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艺术家刘永钧老先生曾在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创作出“地图画”作品《曙光初照古彭城》,并广邀徐州老住户观摩、指正。据刘先生回忆,当时前来看画的“老徐州”们,年龄也都在70以上,很多人看画之后情绪比较激动,甚至有的当场落泪。
在收集到大家的修改意见之后,这幅2米宽、8米长的“正式版”徐州老地图画作终于创作完成。小编征得刘永钧先生的同意,提前将画面呈现给大家。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余窑还只是个窑,那时候的苏堤还只是个堤……这里面记录了那年老徐州的点点滴滴,看着它,我们仿佛能听见建国以后这66年来,徐州城脱胎换骨、节节生长的声音……
↓↓↓点击查看大图
年徐州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而到了年,徐州城区面积已达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统计数字,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徐州城区面积扩大了倍。
画上的许多老建筑,如今在徐州城里已经找不到了。但也留下了不少老地标、老街道,从老地图画当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今日徐州的影子。下面小编选取上图中的10个片段,来跟大家说道说道老徐州的10个故事:
1.户部山
徐州有句老话,“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不过,户部山倒不算是老徐州城里的“城心钜献”,那会儿只能说是有钱人家的城郊别墅群。从这张老地图画上可以看到,户部山已经在老徐州南门之外了,与户部山隔着奎河相望的回龙窝,倒还在城内。说起老南门,在老时候也是咱们徐州一处繁华的所在,位置就在今天的建国路泛亚大厦一带,今天已经找不到了。对了,说回户部山,从10月1日开始,户部山上的郑家大院、刘家大院、权瑾牌坊将免费开放一个月!此外,徐州市户部山明清建筑保护中心(原徐州民俗博物馆)10月1日到7日国庆假期期间也免费开放!详情点这里:↓↓
良辰美景不虚设,徐州民俗高大上!户部山各大院国庆免费开放啦!
2.西楚故宫
传说当年项羽所建的西楚故宫,就位于今天的“彭城一号”附近。当年苏轼在徐州为官的时候,为了表彰徐州人民奋勇抗洪的精神,拆除了西楚故宫,用这些建筑材料新建了黄楼。清代,这个大院又成了徐州府衙所在,并重修了霸王楼。解放前有一段时间,这里是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楼。年12月徐州解放,这座千年古院便成为徐州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地点,而且办公室就设在霸王楼上。这座楼今天也看不到了,不过小编找到了霸王楼的老照片,徐州的老人家肯定还有印象:
今天的彭城一号,已经成为徐州市民常常光顾的消费场所,红灯绿酒之下,“霸王楼”的那份苍凉和煞气,早已荡然无存。
3.城隍庙
徐州府城隍神(俗称城隍老爷)是初汉名将纪信。据刘永钧先生介绍,老徐州人相信,咱们徐州的城隍神跟别地儿的土地老爷可不一样。据史书记载,当年刘邦被项羽军围困在荥阳,纪信为了帮助刘邦脱困,装扮成汉王的样子奔东门而出,被敌军抓获而牺牲。而刘邦则由西门逃生。纪信舍身救驾为民众共赞,全国有二十余座府县,都尊他为当地的城隍。
解放后,城隍庙曾被作为公安局的办公地点,年惊动全国的“燕子李三”一案,就是在这里办的。关于这一段故事,可以参见这篇文章:
年的徐州第一大案:悍匪竟然是他!
