国人物中备受瞩目的人物形象之一。卑衍三国时公孙渊的部将。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后,侵扰北方。景初二年(),渊遣衍与杨祚等屯辽隧,被司马懿将军胡遵击破。衍夜走襄平,与司马懿军相遇于首山。卑衍死战,再次大败。经过此战,司马懿得以进军造城下,为围堑,辽水暴涨,败亡。武安国字霸候,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位人物,是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兵器为一把长柄铁锤,虎牢关被吕布一戟斩断手腕。方悦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拟人物,河内太守王匡部将,字不详,使一杆长枪。悦为河内名将,初平元年,随王匡起兵讨董卓。诸侯军至虎牢关,卓将吕布出马,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悦纵马挺枪而出。两马相交,无五合,悦被布一戟刺于马下。忙牙长南蛮王孟获的部将,使一口截头大刀,骑一匹黄骠马。率军与蜀军交战,战败王平。后被平北将军马岱斩杀。只出现在《三国演义》里,正史中无此人。鲍信(年-年),字允诚(仅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史无记载),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木鹿大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八纳洞主,孟获盟友。擅驱兽法,能行风雨,控制猛兽并指挥它们作战。在法术帮助下最初对蜀军取得一些胜利,但在诸葛亮的喷火木兽将他的动物吓跑后战败,最后死于乱军之中。杨弘,东汉末年袁术部将。袁术死后,杨弘等将其众欲归孙策,后庐江太守刘勋截击,转归于勋。杨昂,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张鲁部将。曾奉张鲁之命,率兵助马超争夺凉州。曹操攻打汉中时。杨昂与张鲁之弟张卫守卫阳平关,双方攻防多日,终为曹操所破。杨丑,东汉末年大司马、河内太守张杨部将。曹操围攻吕布。张杨素与吕布相好,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被部将杨丑杀张杨投奔曹操,杨丑却又反被部下眭固所杀。杨祚,三国时期燕王公孙渊部下将军。公孙渊叛魏后被司马懿讨伐,受命迎司马懿,被将军胡遵击败。司马懿领军突袭襄平,杨祚等被迫撤军营救。司马懿军至首山时杨祚再次被派往迎战,又败。司马懿围襄平城其间投降。杨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为迤西银冶洞二十一洞主;同几个儿子率领三万人马增援与蜀汉军作战的孟获,可是,在欢迎援军的宴会中擒住孟获,把他交给了诸葛亮。李异,(?~?)年,三国时期人物,并非吴国将领李异,而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本是中郎将赵韪部下,后来赵韪反叛刘璋被打败,李异便和庞乐反戈杀死了赵韪,投降了刘璋。李堪(?—年),河东人,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建安十六年,从附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在渭南大决战中,李堪战死。
刘璝,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将。献帝建安十七年(),受命率兵抗击刘备,旋即败归。刘岱(?-年),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兖州刺史。刘度,东汉末年零陵太守。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零陵首当其冲,刘度望风而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度遣其子刘贤与上将邢道荣迎战刘备军,二人欲以诈降之计取胜,但被诸葛亮识破而将计就计,二人因此中伏,邢道荣被赵云所杀,刘贤被生擒,后被放归零陵招安刘度,刘度不得已而投降,刘备仍用之为零陵太守。刘磐,荆州牧刘从子。初与南阳人黄忠共守长沙攸县。为人骁勇,数次为寇于艾、西安诸县。江东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为左右六县,以东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于是刘磐绝迹不复为寇。刘馥(fù)(?-年),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东汉末年名守。刘馥在汉末避难于淮南,说服袁术将戚寄和秦翊率部投奔曹操,曹操大悦,使司徒辟其为掾属。