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教学日记三则
撰文/夏桢
年12月6日,阴,冷
下午第一节,初一(10)班,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
突然,坐在教室最后的一位学生举手,“老师,矿泉水能烧开后再喝吗?”
“抱歉,这个问题老师不知道,”我脱口而出,的的确确,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生活中也未曾烧过矿泉水。
“谁来说说看,矿泉水可以烧开后再喝吗?”我微笑着望向所有的孩子们。
“我认为能,自来水,纯净水都可以烧开喝,矿泉水是水,当然也可以烧开喝。”小辰举手回答同时进行。
“老师我认为不可以烧开再喝,矿泉水主要成分是无机盐,烧开后,无机盐就没有了”小昊不急不徐,朗朗回答。
“无机盐怎么会没有?”有人抢话。
“我认为它们会变成水垢一样的东西,不在水里了”
“人是不会喝水垢的,是这样理解吗?”我问。
“水里没有无机盐了,那和纯净水,蒸馏水有什么区别?”又有人迫不及待抢话。
“我们喝矿泉水,就是为了吸收里面的无机盐成分,所以不能烧开后再喝。”……讨论正是热烈时,下课铃声响了,说声下节课再继续,互道再见。我决定,买几瓶矿泉水,烧烧看,是否会有水垢形成。年12月7日,今日大雪,晴,寒
走出初一(9)的教室,清湛高远的天空,一树金黄的银杏,“碧云天,黄叶地”宋词意境悠然眼前,我情不自禁脚步轻盈低声吟哦。
“老师,我买好做实验的器材了。”突然,有人从身后追上来,气喘吁吁,“我昨天晚上烧了矿泉水,没有看见水垢,所以决定烧载玻片,看上面有没有无机盐结晶。
“你是说要做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时那样的实验吗?”
“是的,我从网上买的,特意问了卖家,确认过是能在火上烧的载玻片。今天就能到货。”他呼吸已经平静
“安全第一。”
“老师,我知道。你放心!”
真想伸手摸摸那颗小脑袋啊!
年12月8日,晴,冷
8:52,有人敲门,不轻不重。
“老师,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你,你知道什么了呢?慢慢说慢慢。。”
“那个实验我做了,那个实验,我做了……”
“哦,是矿泉水的那个实验吗?”
“是的,我把烧开过的矿泉水滴在载玻片上,加热烘干后,载玻片上没有无机盐结晶。”……
真想伸手摸摸这颗小脑袋啊。
老实说,生物学这门学科,我是真的不会教。孩子们问出来的问题,总让我眼睛闪亮,也总让我心生惭愧。还有那问问题时的神情,亦烙印在心。至今清晰记得,年,转岗生物学教书第一年,秋阳正美,张雨晴柔声细气地问,“老师,植物在月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我不知道孩子们成年后的世界是什么色彩,但我明白,成长的岁月里,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会盘根错节地烙进生命里。哦,碧云天黄叶地,真的很美!
案例让电子白板为课堂增彩
撰文/陈光跃
周四我在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上了一堂语文课《女娲补天》,这堂课的课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制作PPT,而是使用普罗米修斯软件制作了电子白板的课件,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我在这堂课伊始使用软件的“聚光灯”功能设置了一个看图猜成语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所以他们都很新奇,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过来。
上课之前我事先请任课老师对上课内容保密,所以学生不知道我要上哪篇课文,我采用“显露器”功能逐渐展开画面,让学生猜测今天的上课内容。这也与以往老师直接点明上课内容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这堂课更加充满神秘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猜测教学课题,从而较好的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得出,学生对这一课充满了期待。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普罗米修斯”软件以及白板的运用。
在课文讲授过程中,我把古文《风俗通》的原文展示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由于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所以我使用软件的“神秘通道”功能将译文在转眼间展现给学生,学生顿时不由得发出一片惊叹声,我适时引导学生学好科技文化知识,能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更令人信服。
在引导学生学会用“勾画圈点”读书法给课文做批注环节时,我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让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对课文圈划,写下阅读心得、体会,尽情地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阅读收获,由于这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接下里的环节中,我又利用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和学生做起了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准确地把握了女娲的性格特征。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走神现象,课堂讨论热烈,学习氛围浓厚,江苏省特级教师蒋祖霞老师点评时说:“这堂课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特色。”应该说电子白板的加入功不可没。白板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使原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也为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学习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电子白板毕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协助师生教学相长的工具。完全依赖这种工具,只会使教学走入误区。有时技术的应用可能使得学生课件的功能、特效反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
