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斋吟草》序
尚荣光
知音
故人半凋谢,年迈遇知音。
友谊随时进,关山到处吟。
敲诗怜岛瘦,仗节斥倭侵。
茨北农家子,清风拂士林。
此吾年春赠尹君登林之作也。开宗明义,题曰《知音》,可见与尹君交之深而非一日也。之所以为深交,意气相投而爱好相同也。年秋,吾编《太和古今诗词选注》一书,门人范兆松携尹君诗稿来唔,询入编事。时访者接踵,未遑细读。客去展卷,佳作也,岂止录用,可以结集;乃收诗72首词一阕入编,曰《筱斋集》。是为与尹君订交之始。不然,彼“茨北农家子”,吾“故人半凋谢”,职业不同,龄差亦大,何缘之有?即此诗词一道,尹君造诣之深,阅历之悟,而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也。更有足多者,尹君以其艰苦的青春,多灾多难的履历而付诸吟咏,又不得不令人扼腕也。其《往岁拾遗》云:
工分
年冬
分乃农家命,无分糊口难。
工分价多少?日值几分钱。
麦收
穗似蝇头秆似针,大言亩产过千斤。
可怜田里辛劳者,都是经年挨饿人。
此二首都是写于左祸横行之文革时期。斯时也,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前诗谓农夫一日所挣,不值一斤粮。不能糊口而又赖以糊口,徒唤奈何?后诗首句以蝇头比麦穗,以针比麦秆喻歉收,形象之至。接句“大言”二字,谓浮夸。“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堪为后两句之注脚。
青春如此煎熬,而今后之岁月又如何度过?尹君自题其《无味斋吟草》云:
斋名无味意双关,几次开膛体不全。
无味人生非属我,管他苦辣与酸甜。
尹君曾于年冬患副伤寒,瘫痪年余;年秋患出血热,同期得此病者十去八九;年春患胃癌,术后二月余刀口始愈合,后又遭肠粘连作切腹手术;年患胆囊癌,胆切除。真是三灾八难,劫后余生。而尹君之心态若何?读其诗而知其人。
术后出院
年11月
搜肠割肚血横流,又向阴曹转一周。
料是阎王亦攀贵,嫌吾命贱不收留。
死亡线上犹作自我调侃,是何等胸怀。再看一首患癌作品:
胆囊癌术后自况
命舛何惊二竖狂,早将生死视寻常。
沉疴一任刀光起,新句犹增篋衍香。
半世多磨已为惯,于今无胆又何妨。
尘氛扰扰管他去,且共闲云伴夕阳。
虎口夺生,幽冥咫尺,非生死置之度外者何克臻此?乡贤张景仲曾赋《诗魔》一诗云:“病魔不退诗魔兴,寤寐相煎难暂屏。为问欠君多少债?苦吟到死未偿清。”呜呼!尹君亦堪称诗魔矣。
嗜诗如命,不可须臾离也。《无味斋吟草》收诗词余首,是其自年迄今近十八年之作。举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歌颂祖国、赞美家乡、补察时政、泄导民情;描绘景物、勾勒形象,无不真切感人,妙语连珠。外有《往岁拾遗》十七首,既曰“拾遗”,散失多多,荒唐岁月,堪称诗鉴,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惜乎!
尹君爱游历,广交结,改革开放之后,虽仍是修地球,而乘打工、经商之便,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过之处,多有吟咏。集中山水纪游之作,绝句颇多。《承德游》十首、《桃花》六首、《恭王府》四首、《八里河游兴》十首、《张家界游兴》十首等不胜枚举。清新俊逸,诗中有画,足令人驰目骋怀。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张家界·黄石寨
索道凌空一望遥,乘风直上碧云霄。
江山管领谁如我,万壑千峰尽折腰。
张家界·宝峰湖
瑶池何事降凡尘?岚影波光画未匀。
赊取一瓢清澈水,烦愁尽洗返天真。
八里河·湖光
遥望天光透水光,烟霞漫处鸟声扬。
湖光如锦诗心涌,难得清波濯俗肠。
登五台山菩萨顶石阶危峭入云端,绝顶风高扑面寒。难得梵音涤尘念,一生襟抱此时宽。
这些山水小诗,只言片语,均成画面。写黄石寨之高,则曰“索道凌空”,直上云霄;写宝峰湖之美,则曰瑶池降凡,岚影波光,画图难工;若夫水天一色,霞飞鸟啼者,则八里河之湖光也;石阶入云,绝顶风寒者,五台山之菩萨顶也。末句升华,岂止诗中有画,而且画里传情,画中有我。前贤说:山水诗要有感兴,否则就不如看山水画或连环画。试看:“江山管领谁如我,万壑千峰尽折腰”,“赊取一瓢清澈水,烦愁尽洗返天真”等等,不一而足,已达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矣!
