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Lythrunsalicaria) 科属及别名: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因其叶呈柳树叶状,又称水柳、水枝柳和水枝锦。 形态特征:千屈菜为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株高40~厘米。叶对生或轮生,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叶全缘,无柄。地下根状粗状,木质化。地上茎直立,4棱。长穗状花序顶生,多而小的花朵密生于叶状苞腋中,花玫瑰红或蓝紫色,花期6~10月。同属植物约27种,常见栽培的有光千屈菜,原产日本和朝鲜。全株光滑,茎细长,花紫红色。大花桃红千屈菜花穗大,桃红色。毛叶千屈菜花穗大,全株被绒毛覆盖。 产地和生长习性:千屈菜原产欧洲和亚洲暖温带,因此喜温暖及光照充足,通风好的环境,喜水湿,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现各地广泛栽培。比较耐寒,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露地越冬。在浅水中栽培长势最好,也可旱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栽培管理: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但要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盆栽可选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无底洞花盆,装入盆深三分之二的肥沃塘泥,一盆栽五株即可。如要做成微型盆栽盆径可选20厘米左右,生长期不断打顶促使其矮化分蘖。生长期盆内保持有水。露地栽培按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浅水区和湿地种植,株行距30×30厘米。生长期要及时拔除杂草,保持水面清洁。为增强通风剪除部分过密过弱枝,及时剪除开败的花穗,促进新花穗萌发。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般没有病虫害,在过于密植通风不畅时会有红蜘蛛危害,可用一般杀虫剂防除。冬季上冻前盆栽千屈菜要剪除枯枝,盆内保持湿润。露地栽培不用保护可自然越冬。一般2~3年要分栽一次。 繁殖方法:千屈菜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分株为主。扦插应在生长旺期6~8月进行,剪取嫩枝长7~10厘米,去掉基部三分之一的叶子插入无底洞装有鲜塘泥的盆中,6~10天生根,极易成活。分株在早春或深秋进行,将母株整丛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快才切取数芽为一丛另行种植。 用途:千屈菜多用于水边丛植和水池遍植,也做水生花卉园花境背景。还可盆栽摆放庭院中观赏。
花菖蒲(Iriskaempferi) 科属及别名:鸢尾科鸢尾属。别名玉蝉花。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挺水型水生花卉。根状茎短而粗,须根多并有纤维状枯叶梢,叶基生,长40~90厘米,线形,宽10~18厘米。叶中脉凸起,两侧脉较平整。花葶直立并伴有退化叶1~3枚。花大直径可达15厘米。外轮三片花瓣呈椭园形至倒卵形,中部有黄斑和紫纹,立瓣狭倒披针形。花柱分枝三条,花瓣状,顶端二裂。蒴果长圆形,有棱,种皮褐黑色。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花色丰富,有红、白、紫、蓝等色。以日本栽培最盛,己育出一百多个品种。同属植物有溪荪(I.sanguinea)产于我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花大,天蓝色。自然生长于沼泽地、水边和坡地。燕子花(I.laevigata)原产于我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花大,蓝紫色。叶明显无中肋,较柔软。黄菖蒲(I.pseudacorus)原产欧洲,我国各地常见栽培。花黄色,喜水湿,在水畔及浅水中生长,也可旱栽。有斑叶、大花、重瓣等变种。西伯利血亚鸢尾(I.sibirica)原产欧洲。根状茎粗状,丛生性强。花蓝紫色,喜湿,也耐旱,是沼泽地绿化和环境美化的优良材料。产地和生长习性产于我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自然生长于水边湿地。