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浩荡,芦苇摇曳,在潘安湖,随处都能看到如此美景。
过去留不住人的塌陷地,如今成了年接待游客万人次的风景区,由景区带动产生的综合旅游收入在去年达到亿元。
从塌陷区到风景区,潘安湖的蝶变之路映射了贾汪新的发展之路。
在徐州城南的科技创新谷内,软通动力科技创新谷体验中心内,一块块显示屏上,各种数据让人“眼花缭乱”。
数据背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反映。
曾经的煤城,一座靠资源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在历经发展阵痛后,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步伐,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之路。
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现代工商业城市华丽转身
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低端,徐州的产业转型之路走得很艰辛。
坚持创新驱动是第一方略,在科技投入、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研发能力等方面做足文章。
产业转型稳步向前,目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转型为9.3:43.3:47.4。
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首要位置。
科教资源富集
20余所大中专院校、30余所独立科研院所,徐州的高校数量、年毕业生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科教资源富集,这是徐州推动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之一。为此,我市深化“政产学研金介”融合,推动
地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
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
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
等层面的合作,构建起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一大批创客结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创新平台搭建
筑巢引凤,创新平台的搭建是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的首要条件。
我市高标准建设“一城一谷一院一区”创新平台载体,形成区域创新四大核心阵地,通过科技文化要素集聚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
高层次人才集聚
创新集聚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我市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年,
新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及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45名;
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名;
新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名;
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创新推动生态修复
采煤塌陷地由“生态包袱”变为“生态资源”
全市复垦复耕采煤塌陷地8.8万亩、
生态修复3.68万亩、
园区规划再利用4.5万亩、
浅水养殖种植2.7万亩,
总体治理率达52%……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市创新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具体体现。
复垦复耕
铜山区柳新镇,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试点地区。仅年以来,该镇
争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4个、
面积1.4万亩,
实现新增耕地0.75万亩。
我市创新利用“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将城镇建设规划区外的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优先复垦为耕地,还田于民。
近年来,我市共
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项目43个、总规模4.48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91万亩;
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个、总规模3.39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3.09万亩;
通过二次土地调查,将6.03万亩已征采煤塌陷地变更为可直接利用的建设用地。
园区规划再利用
同时,多途径盘活利用采煤塌陷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贾汪工业园区和泉山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塌陷地进行园区规划,规划塌陷地再利用4.5万亩,已建设再利用1.7万亩。
生态修复
我市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把采煤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
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7亿元、引导社会投资1亿余元,先后完成了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湿地、泉润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
创新推动城市转型
老工业基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修订后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7月3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
新使命新机遇,让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徐州在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逐步摆脱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
我市高水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坚持多区联动、组团发展。
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抓好美化亮化绿化,增加公共设施、公共空间。
重点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综合保税区、陆路开放口岸、航空口岸等“十大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城内工业企业关停转迁、“腾笼换鸟”,
对不符合城区功能产业定位但可转型改造的企业,实施异地迁入承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对符合城区功能产业定位、基本无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企业,就地加强技术改造;
对老工业区内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
为提升居住环境、市容市貌、城市品质,我市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推进、封闭运作、整体平衡”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连片开发、统筹安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层面对徐州全新的定位。
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发挥领军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
新起点、新定位、新使命,徐州依靠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坚定,在补短板、破难题、增优势上拿出新的“徐州方案”“徐州招数”。
文字:魏宁徐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