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药多辛香宣散,而药性多凉。主要用来治疗风温外感。这种外感就是感受的是风温邪气,加上正气抵抗,体内有热,而少汗或者无汗,不能用发汗来祛除邪气。因此需要借用辛凉解表的药物来驱散邪气。
薄荷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清目。
薄荷这味药,含一片叶子在嘴里,芳香清凉。如果用叶子的汁液涂抹皮肤,也会有清凉的感觉,但是用多的叶子反复的涂抹皮肤,很快皮肤就会发热。这种情况有点像酒精擦拭皮肤的感觉。因此可以知道薄荷辛凉的作用。
薄荷可以疏散风热,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者用于温病初起。温病大多是指现在的恶性传染病,初起就是发烧甚至高烧。
不管是风热感冒,还是温病,在初起阶段,皮肤腠理积累有郁热,而无汗或者汗出不畅,不能排泄体内热量。这个时候用辛凉开宣的薄荷,开汗孔透汗,而药性清凉,又能够清理郁热。
如果是麻黄,就会显得霸道有余而清热性差。因此不如薄荷。
薄荷可以清理头目,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导致的头痛
薄荷质地轻扬,药性宣散上行,因此可以治疗肝经火热上攻导致的目赤肿痛。或者是脾经感受风热而导致的眼睑赤烂。以及肝经风热导致的红眼病,迎风流泪,眼睛肿痛难以睁开等眼科风热类疾病。
薄荷的轻扬,也能清利咽喉,清口鼻热。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白喉,喉痈,等咽喉疾病。以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腮腺肿胀,等口腔炎症性疾病。
薄荷的宣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咽痒燥咳,干咳少痰等以风热为辩证的咳嗽。
薄荷还被用于治疗酒糟鼻,比如《杂病源流犀烛》的疏风散。
薄荷有透疹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风疹瘙痒,荨麻疹等风疹类疾病。
在逍遥散中也用到了薄荷,因为薄荷入肝经,辛凉宣散,能够透发条达肝气,而薄荷药性凉,能够解肝热,薄荷轻扬,虽然凉,却不至于像苦寒药那样闭郁肝气。
薄荷芳香还能够辟秽,芳香药物大都能够辟秽。而薄荷又是辛凉的性味,因此也被用于治疗暑湿的吐泻。
除了这些用途,在一些古文献中,薄荷还用于治疗瘰疬、疮疥等外科疾病以及小儿惊风,肠风血痢,等疾病,用的也都是薄荷芳香辛凉,轻扬宣散的特性。
总结薄荷的主治,一方面是外感风热表证,以及在表的风疹瘾疹等皮肤瘙痒性疾病。第二方面是薄荷轻扬宣散的特性,用于治疗头面咽喉的风热症状。第三方面是宣散肺、肝,疏理气机。第四方面是芳香辟秽,治疗暑热吐泻。
薄荷芳香轻扬,气味浓郁,因此开腠理发汗的作用强,有着类似麻黄的作用。用于治疗既有风热闭郁,又无汗或者少汗的情况,薄荷需要生用,煮几分钟就喝,要的就是薄荷的气味来开宣汗孔。
如果患者本身多汗,就不能这样煮,而是应该炒一下,这样就能减弱薄荷芳香发散的特性。
如果炒的过一些,炒成了薄荷炭,就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出血证。我们在学习荆芥和防风的时候知道外感病兼出血证的选药必须有止血特性的。而外感风热更容易出血,导致鼻衄,皮下出血,等多种出血证。
在最开始有提到过薄荷外用,少用能够感觉皮肤清凉,而多用会导致皮肤火热。因此薄荷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也提倡不要多用。我们书上写的是2-10克,就算是大剂量,用上一二十克,也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
牛蒡子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功效是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
牛蒡子是我们学到的第二个种子药吧,作为一个宣散风温的药物来说,用种子做药,就没有那种质地轻扬的感觉,而更多的是苦寒宣泄的感觉。因此有的书上写牛蒡子就是写苦味,不说有辛味。
比如《本草拾遗》就说是味苦。《药品化义》说:味苦能消火,带辛能疏风。
因此来说牛蒡子的味道主要还是苦味
之所以标注辛,更主要的是因为牛蒡子是一个治疗温病常用的药物,用的是它疏散风热的特性,因此会写一个“辛”。实际的辛辣味道未必有多么大。
这在中药性味标注中比较常见的,特别是甘味药,很多都觉不出甜。
牛蒡子这味药选用种子,以苦味为主,夹带辛味。因此这个药主要的作用是清热泻火。而兼有疏散风热的作用。