性喜温暖湿润,强健,耐寒性强,露地栽培时,地上茎叶不完全枯死。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质疏松肥沃生长良好。 栽培管理:栽植花菖蒲应选择地势低洼或浅水区,株行距为25×30厘米,栽植深度以土壤覆盖植株根部为宜,栽植初期水尽量浅些,防止种苗漂浮,以利尽快扎根。生长期可用速效肥雨中撒施,水位应保持10厘米左右,不能浸没整个植株。盆栽方式类似于千屈菜。常见的病虫害有花腐病、白绢病、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防治。一般2~3年分栽一次。 繁殖方法:花菖蒲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播种分春播和秋播两种,播种易产生变异,用于选育品种。分株可在春季、秋季和花后进行。 用途:花菖蒲花大而美丽,色彩也丰富,叶片青翠似剑,观赏价值高。在园林中可丛栽、盆栽布置花坛.栽植于浅水区、河浜池旁,也可布置专类园,也可植于林荫树下作为地被植物。
水葱(ScirpusvalidusVahl) 科属及别名:莎草科藨草属。别名有管子草、莞蒲、冲天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植物。株高1~2米,茎杆高大通直,很象我们食用的大葱,但不能食用。杆呈圆柱状,中空。根状茎粗状而匍匐,须根很多。基部有3~4个膜质管状叶鞘,鞘长可达40厘米,最上面的一个叶鞘具叶片。线形叶片长2~11厘米。圆锥状花序假侧生,花序似顶生。苞片由秆顶延伸而成,多条辐射枝顶端,长达5厘米,椭圆形或卵形小穗单生或2~3个簇生于辐射枝顶端,长5~15毫米,宽2~4毫米,上有多数的花。鳞片为卵形顶端有小凹缺,中的伸出凹缺成短尖头,边缘有绒毛,背面两侧有斑点。具倒刺的下位刚毛6条呈棕褐色,与小坚果等长;雄蕊3条,柱头两裂,略长于花柱。小坚果倒卵形,双凸状,长约2~3毫米。花果期6~9月。水葱主要变种有南水葱(Scirpusvalidusvar.laeviglumisTangetWang)与原种的不同之处是鳞片上无锈色突起的小点。花叶水葱(Scirpusvaliduscv.zebrinus)(见照片)与原种的区别是圆柱形茎秆上有黄色环状条斑,比原种更具观赏价值。 产地和生长习性:水葱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各省。朝鲜、日本、澳洲、美洲也有分布。花叶水葱主要产地是北美,现国内各地引种栽培较多。水葱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需阳光。自然生长在池塘、湖泊边的浅水处、稻田的水沟中。较耐寒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根状茎在水下可自然越冬。栽培管理与花菖蒲等相似,可露地种植,也可盆栽。水葱生长较为粗放,没有什么病虫害。冬季上冻前剪除上部枯茎。生长期和休眠期都要保持土壤湿润。每3~5年分栽一次。 繁殖方法:水葱可用播种、分株方法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在初春将植株挖起用快刀切成若干块,每块带3~5个茎块芽。栽种初期宜浅水,以利提高水温促进萌发。 用途:水葱在水景园中主要做后景材料,茎秆挺拔翠绿,使水景园朴实自然,富有野趣。茎秆可作插花线条材料,也用作造纸或编织草席、草包材料。
花叶芦竹(Arundodonaxvar.ersicolor)
科属及别名:禾本科(Gramineae)芦竹属。别名有斑叶芦竹、彩叶芦竹。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部粗而多结。秆高1~3米,茎部粗壮近木质化。叶宽1~3.5厘米。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小穗通常含4~7个小花。花序形似毛帚。叶互生,排成两列,弯垂,具白色条纹。地上茎挺直,有间节,似竹。 产地和生长习性:原产地中海一带,国内已广泛种植。通常生于河旁、池沼、湖边,常大片生长形成芦苇荡。喜温喜光,耐湿较耐寒。在北方需保护越冬。 栽培管理:非常粗放,可露地种植或盆栽观赏,生长期注意拔除杂草和保持湿度。无需特殊养护。 繁殖方法:花叶芦竹可用播种、分株、扦插方法繁殖,一般用分株方法。早春用快揪沿植物四周切成有4~5个芽一丛,然后移植。扦插可在春天将花叶芦竹茎秆剪成20~30厘米一节,每个插穗都要有间节,扦入湿润的泥土中,30天左右间节处会萌发白色嫩根,然后定植。 用途:主要用于水景园背景材料,也可点缀于桥、亭、榭四周,可盆栽用于庭院观赏。花序可用作切花。
香蒲(TyphalatifoliaL.)
