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徐州城里的年轻人来说,
计划经济时代,
恐怕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也许只在父辈只言片语的讲述中窥豹一斑。
有人认为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
也有人以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它。
但是生活就是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
对于普通人来说,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永远的主题。
凭票供应的年代
年,本编我在小学门口买个反手烧饼,除了钱,还得付给老板二两徐州地方粮票。因为那是一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时代。
徐州市区居民粮油供应证(徐州收藏家俱东部主席陈建国提供)
粮油本,总是藏在家里带锁的抽屉里,去领粮油票的时候,必须带上这个本,本子上记录着你家几口人,都是什么职业,如果没有这个本,这个月就别想吃饭了……
铜山县粮油供应证(徐州收藏家俱东部主席陈建国提供)
(徐州收藏家俱东部主席陈建国提供)
粮票主要用来购买粮食以及粮食制品,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2种,地方粮票由各省市自治区发行,只能在当地使用。
(徐州收藏家俱东部主席陈建国提供)
全国粮票由国家发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使用;
购物票主要用于购买各种日用消费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区,粮票和购物券发放的标准不太一样,比如边疆地区要比内地多一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发放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粮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点,在岗工人要比脱产干部多一点……
年徐州市卷烟票
票券就是供应凭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买多少布甚至抽什么烟喝多少酒。
徐州矿区酒票
江苏省发行的布票
徐州专用,省优待布票
衣
“灰蓝白黑绿”的确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据说穿灰色的以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黑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
灰色的列宁装曾是50年代的女装时尚款
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色调和样式,你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比如穿带4个兜军装的就是军官,2个兜的就是战士。
年,的确良第一次出现在徐州的商店里。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衣着无论在色彩还是在款式上可选择的余地都不多,以至于以后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轰动一时。
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嫌小传给老三,很常见。对于在家中排位在于末席的兄弟来说,过年能得一双白球鞋,就是个幸福年了。
军装,白褂子蓝裤子,球鞋红领巾是标准着装,当时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纤为主。至于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鞋解放鞋还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国人最常穿的,当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么活动时候才穿皮鞋,而对于很多工人来说,作为劳保的黄色翻毛大皮鞋则四季不离脚。
食
那时候,每个月吃多少吃什么也是有规定的。
粮食分为主粮和杂粮,按照职业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每月可购若干斤,同样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应,粮食和植物油都由国营粮店供应。而动物性油脂,比如猪油则归入副食品,用肉票按定量购买,当然购买猪肉牛肉也要用肉票。
煤球曾是最必须的东西,当时普通中国城镇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这两样同样是定量凭票供应。出售这些商品的大到综合性商场小到2、3个人的小卖部几乎都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当年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炉门……火上来了才好做饭。
90年代的徐州城里开始有了液化气,很多家庭不太用煤球了。煤炉成备胎,只有冬天烧开水,端午煮粽子的时候,才拿出来用用。我妈说:没有从前好用了,不经烧。
80年代,徐州人冬天必备的大白菜,绝对的紧俏货。记得我妈那时逃了班去买菜,帮老师扛白菜,也是学校一景。
那时,中国各大厂矿的商店叫合作社,我姥爷在铁路合作社当了好多年会计,幼时的我一直说不清他的工作单位,徐州话念“合作社”这三个字太绕口,小姨总是管它叫“和色瑟”。
厂子里的工人吃食堂是最好的选择了,省了多少事!这种铝饭盒,谁家还有?
开始这大瓶子是装雪花膏的,这么大规格,得用多久啊!后来就洗干净了装白糖,再后来腌糖蒜。
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铁皮或者玻璃罐子装起来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饭,或者有客人来,或者在学校受到表彰才能从那个神秘的罐子里面得到一个小小的幸福,而在当时那个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欲望。
牌楼市场里,有着不需要凭票供应的商品。但是得有钱才行。
在副食品里面,鸡鸭和鱼不需要购物券,但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来说,鸡鸭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才上饭桌的,而鱼主要是靠自然生长捕捞,所以有一定的季节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时候的价格却很便宜,比如鲤鱼,曾经就在5毛到1块每公斤之间。
年,彭城路果品商店,西瓜好大。
在自由市场出现以前,城镇居民消费的蔬菜则是由国营菜站供应,主要是一些季节性蔬菜,价格写在一个牌子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80年代,被徐州人称作大菜屋的国营淮西菜场。
80年代初开业的徐州副食品大楼,开启了副食品供应的新窗口。
80年代,只有春节,徐州人的饭桌上才会有这么多的肉菜~~~
当时大多数家庭,吃饱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资供应贫乏,所以当时徐州饭店酒楼很少,饭店也主要是卖一些诸如面条饺子包子之类的食品为主。
徐州老字号三珍斋,曾是很多人童年里最甜美的回忆。
当然,在饭馆里面吃饭,如果没有粮票,那些铁面无私的营业员是不会给你一根面条的。
住
当时徐州几乎大部分住房是公房,公房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由单位自行建造的或者产权属于该单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权由单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该单位的职工和家属,房租水电费等由单位收取,日常维护管理也由单位负责,这种住房一般都是单元楼或者筒子楼,卫生以及居住条件相对较好。
另一种则是散布城区各街道的公有房。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后公有化的产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权由市房管部门掌握,主要分配给没有单位自建房的职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外的城镇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由房管局负责。
老街上的公用水管。
徐州城里的老宅子变成了共生的大杂院。
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杂院,居住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家几口人共居一室,而且卫生条件也不好,往往是一条街的居民公用一个公共厕所和水管。
那时候的房租水电等费用真的非常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一些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这些费用甚至全免。
行
那时,普通中国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车,公交车和火车。徐州市内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当时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大城市都没有出租车,更别说私家车。
徐州淮海路上的1路车是当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东站开往大黄山的16路车
在那个时候,公交车的票价也非常便宜,票价实行分段收费,即在2至3站之内是2分钱,2至3站以外在此基础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一般最高的票价不超过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儿童则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为2种,一种是可以乘坐所有线路的公交车,另一种则是限乘某些线路和区间的公交车。
5路车,那时就停在文化宫
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最幸福。
拥有一辆“永久”“凤凰”或者“飞鸽”牌自行车几乎是当时每个中国人最炙热的向往。虽然学车并不是一条坦途,尤其对于女孩来说,这车太大了。
和绝大多数商品一样,购买自行车也是要票的。年,我爸花了多块钱买了辆自行车,这笔钱他存了一年……
当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代表中国家庭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自行车盗窃案都属于比较严重的犯罪。
长途客车,是当时最平民化的长途交通工具。但是跑长途的,路况不好,车况更不好。不晕的人也难免吐啊。
火车成为当时徐州人长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因为徐州是人所共知的铁路枢纽。能坐上绿皮车就算相当好的条件了。老爱记得他年,从新疆退伍回徐州,登上了运兵的闷罐子车,他一路走,一路哭,既为青春无措,又为离别感伤。
回望过去,
不畏将来。
为今天点赞!
编辑:西风责编:朱宸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