在辛凉解表药和清热解毒药之间,很多药都是两者作用都有的,比如后面的银花,连翘,石膏,芦根,菊花等。
牛蒡子是种子,性寒。在前面说过“诸子皆炒”,属于种子药都有一个硬的种皮,炒一下让皮裂个缝隙,有利于里面的有效成分溶出。
对于牛蒡子来说,本身是一个寒性的药物,作为种子类药物又具有沉降特性,因此使用生牛蒡子偏于清热解毒,适合热毒炽盛的疾病。而炒一下寒性就会降低,而辛香味道更浓,适合宣肺解表,疏散风热。
这一点和质地轻扬的一些药物比如薄荷刚好相反,薄荷用于解表需要生用,炒了就会把芳香轻扬的气味挥发掉。
我们看牛蒡子的具体作用。
首先是用于风热感冒,和温病的初起。牛蒡子的寒性要比薄荷重,而更擅长清热,在宣汗透表能力上不如薄荷。因此牛蒡子适合的是热势更加明显的外感病。症状以壮热恶寒,咽喉肿痛等为主要辩证要点。
牛蒡子还可以用于治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用的也是牛蒡子清热力强,兼具宣散透邪的特点。如果是麻疹遇风回缩等情况,需要加大宣散力量才能解决的,就要配伍宣散作用更好的药物,甚至可以配伍辛温透疹药,比如防风、荆芥等。
牛蒡子还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炽盛的痄腮、喉痹等瘟毒证。在温病学上多有运用。
牛蒡子苦寒,对于热盛的咽喉肿痛也有很好的效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
牛蒡子苦寒清热,而兼有宣散性,因此对于疮痈肿毒,瘰疬痰核等多种疾病都有治疗作用。所能够治疗的这一类疾病,都有局部的毒热郁积,局部热盛而正气没有明显衰弱。
牛蒡子苦寒,又作为种子药,种子药大都油脂多,因此又都具有通便的作用,比如柏子仁、桃仁、杏仁、郁李仁、火麻仁、芝麻、可以举出很多。
牛蒡子也能通便,可以用于治疗便秘,或者是前面提到的火毒症状兼有便秘。另一方面,牛蒡子药性寒凉,滑肠利便,不适合脾虚泄泻的人使用。
牛蒡子苦寒清热,又兼有宣散,对于下焦湿热导致的小便不利,也有利尿作用,宣上利下的原理已经提到过多次,这里就不重复了。
在《名医别录》还记载牛蒡子有明目的作用,应该也是指清肝火,宣郁热,而达到治疗眼睛疾病的作用。
在现代的研究中,牛蒡子有明确的止咳作用,还有降血脂、降血糖以及抗肿瘤的作用。
对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还必须在中医的辩证体系下使用。比如说牛蒡子的止咳作用,热咳用它,寒咳肯定就不能用。
关于牛蒡子的用量,书上说3-10克。应该说这个是儿童用量。我们看牛蒡子的作用,这个药表示无毒,而主要用于急性传染性的瘟毒疾病,比如麻疹、白喉、结核、大头瘟;以及毒热性质的疮痈肿毒,比如骨髓炎,痈疮;还有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这些疾病之所以用牛蒡子,都是因为有热毒。
这样的疾病用几克牛蒡子能解决问题吗?因此牛蒡子的用量常常起手就是30克,遇到紧急情况,根本不限制剂量,大锅煮取,少量频服,只要胃能受得了,就尽量多给药。瘟毒疾病很多时候都是急危重症,人都躺床上快死了,需要的是大水灭火,根本就不能说书上说的只能用十克,今天治不好明天再说吧。因此对于书上的标示剂量,不要看到太死板。
蝉蜕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清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另外还有一个药也是动物蜕皮,就是蛇蜕,蝉蜕和蛇蜕往往还一起使用。但是蛇蜕归类于祛风药里,在疏风解表方面两者相差很多。
这种区别体现在蝉的生理特征上。蝉的幼虫在地下三年,不见日光,因此性寒。等到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个行为,就是向上爬,所以蝉蜕性寒而主升,能够疏风解表。而蛇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地下生活,因此蛇蜕性平,虽然蛇蜕也很轻。却不能像蝉蜕这样的升散。
熟悉了蝉蜕的生理特性,对于理解蝉蜕的一些作业就比较容易了。
蝉蜕没有气味,也几乎没有味道,因此标甘味,这个甘味,其实就是淡味。解表药大都是辛味的,蝉蜕味甘淡,算是一个特殊。
蝉蜕轻,性升,这些决定了蝉蜕升散发表的特性,因此蝉蜕能够辛凉清解,有发汗的功能。但是蝉蜕毕竟没有辛味,而在性质上又属于寒性,因此蝉蜕发汗解表的作用比较弱,不如薄荷。
和牛蒡子相比,牛蒡子毕竟质地毕竟重,因此清热解毒的作用更好,而蝉蜕质地很轻,因此透发风热的作用更好。
蝉蜕可以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风疹,痈肿丹毒,这些在薄荷和牛蒡子中大都也能看到。但是蝉蜕的性质又决定着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感觉和薄荷牛蒡子完全不同