科属及别名:香蒲科香蒲属。别名有蒲草、蒲菜。因其穗状花序呈蜡烛状,故又称水烛。 形态特征:为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植株高1.4~2米,有的高达3米以上。根状茎白色,长而横生,节部处生许多须根,老根黄褐色。茎圆柱形,直立,质硬而中实。叶扁平带状,长达1米多,宽2~3厘米,光滑无毛。基部呈长鞘抱茎。花单性,肉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似蜡烛。雄花序生于上部,长10~30厘米,雌花序生于下部,与雄序等长或略长,两者中间无间隔,紧密相联。呈灰褐色。花小,无花被,有毛。雄花有雄蕊3枚,花粉黄色,每4粒聚成块,雌花无小苞片,子房线形,有柄,花柱单一。果序圆柱状,褐色,坚果细小,具多数白毛。内含细小种子,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同属植物约18种,常见的有东方香蒲(T.orientalisPresl)。普香蒲(T.przewalskiiSkv.)和达香蒲(T.davidianaHand.Mazz)以上两种雌雄花序不相接而离生,普香蒲植株大,达香蒲植株小。小香蒲(T.minimaFunk)狭叶香蒲(T.angustifoliaL.)长苞香蒲(T.angustataBoryetChaub.)。 产地和生长习性: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池塘、河滩、渠旁、潮湿多水处,常成丛、成片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丰富有机质的塘泥最好,较耐寒。 栽培管理:栽植香蒲的地方应阳光充足,通风透光。管理较粗放,可参见花菖蒲管理。 繁殖方法: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一般用分株繁殖。分株可在初春把老株挖起,用快刀切成若干丛,每丛带若干个小芽作为繁殖材料。盆栽或露地种植。一般3---5年要重新种植,防止根系老化,发棵不旺。 用途:香蒲叶绿穗奇常用于点缀园林水池、湖畔,构筑水景。宜做花境、水景背景材料。也可盆栽布置庭院。蒲棒常用于切花材料。全株是造纸的好原料。叶称蒲草可用于编织,花粉可入药称蒲黄。蒲棒蘸油或不蘸油用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称蒲绒,常可作枕絮。嫩芽称蒲菜,其味鲜美,可食用,为有名的水生蔬菜。
泽泻(Alismaorientale)
科属及别名泽泻科泽泻属。别名有水泻、水泽。 形态特征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植物,株高60~90厘米。茎秆直立,地下块茎球形,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基生,卵状椭园形,全缘。花茎由叶丛中抽出。花小,白色,伞状排列。总花梗5~7个轮生,伞形花序再聚生呈大型的轮生状圆锥花序。花果期6~10月。同属植物常见裁培的有草泽泻(A.gramineum),花白色,3~4朵轮生成伞形花序,再聚生成圆锥花丛。产于我国北方。 产地和生长习性原产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日本、朝鲜、印度、北美也产。泽泻喜光喜温,耐寒耐湿。常自然分布在池塘、稻田、水沟、河边浅水区。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可露地成片种植,这可盆栽。生长期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湿润。有时会有蚜虫危害,用杀虫剂防除。 繁殖方法一般用播种繁殖。泽泻自繁能力很强,种植过泽泻的地方,无需播种也能萌发幼苗。也可分株繁殖。 用途泽泻株形美观,叶色翠绿,花小色白非常迷人。常用在水景园配置或盆栽布置庭院。全株可入药。