4.道台衙门
曾经的文亭街道台衙门大门
道台衙门近照
道台衙门又名“徐海道署”,曾经是一组非常宏大的建筑,是明清两代徐州地区最高行政机关驻地。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曾经在此指挥著名的台儿庄大战。此外,周恩来、张治中等人也都曾或长或短的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可以说,这座建筑物曾数次见证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转折。如今的道台衙门因缺少维护,状况不是很好。
5.奎河
据刘永钧先生回忆,那时候徐州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汪,到了傍晚时分,可以听到洗衣妇手持木棒在水边砸衣服的“啪啪”声;那时候的奎河也是可以航运的,不少小舟在河面上穿梭往来,颇有点江南水乡的模样。
早些年,奎河的水质不太好,市民们隔着很远就能闻到河面上飘来的臭味,有人开玩笑把这条河叫做“徐州的龙须沟”。近年来,奎河的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如今的奎河两岸,再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遛弯儿的好选择。
6.丰储街
上面说到,那时候徐州奎河的水面上是通航的,那么其中一样重要的货物就是粮食。从奎河上运来的粮食,很多都会在老徐州的东南角中转,久而久之,河边成了粮行集中之地,也就有了这个街道名字:“丰储街”,含有“粮丰储满”的祝愿。
如今的丰储街,也是一块熙熙攘攘的热闹地方,不过常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也许旧时候的码头习气,也一直传到了今天?很难说。
7.碉堡群
(小编随手在地图画上标出的几处碉堡)
淮海路老东门附近的碉堡
黄河边上的碉堡
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生活在徐州的市民们,从小就对这一信息有着切身的感受。故黄河边、淮海路、云龙山……当年的徐州,感觉总能在不经意间邂逅一些战争留下的元素,而碉堡就是其中最直观的代表。在这幅49年版的老徐州地图画上,我们仍能看到多处碉堡的位置。其中也有一部分保存到了现在,大家有没有兴趣找出来呢?
8.苏堤
看着这幅地图画上的苏堤,是最能让小编感受到徐州发展之快的一座地标了。据记载,这是苏轼在徐州为官的时候,带领徐州百姓修建的一项水利设施。当年的苏堤真的只是一座“堤”,是一条长长的、高于地面的堤坝,周边全是一些农田庄户。
而如今的苏堤,已经成了繁华的城区,我们还有一条“苏堤路”,却早已看不到那条堤坝的影子。“当然了,那一条线搁在现在,地势也还是高出一块的。”刘永钧先生表示。
9.旧县衙
上面提到的道台衙门是徐州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驻地,而这里的旧县衙则是当时更接地气的基层管理单位。小编之所以特意把这里标注出来,是因为发生在这里的一件事,十足体现了徐州人的气节,也赋予了当地如今的名字——少华街。
(旧县衙所在地现状)
王少华(~),原名宗琦,号少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辛亥革命烈士,徐州市最早同盟会员之一。年张勋的“辫子军”退至徐州,王少华当时正担任铜山区代理民政长,就在旧县衙这里办公。张勋部下强迫王少华为其解决给养、住房等,并对其打骂凌辱。但王少华始终不屈,抗争到底。后坠楼自杀,以身殉职,时年36岁。铜山各界为其隆重举丧,并将区署街改名“少华街”,以志纪念。
10.小洋楼
在这张地图画上,可以看到徐州城西南角上有几座很显眼的小洋楼,那曾经是美国传教士彭永恩在徐州居住的地方。在抗日战争期间,彭永恩夫妇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此为据点,庇护了超过名徐州平民,他也因此事迹而被誉为“徐州拉贝”。
解放后,这里有过很多个名字:一职中、十五中、二职中……但无论名字如何变化,这里的师生们都会记得当年那对和蔼的外国夫妇,他们救过我们爷爷奶奶的命。
其实,从这张地图画上能解读出的故事远远不止上述10个,比如燕子楼与关盼盼的传奇故事,戏马台上的霸王风采,花园饭店里发生过的政界风云,彭城路上的那些徐州老字号……甚至可以说,图中的每一户老宅子,放在其后人的手里,都可以写出一部性格饱满、情节曲折的鸿篇巨制。你和你的家人,能从这幅地图画读出什么故事来?欢迎与无线徐州分享,我们期待聆听每一个徐州人的故事。
刘永钧,徐州人,又名刘永君,号泼墨老道,年出生。年于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素描,年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浮雕制作。多年来,长期从事雕塑、壁画、美术教育。
“年老徐州地图”图片资料已获原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内容编辑:黄锟
值班编辑:瞿彬
徐州广电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