尹君之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悉有法度可观。《郑州至昆明机上》云:“云路漫漫叹列子,星河耿耿笑长房。”运典奇特,比喻确切。“列子”,人名,亦书名。相传列子是战国时列御寇,著有《列子》,其内容神话传说中有《御风》篇。御风即乘风飞行。“长房”即费长房,东汉方士。传闻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说其有“缩地术”。令列子兴叹,笑长房逊色,一“叹”一“笑”,诗眼也,神来之笔也。犹记当年吾在《黔桂机中》云:“辜负长亭折柳人,枉将春色托斯文。眼前光景哪堪说,除却白云仍白云。”空中与腹中,具是茫茫一片,无此御风、缩地之巧喻妙对,以反衬其飞行之速也。尹君之博学多识,令人叹服。《曲靖行》云:
方见鸟从花下啭,旋惊云在袖中藏。
啼鸟穿花,白云入袖,状高原风物,宛若仙境。《三角梅》云:懒向瑶台争座次,居然傣域绽奇葩。
西双版纳之三角梅,花开三瓣呈三角形,为世所罕见。吾亦曾见之,然无此奇想以成诗,足见其笔法之高妙。其他如《椿樱园寄兴之三》:
心随颍水浮名远,梦入仙乡俗念休。
《友声诗刊百期感赋》之二云:
深山泉出涓流永,乔木莺藏羽翼轻。
《长平之战坑卒处》:
阵前坑卒徒遗恨,纸上谈兵究可伤。
等等,不胜枚举,率皆别出心裁,不落前人巢臼。读者通读之后,当自得之,不赘。
集中收词46阕,长调、中调、小令兼备,苏辛一脉。豪放居多。如:
贺新郎·“嫦娥一号”绕月志贺
一箭冲霄汉。御长风,九天逐鹿,广寒巡检。欲遣吴刚传佳讯,莫使姮娥梦断。回首处,星河璀璨。漫步云衢天宇阔,凯歌传、已在蟾宫畔。千载梦,始如愿。沧桑往事多兴叹。喜今朝,醒狮威振,五洲同赞。科技腾飞空前事,处处阳光绚烂。壮史册,乾坤旋转。纵目深空征程远,趁东风、再把宏图展。登月路,等闲看。
此词分上、下两段,各六韵,共十二韵。首句入韵,如天外飞来,破空而出,读之欲罢不能。第二韵写太空竞赛,我国绕月飞行,切题。第三韵谓我登月之计划定能实现。吴刚传讯,嫦娥圆梦,运典甚妙。第四韵借景生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趣极。第五、六韵切题。下段过片处不是望月兴叹,是勾起读者对我科技落后之往事回忆。第二韵不直言“睡狮”而从正面写“醒狮”,振起一篇精神。第三韵展望未来,前程美好。“阳光绚烂”一语,极富艺术感染力。第四韵是第三韵之延伸,更深一层。第五韵和第六韵旗帜鲜明地表示:我国乘改革开放、科技腾飞之东风,定能圆登月之梦也。“登月路,等闲看。”写我航天健儿之英雄气概,藐视群伦,一往无前。结得好,笔力千钧。
作诗填词为传统文学艺术。尹君以古老形式与现实生活、时代气息巧妙结合,旧瓶新酒,浑然一体,谈何容易!吾亦有志于此久矣,而收效甚微,愿与广大诗词爱好者共勉之。
时人代序,辄冠以题目,以明主旨。果若是,吾则一言一譬之曰:“胸中丘壑,笔底烟霞”,不亦宜乎!