菰Zizaniacaduciflora(Turcz..etTrin.)Hand 别名:茭白、茭瓜、茭笋、茭草 科属:禾本科菰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1m,基部由于真菌寄生而变肥厚。须根粗壮,茎基部的节上有不定根。叶片扁平,带状披针形,长30-cm,宽3cm左右,先端芒状渐尖,基部微收或渐窄,秃净,有时上面粗糙,下面光滑,边缘粗糙,中脉在背面凸起。圆锥花序大,长30-60cm,多分枝,上升或展开。雄性小穗位于花序下面的分枝上;第一颖缺,第二颖膜质,线形,先端渐尖,具芒状短尖,脉5条,外稃与颖等长,3脉,内稃缺,雄蕊6枚。着生雄性小穗的分枝顶端,有时却着生雄性小穗。雄性小穗位于花序上部的的分枝上,颖片退化,外稃纸质,具5条脉,先端延长成芒,内稃具2脉,为外稃所紧抱。在这种分枝的基部亦有雄性的小穗存在。颖果圆柱形。花果期秋冬。 产地与习性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区,俄罗斯、日本也有。生于池塘及沼泽地中。 繁殖与栽培有性繁殖即播种繁殖。在无需大量生产的情况下,种子一般不采收,可在野外自行繁衍。但在进行人工杂交育种时,就必须进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的方法为:首先将所有的土壤即器皿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催芽的种子撒播在准备好的苗床及盆内加水培养,随幼苗的生长情况而逐渐加深水位。无性繁殖,一般在3-4月进行(北方5月进行),长江流域谷雨前后,当气温上升时,母株短缩茎和匍匐茎开始萌动,生长出新的幼苗。但由于芽的着生部位的差异,分蘖芽与顶芽之间的萌发相差达1-2个月。萌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25℃。为了使萌芽整齐,冬季必须灌水越冬,水位一般在3-10cm的浅水为宜。露地栽培,当幼苗生长到40cm左右,具有3-5片叶时,将老菰中选择的老菰墩,距地面3-5cm深,连泥将老菰墩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趋势,分为小墩,每个小墩必须带着老茎及匍匐茎,并保留健壮、健全的分蘖苗4-6株,随挖、随分、随栽。如从外地引种,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湿度,保持鲜键,栽前割除叶尖,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栽植后遇风动摇,影响成活率。栽植的方法:栽植的距离应根据分墩苗的大小、幼苗数量,以及所观赏范围的大小而定;株行距50cm左右,在园林水景布置中,可采取几何图案进行布置。盆栽,一般栽植4株,盆应选择(内径)40-60cm为宜。栽植的水位因不同的生长期,对水位的深度要求也不同,一般掌握萌芽期及分蘖期宜浅水,保持4-6cm,便于升温,促进分蘖和发根。在生长时期需逐渐加深水位。并及时清楚杂草,在生长期需施追肥2-3次。病虫害防治,从小暑到处暑期间,气温高,湿度大,株丛生长易发病。防治方法为少施氮肥,多施草木灰,及时清除基部黄腐叶,也可用0-倍液的多菌灵或甲基拖布津喷雾1-2次,均可达到防治作用。虫害主要有大螟、二化螟、蚜虫和叶蝉等。防治方法用50%杀螟松乳油20g加水40-50kg泼浇,或用25%杀虫脒水剂加水-倍泼浇,还可以用灭扫利、敌百虫倍液喷杀。用途主要用于园林水体的浅水区绿化布置,各地广为栽培。秆背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p.Henn.)寄生后肥嫩而膨大,即茭笋,作蔬菜食用。嫩秆、叶是家畜及鱼的良好饲料。果实可食用。颖果称“菰米”,入药有止渴、解烦热、润肠胃等功效。根状茎、肥嫩的茎可作药,治心脏病,或作利尿剂,成熟的茭笋肉形成黑色的病菌孢子,可用以画眉或调油脂染发。整个植物还是固堤防浪的好材料。
藨草ScirpustriqueterL.
别名:野荸荠、光棍草 科属:莎草科藨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挺水草本植物,具长的匍匐根状茎。秆散生,粗壮,高20-cm,三棱形,基部具2-3个叶鞘,鞘膜质,最上一个鞘顶具叶片。叶片扁平,长1.3-5.5cm,宽1.5-2mm。苞片1枚,为秆的延长,三棱形,长1.5-7cm,恻枝聚伞形花序假恻生,有1-8个辐射枝,辐射枝三棱形,棱上粗糙,长达5cm,每辐射枝顶有1-8个簇生的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6-12mm,3-7mm,密生多数花,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4mm,膜质,黄棕色;下位刚毛3-5条,与小坚果略等长,有倒刺;雄蕊3;花柱短,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平凸状,长2-3mm,成熟时褐色,具光泽。花果期6-9月。 产地与习性我国除海南岛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日本、朝鲜、中亚、欧洲也有分布。生于水沟、池塘、山溪边或沼泽地。 