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第01期徐州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pf/a_6562617.html

先来和大家科普一下适用于江苏所有江北城市的“黄金法则”。

我们可以叫它“东南定律”:

市区必须放在东/南!否则必有市县内斗!

怕你们记不住,必须敲桌板划重点:

市区必须放在东/南!否则必有市县内斗!

市区必须放在东/南!否则必有市县内斗!

市区必须放在东/南!否则必有市县内斗!

强调再强调:“东南定律”适用于江苏所有江北城市。

徐州也在江北,毫无疑问,完全适用。

也许有人要问了:第一期为什么要写徐州呢?很好的问题,答案是江苏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江北呀,徐州在江北的最北面啦。如果从苏州写起的话,精华看完了谁还有心情看后面的内容?为了大家安心而认真地看后面的内容,徐州打头阵绝对没有问题的啦。

先科普一下:徐州地区历来有“老八县”一说。老八县是指徐州府老八县,徐州以西以北为上,以东以南为下,即上四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下四县--铜(山县)邳(县,邳州市)睢(宁县)宿(迁县,宿迁市)。

有心的同学认真看了看江苏省地图,徐州市没有萧县、砀山县、宿迁县呀!还多了个新沂市是什么鬼?你写的什么辣鸡文章?

质疑的同学请再看下文章标题,这里写的是《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并不是完全按照目前江苏行政区划写的啦!

为什么《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里面的徐州市应该包括萧县和砀山县呢?

我们先看下明朝时期南直隶徐州范围:

再看清朝时候江苏省徐州府地图:

徐州市西北角是不是有萧县和砀山县?或许你的问题应该是问徐州地区什么时候失去萧县和砀山县的?答案是年4月14日,为加强洪泽湖管理,江苏省萧县、砀山县与安徽省泗洪县、盱眙县交换后的结果。关于为什么会交换,后续文章会有大胆的猜测或者说假设,先略过不表。

徐州府老八县,上四县--丰沛萧砀自古为一家,经济文化交流极为密切;下四县的铜山县环绕着徐州市区,实际上是城廓县,且早已经变成铜山区;下四县的邳(县)睢(宁县)宿(迁县)位于徐州东南,对照我们的“黄金法则”,非常可能会有内斗问题。集中反应在方言上,徐州市区及丰沛萧砀铜属于中原官话洛徐片,邳州市(邳县)、新沂市(宿北县,宿迁北部)、睢宁县和宿迁市(目前是地级市,不属于徐州市)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第二期讲宿邳市,或者邳州地区再展开。)

到这里突然发现《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里面徐州市和宿迁-邳州地区方言是不是标错了?中原官话洛徐片、郑曹片、徐淮片都是什么鬼?个人分不清楚,分的清楚的同学可以讲解一下啦。

下表为《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中徐州市(基本恢复明朝南直隶徐州范围)及清朝徐州府地区的面积、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统计表格:

由上表可以发现,丰沛萧砀四县因为隶属江苏和安徽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萧砀两县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经济原因考虑,都迫切想回归徐州市。不信?有图为证:

到此,《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第01期--徐州市好像要讲完了。

是不是有点感觉意犹未尽?

好吧,下面再铺开来讲些好了。

第一,徐州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从历史上来说,徐州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素有五省通衢(指古代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浙江五省)的说法,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东临黄海,西通梁中,由此向四周挺进势不可挡。徐州作为华东重镇,淮海地区中心,离北京公里,离上海公里,可以说,徐州处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南北东西交汇的中心,造就了徐州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国家大动脉京沪线、陇海线(亚欧大陆桥)在此交汇,交通位置得天独厚。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第二,徐州历来属于江南省、江苏省。从元朝起,徐州就不再属于山东管辖,自明朝设立江南省以来的六百多年里,历来属于江苏省,除了建国前几年属于山东省。徐州城市宣传语“楚风汉韵,南秀北雄”,这句话更像是说给外省人听的。在江苏内斗过程中,一直被当作山东省、河南省或者安徽省。

第三,徐州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出了几百位皇帝,但开国皇帝只有三五十位,有“千古龙飞地”之称的徐州就出了多位皇帝。北宋徐州太守苏轼就曾注意到这个现象,他在《上皇帝书》一文中说到:“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并称“其余历代豪杰出于京东者,不可胜数。”九朝帝王徐州籍:项羽定都彭城、刘邦丰生沛长,孙权生于徐州下邳,南朝宋武帝彭城人,南唐烈祖徐州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祖籍徐州兰陵,南朝梁武帝萧衍祖籍徐州兰陵,后梁太祖原徐州砀山人,明太祖朱元璋世家徐州沛县。