年6月8日弁言
(本文作者为当代著名诗人,曾任《友声诗社》首任社长兼《友声诗刊》主编。)
痴心一片是诗情
--《无味斋吟草》序
王学新
我与尹登林先生相识,绝对是一种缘分。
记得十年前,我去太和县看望朱继明老师,有幸与其会面,方知同是恩师的弟子,顿觉志同道合,亲近了许多。近几年,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友谊不断加深。去年和今年五月中旬,先后应邀参加了朱继明、尚荣光两位先生的诗词艺术研讨会,受到了诗友们,特别是登林师弟的热情款待,本人不胜感激,由衷敬佩。
今年六月,登林师弟发来信息,称自己准备出一本诗集,让我作序,我当即回复,表示祝贺,至于作序,虽才疏学浅,但未推辞,欣然应允。本来师弟交办的“任务”,当不折不扣的尽早完成,不巧连续参加了省内外三次采风活动,回来后多年的前列腺炎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无味斋吟草》,是我在病榻上一页一页,一首一首拜读完的,没想到师弟的美妙诗作,成了我住院期间最好的精神享受。
《无味斋吟草》,饱蘸了作者四十多年的心血汗水,凝结了作者四十多年的真情笃意,再现了作者四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无味斋吟草》,体式多样,内容广泛,立意新颖,品位高雅,律韵严谨,语言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欣赏性。《无味斋吟草》,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亦刚亦柔,有褒有贬,或喜或怒,既有古朴典雅之风,又有清新灵动之气;既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又有坦诚的人生感悟,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正如作者《冬至抒怀》所言:“垂老襟怀何所寄,痴心一片是诗情”。
一、诗风洒脱,时将冷眼看世界。谈到诗风,人们自然会想到豪放派和婉约派,从而想到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放浪情怀;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想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大气魄。也会想到蔡琰《悲愤》的别离之苦;想到曹植《七步诗》的骨肉薄情,想到李清照《声声慢》的凄楚惆怅。我想,豪放派与婉约派是相比较而存在,随演进而伴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更不是水火不能相容,而像百花园中的梅兰竹菊,虽形态各异,花色不同,但同样多姿多彩,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古往今来,大凡豪放派,也有不少柔情似水的佳作,婉约派,同样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精品。一个诗家诗风的形成,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生存环境,与他所选择的写作内容,反映对象,以及本人的价值取向,脾气秉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所表述的一些观点或者说一些现象,完全可以从登林的身上或诗作中,得到体现和验证。登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养成了一种朴实无华,爽快耿直的性格;练就了一种不屈不挠,敢做敢当的韧性,甚至有一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他没有被名利捆绑的羁绊,没有追逐仕途的拖累,更没有投桃报李,阿谀奉承的媚骨,所以他的诗风洒脱、坦荡、开朗、豁达,具有穿透力、折射力和震撼力。他的《贺新郎·“嫦娥一号”绕月志贺》、《九月三日大阅兵观感》、《临江仙·南海军演》等诗作,慷慨陈词,激情澎湃,或讴歌、或赞叹、或愤慨、或怒斥,一腔爱国之情,表露的淋漓尽致,一片赤子之心,跃然于字里行间。而给我印象最深,最能打动读者,最能引起共鸣,要数作者敏锐的触角,犀利的笔锋,对当今社会的时弊,毫不留情,一针见血,这正是作者诗风的独特,个性的张扬。
作者在《鼠年咏鼠》中写道:“遑论人间有大同,殃民祸国总难容。休将罪责皆归鼠,鼠患何如猫患凶。”眼下的不正之风,之所以难以遏制,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正是由于“鼠”、“猫”勾结,坑壑一气,权钱交易,相互利用,所以,作者大声疾呼,“休将罪责皆归鼠,鼠患何如猫患凶”,从而告诫社会,提醒人们,在治理“鼠患”的同时,更要下大力量根治“猫患”。
