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访市文联原副主席朱冠璋先生

 激情燃烧的岁月——市文联原副主席朱冠璋先生访谈

人物名片

朱冠璋,年5月出生。曾任慈溪县文化馆馆长、书记,年任市文联副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长。主编《我爱慈溪歌词集》《我爱慈溪歌曲集》等书籍。多次被评为慈溪市优秀党员、市级先进工作者,宁波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馆长”称号。

  问:今年是慈溪文联成立30周年,文联组织访谈,借此表达对文艺界前辈的问候和敬意,同时也想听听前辈们记忆中与文联有关的事。我来之前做了些功课,了解到您对群众文艺工作很有感情,您是如何与文艺结缘的?

  朱:我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喜欢文艺,在上小学时就会唱歌、跳舞、指挥和弹风琴,十二至十五岁期间,我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义务当慈溪市工人俱乐部管理员,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会了二胡、笛子、琵琶、三弦、唢呐等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年读师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大礼堂里弹钢琴,被征兵的一位营长赏识,于是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岛文艺兵,参加了64师战士演出队,到22军和军区会演。每年,我们师要组织演出队或文化工作队,编排反映部队生活的小型文艺节目,有快板、数来宝、群口词、对口词、山东快书、相声、拉洋片、徐州琴书、二人转,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还有小歌剧、小话剧、活报剧等。我们经常深入前沿小岛,到守备部队的哨所、雷达站、守备连队为指战员演出,也为驻地老百姓巡回演出,丰富部队和群众文化生活。年复员回乡之后,我先在国营慈溪棉织厂干了三年,年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这期间我深入到全县65个乡镇,近千个大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全县各艺术门类的文艺骨干的情况,进行上门辅导,组织培训,开展故事会、歌咏比赛、文艺会演,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也丰富了地方群众文化生活。

朱冠璋在部队时演出照片

  问:您是曲协第一、第二届的主席,请您谈谈曲协初创时期的情况。

  朱:年我调到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那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拨乱反正,要整顿恢复农村曲艺队伍,因为慈溪东部的宁波走书、评书,中部的小锣书、雀咚咚,西部的莲花落等说唱很有群众基础,演员分散在全县各地,我就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曲艺工作者生活相当困难,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慈溪县曲艺队,考核艺术水平,颁发曲艺演唱证,组织培训,整顿曲目,演出收入补贴家用,这样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增加演出者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年7月,慈溪县曲艺家协会就应运而生了,第一届曲艺家协会会员共20人,我担任了头两届的曲协主席,也是宁波市、省曲协的会员。

年慈溪曲协成立留影

  问:文艺界同仁们都知道,您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热情、有激情,关心文艺人才,值得我们学习。您也是文联第三、四届的副主席,受大环境影响,当时文联活动经费很少,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您充满激情的形象却给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请您谈谈当时如何克服困难开展文联工作的,哪些活动让您记忆深刻?

  朱:我担任文联副主席期间,当时经济条件差,给我们的活动经费很有限,举办展览、出版书都没有专项经费,怎么办?我就想了个办法,和文联同志一起到爱好文化艺术的企业家那里拉赞助,让企业出资帮助我们完成活动。这个方法既能宣传文联,出作品,出人才,又能提高企业知名度,可谓两全其美。我记得文联为童银舫、俞强等个人第一次出的书都是用这个办法解决的。十八集电视《徐福东渡》连续剧的拍摄也是请方太公司茅理翔先生出资的。尽管经费有限,但文联的正常活动还是要开展的。记得那年我们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周年名家书画展,我请省委老书记谭启龙同志题了词,还请省委书记铁瑛同志前来剪彩(他是我原部队的军政委),参展作品有许多来自全国知名书画家,如潘公凯先生和夫人,赵宗藻先生,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先生,陈之佛之女陈修范女士,朱关田、王冬龄等大家,慈溪籍书画名家邵洛羊、陆一飞和孔伯容、孔仲起兄弟都有作品参展。再一个就是成立“朝晖诗社”,由企业家胡先根和励顺良每年出资5万支持诗社活动和出刊物。全省诗词学会那年在慈溪召开现场会,通过现场点评与指导,提升诗词创作水平,当时慈溪诗词创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年宣传文化系统代表队参加全市“八荣八耻”大合唱比赛

(朱冠璋领唱)

  问:徐福文化是慈溪地域文化一大特色,据了解,当年您作为文联领导参与了慈溪市徐福研究会的组建,能否谈谈当时筹备成立徐福研究会的情况?

  朱:年我刚到市文联工作,市委宣传部长费志军把徐福东渡遗迹调查的任务交给我。当时岱山县徐福会组团来达蓬山考察,而我市还没掌握系统的资料。于是我召集“民研会”的吴开棠、王清毅、章均立、韩星波、余孟友等同志落实考察任务和路线,在三北镇委书记陈建国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他们分三路到达蓬山,发现了佛迹寺、佛迹洞、秦渡庵摩崖石刻、跑马岗等遗址遗迹,邀请电视台记者将这些遗迹用图文记录下来,还请林场老农口述徐福东渡的传说,当场录音录像,整理后在省、市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年8月,慈溪市委宣传部邀集市文联、市政协文史委、市志办、市文管会等单位有关同志召开“徐福史料征集座谈会”,成立慈溪市徐福研究会筹备小组,我担任筹备小组组长,以后几年我曾担任过徐福研究会秘书长和副会长。

  问:徐福研究会成立之后,还做了哪些工作,开展过哪些活动?

  朱:年9月1日,《达蓬寻踪》第一期出刊,由吴开棠同志集稿编印。刊头请慈溪市委书记汤黎路题写,每期印2千份,在全市扩大影响。年10月,我去云南昆明邀请徐福文化专家罗其湘教授来慈考察讲学,逐渐认同了达蓬山是徐福东渡启航地的观点。年徐福研究会成立之后,三北镇、龙山镇、范市镇相继成立徐福研究会,开展了更加深入的考察、研究、交流活动,徐福研究会在费志军、陆军、方孟兆等同志的领导下成绩更为突出。有关徐福东渡的文章,由周乃复先生编辑成册。年出版《达蓬之路》文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穆之题写书名。年又编辑出版画册《徐福与慈溪达蓬山》,介绍我市徐福研究情况,这本书的编辑还得到了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rb/6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