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云山

隐士,是中国文人中一种独特的存在。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

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他们大多曾经入仕为官,满腔抱负。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则选择远离名利,归隐以修身洁行,特立独行,在天地间孜孜不倦探索生命的真理……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隐士,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致使一时间隐士数量空前增长。

究其原因,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

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

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

这种情况不但赋予魏晋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古人隐居的九种境界:

一、访庄

宋国政治家惠施常常找庄子交游以寻启发,一天,两人在濠水边散步,庄子望着水中,感慨鱼儿优哉游哉,好不快乐。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在理性的惠施看来,鱼是鱼,人是人,不同的类属之间是不可能相知相通的。但庄子追求的,却是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二、酿桃

宋代诗人刘辰翁不愿为官,以母亲去世需要安葬为由,辞官归隐,曾有一首《金缕曲》传世:

“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此后,酿桃为酒或为醋,就暗含了隐居不仕的意思。

酿桃,令人想起春日繁花、玉露琼浆,字字有春天意境。对刘辰翁来说,喝下一口甘美的桃酿,将胸中万千浊气吐尽,心灵亦得以重生。

三、浇书

指饮酒助兴,以浇灌腹中诗书、胸中块垒。

据说苏东坡喜欢早晨起来饮酒,有人笑他贪杯,东坡说:“不是饮酒,而是腹中的书太多了而胀肚,稍微地饮些酒,浇浇书罢了。”

不得志时,纵有满肚子学问也用不上。可惆怅归惆怅,却不肯放弃理想。与其说浇书,不如说是点燃心中的火。

陆游感慨道:“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莫笑山翁见机晚,也胜朝市一生忙。”

四、醒石

东晋陶渊明,算得上是隐士师祖。在其隐居的东皋岭上,有一块与他常年相伴的石头,每当醉酒小憩时,他便会倚石为榻,世称“醉卧石”。

醉时卧石,清凉惬意,醒时观石,诗兴泉涌。醉醒之间,似是无界,故醉石也是醒石。

人生过分清醒,难免薄凉,过度沉醉,易于迷惑,不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五、漱句

西晋有个叫孙楚的人,年轻时想要隐退山水之间,便告诉朋友自己要“枕石漱流”,却口误说成“漱石枕流”。友人问他:“水流可以枕着,石头怎能拿来漱口?”

孙楚灵机一动,答道:“枕流,是为了洗清耳朵,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

于是,“漱石枕流”却更好地表达了一种不随流俗的意志:以石漱口,比柔软的水流更能厉其口齿,磨其心智。

六、仗菊

菊,清逸、挺拔,如同一位品性高洁之友,对独居之士来说,最宜为伴。

苏东坡也爱菊,有诗云:杖藜晓入千花坞。杖头扎一株盛开的黄菊,持之纵游山水,在千姿百态的群花坞间流连。

对他来说,菊花非花,是和自己一样的隐士,不求与百花争艳,只求独立秋风中,傲然俯仰天地。

七、寒沽

一名蓑笠翁在风雪山林中独行,一手扶杖,一手持酒壶,荒寒之时,酒暖腑脏,吟道:踏雪归来酒倍香。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其实,无论得意失意,为自己斟一壶酒,一醉方休,也不失为洒脱。

八、谱泉

唐代茶圣陆羽,为了喝到最好的茶,曾遍访泉林,尝遍各式山泉水,将水质一一排序。

他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这种识泉之法便叫作“谱泉”。

此后,寻好水,烹好茶,成为文人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茶要用最好的水来煮,生活,要用最闲适的心去品。

九、孤往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间,唯独留下自己,才能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孤独,不是无人陪伴的寂寞,而是一种深刻和饱满。

生存是第一要义,隐士们虽淡泊名利,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缺少不得的。

那么隐士们都有哪些谋生的方式?

一、隐居教授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说儒学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也在缓慢地发展着,加上玄学的兴起与佛道二学的繁荣,这一时期士人们有不少皓首穷经的。

他们沉迷经典、无心仕途,所以只得把从先生那里学来的一套子曰诗云的内容再传授给别人藉以生活。他们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聚徒讲学。

二、采集和渔猎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逐渐走向兴盛的黄金时期,道教对魏晋南北朝百姓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隐士生活的影响,就在于道教中宣扬的不食五谷、修身养性的成仙理论直接影响了隐士的生活方式。

一些隐士渴望在乱世中通过道教的修炼之法升仙,故而采集野草树叶为食,以此来达到排污浊清的修炼目的,达到健体长寿。

三、采药为生

像刘宋的刘凝之就隐居于衡山南面,“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

有时也会到市场中交易,“夫妻共乘蒲笨车,出市买易。”

四、依靠家庭或他人资助

西晋的董京:“时乞于市”;晋宋时期的沈道虔家境十分贫困,曾靠捡拾稻穗维持生计,但后来经常得到他人的资助,生活才勉强得以为继。

萧梁时期的释宝志,靠向人索要食物为生,日子寡淡,但山林中自居,也满足得很。

五、商业买卖

隐士们这种赖以生存的商业买卖是指简单的物品交换,通过买卖山林间的竹子药材等来换取基本的生活费。

还有像萧齐时的何胤怀抱着隐居的志向,明帝继位后,他“卖园宅,将遂本志。”用这笔钱作为他日后隐居生活的基本银两。

在那个隐士辈出的年代,隐士生活的原始化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隐士们似乎也在可以地追求着原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表明心志。

虽说上述几种谋生方式可以勉强度日,但也是十分清苦。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病专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1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