蝉蜕质地轻扬,因此可以疏风,在治疗风证的这方面,蝉蜕和蛇蜕的作用类似,可以用于风疹、风邪头痛、风热上攻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破伤风等。
蝉蜕息风的作用很强,又能入肝经,因此能息风止痉,对于破伤风这一类的也能够治疗。
蝉蜕入肝,又能息风,对于风热导致的白内障也能够治疗。
在中药学有拟象说法,比如说蝉蜕治疗白内障,蝉蜕是蝉的蜕皮,当然能退掉白内障。
类似的拟象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蝉的声音高亢,因此能够治疗音哑。蝉白天鸣叫,晚上休息,因此能够治疗小儿夜啼。
这是蝉蜕的一些说法。
在蝉蜕的主治中,能看到治疗咽痛音哑,原理前面已经说了。实际上,在风热疾病中使用蝉蜕,主要还是治疗咽痛音哑,嗓子痒,嗓子如过风感等这些咽喉症状。
蝉入药除了蝉蜕以外,还有蝉虫,蝉虫只是用雄虫入药,就是肚皮下带着小镜子的,用于治疗音哑和小儿夜啼。
蝉花也是很有名的药物,蝉花就是被真菌侵蚀了的蝉。
淡豆豉
淡豆豉就是霉大豆,也就是大豆蒸煮发酵的制成品。
淡豆豉的主要原料是黑大豆,也就是黑豆,在煮取过程中需要用青蒿和桑叶作为辅料,这就是今天说的偏凉性的淡豆豉,另外还有用苏叶和麻黄作为辅料的,在性质上就偏温。
淡豆豉味苦、辛、凉。归肺、胃经。功效扶正解表,宣发郁热,辟秽除烦。
淡豆豉这个药,毕竟是豆制品,因此具有扶正的能力,能够滋养胃气
解表药有很多,从薄荷牛蒡子,到后面的桑野菊花,柴胡葛根,无一不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唯独淡豆豉,是用补益作用很好的黑大豆发酵而成。同样的发酵豆制品,还有酱油、豆瓣酱、腐乳等,这些食物主要都是开胃助消化的。因此理解淡豆豉,首先需要从对胃气的扶正作用来想。
豆类的解表力很弱,没听说谁吃豆腐乳就把感冒治好的。但是淡豆豉经过加工,特别是辅助了桑叶、青蒿以后,增强了辛宣解表的能力,因此能够用于祛风解表,但是这个作用相对平和。
淡豆豉解表平和,发汗而不伤阴,驱邪而不伤正。而淡豆豉虽然偏凉,但是它只是添加了少部分辛凉的辅料,而且加的这些辅料都是轻宣为主要特征的,清热能力也不强,因此淡豆豉的凉性也平和,而对风寒和风热都能够适用
淡豆豉用于风寒感冒的,比如葱豉汤,香苏葱豉汤。用于风热感冒的,比如银翘散,兼咳嗽的豉桔汤。
淡豆豉有扶正的作用,又有辛凉解表的作用,因此能够宣发郁热,治疗胸中烦闷,虚烦不眠。比如《伤寒论》的栀子豉汤系列,《备急千金要方》的香豉汤等。
淡豆豉质地轻扬,又兼辛味,因此偏于上行,而又能够解郁热,因此可以治疗热郁导致的头痛、牙痛、骨蒸烦热等症状。用于治疗头痛的比如《杨氏家藏方》的立效丸,用于治疗牙痛的比如《圣济总录》的蜂房汤,用于治疗骨蒸烦热的比如《太平圣惠方》的葱豉汤等。
淡豆豉因为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青蒿,因此还有解暑辟秽的作用。比如《温病条辨》的黄连黄芩汤
在伤寒论中,关于栀子豉汤的条文,很多涉及到催吐的内容,因此后来有书说淡豆豉催吐。这一方面我要详细的说一下。
淡豆豉能够鼓舞胃气,而且又芳香辟秽,性质轻扬上行,因此能够驱散胃中邪气。胃中的邪气要想祛除,肯定就是要用催吐的方法,这个途径最近。因此说淡豆豉催吐,吐出的仅仅是胃中的邪气,很少能够把饮食物吐出来。
用栀子豉汤催吐胃中的痰浊邪气,效果非常好。我就曾经用栀子淡豆豉各10克,催吐出半痰盂的痰浊物,而完全没有饮食物。这种催逼胃中痰浊的效果,远远好于半夏之类的化痰药。但是当胃中痰浊已经催吐干净以后,应该使用人参等药物养胃气,而不能看效果好继续使用,如果继续使用,也能够吐出饮食物。
如果胃中没有痰浊,淡豆豉这个药不会表现有催吐的特性,比如用于治疗外感病,或者用于治疗心中烦闷郁热,就不会表现催吐。
但是有这么一点,就需要注意,如果患者主诉有恶心呕逆,这在外感病中还很常见,这个时候就需要慎重考虑淡豆豉,因为加了淡豆豉就会加重呕逆,甚至会伤害胃气。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
淡豆豉还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应该和它扶正清热的性质有关系,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
在淡豆豉后面附加了大黄豆卷,大黄豆卷很多药店都没有,我都是去菜市场买,大黄豆卷实质就是黑豆苗,菜市场有的是。只不过黑豆苗是鲜的,大黄豆卷是干的。大黄豆卷性味甘、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桑叶
