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农资行业,随便到市场问一圈,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这句“年年难做年年做”。自年行业步入调整期,复合肥企业在“上游单质肥价格波动上涨”与“下游农产品价格低迷”两头排挤下,可谓“步履维艰”。
大浪淘沙的时代,见识“英雄难过环保关”,也目睹“各路神仙价格乱战”,硝烟过后到底农资蓝海路在何方?价格大战胜负几何?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首先,农资蓝海指向何方?
先来看一组公开披露数据。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测,未来5年,中国新型复合肥市场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10%以上。
据新洋丰年半年报,公司新型肥料销量由年的33.56万吨增长至年的65.5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25.01%,三年内实现销量几近翻番。
从行业到企业的发展势头来看,新型肥料强势出击是偶然还是必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两个关键点——经济作物种植趋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
说到经济作物种植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大幅提高。据统计,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多万亩、产量多万吨,是建国初期的1.2倍、13.7倍;蔬菜播种面积3亿多亩、产量近7亿吨,是建国初期的6倍、2.7倍;水果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1.8亿吨,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73倍。
此外,从年至年的种植效益来看,经济作物的亩均利润远高于大田作物,相应亩均化肥消费金额前者也明显高于后者。以年蔬菜、水果种植面积计算,参照蔬菜和苹果的亩均化肥使用量,我国经济作物复合肥市场规模有亿之巨,而近几年蔬菜与水果的种植面积还在小幅提升。
再来看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年耕地规模化(南方省份50亩以上、北方省份亩以上)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种面积的比重为28.6%。随着耕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流转比例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各类产业化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截至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70万家,依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1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42万个,新型职业农民超过万人。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划,到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超过万人,到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将有望达到万家。
其次,既然农资蓝海瞄准新型肥料,企业如何“乘风而上”?
“办法永远从问题中来”,新型肥料的进一步发展,必然离不开上面支撑它的两个关键点。我们都知道,经济作物产值高、利润高,复合肥使用量更大,对复合肥的价格敏感度更低,但它的敏感点在于——产品效果和配套服务。虽然新型肥料市场广阔,盈利能力高于常规复合肥,但中小复合肥企业普遍缺乏针对新型肥料的研发实力和服务能力,这两点无疑也成为未来优秀化肥企业的制胜点。
其次,相对于传统农户,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强的甄别能力和消费诉求,其不仅看重性价比,更看重产品性能与功效、服务的水平与时效。那些在产品、服务和价格方面具备优势,真正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种植效益的企业,无疑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提出疑问,怎么只字不提开头说的“价格战”分析呢?其实,当前种植效益才是决定用户化肥使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即使化肥价格再低,对于种植主体用肥积极性也起不到持续促进作用。“任何撇开价值谈论价格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如果种种趋势都指向产品与服务,有人还盯住价格不放,那小编建议请重复阅读以上内容并耐心咀嚼三分钟哦~
所以,新洋丰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对了什么?
先看新洋丰的产品创新,小编细心研究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