后扬州刺史严象被攻杀,刘馥受任扬州刺史,单马前往建造州治合肥,又安抚地方武装与百姓,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并修城垒以加强城池的守备,颇有功绩,深受百姓爱戴。建安十三年(年),刘馥逝世。次年,孙权进攻合肥,扬州士民合力坚守百余日,迫使其撤退。此后百姓愈发追思刘馥,认为即使是春秋时造晋阳的董安于也无法与其相比。其孙刘弘在西晋时官至车骑将军。刘辟(pì),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将领。黄巾军将领。黄巾之乱后,与龚都一起率军盘踞在汝南。欲追随刘备,将汝南让给刘备。在与曹操的部将高览交战时,为保护刘备而战死。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梁兴(?-年),武威郡姑臧人也,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与贾诩、段煨是同乡,曾斩杀祸乱天下的李傕。建安十六年,与马超等人起兵反抗曹操。梁兴率步骑五千夜袭曹军先头部队徐晃,被击退。联军战败后,梁兴逃到蓝田,劫掠周围郡县。夏侯渊进攻蓝田联合郑浑征讨梁兴,梁兴战败被杀。王异,或作士异(胡三省所做《三国志》及《资治通鉴》注解称皇甫谧《列女传》原文为“士氏女”而非“王氏女”),东汉末年曹操所置羌道令、益州刺史赵昂之妻,赵英、赵月之母。马超作乱凉州时,王异协助丈夫守城,多有功勋,自马超攻冀城至祁山坚守,赵昂曾出奇计九条,王异皆有参与。在小说《三国演义》较通行的三个版本中毛本和嘉靖本均只言王氏,而黄正甫本《三国志传》中则言明其姓名王异。邹氏《三国志》记载中,东汉末年张济之妻,张绣之婶,未言其姓名。《三国演义》里姓邹,故常称作邹氏,或邹夫人。出现在第十六回,被曹操强纳,因而之后有张绣造反,曹操兵败宛城,曹昂、典韦、曹安民战死等诸多之事。樊夫人,东汉末年人物,昔桂阳太守赵范寡嫂。赵云随刘备平定江南四郡后,刘备以赵云为桂阳太守。赵范居心叵测,要将自己的嫂嫂樊氏嫁给赵云,但遭到赵云的拒绝。后来,赵范逃走,樊氏也下落不明。土安,《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长乌戈国主兀突骨手下的一个领兵长,身穿藤甲,后被诸葛施计引入盘蛇谷中阵亡刘胄三国时期南中一带的豪帅,后主建兴十一年(年),刘胄率众起兵,未及,为马忠击杀。俄何烧戈,羌将。正始八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凉州名胡治无戴复叛应之。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郭淮退姜维,维遁退。进讨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馀落。于夫罗东汉时匈奴单于。亦称于扶罗。羌渠单于子,右贤王。前赵刘渊之祖。于东汉中平年间带到中原协助东汉政府镇压起义,赶上本国叛乱,其父被杀,于是留在中原,与白波军联合,在太原、河东等地劫掠。汉末军阀混战之际,于夫罗先后与袁绍、张杨、袁术等人联合,两次与曹操交战,均被击败。后来,于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任成为单于,其子刘豹被立为左贤王。呼厨泉(生卒年不详),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匈奴单于。南匈奴羌渠单于之子,于夫罗弟。于夫罗死后继任成为单于,曾派右贤王卑帮助汉献帝东归,其后还于本国。后曹操借呼厨泉入朝朝见之际,将其留在邺城,派去卑去管理其国。步度根,汉末魏初的鲜卑单于之一,魁头之弟。生年不详,卒于魏青龙元年(年)。其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与轲比能数相攻伐。楼班(?—年),东汉末年幽州辽西(今辽宁义县西)人,乌丸单于丘力居之子。蹋顿(?-年),东汉末年辽西乌桓(亦称乌丸)的首领,乌桓大人丘力居的从子,总摄三王部。骁勇善战,才略过人,史称:“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在袁绍与公孙瓒相争之际,蹋顿曾出兵协助袁绍,击破公孙瓒。袁绍因此假传朝廷诏命,赐予蹋顿及三王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单于称号及印绶。后来,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立楼班为单于,蹋顿于是退位为王。袁绍死后,继承人袁尚被曹操打败,转而求助蹋顿,当时幽州、冀州官吏百姓奔逃到乌桓有十万多户,袁尚企图凭著这些兵力及人力,夺回河北。东汉建安十二年(年),曹操亲自出征乌桓。八月,在柳城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袁氏的军队,蹋顿在此战中被曹操的先锋张辽临阵斩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