桑树全是是宝,桑叶是疏风清热药,桑枝是祛风湿药,桑白皮是利水消肿药,桑葚是养阴润燥药,桑寄生是填精壮骨药
还有一个桑螵蛸,是桑树上的螳螂卵。
看待桑叶的作用,既要从桑叶本身的性味出发,也有考虑其他部分的作用。同为一种植物,不同部位之间往往也会有影响。
桑叶苦、甘、寒。归肝、肺经。功效是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桑叶几乎没有气味,味道和其他的树叶类有类似,偏苦涩味。我就没觉出它哪里甜来,但是桑叶的气味总归比较平淡,因此这个甘味也就是指的淡味,或者是指桑叶具有补益的性质。
中药有一些不具备这个味道,因为有这方面的作用,才给配了这个味道,这种情况也常见。
桑叶性寒,因此清热作用良好,而质地轻,如果短时间煮的话,性质偏上行散热,因此说桑叶能够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感冒和温病初起,代表方就是桑菊饮。
需要承认的是,桑叶毕竟辛散不够,因此开宣腠理的作用不足,而更偏于清热。之所以温病派喜欢桑叶,是因为桑叶性质平和,符合肺为娇脏的特点。另外桑叶偏于润燥,符合肺喜润恶燥的特点。而风温病更容易伤肺阴。
之所以说桑叶润燥,你看上面图片,桑叶和桑葚就相邻生长,而桑葚是典型的养阴药,两者在同一个环境下生长,因此桑叶也不可能太燥。
桑叶清热平和,而又养阴润燥,因此能够治疗肺热燥咳。比如《温病条辨》的桑杏汤,《症因脉治》的清燥救肺汤等。
如果是咳嗽严重,桑叶改桑白皮,就变成了了泻白散。
桑叶还可以治疗烂喉痧、咽喉肿痛以及风火牙痛等证,原理和上面基本一样。
桑叶不仅入肺,还入肝,能够清肝明目。治疗肝经风热导致的目赤肿痛,风眼流泪等症状。桑叶甘寒性润,还可以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目昏花,头目眩晕。
桑叶实质是有涩味的,虽然在标注的时候没有写出来。而桑叶又偏于养阴的作用,养阴清热而兼有涩味,因此桑叶还能够凉血止血,治疗出血证
解表药多具有发汗作用,但是桑叶甘寒养阴,又兼涩味,因此能够用于治疗气阴不足导致的自汗、盗汗。
在辛温解表药中,桂枝能够治疗自汗证吧?但是桂枝不能够治疗盗汗。
桑叶性寒清热,作用偏表,因此还可以治疗痧疹一类的风热导致的表证。
在现代研究中,桑叶还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桑叶用于表证的时候多生用,用于润燥止咳的时候多用蜜制,也就是炙桑叶。
菊花
菊花有很多种,按照颜色分有白菊花和黄菊花,按照产地分有杭菊花和滁菊花,贡菊花等。
另外在菊花的后面还附有野菊花,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
菊花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是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一般情况下,用于疏散风热开杭州黄菊,平肝明目开滁州白菊,清热解毒更多用野菊花。
菊花并不是五味子,在各种中医书上,有的说菊花辛寒,有的说甘寒,有的说是苦寒。应该说菊花的品种很多,性味也不尽相同,比如说这个苦寒明显就是指的野菊花,而种植菊花就没有野菊的那种苦涩。总的来说,一个药物能够标注出多种味道,特别是甘味和苦味同时标注,说明这个药物的味道并不大。
作为一种大型花,菊花的清香却是非常明显的。
菊花是秋季开放的花卉,在中国古代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傲,是四季的主花。作为秋季的代表花,菊花具有秋的特性,因此能够入肺,壮肺金以制肝风,肃脾热而益肾水。
而菊花气味芬芳,又具有芳香药物的典型特征,就是轻扬上宣,从而能够上达头面,外清表邪。
我们看菊花的具体作用,首先是治疗风热感冒。菊花和桑叶在性味上差不多,都是甘、苦,寒,只是桑叶寒,菊花微寒,这个微寒就是针对桑叶说的,也就是说菊花要比桑叶的寒性弱一些。
桑叶和菊花都能够疏散表邪,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初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两者还常常配伍使用,比如桑菊饮。两者同样都是质地轻扬,不能久煮。两者都能疏散风热,相比来说,桑叶清热的效果更好,而菊花散风的作用更好。
菊花疏散风热的效果很好,因此还可以治疗风热邪导致的发热头痛,面目浮肿,头目昏眩等症状。对于感受风热而导致的呕吐,菊花气味芳香,而有辟秽的作用,因此也可以治疗。
菊花能够疏散风热,清肝泻火,因此能够有清热明目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羞明多泪,白内障,眼睑溃烂等症状。