再如作者的《有感于政绩工程》,当作者看到《环球日报》报道某些地区投巨资建造“红色经典主题公园”、“人工大瀑布”、“夜郎国”的新闻之后,遂有感而发:“政绩工程亦绝伦,官家美梦又成真。可怜陋巷山沟里,多少同胞待脱贫。”“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是公仆们应尽的职责,本当无可厚非。但让人费解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将百姓的纳税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花巨额资金,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美其名曰“造福百姓”,实则隐藏着个人的私利,以“政绩工程”的炫耀,换取仕途上的快速升迁。作者抓住这一“典型新闻”,将官家的“美梦”大白于天下,意在劝告公仆们少摆“花架子”,多下“实功夫”,为老百姓多办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方为“良策”,实为“正道”。
还有作者的一首《芒种》,也为读者带来不尽的思考。“忙种忙收忙不停,世间最苦数农耕。良田一亩凭丰产,不值豪门酒半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仍是“背朝黄土面朝天”,靠种地维持生计,养家糊口。俗话说“谷贱伤农”,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收割的小麦、玉米,总价格不及肥料、农药、种子、浇水、耕作,所支出的费用,尽管农业税免除,仍入不敷出,正如作者所言,“良田一亩凭丰产,不值豪门酒半瓶”。尚若长此以往,贫富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作者虽然写的是忙种,似乎平常的再不能平常,但反映的的确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这恰恰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初衷。
二、诗品纯正,直面人生自坦然。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的彼此契合。通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的不断修炼,以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从而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在我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就不乏这样的典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文天祥、秋瑾、鲁迅等等,他们的诗品与人品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被世人所敬仰。
诗品如人品,人品如诗品,正是登林师弟的不懈追求。作者虽没有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铿锵宣誓,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他的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真心的表白,没有粉饰,没有虚伪,更没有媚骨,正如清人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登林正是有了人品的“端正”,才有了诗品的“纯正”,正是有了一个“真”字和“情”字,才映衬出登林人格的魅力,品德的高尚。
在十多年的交往中,登林从未提及自己一生的不幸,所遭受的苦难,当我拜读完他的诗集,方知命运对他是那样的不公,苍天对他是那样的无情。在校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他,本应考到高等学府深造,一展宏图,没想到一场浩劫将他的青春贻误,恢复高考时,“报名几番去,无缘徒黯然”,又一次使他的梦想成空。回乡务农以后,他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亲身体验了“公社社员”的特殊“待遇”,“夏去秋来日日忙,频传捷报费思量。年年高唱丰收曲,除却三粮无口粮。”(《卖粮》)“贫农老大哥,思想红似火。革命到何时,能将贫字脱?”如此等等,作者以诗的形式,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境况。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副伤寒、出血热、胃癌、胆囊癌,屡屡向他袭来,一次次手术,一次次化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闯过了一个个“鬼门关”,躲过了一个个“阎王殿”。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的他,不但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更加坚韧、沉静、超然。“搜肠割肚血横流,又向阴曹转一周。料是阎王亦攀贵,嫌吾命贱不收留。”(《术后出院》)可谓十分坦荡,三分幽默。“斋名无味意双关,几次开膛体不全。五味人生非属我,管他苦辣与酸甜。”(《自题》)名曰:“无味斋,”实则“双关语”,言外之意,七病八难,生死已经度外,酸甜苦辣咸,何足“挂齿”,早已爵之“无味”,化为“无畏”了。如此地平静心境,坦然胸襟,实在是难能可贵。