带着孩子发掘历史的趣味性
撰文/朱霖莉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总是三句不离书本,总怕偏离正轨会错漏某个考点,尤其是讲到各个事件的意义时,甚至会“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演绎方式,虽中规中矩,但时间一久,不免落入俗套,让学生疲倦。
历史本该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功课,但因为时间跨度大,事件繁杂,所以课堂上常把这巨人剔除筋肉,只留骨架。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把这巨人重塑得栩栩如生就成了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出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对在课堂上穿插历史小故事。例如在讲解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时,具体讲一讲桂陵之战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的“减灶计”、长平之战的“纸上谈兵”。哪怕只是对寓言故事稍之一二的学生,也立刻能大声说出“庞涓”、“孙膑”的名号,有的同学甚至愿意站起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耐心解答。任教这几个月来,下课后总有好多学生来“请教”。有问“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不是就是仓颉造的”,有问“秦始皇陵为什么迟迟不开发”的,有问“《盗墓笔记》中的鲁殇王是否真的存在”的,甚至还有拿着“乾隆通宝”来找我鉴宝的……虽然孩子们问题层出不穷,但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喜爱。因而我总是不厌其烦,为他们一一解答。告诉他们:仓颉是传说中的人,区分出传说和历史是极其重要的;秦始皇陵据测内有大量汞,即使我们有技术能够开发也无法完善保存整个陵墓中的文物;《盗墓笔记》中的鲁殇王从谥号上来看是不存在的,因为“殇”这个谥号用于王侯通常指的是“未成年而死”,不该存在于一个好几十岁的诸侯王身上;虽然不懂“乾隆通宝”,但我也会查阅资料,告诉他们一些常规的鉴宝方法……这一系列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打开历史的大门。
最后,我也会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带他们看一看我的电子相册,里面有我参观过的各种博物馆的展品,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版,从玛雅祭坛到中国元代青花瓷盘,从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到中国两汉时期的金缕衣,我会根据照片内容一一为他们解答,联系课本知识或者一些神话传说。也会联系潮流和现在孩子们的话题,谈一谈历史。例如,他们的偶像鹿晗有一首歌《勋章》中唱到:“塞壬的歌会诱人忘记初衷,可我会像奥德修斯一样朝着心中的方向”。我便会简单地同他们谈一谈《荷马史诗》,告诉他们希腊神话……
总希望还能以我的绵薄之力,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让他们永远包含兴趣,走在历史学习的大道上。
诗歌离我们很远吗?
撰文/解为
每逢课本里的诗歌,学生们答题的正确率要高,但一碰到课外诗歌阅读理解,许多学生苦兮兮地用悲伤的语调向我诉说:“老师,我看不懂这首诗歌在表达什么意思。我认识诗歌里的每一个字,可是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我就手足无措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想问:诗歌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其实,诗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只不过生活在尘世间的人们,包括我们,很多丧失了发现美的眼光。
秋天里,校园墙边那一簇簇竞相开放的黄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尽管它们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所以这种花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但是这种黄花开放的场面联想到诗歌中那些描绘的场面来讲,不就是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所描述的景象吗?不就是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吗?何种心情看花,花皆著我之色彩。
午间操场漫步,操场外行道旁隐隐约约透出一点黄色,哦!原来是隐藏在绿叶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橘子,因为藏得深,不显山露水,长势喜人,故能独自“逍遥”一段时间,苏轼的那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悄然爬上心头。
美有时很小,很细,很单纯,很好理解,但却需要邂逅,需要,需要倾心,需要来自我们更多的宠爱。
每逢教授诗歌,我总觉得诗歌有很多要讲的东西,总是想把诗歌里蕴含的情感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可是有时却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有时也很困惑怎么让他们感受到诗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近来在看视频,看那些大家解读诗歌,很多人有很多的解释,这样讲也说得通,那样讲也说得对,有时一句诗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都可以说得过去。可能是因为当了语文老师,我总觉得每首诗歌应该有个准确的说法,这样才能交给学生这首歌的精髓。可是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角度来讲,这样又显得不尊重诗歌本身似的。