菊花善于祛风,因此还可以治疗惊厥抽搐等肝风的实证,以及头面风癣等各种风证,以上部为好。
血虚不能荣养肌肤,风邪乘虚而入,导致油风,毛发成片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菊花能疏风上行,而且能够益阴清热,因此可以治疗血虚血热导致的秃顶
比如说《外科正宗》的海艾汤,《御药院方》的洗发菊花散
菊花还可以治疗疮痈肿毒,不过这方面更多的是用野菊花。
但是用来治疗咽喉肿痛,鼻炎鼻窦炎,等头面毒热的症状,还是用菊花好。
菊花毕竟是微寒,相比于桑叶和牛蒡子而言,菊花清热的作用差一些,而偏于芳香上行,又善于除肝风,治疗眼疾。
相比于蝉蜕而言,两者都能够治疗风邪上犯头目,以及咽喉肿痛等症状,但是菊花更柔和一点,而且在治疗眼科病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往往是菊花,而治疗咽喉肿痛首先想起来的往往是蝉蜕。
两者相比,菊花的价格低廉,能够大剂量使用。而蝉蜕作为动物药,能够更加贴近人体的生理特性,能够治疗植物药效果不理想的一些顽疾。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风热症状中,有时候会遇到出血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用菊花炭,炒炭以后,菊花疏散风热的性质丧失,轻宣上扬的性质也没有了,寒凉性质也偏柔和,而更偏向于清热止血
现代还有人用菊花治疗高血压。
菊花是一个可以大剂量使用的药物,多用一些没关系。但是菊花毕竟是花,有一些人是过敏体质的,特别是对于花粉过敏的,这类人如果辩证也多半是属于热体质,在给这类人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有可能会导致过敏。
葛根
葛根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多用途的药物,不知道今天晚上能不能讲完
葛根生长在山坡背阴面,在南方产的一般粉性大,叫做粉葛,甘葛,质量也比较好。北方产的一般粉性差一些,也叫做柴葛,野葛。
葛根辛、甘、凉。归脾、胃经。功效是解肌退热,升阳透疹,通经活络,生津液,解酒毒
葛根的藤也就是葛藤,长度在十余米,而葛根生长的地方多为山区,土地贫瘠,因此葛根的通透能力很好,药品切片的葛根,能够看到很多运输营养的纤维,这也是葛根通透性好的表现。
由于葛藤很长,而且葛根又多输送营养的通道,因此葛根的比重比较轻。
葛根的性味比较淡,也没有多少气味,因此算是一个气味皆淡的药物。我也没觉得葛根有辛味。葛根的凉性,有的书说是平性,而且葛根在南方可以做菜吃,可见这个凉性也是比较平和的。
我们看葛根的作用,首先是解肌退热,在教科书说是发表解肌,葛根主入阳明经,以甘凉清热为主,但是也有发表的作用,比如在葛根汤中,就不需要喝热稀粥盖被子就能够发汗,因此葛根在麻桂剂的辅助下能够增强麻桂剂的发汗作用。
葛根可以用于风寒感冒而见到项背紧张,以及关节肌肉的僵直疼痛,头痛等症状。葛根本身不能治疗风寒感冒,用在风寒感冒药里面就是为了治疗筋肉的拘急紧张。
葛根也可以用于风热外感和温病初起,因为葛根辛凉透表,而且通经络性好,一般用于外感风热兼头痛、骨肉酸楚,脊背僵硬等情况,用葛根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除肌肉筋骨的拘急紧张。
所以说解肌这一点是葛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这其实也是葛根通经络的一种表现。
葛根也可以用于斑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畅的情况
当用葛根为主来治疗外感病的时候,需要大剂量使用,至少是50,一般是80-,有的医生用-的。太少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激惹邪气。葛根用50是在配合其他解表药的情况下,单独使用葛根50克治不了外感病。
葛根生长在山背阳面,而且性质寒凉,因此能生津液,可以治疗热病口渴和阴虚消渴,在现代引申用葛根来治疗糖尿病,效果很好。
由于葛根清热解肌而能生津液,因此还可以治疗高热抽搐,比如《普济方》的青丸子,可以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急性期。
葛根能够支撑葛藤爬行很远,因此葛根还是一个升阳的好药,可以治疗头面症状,比如牙痛,大头瘟等。我喜欢用柴葛升清法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很好,也就是柴胡配葛根来用。
关于升阳药,有的人有误解,认为阳是热的,阴是凉的。为什么升阳药会有葛根柴胡这种凉的?而养阴药会有熟地黄蒸首乌这种温热的?