还有一件事,扎实让我感动。去年,太和县本来决定先为尚荣光先生召开诗词研讨会,登林师弟考虑到朱老师的身体每况愈下,建议先期举办,立即得到了大家,特别是尚老师的一致赞成,于是,去年五月,由太和县组织,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三级诗词学会,共同举办了朱继明先生诗词艺术研讨会,使朱老师得以亲临会场,尽享殊荣。当我今年五月应邀参加尚荣光老师的诗词艺术研讨会,登林亲自陪我一起去探望朱老师时,他与去年判若两人,神情恍惚,骨瘦如柴,全然不能自理,多亏登林师弟的“周旋”,才未留缺憾。无论是平时,还是朱老师有病期间,登林总是挂念在心,常去探望。“又睹先生面,月余如隔年。相看情眷眷,把手泪涟涟。松有千秋岁,花无百日艳。临行几回首,一步一凄然。”(《夏至后三日阜阳探望朱继明老师》)从中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尊师敬贤的传统美德。
三、诗韵清新,赋就丽辞竞风流。几千年来,古典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的国粹,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如果把它集中到一点上,就是“韵味”。诗的韵味,是考量一首诗词优劣的“综合指数”,至少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即:意韵、语韵、声韵。所谓意韵,就是说诗的内容要有诗意,力求新,力求深,力求美;所谓语韵,就是要有诗的语言,用词要顺畅、准确、精辟、俏丽;所谓音韵,是指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如果说意韵、语韵,是诗词的“软件”,那么,格律就是诗词的“硬件”,所以,在创作中,必须“软”、“硬”兼施,尤其要注意强化创作中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诗词更有“韵味”,更具魅力。
登林的诗词,在“韵味”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不但注重实践,而且注重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作者的《诗词意境浅说》、《诗贵含蓄》、《诗词对仗浅谈》等论述,从如何打造诗词的意境,如何体现诗词的含蓄,如何巧妙的运用对仗,都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论证,并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新的见解和有效方法,对于诗词的创作,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性。正因为如此,使得登林的诗词爽朗、清新和灵动,不拘一格,尽显风流。
在意韵方面,作者善于从大量的社会现象,生活实践中,提取素材,寻找角度,扑捉灵感。不但注重对描写对象的着墨和渲染,而且更注重从事物的表象中,发现挖掘相关联的深层次的内涵,使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什么,联想到什么,回味到什么,即言犹尽,而意未穷。作者在《赏梅》中写道“雪里横斜几点新,寒香缕缕隔窗闻。诗心欲向疏枝问,春到人间有几分?”作者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前两句在描写梅花的姿色、寒香之后,三、四句以反问的方式,用“诗心”问“疏枝”,“春到人间有几分?”是三分、七分?还是八分、十分?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由对自然的联想,到社会的联想。还有作者的《昙花》“蟾光相伴送香来,玉韵仙姿锦绣堆。料是尘寰污浊甚,芳容一现倏然回。”按照自然规律,昙花通常在夏秋时节夜深人静时绽开,花朵优美淡雅,香气四溢,光彩照人,因此享有“月下美人”之誉。遗憾的是开放的时间,仅有几个小时,故有“昙花一现”之说。但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只因为“尘寰污浊”,导致了昙花芳容一现,使人们联想到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对青山绿水的渴望,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
在语韵方面,登林确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韧劲,有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半径须”的执着,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正如他的《诗痴》所言:“自幼恋诗词,赢来一片痴。闻鸡得佳句,秉笔忘披衣。”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多有妙句、佳句。作者的《杭州西湖》这样描写:“烟笼赢台花影迷,东君遣梦入苏堤。借来西子闺中剪,裁得湖光作锦衣。”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西湖的迷人景色,仅仅以第一句的“景胜”,铺垫于后三句的“意胜”,诱的东风“遣梦苏堤”,借得西子“闺中玉剪”,将潋滟的湖光,裁出秀丽华裳,不但让读者感受到西湖的美,而且增加了些许闲情逸趣。还有作者的《颍水泛舟》,“碧水白杨都是情,飞舟犁破浪千层。舱中侧听颍河水,不是涛声是韵声。”首句的一个“情”字,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风物的眷恋,“犁破”二字的巧妙应用,给人以爽爽的快意,尤其是结句最为出彩,将“涛声”比作“韵声”,真可谓点睛之笔,匠心独具。
