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从杂草说起——谈谈菊科
前文提到了判断植物高级还是低级的标准,是以繁殖力高低作为依据的。据此,杂草类往往是比较高级的类群。我常带学生去野外学习植物学,我教大家学习分类学知识,经常告诉大家要找感觉,首要的是先看植物来源于哪个科的,这是一个基本功。遇到不认识的,像杂草的,没有感觉的,我告诉大家,大胆的猜菊科植物吧,十有八九都是对的。
金鸡菊
菊科是一个大科,植物种类众多,很多都是杂草,所以才有以上论断。以前野外时,看到菊科植物就害怕,因为判断菊科很容易,可是想分清是哪属都有点困难,分到具体种就是难上加难了。我经常对着一株菊科植物发呆,有时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弄清楚它的名字。即便如此,菊科植物还有很多分不清楚。有人告诉我,我们搞中药的,药用植物弄清楚就够了,那些菊科杂草就不必管了。我不这么想,每次在野外能多认识一种植物,即使是菊科杂草,依然会很开心。有时,在野外无法解决,就带回来,栽培鉴定。菊科植物生命力十分顽强,基本都能成活,用这种方法,我认识了白背千里光和林荫千里光。认识白背千里光是
一个很开心的经历,我从九华山采了一些不认识的菊科植物,栽培后开花。我带同学去苗圃看,我告诉同学菊科的,我不认识,大家都猜猜怎么样?我不知道怎么就猜了千里光属,真是猜的,没有想到就猜对了。学习植物一定要培养自己猜植物的感觉,我在野外猜对过几次从未某面的植物,心里一直喜滋滋的,有紫穗槐、延龄草和黄山梅。甚至第一次看到菊科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有了感觉,那时还没有泛滥,只是有报道了这么一种入侵植物,恰巧我宿舍外长了一棵,我观察了很久,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后来果然是正确的,当然,全校师生都认识了,因为没有几年,校园里长了好多这种杂草,想想好笑,我当年还仔细照顾过学校的第一棵加拿大一枝黄花呢。
黄山梅
说说我猜植物的一些经历,希望给大家点启发。紫穗槐是年5月带队在滁州实习,遇到一种豆科植物,复叶,紫色的穗状花序,我让同学采了标本,然后徒步回驻地。路很远,我一路就对着标本发呆,思索良久,紫穗槐三个字跳了出来,想想真是很贴切的名字,就和随行的老师说了,他们不以为然,回到驻地查看植物志,果然叫紫穗槐,大喜;延龄草将由专题介绍;黄山梅名字久有耳闻,却从未见过,年暑假去黄山风景区,在始信峰下的峡谷中,一种植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叶有些像小升麻,但开着黄花,我对黄山植物学习数年,绝大多数都见过,这种却不认识,拍了照片,观察良久,对随行老师说,黄山梅,此次黄山最大的收获也。回到芜湖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植物志,果实是黄山梅。
菊科杂草多,药用植物也十分众多,因此,菊科是个非常重要的科。菊科的药物很多,常用的有燥湿药苍术、佩兰,补益药白术,理气药木香,解表药苍耳、牛蒡、菊花,等。此外,菊科药物还有红花、雪莲、青蒿、水飞蓟、蒲公英等。
红花
红花,活血化瘀药,经常和桃仁一起使用,称桃红,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红花药用的是不带子房的管状花,故红花采过以后,植物可以正常结果,果实可以榨油,为了和红花油区别,称红花籽油。红花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最高级的食用油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据说在中国是飞行员特供的食用油。我一直渴望着能有一天,有自己的土地,也栽培一些红花榨油,尝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资料说红花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3%,居世界第一,同时,它可以增加油份在皮肤上的扩展性和切肤感,扩张皮肤下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增加皮肤的光泽和弹性,是按摩油、香油基油的最佳原料。)
红花
顺道说下红花油,有两种,我野外常常带着的叫正红花油,是个治疗跌打损伤和蚊虫叮咬的外用药。主要成分为松节油、冬青油、丁香油、薄荷油、乳香、没药、樟脑、丹皮酚、血竭等,一般不含有红花,只是颜色鲜红,故名正红花油。红花油又称复方丁香罗勒油,由丁香罗勒油、水杨酸甲酯、姜樟油、肉桂油、桂皮醛、柠檬醛和冰片组成,也是外用药,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扭伤,外感头痛,皮肤瘙痒诸症。红花虽然是红色的,但这里要提一句,红花用水浸泡,水并非染成红色,而是金黄色,这也是红花的鉴别特征之一。
雪莲