第四,徐州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江浙沪包邮的城市。想当淮海省核心还是想搞淮海经济区,都不要自相情愿拉拢江淮方言区入伙,后者方言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交流较少,认同感几乎为零。因为除了坐火车的需求路过,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留下的。

第五,微山湖边界争端故事。微山湖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面积平方公里,它像一条狭长的玉带一样横亘在鲁苏的边界上,其东岸为山东省微山县,西南岸为江苏省沛县和铜山县。在微山湖畔,武力冲突曾经是一种常态。因为斗争的双方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省份,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复杂,以至于相互间的厮杀一直延续到21世纪。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湖区边界共发生冲突几百次,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直到年8月,沛县与微山县缔结为友好县,双方约定,两县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而山东省济宁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则签订了《关于联防联调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协议》,并成立落实稳定协议的领导小组,互通信息,携手共建和谐边界。

第六,徐州VS大内斗省的故事,漫画选自网络。

以下文字都是讲《江苏理想化行政地区图》第01期--徐州市行政地区历史,可以直接跳过不看。

---------------------------这里是华丽的分割线------------------------------

徐州市:

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

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抗日战争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国民政府淮海省省会。

中华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

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

年4月14日,国务院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将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宿州地区管辖。

铜山区(铜山县):

铜山历史悠久,尧封颛顼后裔篯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距今余年。

大彭氏国历经夏代,至商末为商所灭,纣王封其臣崇侯虎改建为崇国。周代在此建吕国。

春秋时,吕亡于宋,为宋彭城邑,即为称彭城之始。

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年),楚、郑伐宋,占领彭城,封鱼石于彭城。次年,鲁、晋围彭城,诛鱼石,彭城复归宋。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齐、楚、卫联合灭宋,彭城属楚。

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改彭城邑为彭城县。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建立楚国,定都彭城。自此彭城先后为楚国国都和彭城国国都。

东汉献帝时,曹操将徐州刺史部由郯城移治彭城,彭城始称徐州。三国,彭城属魏,曹魏划分天下为12州。

西晋时分铜山国为19州郡,徐州刺史治彭城,彭城县为徐州彭城国7县之一。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在今镇江设立“徐州”,原徐州改称“北徐州”。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年),改侨置的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复为“徐州”,治彭城。彭城郡领彭城等5县。北魏占领淮北后置徐州,徐州治彭城,辖彭城等7郡,彭城县为彭城郡6县之一。东魏、北齐承北魏建置。

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废郡,彭城县直隶徐州。炀帝大业三年(年),改州为郡,铜山国分19郡,彭城县为彭城郡所领11县之首。

唐高祖武德四年(年),铜山国置10道,彭城县属河南道徐州。玄宗天宝元年(年),徐州复为彭城郡,仍辖彭城等7县。肃宗乾元元年(年)再改为徐州。五代时期仍称徐州彭城县。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年),分铜山国为15路,实行路、行、县三级制,徐州属京东路,领彭城等5县。公元年宋室南迁,淮北为金占领,彭城县仍为徐州所辖。

元代在铜山国设行省11,路。徐州属河南省汴梁路,领彭城、萧、永固3县。世祖至元二年(年),彭城县并入徐州,降徐州为下州,属河南省归德府汴梁路。元顺帝至正八年(年),升徐州为总管府,亦称徐州路。至正十三年,改徐州为武安州。

明初,武安州复改称徐州,属中立府(即凤阳府)。洪武十四年(年),徐州直隶京师(南京)。明代徐州为直隶州,州境相当于今天徐州市区、贾汪区范围,另辖丰、沛、萧、砀4县。

清初,分全国为18省,徐州初属江南布政司(即省)。康熙六年(年),属江苏布政司。雍正十一年(年),升徐州为府,增置铜山县,铜山县为徐州府附郭,因当时境内微山湖中的铜山岛而得名。清雍正“以旧州境增设铜山县为府治”后,到抗战胜利,历年间,将铜山第一区析置徐州市。可见,今之徐州市数千年中只是古老铜山县的一部分。

