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UZHOU.CN分享徐州生活之美
市城建重点工程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80%,项目共设计23个古建院落,现20个古建院落已落成,整体工程将于今年12月竣工,计划在今年圣诞节局部开街。5月31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只见工人们正在对回龙窝古城墙展示博物馆的地面部分进行底板钢筋捆扎处理,目前古城墙加固工作已完成,街区绿化工程已完成65%;道路排水工程已完成75%。
据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筹备部王宁经理介绍,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工程是我市年城建重点工程,工程紧邻徐州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位于奎河以北、青年路以南、公明巷以东、解放路以西。项目总用地约2.8万平方米,建设规模约2.3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2亿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建设指挥部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由徐州新盛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投资。
回龙窝是一竖两横三条总长不足米的居民胡同,已有多年历史,是清代延续至今的居民点,虽几经变迁,但仍保存了灰砖青瓦的老面貌。回龙窝是徐州仅存的少数能代表和展现徐州历史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历史街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将该项目作为我市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的“重头戏”。项目旨在通过整治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形式,着力打造以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规划,街区内还设有徐州民居历史博物馆、古城墙展示博物馆、民俗文化区、古客栈、游客服务中心等众多公益性项目。
记者来到已建成的13号茶文化院落,院门口保存着古井和枣树,映衬着青石板与灰砖黛瓦,一派悠然古韵。据介绍,由于原回龙窝内保留了徐州传统的建筑特征及元素,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作为“老徐州”的缩影,将通过对老字号、历史人物、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的重新塑造恢复原有环境。为体现原汁原味的老徐州韵味、古朴的历史、传统的建筑,达到修旧如旧的视觉效果,街区全部采用旧的青砖、黛瓦和老木料等古旧建筑材料施工。
目前,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进行招商,街区内布局成5种业态:美食小吃区、民俗文化区、精致餐饮区、时尚连锁区和休闲生活区。民俗文化区容纳一批地方老字号,还有城墙博物馆、古民居博物馆,以及国学堂、书画院,非遗展示零售,休闲生活区有商业街和住宿客栈等。
回龙窝记忆你若回来时光无恙回龙窝是徐州城南一个古老而密集的居民区。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有意思,首先在于它的名字。我从小就生活在回龙窝附近,对它很熟悉,却一直不知道回龙窝名字的来历,也曾问过住在这里的人,大都语焉不详。后来,偶然看到一篇资料,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徐州,在城内微服私访。有一天,他想从这里穿行而过,却怎么也走不出去,因为这里胡同太多且多为死胡同。无奈,皇帝爷只好返回“龙窝”。回龙窝由此得名。我觉得,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一个连芝麻粒都算不到的地方,竟能和皇上联系起来,多少有些演绎的成分。不过,回龙窝确实难走倒是真的。记得小时候,我在里面走,常常是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人家的院子里。曲曲折折的胡同就像一个迷宫,相互层叠交错;只有住在里面的人们,才知道回龙窝的坑坑洼洼、是非曲直。
回龙窝位于彭城路、建国路和青年路的交会处,是典型的闹中取静的地方,它的南面是蜿蜒流淌的奎河。这条纵横交错、总长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竟然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徐州古城真实的写照。虽历经变迁,回龙窝的房屋仍然保留了灰砖青瓦的古老风貌。令我心动的是,在周遭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包裹中,这里的居民仍保留着淡泊悠然的淳朴民风。清晨、夜晚;日出,月落。带有沧桑岁月的班驳木门缓缓开启、闭合,胡同里的日子水波不惊,一天天的开始、结束……一个个深邃的院落掩映着一个个的故事。听熟悉回龙窝的朋友说,很早以前,她奶奶住的院子里,就有很多神秘的人物,多是显赫的家族后裔,更早的时候,据说这里还有公馆,可能就是有钱的人造得房子。但在我的印象中,这里的房子非常普通,很少户部山崔家大院那样的气派。古老的回龙窝,也许有着过去的显贵,但后来破落的街巷里,仍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足,但活得坚韧充实。