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私塾

『词宗』

编辑丨『国文私塾』

图片丨『来源网络』

说起李清照,可能大家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千古第一大才女”,满腹锦纶、才华横溢、冰清玉洁……当然我们还会想到她的词句,李清照因为那首凄绝千古、惊艳四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被众人熟知。

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的词作清新绝美、意蕴深长,更重要的是,她还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索然寂寥,能够很轻易地深入读者心里,牢牢钳住那个最隐幽的自我。女词人,宛然化身千秋忧郁的代言人。

其实,在这些忧愁之前,她也曾有过太多的快乐。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门第。父亲进士出身,官位不低,又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母亲身出名门,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清照眼界开阔、气质高雅,早年身为待字闺中的少女时,她就写过不凡的闺中词: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芙蓉绣面写出容颜娇媚,斜飞宝鸭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发髻。深闺之中的少女潜怀迷蒙的心事,寂静又快乐。

这样趣味横生的无忧生活,贯穿李清照的整个青少年时期。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又饱览家里的万卷藏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鲜液早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特定的人物,总是需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出较为接近事实的答案。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在宋朝,那个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女人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就该尊崇三从四德、谨守闺训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李清照除了卓越超群的才情外,想必让世人印象更深的应该是其的放荡不羁、野蛮难训、不知礼数吧!

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讲,李清照应该称得上宋代版的“女古惑仔”。当然,这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这些都可以从她流传下来的诗词中了解到,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酒”“好色”“好赌”的李清照。

好酒

在李清照目前流传的58首词作品中,有关喝酒的词就有26首,首先是我们最熟悉的那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才十几岁,她不但喝酒,还喝醉了,而且不是在家里,是在外面,喝到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哪里像一个大家闺秀,分明是一个十足的街头女混混形象。

好赌

说起赌博,李清照的赌技绝对超过了澳门赌神,堪称赌博界的鼻祖。她自称赌遍天下无敌手,逢赌必赢,什么斗鸡啊,斗蛐蛐啊,掷筛子啊,赌球啊,这都不在话下。为了显示自己赌博的专业性,她甚至还出了一本赌博攻略《打马图序》,何为“打马”?据考证,其实就是流传至今的麻将前身。

好色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在同时代司马光、朱熹这样所谓的“理学大家”的眼里,李清照绝对是一个个性顽劣、荒淫放荡、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因为她在少女时期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原本独荡秋千,打发着无聊的时光。突然有客人来了,大家闺秀羞见生人,只得悄悄地溜回内室,可是来的却是一位翩翩佳公子,心中好奇,太想打量一番,只能倚靠着木门,回头假装轻嗅青梅的芬芳,其实眼神早就停驻在了那少年身上。

作为一个女子,在长相上,她不输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人,在诗词才华上,她不输给千古大文豪李白、苏轼,在自信洒脱放荡不羁上,她不输给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这就是另一面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画像,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

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寂静无虑的少女时代之后,该迎来爱情了。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尤其是对于李清照更是如此。古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李清照满载着对未来感情生活的期许,步入婚姻时,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才华横溢的英俊少年——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居右丞相,二人不仅门当户对、男才女貌,对于诗词歌赋都有执着的雅兴,还特别偏爱金石研究。

婚后的李清照,词作不再只有闺阁中的清淡寂寞,而是多了撒娇与甜蜜。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买来一枝半开的春花,仔细看一看,花朵的红晕象是朝霞,花瓣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惹人怜爱。正值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娇羞地把花朵插在头上,倒要让夫婿看看花和她相比,哪一个更美?寥寥几句,一个自信、活泼、娇羞的小女人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关于婚后的生活,李清照还在一篇散文《金石录后序》中有过记载,她说,那时,他们常常在吃过晚饭后,沏上几碗茶,两人背书猜句,李清照每每得胜,却在举杯饮茶时,开心大笑,不小心将茶水打翻。

几百年后,清代最优秀的词人纳兰容若曾将这一幕化作一句惬意深长的诗:赌书消得泼茶香。仿然每个对爱情有过憧憬的人都渴望那样琴瑟和谐、安宁自足的旧时光。

婚后,除了情投意合,也逃不开微凉的离愁。随着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赵明珠在外地时,李清照会时常寄给他几句抒发思念的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比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这首词将夫妻分离后难舍的境况与满心的挂念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女词人借空灵的他物,抒发出自己情怀难诉的无奈。忧而不伤,令人动容。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后世流传甚广的小插曲。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惭愧地偷笑,自叹弗如,从此对妻子更为钦佩。