还有一些看似很厉害的专家,也有这样的疑问,虽然他们也没少用柴胡葛根,但是对于辛凉升阳的机理,却始终存在一个结。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中医,阳为动,阴为静,阳主升发,阴主收敛,这是一个矛盾而又相对的关系。但是阳不见得就是热的,阴也不见得就是凉的。
比如说早晨初升的太阳,就是凉的,你就不能说是这个时候的太阳属于阴,而只能说是少阳。傍晚太阳刚刚落山,天还是暖的,这个时候就只能说是少阴,不能说是天还暖,还是属于阳的。因此阳=热,阴=寒这种说法不对。
而柴胡葛根所升发的正是少阳之气,少阳之气升发,一整天的阳气都会充沛。熟地蒸首乌所沉降的正是少阴之气,少阴之气下沉,则整个夜晚都会静谧。
所以说柴胡葛根都能升阳,黄芪也能升阳,但是黄芪升阳的效果反而不如柴葛,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内经》说:清阳在下则生飱泻。葛根能够升清阳,因此能够治疗清阳不升导致的腹泻,当然主要是指热泻,代表方是葛根芩连汤。
葛根清热生津液,还可以治疗热结津伤导致的大便不通,腹中胀满
如果大剂量的使用葛根升阳,也可以因为升阳过度而导致下虚,从而产生腹泻。具体是止泻还是致泻,需要辩证来看,用好了两者都好用。
葛根能升清阳,而主入脾胃,因此可以健脾运,从而助脾化湿,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饮酒过量导致的湿热困脾。但是用来解酒毒葛花的效果更好,因为葛花芳香辟秽,在解酒醒脾方面要优于葛根。
在现代的治疗中,葛根还被用于治疗高血压,但是葛根既能升高血压,也能降低血压,是一个双向调节的药物,具体要看用法是否得当。
葛根还可以降血脂,治疗冠心病,现在研究还有抗肿瘤的作用。这些还都在持续研究中。
综合葛根的作用,解肌,升阳,升津液,清热,主要就是这四个方面,虽然应用很多,都是这几个方面的功效延伸。
在实际运用中,如果用于止泻,可以用为煨葛根,经过炮制以后,葛根升散的作用消失,凉性也被减弱,更适合入肠胃而止泻。
虽然很多人研究怎么用葛根治疗高血压,但是葛根毕竟是升阳药,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不适合使用。
柴胡
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也是一个用根的药物,现在有一些人用柴胡苗来冒充柴胡,也就是柴胡的地上部分,柴胡苗不能替代柴胡的作用,因此需要注意。
柴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药物,号称三万中医方,八千用柴胡,有柴胡的方子占据总方剂的四分之一。这个数据我没计算过,不知道是不是有夸张。
柴胡、葛根、升麻,是三个很常用的升阳药,这三个药都归属于辛凉解表药,都具有升阳的作用,因此在学习这三个药的时候需要做对比。
柴胡有三个主要的作用,一是辛凉解表,二是疏肝解郁,三是升举清阳。柴胡的治疗范围,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使用的。
首先就是治疗感冒。柴胡具有很好的疏散表邪而退热的作用,但是只能用于风热感冒,和寒热不清的复杂型感冒,一般不用于风寒感冒,特别是小柴胡汤不用于风寒感冒。
教科书上说柴胡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这是小柴胡汤的症状,不是柴胡的主治症状。柴胡用于治疗外感病不一定开小柴胡汤,还可以开成其他的方剂。
柴胡也有用于风寒的,我之所以说一般不用,是因为治疗风寒感冒的药很多,用不到柴胡,柴胡也没有一个比较优势值得风寒感冒使用。
对于风热感冒,特别是比较严重的温病,热毒炽盛的情况,也不适合用柴胡,因为柴胡升阳的特性,会导致热毒更加上行,这个时候应该用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等药物,柴胡不适合。
柴胡所适合的是略微偏热的流行感冒,能够判断不是风寒,但是也没有咽喉肿痛,高热头痛等情况,而往往就是有点发烧也不重,鼻塞也不是黄浊涕,舌头和脉象偏热,弄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类型,四不像的情况,用柴胡是最合适的。
用柴胡治疗外感病,要么不要,要么重用。用柴胡可以治疗发热和鼻塞,就是刚说到的寒热错杂或者寒热不清的情况,必须重用。在伤寒论用量是半斤,克。我的经验,柴胡用50克煮两次喝刚好,柴胡用80克,只喝头煎就可以。基本是这个剂量。
很多中医用柴胡治疗感冒,开十几克,基本上没多少用处。十几克的剂量,用来疏肝可以。
柴胡还可以用于少阳证,往来寒热,这个是小柴胡汤的主治,也就是疟疾样的一会儿寒一会儿热。
柴胡还可以用于妊娠伤寒,产后伤风,月经外感等妇女特殊时期的感冒。我甚至看到有一个外感病的治疗总汇上把小柴胡汤作为妊娠伤寒和月经外感的唯一药物,这当然太绝对化了。
用柴胡治疗妇女特殊时期外感病,特别是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方剂来治疗,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注意柴胡的升阳特性,升阳就会导致阳气上达,从而下虚,但是妊娠不可以腹部缺气血,因此不能用大剂量的小柴胡汤来治疗。另一方面,小柴胡汤里有半夏,妊娠不宜,需要去掉。
柴胡能够治疗往来寒热,因此还可以治疗疟疾,也是一个治疗疟疾的常用药。临床上不管有没有疟原虫,只要是见到往来寒热都能够用柴胡
柴胡也是一个疏肝的良药,可以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胆火旺、胸协胀满、烦躁易怒、肝胃不和、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等因为肝郁所导致的症状。