在声韵方面,作者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不但规范、严谨,而且形神兼备,富有张力,每有新意。“危崖秀谷倍葱茏,又向匡庐认旧踪。日照香炉空缭绕,云横牯岭任迷蒙。不惊怪石衔悬瀑,却羡流霞醉险峰。休叹山行多仄径,回眸世路也相同。”(《登庐山》),此首七律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中间两联对句珠联璧合,既变化多端,又自然生动。“日照香炉”与“云横牯岭”,丝丝入扣,对得工整。尤其是“缭绕”与“迷蒙”,叠韵对双声,恰到好处,精妙绝伦。颈联同样是字字工对,所不同的是,上联景中含情,下联情中见景,正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音调的和谐,词采的清丽,确是一首令人回味,叹为观止的佳作。作者的诗词不但追求韵律的严谨,而且在表现的手法上灵活多样。如七律中的叠字对、数字对、用典对,比比皆是。“长江滚滚龟蛇锁,崇阁巍巍风雨稠。(《登黄鹤楼》颔联))“空涧清溪流汩汩,多情红豆影娟娟。(《游太行山大峡谷红豆峡》)”“高才声赫赫,厚德自堂堂。”(《聆听梁东先生诗词讲座感作》)叠字的对仗,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加重了诗的语气,更加突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推倒三山凭铁血,鼎新九域赖宏猷。”(《纪念中共建党九十周年》)“流霞飞彩千层秀,破雾开云一点红。”(《洞庭日出》)“一通梵语醒三界,九转灵根佑四方。”(《谒云盖寺酬见光主持》)数字的对仗,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如行云流水,脍炙人口。“长门司马赋,茅屋杜陵吟。(《敬步尚荣光老师知音原玉》)”“应对黄花吊苏子,更凭会老仰修公。”(《贺阜阳市诗词学会换届》)“云路漫漫叹列子,星河耿耿笑长房”(《郑州至昆明机上》)用典的对仗,不仅增加了诗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温故知新,开启智慧,耐人寻味。
登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与诗结缘,五十年一以贯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身处逆境,命运多舛的岁月,不但没有对诗词的放弃,反而愈挫愈坚,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登林的诗词才有如此深厚的造诣,如此丰硕的成果,更让人信服惊喜的是,诗词竟成了登林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武器”,赖以生存的“护身法宝”,从而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愿登林生命之树常青,诗词之花常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笑伴夕阳,欢度晚年。
最后,以拙诗一首,赠登林师弟,并致贺共勉:
命舛足堪忧,一生风雨稠。
从容蹚鬼域,潇洒作诗囚。
笑看浮云去,喜迎金果收。
老来多雅趣,平仄亦风流。
年7月23日
(本文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诗词学会会长。)
序言
张震
如今中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迅速昭苏,渐趋繁荣。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有如枯木逢春,生枝葱郁,开花烂漫,突显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勃勃生机。各地诗词组织如雨后春笋,诗词队伍如风起云聚,诗词书刊如百花齐放。但是必须清楚看到,中华诗词毕竟经历了百多年以来的压抑和摧残,必须经历相当长时期的滋养方可复壮元气。眼前的许多诗词作品多数不能教人悦目赏心,令人心服口赞的诗人并不多见。不过,好的诗作还是有的。我不断读到吾友尹登林君的诗词,每每觉得耳目新鲜,情怀激动,不由暗自称赞,青眼相觑。
尹君之诗耐读可味,原因在于植根生活,贴近民情。尹君50年代初出生,亲身经历了那段时期农村的悲惨岁月,他用诗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典型事实。如《往岁拾遗》中《工分》一首:
分乃农家命,无分糊口难。
工分价多少?日值几分钱。
仅20字,记载了当时农村农民的艰难和心酸,读后不禁心头黯然,无语唏嘘。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了许多惠农政策,农村生活条件愈见改善。尹君为此欣喜难禁,吟咏出不少舒心惬意的诗章。如《免征农业税感赋》:
灵猴祈瑞万家穰,毕雨箕风应举觞。
国赋皇粮今不再,清吟击节颂陶唐。
