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这样一条新闻挺流行
说丹麦海岸遭太平洋牡蛎入侵
当地人对此束手无策
对此
各国人民纷纷表示
可以免费帮丹麦渡过难关
而作为自身吃货的小科君
要不是买不起飞机票
早就飞到丹麦做志愿者了
事实上
像这样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
在各地屡见不鲜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从中国引进了4种亚洲鲤鱼
用于抑制水草、藻类泛滥
没想到亚洲鲤鱼泛滥成灾
还有澳大利亚
因为生态环境封闭和脆弱
多年来轮流被小龙虾、野猪、野兔等折磨
而我们苏州
其实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前些年有一枝黄花
原产于北美洲
最近几年
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角
则成了福寿螺
本期小科君后台
苏州市生物学会为何称福寿螺为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
福寿螺原产地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
不过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福寿螺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目前,它已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何时来到苏州?
大约十几年前,由太湖边一家外资企业引进销售福寿螺,由于正好顺应当时的饮食风潮,苏州很多饭店都将其制作成招牌菜肴。
不过这种风潮迅速衰落,而福寿螺也和在其他地方一样,被养殖户大量放生,“流落”到河道田间。
这下子,福寿螺算是“如鱼得水”了。贝莱福寿螺就具有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的特性。加上最近几年,苏州入夏气温普遍偏高,梅雨季节福寿螺卵成活能力几乎比往年翻了将近一倍。
所以,现在你到市区、吴江、园区、吴中的水稻内,都能发现一串串“红色葡萄”的身影,这就是福寿螺的卵。
福寿螺对苏州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多大?
福寿螺食量大,而且食物种类繁多。本来苏州水生环境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突然来了这么个“吃粮大户”,粮食作物、水生农作物的生长肯定受到影响。
特别苏州是水生农作物繁多的区域,福寿螺的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
还有就是对鸡头米,福寿螺会把芡实的根茎弄断,直接影响芡实的产量。
能否通过“吃”,来消除福寿螺这一隐患呢?
专家介绍,当时引进福寿螺就是为了吃,而且人多力量大,吃掉点也是可行的。但是,吃不可能完全解决外来物种的入侵隐患。尤其是对福寿螺来说,它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条,多的达条。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年,北京多人吃了凉拌福寿螺后集体呕吐、发烧,医院抢救。这也直接导致福寿螺从苏州吃货的餐桌上消失。
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市民发现福寿螺卵,拨打热线报告位置,方便有关部门及时清理。
编辑:煦山
图片:来自网络
科普苏州
ID:kepusuzhou苏式生活,因科学更品质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
动动手,加我们!
科普苏州
本文为科普苏州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