雪莲是菊科植物中的佼佼者,其地位之高,是任何菊科植物所无法比拟的。在金庸小说《雪山飞狐》中,提及过天山雪莲,实际上,雪莲应用已久。中医看到雪莲生长在冰天雪地,具有极强的抗冰雪能力,就推断出雪莲就有活血、祛风湿等作用,实际上,这种推断是不准确的,也给雪莲带来了灭顶之灾。雪莲又称雪莲花,以花入药,在新疆的产地,开花时节,会有大批的人采集雪莲,如今,雪线以下已经很难看到雪莲的身影了,而雪莲是否有传说中的神奇,倒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些植物保护者把某些物种的濒危归结到中医身上,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雪莲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中药肉苁蓉和锁阳也是争论的要点,肉苁蓉和锁阳是补阳药(所谓的壮阳药),中医理论最初给出这种功效的理由很荒谬,因为这两种药外形酷似男性的生殖器官,故云壮阳。我同意去除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些荒谬的部分,但是对于中医用药导致植物灭绝问题保留自己的看法。我经常外出采集标本和学习植物,对于珍惜植物,我很少采集,我的观点是学习植物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植物。雪莲很神奇,实际上市场上价格并不高,所以民众对中药的一知半解和盲目崇拜才是导致部分珍惜药用植物濒危的原因。希望植物保护者多投入些精力在如何保护植物上,而少作一些无谓的争论。
青蒿
青蒿是国人引以为荣的药材品种之一,因为我们从中发现了青蒿素,为世界医药作出了重要贡献。青蒿实际上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植物,很香,蒿属植物都很香,称为蒿味。有些蒿可以食用,古人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蒿一般春天幼嫩时食用,中药茵陈也是早春幼嫩时采收较好。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每到清明节,都会做一些地方性的特产土食,以野生植物和面粉为原料,俗称蒿子粑粑,绿色的,很清香。其原料中就包含多种菊科植物,有茵陈,还有鼠曲草。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多提一句,青蒿治疗疟疾古而有之,在晋代的《肘后方》就记载了青蒿抗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越南战争时,因为战争的需要才发现了青蒿素,前后相隔了年。这说明,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做中药研究,必不可忽视中医历史文献的研究,或许,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书中等待我们的发掘。顺便提一下青蒿素的发现过程,青蒿素的发现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越战时,中药化学学者以青蒿为原料提取(煎煮法),提取物却没有抗疟作用,后来在仔细阅读《肘后方》的原文,原来古人早就发现青蒿素不耐热,换了提取方法才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药物学家屠呦呦教授,她提出了用乙醚进行提取,从而最终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提取分离出青蒿素。所以,对于中医经典书籍,不仅要看,而且要仔细研读,对从事中药科研的师生尤为重要。
蒲公英
蒲公英是常见的小草,又称婆婆丁,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药。蒲公英是早春植物,早春开着美丽的黄花,十分的醒目,我曾经引种过一种法国蒲公英,至今在植物园里生长着,每到春天都会成为植物园中最醒目的花儿。相传,从前村里有户人家里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唤作公英。一家人平静而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不幸从天而降,打破了这个美满的家庭。原来,女儿得了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乳痈。在旧社会里,一个未婚女子得了这种疾病,的确是莫大的打击!家长也十分气愤,将公英逐出家门。公英有口难辩,羞辱难忍,遂投河自杀。却说天不应亡公英,河的下游住着一个以打鱼为生的老人,公英被老人救出。得知公英的不幸后,老人就到田野里找来一种开黄花的药草,内服外敷,没过几天,公英的病就好了。公英非常感激老人的救命之恩,遂拜老人为义父,因老人姓蒲,故自称蒲公英。后来传于乡里,乡亲们用这种药治疗痈疮肿毒,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此亲切地称之蒲公英或公英。
堇菜科紫花地丁
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在清热解毒药中,叫地丁的还有紫花地丁、甜地丁和苦地丁,它们的原植物差别较大。紫花地丁是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的全草,它的蒴果比较有个性,可以作为鉴别依据;甜地丁来自豆科植物米口袋的全草,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布氏紫堇的全草,性状和黄花、紫花地丁差别都挺远的,为地方习用品种,应注意区别。此外,在有些地区,龙胆属植物华南龙胆和鳞叶龙胆也叫龙胆地丁入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