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图)陶渊明(或年—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陶渊明的《饮酒.五》,给人一种寄情田园、悠然自得、宁静质朴的感觉。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从此,菊花登上了中国历史文化舞台。从此,陶渊明与菊花画上了等号。

看到菊花、想到菊花,文人骚客就想起陶渊明。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陶渊明成了菊花的象征,菊花也成为高洁之士的象征。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成为高洁隐逸之士的人格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升华为谦逊礼让、倔强自爱等中华民族美德的象征。

为什么陶渊明与菊花画上了等号,菊花成了隐逸之士的象征呢?

这先要陶公祠说起。

如果是陶渊明的粉丝,就得到东流的陶公祠参拜一下。

东流,在波涛汹涌的长江南岸,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如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在东流古镇的鳖石山上,修有一座祠堂,名曰陶公祠。

(图)陶公祠

祠,一进三间,粉墙黛瓦,玲珑秀丽,松菊掩映,柳枝婆娑。入得院门,就有鹅卵石小径直通后院。来到祠堂的正厅,只见门上高悬“松菊犹存”匾额。厅内的安放着高丈余的陶公塑像,先生手持书卷,端坐在那里,超然脱俗之气扑面而来。先生像是在诵读,又像是面对菊花,面对着菊江,款款诉说着人世沧桑,细细品味隐逸的超然。

陶渊明祖籍是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故居在柴桑城西五里处的上京里,为什么他的祠堂却建在东至县的东流镇?

这又要从他当彭泽县令说起。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年,陶渊明来到彭泽县,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入仕。

这一年的秋天,陶渊明来到彭泽东流清查户口,看到漫山遍野黄橙橙、金灿灿的菊花,不由得眼前一亮,停下了脚步。东流当时称为黄菊乡,是彭泽属下,黄菊乡,顾名思义,就是因菊花而得名。每逢金秋时节,菊花应时开放,登上江岸,放眼望去,满目菊黄。空气中氤氲着浓郁的菊香。冷艳、圣洁、华贵的黄菊顿时吸引了陶渊明,这美景,正合心境,于是,喜不自胜地在城南选了一处菊所,时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写下了《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

陶渊明是一位敢担当、有作为的官吏,他敢于向地方官僚豪绅开刀,想在彭泽建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可是,官场勾结、相互倾扎、黑暗污浊,陶渊明与之格格不入,他向往的是饮酒、赋诗、耕读、静谧的田园生活,他很想就在此隐居下来。后来郡里派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授去职,赋《归去来辞》,从此弃官不做,回归故里,过上了一种特立独行、躬耕苦作、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

(图)陶渊明

元嘉四年(公元年)63岁的陶渊明走完了他凄苦悲凉的一生。

东流人十分怀念这位可亲可敬的父母官,当人们得知陶公去世的消息,东流人民按照民间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传说,把陶公说成是菊花所化,称他为“谪仙”,并将东流誉为“菊邑”,那段长江称之为“菊江”。陶渊明因菊升华了境界,菊花因陶渊明而成为一种精神。

东流人民怀念陶公,仰慕陶公,纪念他在东流种菊、采菊、赏菊、赋菊的岁月,于是建祠祀之。因此,东流得到“菊所”、“菊邑”的古称。也因此,东流清高了不少,厚重了许多。

陶渊明为什么会如痴如醉的爱上菊花呢?

这里有一个关于他和原配妻子陈氏的传说。

陶渊明的前妻陈氏,知书达礼,温柔淑贤,美丽动人。也许是爱情甜蜜,也许是陶渊明功能强大,与陈氏结婚六年,生育四子,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家庭贫困,操劳过度,身体虚弱,在一个暮秋时分,陈氏香消玉殒,魂归天国。

陶渊明家里贫困,没有钱娶三房四妾,他只有陈氏一人,夫妻爱的如胶似漆。陈氏去世,陶渊明悲痛万分,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夜,陶渊明又在梦中见到了心上人,二人一番缠绵之后,陈氏对他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结,又重回天界,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勿以我伤悲。”陶渊明醒来,两腮挂满泪水,窗外皓月当空,他索性起床,来到院子,月光如银,秋意浓浓,一阵秋风,他打了一个寒颤。猛然间,他见院墙边,有一棵盛开的菊花,开的那样活泼生动。陶渊明心中一惊,那不就是我光彩夺目的美人吗?他疾步来到菊花旁,慢慢的俯下身子,仔细的端详菊花的美丽,吮吸着菊花的清香,他的心中默念道:菊花啊!我的美人,就让我与你一生相依相伴吧!

(图)陶渊明

从此,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开辟花圃,栽培菊花。每当秋风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美丽异常。于是,“菊仙”、“菊痴”又成了粉丝们加给他的雅号。

这一段故事,应该是后人的演绎,但陶渊明与陈氏恩爱、感情深厚却是事实。陈氏去世后,陶渊明曾作《闲情赋》,以表达了对爱妻的真情。

菊花不愿与百花争艳,不愿像桃李那样闹春风,不愿在千红万紫的春天招蝶引蜂,只愿默默开放在秋风萧瑟的深秋,开放在山岭野坡、悬崖峭壁,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菊花,隐逸的气质、孤标傲世的性情,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归隐的天性,二者相互暗合,陶渊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之物。

原标题:陶渊明为什么与菊花画上了等号?

*作者:李昌宝,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