用于疏肝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剂量不宜过大,特别是肝胆火旺的剂量不宜过大。另外,还可以用醋柴胡,收敛柴胡的解表性,而专于疏肝。
柴胡疏肝解郁,肝气通调有助于湿气的畅通,因此柴胡还可以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导致的酒疸、结石,当然是指胆结石。
柴胡还可以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但是作为阴虚发热,往往更多的是选择用银柴胡。
柴胡本身偏燥,用于治疗阴虚热的时候,需要配伍养阴的药物,或者是偏于滋阴的清热药物。
用于治疗阴虚发热的,一般用鳖血拌柴胡,在红楼梦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百度鳖血拌柴胡应该能够看到。
柴胡疏肝解郁,又清凉退热,因此还可以治疗热毒郁结所导致的疮疡,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的痈疮、瘿瘤、瘰疬痰核、湿痒等症状。
柴胡的升阳特性,一方面可以治疗阳气上升不足的头晕目眩,另一方面可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奇气机下陷的病症。
现代研究还认为柴胡能够治疗肝癌,在这方面应该只是辅助作用。
柴胡的三大作用效果显著,容易记忆,而且所治疗的多半是不容易辩证的肝胆疾病,因此柴胡多被美化和神话。但是柴胡也是一个个性很明显的药物,有明显的作用就有明显的副作用。特别是柴胡的升散,对于肝虚的患者往往会加重病情,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使用山茱萸破解。
柴胡的用量在前面已经说到,50克能够煎两次,80克只能煮一次。太大剂量的柴胡会导致腹泻,因此大剂量的使用柴胡冲击疗法,一般用药后需要停一到两天等阳气恢复。
关于柴胡的炮制,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粗柴胡,主要是用于疏肝。还有鳖血拌柴胡,用于治疗阴虚热。
升麻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升麻的归经是脾胃系统和肺、大肠系统,也就是土脏和金脏。
柴胡、葛根、升麻三个都能升阳举陷,其中以升麻升阳的作用最好,而解表的作用最差。
我们看教科书,升麻能够治疗外感风热所导致的头痛,仅仅是头痛,升麻一般不用于发汗解表,至用于表证导致的头痛。
但是升麻可以用于治疗麻疹。这是因为升麻升阳的能力足够,能够防止麻疹回缩,发而不透,而达到托举麻疹的作用。
升麻不仅升阳的能力足够,而且比柴胡葛根更凉,因此可以治疗头面部热毒郁滞导致的症状,比如牙痛、牙龈出血、鼻炎、鼻衄、口疮咽痛、颜面丹毒、双目赤肿、风热头痛等症状。
升麻的升举能力很好,因此可以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久泻脱肛,遗精漏精,妇女崩漏等症状。
比如说胸中大气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白带过多等,典型方剂比如升陷汤、举元煎、提肛散等
升麻辛散升浮,辛凉透热,因此还可以用于温热病导致的骨蒸潮热、肺气壅滞、肝郁气滞、等以热和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升麻的升散还可以用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疮毒坍塌,也叫做疮毒内陷,比如升麻托黑汤。
升麻的升阳举陷还可以用于黄水疮、雀斑、粉刺等皮肤病,比如《医宗金鉴》的升麻消毒饮用来治疗黄水疮,犀角升麻丸用来治疗雀斑、粉刺等。
脾主升清,升麻升清阳的力量最强,因此能够解脾困。虽然升麻本身不能祛湿,但是能助脾脱困,因此能够治疗湿热内蕴,脾气不足导致的肢体倦怠,两腿麻木,沉重无力,腹痛下利,涎水自流,身重如山,多汗喜笑等症状。这方面以李东垣最擅长。
升麻还可以用于老年中风,口眼歪斜等症状,比如秦艽升麻汤。
升麻、葛根、柴胡都是升举清阳的药,都是药性寒凉,归属于辛凉解表药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药做出对比。
在这三个药中,按照寒凉排列,升麻最凉,其次是柴胡,葛根凉性最温和。
按照升阳能力来排列,升麻最好,其次是柴胡,再次是葛根。比如脏腑下陷等症状,一般都是用升麻,用不到葛根。
按照发汗解表能力来排列,最好是葛根,葛根汤都不用盖被子就能够发汗,其次是柴胡,升麻最差,基本上不用于解表,只用于风热头痛。
按照用量来说,葛根用量最大,葛根在南方可以做菜吃,因此能够用极大的剂量,其次是柴胡,柴胡在伤寒论都用半斤,单次用我常用到80克,而升麻一般用不了这么多,但是也可以用到几十克,比如有人就用到60克。
但是升麻升散力强,而且又是明清常用药物,因此无论从历史剂量还是现在的用量,一般都比较小,常用也就是十几克。
升麻升脾阳,能够助脾脱困,虽然不是补气药,但是助脾也就等于是补气,因此在健脾方中常用小剂量的升麻作为一个辅助药,这种情况下升麻的用量都在几克。
升麻、葛根、柴胡,作为升清药的代表,另外还有一个黄芪,所代表的的是一大宗的方剂,擅长升清法作为一个宗派,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用。但是仔细体味这三个药,还是有很多区别。