诗歌储量本身就不足的初中生要能很好地感受诗歌所寄托的情感是很难的,情感的介入难之又难。杜甫的《望岳》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恢宏,很难真的让学生去体会“登高必赋”的这种文学传统,一是因为昆山本无山,二是即使登山也很难有这种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本身诗歌这种文学样式,语言高度凝练,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即“诗言情”,或是单纯地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或是在自然的感悟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感等,或是在人世浮沉中受到伤害急需心灵慰藉,或是通过自然事物来阐明道理。诗歌的种类那么多,情感那么丰富,可是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又是呈现出个人的“酸甜苦辣”。
学生们缺乏学习诗歌的环境,缺乏诗歌的基础训练。诗歌本身讲究格律,可惜格律中的平仄,现在懂的语文老师有几个?谁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切韵》《广韵》,很少。诗歌中很多有古音节,现在能道出清楚的语文老师有几个?老师都不会这些东西,何况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去学习诗歌,去感受诗歌。
不是说初中生没有必要去学习诗歌,而是探究的是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诗歌其实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日常的喜怒哀乐里,在我们历史长河中个人与集体潜意识的共同情感体验里,而这种体验却又需要多少学生的想象力。
反思亦师亦友,好难……
撰文/杨紫阳
形容一个好老师,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个词叫做:良师益友。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看待老师这个角色的时候,都会加上“友”这样的意义。其实“友”这个字的本义即为“帮助”之义。大概是想说老师对于自己的帮助吧。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我们老师真的可以做他们的“朋友”吗?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我刚工作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啊!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吗?不是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吗?学生只有和老师关系好了,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是良性的师生关系啊。学生和老师当然是可以做朋友的了!”
可是最近,发生在我和一个学生之间的事情,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上面的问题。其实与学生做朋友,没那么容易!
我本身个性是比较有亲和力的,又加上是刚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就注意到了一个高高个子的男生。开学第一件事,便是领新书、发新书,我很自然地点到这个男孩子,让他带着全班男生去搬书。这个男孩子在新同学彼此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很好地沟通合作与全班男生一起很有序地搬好了书。我对他的印象非常好,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自然多了很多接触的机会。大概他对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的第一印象也是比较亲近吧,每每见到我,总是大笑地打招呼:“老师好!”。后来不知道他从哪里得知我的QQ号码,便主动加我为好友,放学后有什么事情还要在QQ上和我聊几句。
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如果能这么简单该有多好!也许是他们的年龄还太小吧,渐渐地我发现,他好像完全没有把我当作老师了。在课堂上,也开始散漫起来。我让他回答问题时,他也会扭扭捏捏地站起来,开玩笑般地说:“老师,怎么说呢?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这样随意的语言出现在课堂上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其他的同学也是哄堂大笑,让整个儿课堂开始不严肃起来。这让我不禁反省为人师者,当有几分威严几分亲和,才可以让学生不会因与老师的关系而对课堂不尊重?
紧接着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课间我走进教室,因为很快就要上课了,作为班主任我此行的目的是看看待会上课了他们的纪律怎么样,有没有到处乱跑的现象。这时几个男生跑过来,跟我汇报说:“老师,某某某在走廊上跑的时候,撞到别的班的同学了!”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平时反复强调安全是大事,不能在走廊到处乱跑,他们非是不听!这时,我拨开人群就看到上面提到的那个男生就坐在地上,双手捂着肚子。我非常生气地说:“怎么回事?快去医务室!然后去办公室,给我解释!也给其他班被你撞到的同学解释!快起来,地上那么凉!也不要一直坐着影响接下来的上课!”谁知,他比我还要愤怒地站起身,摔了书夺门而去到要上课的教室去了……在后来与他的交流中,他的解释是:“老师!老师凭什么不相信我!‘然后去办公室解释’什么意思!老师不相信我!……”一边说一边还非常委屈地喘着粗气。我突然明白了,他期待我第一时间相信他,因为我是他的朋友,我怎么可以在事情发生的时候那么对他呢?因为我是朋友!
因为我是他的朋友,我知道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是啊,朋友,说明他信任你,可是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没办法以正常管理者、师者的方式对他。作为初中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那么成熟,分得清“师”与“友”的分寸。作为老师的我们与他们交“朋友”时,这个分寸更是要视情况小心拿捏准确。否则就会出现上面的两种情况,迁移到课堂上“对课堂的不严肃”以及课下“管理的高难度”。
“亦师亦友”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文章丨夏桢等
排版丨张寒悦
漓江路66号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复方斑蝥胶囊价格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