或许,是上天不愿满腹卓绝才学的女词人就这样局限于闺阁、爱情的小世界里。投入大世界,应当有大作为。于是,为了成就她更高妙的艺术才华,那个当时GDP占全世界80%的泱泱帝国瞬间倾覆。

  

后期

公元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北宋王朝在经历宋徽宗与几位奸相荒唐无为的治理后,在一片“清明上河图”式的经济繁荣后自毁长城,国家军事终于在金国铁骑面前土崩瓦解,而后发生了令无数汉人扼腕痛惜的靖康之耻。

宋徽宗与宋钦宗及满门皇室、满朝文官皆被虏去北方,高宗南逃。此时,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夫妇二人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一家人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健康的知府。一天深夜,京城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仅没有坚守岗位指挥戡乱,而且借由绳子缒城逃跑了,事后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看似文弱不堪的女子,也替丈夫深感羞愧不已。他们逃难至乌江时,得知这就是当年楚霸王挥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随口吟出一首名垂千古的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站在女词人的身后,听着她一字一顿的沉重吟诵,面露愧色,心情郁郁。第二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官复原职,但很快便因心情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死于上任湖州知事的途中。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的悲苦由此开始了。怀着丧夫之痛和对朝廷的忠诚,李清照带着几十箱金石古董继续南逃。这一次,她为表对宋朝的忠心,决定将所有物件悉数捐献给朝廷。可惜此时早已国将不国,为躲避金人的追捕,宋高宗乘船长期游荡于海上,金朝下令“搜山检海捉赵构”,却因不适应海上的风浪,只能站在岸上干着急。两方对持,苦的是百姓。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逃亡,此时李清照的古董已经损失了一大半。而她的心是真的疲惫了。在她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

他娶李清照,就是为了贪图她的文物古董。他的逻辑很简单:你嫁给我,你的人是我的,你的东西自然也是我的。李清照不从,他便拳脚相加。但是他太低估李清照的骨气,一代女词人视人格为生命,怎会屈居这个无赖身下,何况那些文物是要献给朝廷的。李清照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其大胆前卫的决定,她要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她要离婚。

原来,张汝舟曾经科举舞弊,还将此事告诉过李清照。此时唯有将整件事和盘托出,才有机会将他定罪,李清照才有可能脱离他的魔爪。只是在宋朝,妻子告丈夫,即便所诉为事实,都要坐牢两年。经历无数个抱肩而哭、痛定思痛的夜晚,李清照最终毅然决然地将丈夫告上公堂。

张汝舟被判发配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好在有朝中友人的疏通帮助,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从此离婚事件,便成为当时女词人备受谗污诋毁的把柄。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在她心底撕扯出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经历完此番折腾后,李清照悄悄进入了暮年。从此孑然一生,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只得在此终老了。有一天她巧遇一个姓孙朋友的女儿,小女孩极为聪颖,一生无子的李清照对她说:“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谁知女孩不屑地回答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完此言,不由得一阵眩晕,手扶门框,才不至于摔倒。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环境。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你填词著书、才情满腹,却只是这个社会的另类,终归贻笑大方。即便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仍是报国无门、情所无托,终落得不被理解、众叛亲离的下场。在经历国事衰败、君主无能的绝望后,在忍受过死一样的痛楚后,李清照写下了她人生中最好的一首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首句以叠词出现,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词中杂糅着国仇、家恨、孤苦、无依情绪,她的国愁、家愁、情愁、爱愁,怎么说得完?又如何说得清楚?

晚年的李清照,早已将个人的恩怨得失抛在脑后,而更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寥、对往昔的回忆与对国家的忧思中,走了满是坎坷风霜的一生,享年七十二岁。

古时的女子,绝大多数都只是将心与情寄托于斗室之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周旋于无聊琐事,草草一生。而李清照这个当时的另类,却将心海蔓延到国是、政局与情感之中,生生开出了一场绚烂的花事。眼极冷,心肠极热,到底是冷眼看穿,到底是柔肠挂住。

女词人上半场的完美幸福,在下半场转刹那数凋零。临近终了,她回望此生,是否会哀叹:在大喜与大悲之间,参透人生,也是一种机缘。或许,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哪怕铭记只用了一瞬,忘记却耗费一生。

人生是一场相逢,人生又是一场别离。在相逢与离别之间,用华美笔调记下的俗世,最终幻化成了最久长的诗意。那些年,红尘纷扰,因为有你,一切皆美。

长按







































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临床康复成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1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