比如作为升清而言,除了寒凉的性质和升清的力量不同以外,所侧重点也不同,很多人遇到需要用升清药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或者哪两个组合,因此辨别这三个药的不同点很重要。
作为升清而言,葛根归属于脾胃,居中。柴胡归属于肝胆,居左。升麻归属于肺和大肠,居右。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肝左肺右,这是按照人体阳气循环的路径而言。古人以面南站立,左在东,右在西,太阳从左升起,从右降落。对于人体而言,肝主升,属东方木,因此主左。肺主降,属西方金,因此主右。
这个肝左肺右指的是气的运行,不是脏腑位置。
因此说柴胡主左,葛根主中,升麻主右。
从这三者的不同点来说,葛根生津液,因此更适合干燥性的疾病。柴胡舒肝胆,因此更适合气滞性的疾病。升麻升阳举陷最好,因此更适合阳虚内陷性的和气虚下陷性的疾病
这是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两者在透疹方面性质类似,而且两者的都比较凉,因此也需要做个比较。
两者在麻疹病中,都能清热,都能透疹,但是升麻更偏向于托举升发透疹,而牛蒡子苦寒清热,更偏向于清热解毒,兼具透泻热毒。
升麻这个药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常用,李东垣算是把升麻用的最好的一个人,因此了解升麻的更多作用可以去阅读《脾胃论》
升麻的炮制,现代主要是炒升麻和蜜制升麻。经过炒制以后,升麻辛散的作用减弱,凉性也减弱,而更偏向于升阳举陷。
如果用升麻升脾阳,用蜜制升麻可以防止寒凉伤胃,又能减弱升麻升阳过猛的缺点,而缓慢持久的升举脾阳,这更符合脾的特性。
如果用升麻治疗腹泻,比如气虚气陷的腹泻,可以用醋炒,增加收敛性。
如果用升麻止血,比如治疗鼻衄,还能治疗胃出血,可以炒炭。
如果患者偏于脾虚,可以用酒炒升麻,助脾行气。
蔓荆子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蔓荆子气味芳香,味道比较淡,苦味和辛味都不重。
教科书说蔓荆子性平,这个说法应该不对。大部分药书都是说蔓荆子性微寒,是因为蔓荆子的主要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都是凉性的。但是在《本草汇言》说蔓荆子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主头面虚风主症。我估计是因为这句话的存在,给蔓荆子定了一个平性。
但是蔓荆子却是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和风热导致的目赤肿痛,定寒凉是可以的。其余的症状,不需要疏散外感的,需要用炒蔓荆子,炒的蔓荆子就不是寒性了,在搭配一些辛温的药物,因此也能治疗一下寒性的痹痛或者头痛之类的病症。
蔓荆子是圆形的小果实,质量轻,加上有芳香气味,因此能够上行解表。可以用于风热感冒。
蔓荆子能散头面风邪,而且止痛效果好,因此能够治疗头风头痛、牙痛等疼痛类疾病。蔓荆子的止痛能力,在辛凉解表药中应该算是最好的。
因此在风热性的疾病中,特别是头面部的疼痛,往往会首先想到蔓荆子。
蔓荆子能够升散,祛风,清理头面,不仅可以止痛,还能够治疗头风头痒,脱发头屑,甚至斑秃。比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蔓荆子散。《外治秘方·广济方》中的蔓荆子膏。
除了能够治疗头面疼痛,蔓荆子还可以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风湿痹痛,比如《内外伤辨惑沦》的羌活胜湿汤。《奇效良方》的蔓荆子散。
蔓荆子善于清利头目,因此可以治疗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等头目症状。
还有白内障,视物不清等。蔓荆子治疗白内障,可以用蔓荆子粉5克,猪肉馅50克,搅拌均匀炖熟了吃,这是一天的量,一般服用两三天就可以见效。
现代的研究,蔓荆子还有明显降血压的作用,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对心电图也没有影响。另外还有化痰平喘的作用,这些方面都有待开发。
蔓荆子这个药,在辛凉解表药中是止痛效果比较好的一个,因此可以和藁本做比较,两个药止痛都很好,一个是辛凉,一个是辛温,可以辨别寒热适当选用。
治疗眼科疾病的药已经学过几个了,有兴趣的可以做一下对比区别。
蔓荆子是种子药,按照诸子皆炒的规律,入药需要炒制。但是治疗表证的药不需要炒,因此蔓荆子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和风热性的目赤肿痛的时候适合生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的时候适合炒用。
如果是生用,需要捣一下,在处方写蔓荆子(捣)。蔓荆子的果壳坚硬,如果不捣,也不炒,基本上没有多少有效成分溶解,开了也是白开。
蔓荆子本身质量轻,果壳坚硬,炒了以后果壳裂开,便于有效成分溶出。炒了以后辛凉的性质缓解,药性更加平和,而芳香味道更浓郁,因此偏于升发清阳。
经过炒制以后的蔓荆子能够通利官窍,除了治疗眼科疾病以外,也可以用于治疗因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导致的耳目失聪,常配伍人参、黄芪、葛根、升麻等一起使用。
另外,相比于之前的辛凉解表药,蔓荆子这个药偏燥,用于祛风湿的时候也可以描述成清热燥湿。这也是蔓荆子和其他辛凉解表药的区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