我曾在一个机关大院工作过,对面就是回龙窝的巷口,我曾见到巷子里一对中年夫妻下岗后,在家里蒸包子在青年路上卖,包子美味可口,热气腾腾,经常供不应求。这一卖就是20年,直到回龙窝拆迁之前还在忙碌着;记得那时有朋友来了,我们常去回龙窝的巷子里,找个叫做二哥饭店或八角楼酒家的地方,品尝正宗的徐州农家辣子鸡、自家椒子酱,喝上几盅小酒。吃得过瘾,聊得痛快,任凭时光飞快流去……曾经,我经常在回龙窝里穿行,眼前总是呈现出平凡真实的生活场景。黄昏的时候,夕阳懒洋洋地照着,破旧的房屋上爬满了绿色的枝蔓,门前的树木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胡同里洒了点水,空气好象清新了许多。一些老人在家门口悠然的坐着,神色安详。有的手里做着针线活,缝一个鞋垫;或者钉个纽扣。有的手拉着手,笑咪咪地聊着家常;还有的老人独自默然的坐着,手里的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扇着。附近井台上,那些衣冠不整的中年汉子们正在打牌、摆龙门阵,笑声、骂声嚷成一片。老人们仿佛没有听见,她们对周围世界的宽容已到了一种境界。正因为这种境界,这里的老人以长寿出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很普遍,九十以上乃至百岁高龄的老人也不希奇,这在喧嚣的都市中是很少见的。听说有一位姓张的老者,年龄超过百岁,在回龙窝里已经住了六十多年,老人是搞京剧的,早年和大画家齐白石交往甚密,逢年过节街道去慰问他的时候,老人仍然耳聪目明,侃侃而谈,高兴时还能摆出几个武生架势让你看看。我曾看到介绍彭祖的书,得知徐州的特一级烹调大师胡德荣先生也住在回龙窝里,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一生身居陋巷,衣食朴素,淡泊名利,仍为发扬中国饮食文化奔忙,其精神可叹可敬。每当下午的光景,你如果到回龙窝里随便走走,就会看见那些坐在家门口的百岁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并非白发苍苍,有的竟还是一头乌发,口齿清楚,行动敏捷。听人介绍,回龙窝长寿老人多,其中水是重要的因素,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小时候,我就知道回龙窝里有很多古井,从早到晚,井台上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古井里的水我喝过,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冬暖夏凉,入口甘甜。所以,那时这里的人从不花钱吃自来水。
印象最深的,就是彭城路窄段、回龙窝西口的那个老虎灶了。那是一对夫妻开的。没有房子,炉子就立在巷子的墙边,一家人就在炉边搭个窝棚住着,日子很是艰苦。炉子里每天都是烈焰熊熊,水开的时候,常有汽笛作响。于是便见到周围的人提着水瓶来这里买开水,2分钱一瓶;早晚买开水的人很多,常常还要排队,炉子旁边一溜儿水瓶成为巷口一景。我那时惊诧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烧水而花钱买,后来才明白是因为回龙窝的水好,没有自来水的漂白粉味儿。记得卖水的男人脸上有个红胎记,沉默少言,整天拉水、烧煤忙个不停;女人则一副大嗓门,手脚麻利,快人快语,经常为她的水做广告:俺烧得井水养人,吃了不生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回龙窝的古井渐渐都废弃了。好象那些井台还在,现在成了巷子居民休息、扎堆的地方。时光飞逝,那老虎灶上的烧开水的夫妻早就不见了,他们那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早就长大成家了吧。回龙窝里原来有个小学校,叫公明巷小学。我们院子里有几个比我大的小孩在那儿上学,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那个学校不大,整齐干净,操场是迷你型的,透过铁珊栏可以看到一排排水泥乒乓球台。星期天,我和院里的孩子去那里打过乒乓球,常常是大门禁闭,我们就从栏杆上翻过去,玩得正高兴时,看门的大爷回来了,大吼一声,我们便落慌而逃。现在这所学校早就没有了,但当年一起打球的小孩还认识,有时碰到了还打个招呼,只是都是五十开外的老人了,包括我在内。人的一生,似乎过程很长,其实匆匆,一眨眼人就老了。在亮丽的城市怀抱里,回龙窝更显得苍老了,那些破旧的老屋还在顽强地屹立着,它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就像在陋巷里坚守的那些高龄老人一样。我想,即使以后还会重新出现一个新的回龙窝,但它也是不能替代过去的历史的,这是城市的记忆。它会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古老的街道,那是我们城市的家园,更是一种城市的文化。
今日老街生命的又一次延续对于回龙窝,我们虽有不舍,但渐渐地,城市在变化,人口在增多,房屋在老化。这里的人们感觉空间逐渐狭窄、逼仄了。回龙窝里最老的房子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三世同堂居住二三十平方房屋的人家比比皆是。随着周围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承载着徐州数百年历史的回龙窝,俨然成为了城市的“落伍者”,孤独地萎缩于都市一隅。终于有一天,消息传来:回龙窝要动迁了。就是这样一条蕴含着数百年城市记忆的老街,终究没能逃过拆迁的命运。但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值得庆幸的是,这里,展现明清时期街区风貌的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不久将呈现在徐州人眼前。也许,从现在起,是这条老街又一次年生命的开始和延续。
大隐隐于市不哗纵取宠只一心做好客人满意的日料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