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徐州如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破藩篱

今天,

新华日报整版对徐州

如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行报道:

                

由徐州原针织厂老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成为徐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平台。余萍摄

                

“消费马车”拉动下的徐州商圈,在淮海城市群释放强大“向心力”。年,徐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亿元,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同比增长12.8%,增速居全省首位。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余萍摄

                

郑徐高铁开通运营,徐州东站打通了中国华东地区去往西北方向的高铁通道。刘圣连摄

徐州市北,故黄河畔,立着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迄今已近年。

时迁境移,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亟待放大,“大河前横”的行政藩篱必须打破。徐州提出,“用大交通构建大物流,用大物流做强大商贸,交通物流商贸资源要素集聚共享。服务淮海经济区,绝不‘自耕一亩三分地’。”

打开地图,京沪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高铁与郑徐客专在此交汇;7条高速、5条国道、15条省道纵横成网;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开通20条航线;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在徐州“五通汇流”,四向延伸……毋需争论,从硬件上看,徐州早已是淮海经济区交通核心城市。

走进“十三五”,徐州交通基础建设的一系列大手笔,让“淮海兄弟”不但“羡慕”,并且“感动”——

今年1月,投资15.5亿元的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主体基本竣工,年内T2航站楼将投入使用。除了本省的宿迁,还在安徽宿州、淮北、山东枣庄等4个地级城市设立了城市异地候机楼,把机场送到淮海兄弟“家门口”。

4月20日,首航次满载重箱的江苏集号船缓缓驶离徐州港务集团孟家沟港,标志着徐州至太仓港及长江干线码头的公共航线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徐州开辟直通沿江沿海集装箱码头的喂给航线,实现与沿江沿海港口间无缝联运;开辟和加密至扬州六圩等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化航线航班,加强内河港口与沿江大型港口的对接。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徐州水运集装箱物流的辐射功能突破周边公里半径,将淮海经济区整体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安徽淮北口子集团有关负责人形容此举:“为驳船铺上轨道,为铁路装上螺旋桨”。

“交通优势早已不再唯徐州独享,今后将更加注重为周边城市提供优质资源,为徐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支撑。”徐州市交通局局长蔡前锋说。从国家和省层面看,徐宿淮盐、徐连城际铁路,高铁“大动脉”在市域形成“三纵一横两联”干线铁路网,整个徐州都市圈随之融入京沪“3小时交通圈”。从市级层面看,《徐州市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明确,未来四年将重点打造联系全国、面向国际的长大距离运输,淮海经济区城际运输以及徐州中心城市和城乡公共客运三层体系,进一步凸显淮海经济区“交通中心”地位。

徐州的“五通汇流”战略得到淮海兄弟的热切回应。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介绍,区内城市愿意“放低姿态”,从松散的“都市圈”关系升华到紧密协作的“朋友圈”关系,主动对接核心区城市一体化建设。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核心区之间交通联网畅通,实现与连云港海港、徐州空港的便捷连通,加快融入区域物流体系”。

物尽其流,打通新丝路经济带“中梗阻”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把城市群的内在联系描述成一种“磁力”——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它通过“磁力线”向外放射出强烈的磁力,吸引着周围众多的人、财、物。这些人、财、物一旦被吸引到城市里来,便会被“磁化”,从而与城市里原来的人、财、物一起放射出更强烈的磁力。

“五省通衢”徐州正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怎样对周边城市形成更强大的磁场,进而整合淮海经济区的交通物流优势,互补协同?

去年12月,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将对进出境货物提供通关、中转、分拨、配送、仓储等配套服务,成为扩大开放的高层次平台和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预计到今年底出口业务货值总额将突破千万美元。“徐州的保税中心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保税中心。既然是同一个经济区,在现代物流重大布局上就要避免重复建设,不能‘村村点火、家家冒烟’,需要高位统筹,强化徐州位于四省物流通道和新丝路经济带交叉点的区位优势,在互融互通上做连接点、转承点、分拨点的大文章。”徐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周晓东说。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则表示,要实现淮海经济区内商品、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物尽其流”,还必须以综合性交通横贯为支点,加快传统交通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打破新丝路经济带节点上的“中梗阻”。抢抓淮海经济区建设契机,一大批现代物流项目纷纷在徐州落子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物流为龙头,城乡配送物流、专业市场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目前,全市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企业)88家。中国华信、五洲国际、苏宁物流、新加坡丰树、美的安得物流等一大批平台型、旗舰型物流园区(企业)抢滩登陆。

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看来,“物尽其流”还需错位发展,每个区间城市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发展商贸物流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的可行方案,徐州要向山东学习,形成区别化的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枢纽。又例如,淮海经济区有着极为宝贵的两个港口,日照和连云港。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门户,两市应加强合作,尤其是港口产业,协调分工,明确定位,避免低层次抢货源的盲目竞争。

“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交通建设的一体化衔接和商贸物流一体化布局,仅凭一地一市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在更高层面统筹布局,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金卫如是说。

“奇石效应”,用“消费马车”拉动“富民快车”

苏皖边界有个有趣的现象——灵璧石产自安徽灵璧县,但最大的加工交易市场却在徐州。一块石头两家玩,玩出了双赢效应,在全国奇石玩家中津津乐道。

“灵璧石现象”还出现在商贸融通的各个领域。统计显示:淮海城市群内主要城市出港旅客已占徐州观音机场总流量的40%;每年黄金周和重要节假日期间,主要旅游景点的周边游客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徐州核心商圈彭城广场内,停放的周边城市外地车牌占38%,来徐办理消费贵宾卡的外地淮海人占总人数的40%……

“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同样的语言,同样的生活习惯,同样的文化背景,在自由度最大的商贸流通领域早就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徐州市商务局局长臧晓鹏认为,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徐州商贸中心城市消费功能和服务水平,让淮海人觉得到徐州消费是“天经地义”,把“我中有你”变成“我就是你”。

万达广场来了,麦德龙超市来了,英国东方福来德、哈姆富斯、瑞典宜家等一批国际商业品牌企业即将落地。5月初,淮海经济区内最高建筑苏宁商务广场盛大开业,前四天消费总额突破万元,创造了淮海经济区内单体商业综合体的消费记录。年,徐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亿元,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同比增长12.8%,增速居全省首位。

物畅其流则商贸兴盛,“消费马车”拉动下的徐州商圈,又在淮海城市群释放强大“向心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先满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落脚点在聚焦富民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徐州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要敞开胸襟,发展统一大市场,既吸引辐射又服务周边,加快释放辐射带动效应,把商贸物流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富民优势,用“消费马车”拉动“富民快车”,回应1.2亿淮海人的共同期盼。

走进徐州,距离“五省通衢”牌坊不到米处,省委书记李强在履职讲话中提到的“黄楼”巍然屹立。年前,淮海百姓齐心协力战胜黄河水患,同筑“黄楼”。今天,1.2亿淮海人民再联手,编织大交通、布局大物流、做强大商贸,再树一座富民发展新“黄楼”!

本报记者秦继东刘刚

王世停王岩李刚

本报通讯员李晓雷陆金玉曹斌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办事处官方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xl/4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