民国初年(年),废府留县,铜山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年)江苏省5道,徐海道尹公署驻铜山县,辖铜山等12县。民国17年废徐海道,铜山等8县直隶江苏省。民国20年,设徐州行政督察区,治铜山县。民国22年,江苏省划分为13个行政区,原徐属8县除宿迁外,均划归第十二行政区,行政区督察专员由铜山县长兼摄。民国27年5月徐州沦陷后,铜山境内有国民党铜山县政权,日伪铜山县政权和抗日民主县政权,三方政权并存。年2月19日,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宣布将铜山县九区中的第一区(约今天徐州市鼓楼、泉山、云龙区)析置徐州市,第一任徐州市市长是张伯英之族叔张云生。从此徐州市第一次独立于铜山县而成为与县级政权平行的地方政权,不同于市管县。

年12月1日,铜山解放,境内有铜山、邳睢、萧宿铜、铜北4个县的建置和徐州市郊区。

年4月,铜山县划归徐州市所辖,隶山东省。建国后,铜北县隶山东省台枣专区,年5月台枣专署撤销后,隶滕县专区。

年5月铜山县撤销。年4月撤销铜北、华山、邳睢3县,以铜北县为基础恢复铜山县建置,归隶江苏省徐州专区。

年5月,铜山县划归徐州市领导,年6月25日铜山县复归隶徐州专区。

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徐州专区撤销,铜山县隶属徐州市。

年铜山县改为铜山区。

丰县:

古谚云:“先有徐州后有轩,唯有丰县不记年。”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地,自轩辕黄帝以来,统制天下,分封万国。《易》称“万国咸宁”,此时尚未分州。帝喾创设九州,徐州即为其中之一,此时丰地隶属于徐州,皆属东夷之地。尧使禹治水,九州攸同,丰仍为徐州之域;虞、夏、商沿袭。

周朝并徐州于青州;丰此时随之隶于青州。

春秋时期属宋,为宋王偃的都所。《左传》鲁庄公十二年(前),宋国大乱,群公子奔萧;宋桓公立,封萧叔大心于萧,此时丰为其支封。周赧王二十九年(前),齐、楚、魏共伐宋;宋康王逃走,死于温地,丰邑遂属楚。

秦灭楚统一六国,分封郡县,丰始为县,隶楚郡;复以丰隶泗水郡。

西汉、东汉时期,丰县隶属豫州沛郡、沛国。魏武帝恢复徐州,治所彭城,统辖七个郡国。明帝景初二年(),分沛国、萧、相等10县为汝阴郡;把杼秋、公丘、彭城、丰、广戚五县划归沛王国。

晋朝,隶属关系同汉代。

南北朝时期,宋改丰县隶属北济阴郡;北魏沿袭。北齐,改隶永昌郡。北周时隶总府。

隋朝开皇三年()废除郡制,改为州制,州统辖县。大业三年()恢复彭城郡,统辖11个县,丰县隶属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改隶徐州;贞观元年()设置15道,徐州统辖7县,隶属河南道;天宝元年(),徐州改为彭城郡;乾元元年(),彭城郡又改为徐州;贞元十六年(),徐州改为武宁军,以节度使镇守;咸通十一年(),恢复徐州;不久,徐州改为感化军;从武德元年至咸通十一年(-),丰县皆隶属徐州。五代梁时,丰县隶属沿袭唐代,隶属徐州;后晋时,徐州又改为武宁军;后周时,恢复为徐州。从梁至后周,丰县皆隶属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徐州改为武宁军,不久恢复为徐州,统辖彭城县、萧县、丰县、沛县、滕县,隶属京东西路;绍兴元年(),徐州为金占领,又为武宁军,统辖彭城、萧、丰三县,隶属山东西路。金代、辽代,丰县均属(徐州)武宁军。

元代至元元年(),徐州统辖永固、彭城、萧三县;丰县隶属东平府。后,丰县隶属济宁路;八年(),丰县隶归德府;至正八年(),又改隶徐州。

明代洪武元年(),徐州为张士诚占领。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州皆归附朱元璋,此时,丰县亦归附。初,丰县隶属中立府,即凤阳府。洪武八年(),丰县隶徐州,改为南直隶。

清代,丰县隶属徐州,与铜山、邳、睢宁、宿迁、砀、沛、萧七县合称八属。

沛县:

