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篇“入侵大吃帝国的外来物种们”的文章曾被广泛转发,中国吃货竟然能将如此众多的令别的国家头疼脑热的入侵生物送入坟墓,拯救世界岂非指日可待?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据中国环保部门在00年和年颁布的两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显示,中国境内有重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有5种,但这区区5种显然不能代表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按照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和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给出的数据,中国目前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有种,估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亿。吃货们解决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想得太天真啦。
▌关于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Invasivespecies)是引进物种的一个子集。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
一个物种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入侵生物,几千万年以来全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上演物种更迭的悲喜剧,但这个过程是缓慢和只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而人类改变了这一切。
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种移动优势:交通工具。这就使得某些物种可以搭着人类的顺风车轻易到达它们从未抵达过的陌生角落。大量的引入物种面对的是它们在短期内所不能适应的环境。那些人类出于某种经济目的主动引入异域的物种,人们往往要为它们主动创造出合适的生境它们才能生存下去。
但少部分物种,借助人类的力量来到了属于它们的新大陆,这个新的环境意外地适合它们生存,那么它们不借助人类也能活得很好。如果一旦逃离了人类的控制,那些在原生地遏制它们种群增长的因素完全不见了,那么这些物种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形成野外种群,或者通过那些潜在的生存优势以数量侵夺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或者食性广泛来者不拒直接以原生物种为食,或者能够分泌毒素和其它抑制本土物种生存的手段。
在熟悉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将逐条来分析这条上面提到的文章中所包含的错误。
▌小龙虾:天下吃货不止我们一家
这一条是错误最少的,中国的吃货的确对于消灭作为入侵物种的克氏原螯虾起了重要贡献,而错误的原因则是,世界上的吃货可不止我们一家。
克氏原螯虾并非只在中国被当作食物,甚至中国也不是小龙虾消费的主要市场。美国、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非洲和欧洲多国、加勒比海地区都有养殖食用克氏原螯虾的历史和传统,在美国,98%收获的小龙虾来自于其原产地——密西西比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州。在年,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龙虾产量占当年世界小龙虾总产量的90%,同时在当地就食用了世界小龙虾总产量的70%。每年的四五月,在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的许多个有小龙虾出产的城市都会举办“小龙虾狂欢节”(CrawfishFestival),在那几天美国人民人山人海,架起露天大锅,用盐、柠檬汁、咖喱、肉桂粉和超辣的卡宴辣椒烹炒成吨的小龙虾,场面更是疯狂热烈。
▌牛蛙、福寿螺、罗非鱼:被中国吃货们抛弃的入侵物种关于美国牛蛙(Ranacatesbeiana)、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和罗非鱼的叙述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因果。事实上,这些物种之所以在中国成为外来入侵生物,恰恰是当初的引入者高估了中国吃货们的战斗力,加之缺乏有效的养殖控制和环境隔离造成的。
美国牛蛙
原产北美,在美国名为bullfrog,牛蛙不仅是北美现存体型最大的蛙类,同时也拥有彪悍的个性和一副好胃口,在台湾有“蛙界暴龙”之称,它的食谱远远越过了普通蛙类吃的昆虫小鱼,它能捉到的活物甚至包括蛇、鼠、龟以及多种鸟类。即使是它的蝌蚪,也对所在水体的小型鱼类造成威胁。
因为养殖条件粗放,加之早期人们完全没有对于引入动物的控制意识,在亚洲,牛蛙很早就逃逸到野外,成为野生物种并进而成为入侵生物。有记录的牛蛙入侵中国的时间是年,从香港入境,但更大规模的入侵是在80-90年代经济开放之后,华南各地“特种养殖”,大量陌生的动植物被视为发家致富的金钥匙而引人国内,牛蛙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牛蛙,与中国原生的野生蛙类如棘胸蛙、虎纹蛙、黑斑蛙相比,肉质太过粗柴,入不了饕餮之徒的眼,导致当初其销路并不佳。于是大量的养殖场所被荒弃,逃逸的美国牛蛙也就取代了许多原生蛙类。
福寿螺
产自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在0世纪70年代作为食物被引入台湾养殖,后因肉质不佳而被大量丢弃,遂成泛滥之势。80年代后大陆并没有吸取教训,引入的后果是重蹈覆辙。因为繁殖能力极强,如今福寿螺遍布华南几乎所有的水体。
罗非鱼
罗非鱼其实并不只是一种鱼,而是丽鲷科的丽鲷属和非洲鲫鱼属等多种被引入国内养殖鱼类的统称。它们肉质鲜嫩,食性广泛,是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推荐的蛋白质来源,在美国、以色列、印度都有机构做养殖育种。
但在中国,它的问题出在接受度上。因为外貌完全不同于传统上养殖食用的四大家鱼,加之罗非鱼生长迅速,便被某些不接受者视为“粪水养出来的”。这种偏见不仅在一些地方造成养殖的失败和物种逃逸,同时也使流入野生环境的罗非鱼不能被人们捕捉,造成更广泛的入侵。
▌春黄菊、食人鲳、斑马贻贝、三裂叶蟛蜞菊:指鹿为马不靠谱关于这几种类物种,文中的描述和物种并不相符。
春黄菊不是蒿菜杆子文中春黄菊所配的图,以及被称为蒿菜杆子的实际上是茼蒿(Chrysanthemumcoronarium)。春黄菊(Anthemistinctoria),茼蒿,野茼蒿(Gynuracrepidioides)都出现在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但都不在严重危害名录之列。事实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花卉比如万寿菊、秋英、矢车菊都在此列,意味着有证据表明它们建立了野外种群,但还未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危害。茼蒿是在古代即已引入中国,成为习见的蔬菜。
食人鲳并未入侵中国食人鲳是这里最不靠谱的一条。“食人鲳”一般指的是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亚科下,拥有锋利牙齿,群居和肉食习性的多种鱼类。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没有任何确定的信息表明任何一种“食人鲳”在中国的野外建立了种群,也没有任何一种“食人鲳”被列入了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食人鲳”对温度很敏感,即使有部分“食人鲳”逃逸进入我国的淡水水体,一来无法建立种群,二来无法度过冬天。然而戏剧性的是,很多民众关于入侵物种的概念是通过两次所谓的“食人鲳事件”及其引发的恐慌和媒体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儿童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