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北京可谓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老舍曾经说过北平的秋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北京的春天呢?我认为会是最接近花海的地方。一百年前生活的北京人会去哪里赏花呢?竇爷给出了我们的答案。
这个标注Peonies(牡丹),旁边可以看到两盆浅红色的牡丹花的地方叫做崇效寺,位于现在的南城。北京有句老话“法源寺的丁香,极乐寺的海棠,崇效寺的牡丹和天宁寺的芍药”。每到春季,总会有文人墨客在这几处吟诗作对,尽享春花浪漫。竇爷也曾去过这些寺庙,享受过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花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仅剩法源寺的丁香成了唯一的硕果。而竇爷之所以只选择了崇效寺作为地图的一个景点,相信是因为崇效寺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老何在年3月,到金中都遗址公园探访,并去到了白纸坊小学后门,旧崇效寺)
清代《光绪顺天府志》记述,崇效寺藏经阁周边曾经环植枣树千株,清初学者王士祯由此为崇效寺另取别名“枣花寺”。千株枣树至光绪年间仅余少量遗存,但是因枣树得名的“枣林前街”,则被沿用至今。现在寺院旧址前方的“崇效胡同”,也是因崇效寺而得名。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述,元末至正初年,皇家在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年)的古庙旧址上营建了寺庙,并由元顺帝命名为“崇效寺”。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此佛寺香火不断。盛极一时。清末寺庙逐渐衰落,但又随着牡丹花的种植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在民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明代雕刻着“敕赐崇效寺”的山门石匾,如今就保存于藏经阁下。
(山门石匾的“敕建崇效寺,目前被保存在白纸坊小学,藏经阁的一层门口)
(崇效寺原山门)
(现在白纸坊小学南门,暨原崇效寺南门)牡丹誉满京城旧时崇效寺以花卉名誉京城。从清代初期的枣花,到后期的丁香花。再后来寺庙又从山东曹州移殖的牡丹花。这里的牡丹花更是以绿、墨的独特颜色闻名京师。明吏部主事杨继盛就曾来崇效寺游览,并给寺院题名"无尘别境"。王士祯、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均曾到此领略寺院景致。知名大家陈师曾更是参照着崇效寺里的牡丹画出了他的代表作《牡丹图》。年北平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接运客人来崇效寺观赏牡丹。年后,朱德、徐特立、黄炎培等也曾来此赏花。年寺中牡丹移植中山公园,并辟有专畦栽培。
(与齐白石齐名的名家陈师曾的《牡丹图》)
崇效寺内的牡丹冠绝京城,甚至胜过皇家。崇效寺制胜的关键在于品种。不仅魏紫、姚黄等牡丹极品开得大而艳丽,几株绿色和墨色的牡丹更是出奇。据传,清末民初全国“深紫带黑”的墨牡丹只剩下两株,一株在杭州法相寺,一株就在崇效寺。著名学者张中行曾问过崇效寺僧人,牡丹何以养得这么好。僧人很诚实,说要在入冬之前施大肥,所谓大肥,是煮得特别烂的猪头和下水等。
(民国时期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崇效寺赏花)
(小红书网友拍摄崇效寺牡丹花,现存于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的牡丹全都是年从崇效寺移植过去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跟随春天的脚步去中山公园探赏)
一个“藏画”的藏经阁
说到崇效寺现存最完整的建筑,就不得不说到这两层楼的藏经阁了。据史料记载,现在的崇效寺在明代的天顺年间(年)重修。嘉靖三十年(年),在寺院中心增建了藏经阁。万历二十一年(年),因藏经阁损坏,又于寺院后方重建。因此,白纸坊小学现存的藏经阁建筑有着近年的历史。
(崇效寺藏经阁现状,它的背面,曾是一片枣树林)崇效寺藏经阁分为上下两层,面阔5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阁楼为磨砖对缝木结构建筑。崇效寺的藏经阁除了藏有经文之外,更以寄有画作出名。《牡丹图》、《训鸡图》、《百老图》、《楸阴感旧图》等都是曾经藏在这藏经阁的宝贝。还里还藏过一个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跟帖”的镇寺之宝---那就是智朴禅师所绘《红杏青松图》。智朴和尚俗姓张,扬州人(一说徐州人)。据说,明末,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与清军战于辽宁杏山及松山两役,终被清军所败,年投降于清军。在洪承畴手下的张将军不愿投降,遁离军队,后隐居河北盘山青沟寺,削发为僧,法号智朴。年清军入关,统治了华夏,智朴和尚为表达对那两场战役惨烈死去战友的怀念,绘制了一幅人物山水画,隐晦地用“松”和“杏”来在指代杏山和松山的战役来寄托哀思。传闻中,如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察觉出这幅画作隐藏的家国情怀。智朴和尚工诗文,善绘画,多才多艺,著述颇多。后与康熙皇帝诗文之交甚深,康熙每次去祭祀东陵,都要顺路去盘山与智朴和尚酬唱。清代文人朱彝尊、王士祯、纪晓岚;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在图卷上留下遗墨。《红杏青松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题词,图卷续延足足有30余尺。民国陈宗蕃《燕都丛考》记载,该图“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其中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此图后经辗转落户于京城崇效寺。因为传说中智朴和尚的形象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感情的出家将士,所以清末民初的文学家往往将这幅画视为“反清民族主义艺术作品”来进行跟帖。陈寅格就曾作诗“红杏青松画已陈,兴亡遗恨尚如新。”王元化也曾以“青松红杏两相持,公意渊深耐细恩。权贵不解孤臣恨,千秋宝卷染瑕疵。”来批判曾国藩。可本世纪初清华大学的董雁教授曾提出,智朴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怀,与他后来与康熙皇帝的深交明显是矛盾的。故其真实身份存疑。老何几经寻觅也找到了这张《红杏青松图》图片,就收录在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