春秋战国时,沛地属宋国。

战国公元前年,齐国灭宋国,沛暂属齐。公元前年,五国伐齐,楚国占领宋国淮北故地,沛改属楚。

秦灭六国后,设沛县,属泗水郡。

西汉建立后,沛县属楚国,汉高帝十一年立刘濞为沛侯,属中央直辖。高帝十二年,改立刘濞为吴王,沛归楚国管辖。吕后元年封吕种为沛侯,由中央直辖,吕后七年改刘种为不其侯,吕后八年吕后亡,平诸吕乱后,沛又归属楚国。

景帝三年即公元前年,景帝从楚国辖县析置一个新郡---沛郡,郡名取自汉高祖故里沛县,又升丰邑为县。

三国时期,曹魏的缔造者曹操是沛国西部的谯县人氏,他将原沛国包括郡治相县在内的绝大部分被划归新建的谯郡,沛国范围大大缩小,废国改沛郡,治所也由相县(今安徽淮北相山区)迁移到了沛县(今江苏沛县)。

北齐天宝元年()撤销沛郡,沛县隶属彭城郡。

隋、唐时隶属徐州。

宋金议合后,沛县入金。金天兴二年(),沛地升格称源州。

元代沛县先后属济宁府、济宁州。

明、清雍正十一年前隶属徐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后属于徐州府。

民国初年隶属徐海道。

萧县:

0年前,萧县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金寨文化、岳石文化。

夏代,少昊后裔萧孟亏在今城区北,建立萧国。萧字自始起。

周代,春秋,宋桓公亦封萧大心于萧邑,建立萧国,为宋国附庸国。宋康王四十七年(公元前年),宋国亡,萧邑被楚国所占。置萧邑,属楚国。

秦,置萧县,属泗水郡。此为萧县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西汉,汉王元年(前年),设萧县(治萧故城)属项羽西楚国泗水郡,高祖五年(前年),改属韩信楚国泗水郡。设杼秋县,属彭越梁国砀郡。本始三年(前71年),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建扶阳侯国(都今萧县西南30千米的岱河东岸),属沛郡。

王莽新朝,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合洽县”,改杼秋县为“予秋县”。更始元年(23年),刘秀封为萧王。

东汉,今县境设萧县、杼秋县(属沛郡)、扶阳县(属砀郡)。建武十三年(37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

三国,魏朝设萧县(属豫州)、杼秋县(属沛郡)。黄初二年(年),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都萧故城)。

西晋,咸熙二年(年),置萧县(曾封司马丙于此)、杼秋县,属沛国、豫州。

东晋,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设萧县、相县属侨置沛郡。

南北朝,南朝宋置萧县、相县,属北徐州沛郡。永初三年(年),去“北”字,属徐州。北朝·北魏设龙城县(治龙城镇),属徐州彭城郡、萧县(治萧故城)属沛郡。南朝·梁设萧县,属睢州沛郡。北朝·东魏设萧县(治萧故城),属徐州沛郡。北朝·北齐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北朝·北周设承高县(萧故城)、龙城县(治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

隋,设承高县(治萧故城)、龙城县(今龙城镇),属徐州彭城郡。大定二年(年)撤郡,直属徐州。六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十八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大业二年(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属徐州。

唐,设萧县(治萧故城),属徐州。

宋,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制,设萧县,属京东西路徐州武宁军。绍圣年间(~年),为避黄河水患于城南半里重筑新城,世称南城,与之相对的前萧故城则称北城。

元,撤销萧县、永堌县建置,并入徐州。至元十二年复立萧县,属归德府徐州。

明,明洪武四年()二月,属中都临豪府。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属南京(南直隶)徐州。万历五年萧黄河

清,清顺治(~)属江南省徐州。康熙六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属江苏省徐州,雍正十一年()徐州升为府,属江苏省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年)1月,废道、府,萧县(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

年10月,属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年2月,属江苏省徐州专区。

年4月14日,为加强洪泽湖管理,江苏省萧县、砀山与安徽省泗洪、盱眙县交换,结束了萧县从汉朝到建国前属徐州管辖的历史。

砀山县:

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汉高祖五年(前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元封五年(前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1]

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三国延康元年(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千米毛李庄)。青龙四年(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宋理宗绍定年间(—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

元宪宗七年(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

清雍正十一年(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二十七年(年)5月,日军陷徐州。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民国三十四年(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年4月14日,为加强洪泽湖管理,江苏省萧县、砀山与安徽省泗洪、盱眙县交换,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xl/6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