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丨国民时期道路建设的拆迁政策现实问

根据《厦门市政志》的记录

年,地方有识之士倡议进行旧城改造,先后成立“厦门市政会”和“厦门市政局”。年~年,筹划首建开元路,后建厦禾路,思明东路和民国路西段,前后6年,仅开元路全部完成,其余均未完工,工程进展缓慢。

P33,主编:陈耀荣、曹友德,《厦门市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

文字中可以看出年代就已经开始的现代道路建设,伴随着今天质量相对比较优良的骑楼建筑的建设,其初衷在《厦门市政志》中的描述乃是:

......随着厦门商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日益繁荣,陈旧、落后的市政设施,已不能适应厦门商埠迅速发展的需要。厦门道尹陈培琨、地方绅士林尔嘉等鉴于汕头、漳州已兴办市政,便发起厦门市政建设,于年相继成立“市政会”和“市政局”。并借鉴广州(创办市政发售人行券)、汕头(收买民房费由各街摊派)、漳州(以米盐附加捐为市政经费)、浙江(由国库调拨)和南通(发动捐地、派工及纱厂拨利)等地经验,向地方政府请准征收铺捐两个月和发行公债,并于年底一面进行规划测量,一面派员前往徐州、温州、广州招收筑路工人。

P55,主编:陈耀荣、曹友德,《厦门市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

从城市空间的规划上,笔者在研究之初认为:20年代的市政建设乃是因为街道狭窄,道路的通达性差,导致现代运输方式无法在城市当中运作——汽车无法在城市有效的使用,大量的断头路和丁字路进入之后则基本无法掉头。因此,现代道路作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当时科技的发展,新的交通工具的应用有很大关系。

图一

年厦门市道路规划图,当然规划图中体现出来的是接近于MXM的街区原型,最大的街区尺度基本不超过M,道路就建立在这个理论模型基础上规划,对于一个以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来说,这是相对理想的道路规划。但是最后实施过程遇到了很多阻碍,城市旧势力和成本的原因,都导致了最后实施的结果——很多道路没有最终实现。这样的结果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使厦门旧城市区这个区域最主要的交通压力都集中在了思明南路-思明北路以及海后路(今天的鹭江道)上。可以说,今天厦门旧城市区的交通压力隐患就是在这个时期就基本奠定下来了,只是因为当时因为汽车的流量有限,并不会凸显出有如今天的巨大问题,因而在当时没有形成非常迫切的需要。

20年代开始的市政建设,其规划图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尚未获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是具备现代道路规划设计能力的,并且在上图的年的厦门市道路规划中可以看出当时市政局在规划现代道路路网方面的专业素质:首先是根据原有的相对畅通的道路进行道路的拓宽和梳理;其次是在对街区大小进行相对有计划的控制之后的新的道路的疏通,这里比较重要的是东西向的新道路的拉通。在20年代之前的厦门道路主要是以港口码头作为起点,向城市内发散深入,这是货物-物流-商品-货币的快速通道,而这些货物运输的基础是人力和小尺度人力交通工具——20年代开始的现代道路规划则是网格状的,东西向的道路作为连接南北向道路的重要道路,将整个城市横向串了起来,这样的道路规划符合现代快速交通工具通行及可达的理念。而这个时候城市不仅仅面对商品的快速流动及交换,更多的是商业发展起来之后带动的对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欲望。

图二

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城市略图,虽然这不是一张具有现代地图品质的“科学的”地图,但是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厦门老城”码头的重要性,由码头向城市内部延伸的道路形成了货物-物流-商品-货币的城市产业生态。然而商品的流通带来的商业发展,会使在城市里快速成长起来的资本及资本拥有者对城市本身的品质产生要求,最终会体现在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中。

图三

年厦门海后滩全图,厦门码头称为“路头”,实质也为城市道路的路头。由此可见城市和码头的关系如此密切,乃是货物-物流-商品-货币——贸易-商业行为需求的空间表现。

另外,20年代厦门旧城市区新的市政建设整体的道路规划相对地因地制宜,在地形方面考虑充分,并非在平地空地上的规划,新的道路和城市的关系也十分紧密。这在当时自然有其规划内在的成本逻辑,笔者会在下文详细展开说明。

现象的探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

笔者及研究团队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当中存在一种抽象的概念:“外部力量”。这种外部力量有来自于人类自身以外的不可抗力,也有来自于人类内部的强力——权力。不可抗力对历史的发展的方向,总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为什么传统文化发现和传递常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催生了宗教,而科学则试图在预测不可抗力上做出一定的贡献。人类在生存方面的努力并非都为了对抗不可抗力,人为方面的决定在另一个层面引领着人类前行。在某种意义上,精英们掌握着权力,在推动历史方面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某些时刻权力更是决定了大部分人的命运。城市的面貌更是如此,在人们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的时刻,“外部力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执行等级。

在这个研究当中,笔者和研究团队会一直强调“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所针对的是某一城市或者某一建筑的居住者、权属者、或者代管者等。“外部力量”一旦发挥作用,会对其针对的对象产生强力,从而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城市里的建筑空间,人的使用甚至使用的人也会因此而产生变化。笔者及其团队在研究厦门旧城市区的城市街道及建筑的同时,会对这些“外部力量”进行叙述和阐释。这是笔者及其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城市历史发展的种种痕迹,顺着梳理出来的线索,从而在文献研究当中发现了这些“外部力量”,得出这些“外部力量”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外部力量”以及城市势力的抗争一直存在,这些不同力量的制衡,慢慢衍生出城市的新景象。通过阅读这些事件产生的结果,我们又可以再此找出厦门旧城市区城市再生历史过程的偶然因素。

石磊,研究丨纪念华盛顿宪章30周年与厦门城市再生的现实——厦门旧城市区肌理及地图研究(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6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