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尹君诗稿中随处可以看到这类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怜悯孤苦,祈盼安康的诗作。诗人良知之所系、情感之所重、诗心之所驻,总与天下百姓息息相关,这与工部诗史,乐天杂篇如出一辙,异代同声,读后怎能不教人抚今追昔,肠热心动。
尹君之诗,语言朴实,简洁平易。吟草诸篇全为亲身经历,绝无虚构妄议。多用日常成语,朴素无华,言之由衷,明白如话。偶用典故,总是恰当稳妥,卯榫适如,绝无生贴硬凑,故弄玄奥之嫌。如《立夏》:
柳绵无赖任飞旋,红瘦绿肥莺语甜。
疏雨萧萧春梦杳,熏风荡荡藕花妍。
炭炉已御严寒扰,茅屋何惊酷暑煎。
漫道花朝归去了,人间风月总无边。
全以白描手法,以柳绵莺语、红瘦绿肥描述夏景,以疏雨春梦、熏风藕花交代季节变易,以炭炉严寒、茅屋酷暑表明自己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花朝归去、风月无边来抒发自己悠然自得的淡泊情怀。清贫之中却有安适,孤寂之时反见乐观。通篇没用一个典故,淡然无华却灵动自然,清丽飘逸,无心彰显幽情雅致而从容宽舒之情态自现。临卷细品,饶绕可味,合卷闭目,啧啧有滋,我觉得这样写诗才算得上高明之手。
尹君之诗,意境悠远,趣味浓郁。且读《丙申中秋后三日,六六初度》其二:
岁到桑榆莫计年,西窗又见月儿圆。
闲从卷帙寻清趣,懒对流光叹逝川。
驽马每输良马走,菊花却比杏花妍。
老来犹盼身腰健,好续山河未了缘。
岁到桑榆,垂垂老矣,人之境也;西窗月圆,秋菊花妍,岁之时也。闲寻清趣,不怨逝川,人之情也;老来思健,情系山河,胸之意也。人当暮年而爱月,菊开寒秋而胜杏,不计残年寻卷帙,不叹流光恋河山。境乎?境中意蕴深矣,意乎?意中境界高矣。意境融融,浑然而一。西窗之下,又见月圆,又岂止看月!大有襟胸山河之阔邈;桑榆之年,不叹逝川,又岂止示傲,本乃情怀古今之感慨。而又自比驽马,甘示羸弱,独爱寒菊,宁守清苦,闲静无为,似弱实强,全是平平淡淡的口气,内中隐含着不屈不挠的正能量,实可谓无欲而刚,其善若水。趣味之幽永,良可称赞。
尹君之诗格律工整,音韵和谐。诗草数百首诗词,除少数几首掺入邻韵外,绝大多数严格遵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而且讲求音节起伏响亮,流畅和谐,未曾见到死韵、挤韵、撞韵等瑕疵;严格遵循传统格律,绝无失对、失粘、孤平、三连平、三仄嫌等弊病。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对仗尤其精准恰当,巧妙新奇。试看《九日赏菊感五柳先生事》之二:
万里湖山万里家,人生如梦亦如茶。
每惊世路险逾岳,更叹人情薄似纱。
举酒又逢秋月朗,赓诗犹诵夕阳斜。
此生不羡牡丹贵,却学陶公种菊花。
以“岳”,喻世路之险,崎岖高危,流露出诗人内心对于世路的沉重感慨;以“纱”,喻人情之薄,轻佻浮浅,表现出诗人内心对于人情的鄙夷轻蔑。至重至轻,至厚至薄,遣词工谨而恰当,意境开阔而鲜明,可谓精彩。尤其应当指出,“薄似纱”显然由陆游的“世事年来薄似纱”中信手拈来,真可谓拾珠撷翠,妙手偶得,令人叹妙。似这类联句在尹君的诸多律诗中随处可见,哪可枚举。
我爱尹君之诗,因爱尹君之人。既爱其人,渐知其事。尹君登林,君子也。少时家贫,命途多舛,无缘大学,平日寻尚荣光、朱继明二乡贤求学诗词。凭其为人恭顺,礼贤爱仁,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竟然卓有成就,斐然成章,着实不得不使人敬佩。尹君好交游,爱丘壑,游遍天下山水,广交四海朋友,所作诗词中游记赠答者居多。他现任太和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总编辑,恪尽职责,鞠躬尽瘁,为太和县诗词之乡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尤其让人钦佩不已的是,他是一位豁达的人,坚韧的人。他曾先后患胃癌和胆囊癌,这对于平常人来说,于精神于体质都是不能忍受的,而他却坦然自若,屡闯险关,逾二十余年而心身愈健。他的诗朋游侣没有人不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我也曾多次为此向他赠诗相贺,尹君也每赠必答。下面各录一首,借此褒扬尹君绝伦之大度,也顺便吐露一下我们之间的友情。
赠曰:
生途如海渡,谁不遇风波。
尹子真强健,宽襟自咏歌。
随缘乐天命,正气制癌魔。
豁达复何患,心闲长泰和。
答曰:
生是鸡虫命,何妨遭劫波。
感君青眼看,惠我白云歌。
骨瘦岂言老,心宽不惧魔。
桃花潭水暖,携手颂祥和。
尹君近日结集《无味斋诗草》,嘱我作序。我当仁不让,信口应许。然而短短一两页怎能将尹君的诗好人好表达毕尽,加之文浅思拙,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谨以此些,粗为弁言。
丁酉荷月羽沉张震于青帘斋
(本文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太和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凌云健笔抒感慨
--《无味斋吟草》序
范兆松
乡友尹登林《无味斋吟草》即将付梓,嘱为序,我自知力难胜任,虽数辞却未允。只得不揣浅陋,勉强为之。
尹君酷爱格律诗,加之其才华出众,勤学苦练,其佳构累累,好评纷纷,堪称我地诗坛之后起翘楚。其书是诗文合集,它讴歌祖国,放眼世界,吟咏社会,鍖椾含鍝釜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鐧芥枒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