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称:坤舆万国全图
原作作者:利玛窦/李之藻/新井白石
原作时间:明代
原作规格:纵67厘米,横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设色
原作藏处:日本狩野氏图书馆
图片格式:TIF+JPG
图片规格:xpx
分辨率:dpi
资源大小:TIFMB,JPG32.4MB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目前传世版本有四种,其中辽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各藏一半,本文介绍的是日本彩绘本。
日本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编辑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览异言以及彩色版地图(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年版单色地图,而李之藻的地图又是修改自利玛窦的年首版单色地图。该图收藏者是“狩野氏图书”。狩野直喜(-年),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
《坤舆万国全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也就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地图用多种颜色描绘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红色,亚洲呈现淡淡的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似于白色,山脉以写景法描绘,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水波纹,五大洲的名称是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都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
地图上标有的五大洲中,包括当时刚被发现的南极洲,说明图的内容是很新的。图上没有绘出澳大利亚,那是因为澳大利亚当时还没有被发现。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还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15头,南极大陆上还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8头。地图中的插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地图变得形象生动。
第二部分是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画有《九重天图》,右下角为《天地仪图》,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图》和《中气图》,这些辅助作用的小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虽然这些知识在今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在明代可谓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则是解释说明的文字,利玛窦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比如,他介绍了南美洲国家伯西尔(即巴西):“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并且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度,把中国尽量放在了世界中间。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图中的地理信息丰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带划分、山脉河流等位置、范围和命名等,虽然与今天的地图有一定差异,但不失为当时所见的最为详尽的世界地图。
海量名画素材,加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