繁殖与栽培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3-4月份在室内播种,用盆装入培养土并整平压实,后将催好芽的种子撒播在上面,然后洒上一层细纱或土覆盖种子,再将播好种的盆浸入水中。保持室温20-25℃,20天左右即可发芽生根。无性繁殖在清明节前后,把越冬苗从田或盆中挖出,把土抖掉,用枝剪或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丛,每丛8-12个茎芽,进行栽种。露地栽培,选择水景区适合的位置,在地面上挖穴栽植,株行距30cm左右,如肥沃地(池),当年即可旺盛生长连成片。盆栽,选用无泄漏地水盆,每盆栽8株左右,保持25℃左右温度及浅水(1-3cm)15天左右即可发芽。在生长发育季节时,应及时清除田中、盆中杂草,初期水浅,中期深水,后期浅水,以促使地下茎越冬芽地形成,提高来年的繁殖系数。生长期内需施1-2次追肥,冬季要清除枯叶。病虫害防治,病害为叶斑病,用多菌灵0倍叶喷雾于叶面均可。虫害用敌百虫、敌杀死等0-倍液喷杀均可起到杀虫的效果。 用途藨草挺拔直立,色泽光雅洁净,主要用于水面绿化或岸边、池旁点缀,较为美观,也可盆栽庭院摆放或沉入小水景中作观赏用。全草入药,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等症;秆可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
芋Colocasiaesculenta(L.)Schott
别名:芋头实 科属:天南星科芋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块茎粗大,常为卵形或长椭圆形,褐色,有纤毛。叶基生,2-5片成簇,叶片卵形,盾状着生,长20-60cm,全缘或带波状,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耳形,2裂,叶柄绿色或淡绿色,长20-90cm,基部呈鞘状。花序柄通常单生,片部披针形,长约20cm,基部内卷,向上渐尖,淡黄色;肉穗花序椭圆形,下部为雌花,其上有一段不孕部分,上部为雄花,顶端具短的附属体。花期7-9月。 产地与习性原产亚洲南部。我国南方均有栽培,多栽培于水田或低洼潮湿处。 繁殖与栽培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有性繁殖种子不宜收,因开花结实少,繁殖期长;但人工杂交育种,就必须进行有性繁殖。现大都采用无性繁殖。母芋上的小芋最少5-7个,多达20个以上。露地栽培在清明前后气温上升,越冬的种芋顶芽开始萌动,这时随即浇水,使土湿润,家覆以薄膜,加盖草帘,用以保温防寒。种芋插入苗床后,每隔2-3天,选晴天中午浇1次小水。如遇阴冷天气,停止浇水,防治土温降低,不利出苗。插后10天,即可出苗。随后浇1-2次清肥水,促进幼苗的生长。在经30-40天,当苗生长高50cm,具4-5片叶时,即可起苗栽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立夏至小满栽种。栽种的株行距40-60cm,深度3cm(使苗稳定于土中),栽后抹平泥土,以利成活。在生长季节应及时除草,结合除草时间进行追施肥,一般施追肥2-3次。如需要大量收种,在生长后期(6-9月)需培土,保持湿润均可达倒提高产量的目的。需要留种,应在10月的晴天挖取,并晒干,储藏于干燥的地方或用沙藏,保持储藏湿度在5%以上,10%以下为宜。 用途叶色美观。主要用于园林水景的浅水处或潮湿地。块茎可食用,茎叶可作饲料。全草入药,茎有调中补虚、壮筋骨、益气力;叶可除烦止泻、治胎动不安、蛇虫咬伤、痈肿毒痛等;花可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疮核脱出及吐血等。
黄花蔺 黄花蔺是花蔺科黄花蔺属唯一的种,是从国外新引进的优秀水生观赏花卉。生长于热带,是盛夏水景绿化的优良材料。该科约有5属,10种植物,我国有2属2种。其拉丁种名flava是“黄色的”意思,指它的花黄色。黄花蔺的繁殖较特殊,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可同时进行,为其中种群的繁衍打了“双重保险”。 形态特征:黄花蔺在原产地属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具有质须根,老根黄褐色,新根白色,最长的根15-20厘米。叶基部丛生,叶片挺水生长,叶色亮绿,椭圆形,长约13厘米,全缘,先端圆形或微凹,基部钝圆,叶面光滑,弧形脉10-12条;叶柄三棱形,长15-20厘米,内具海绵组织,基部鞘状。花序顶生,伞形花序,花丝基部稍扁,上部三棱形,花梗长期2-5厘米,苞片3枚,绿色,宽椭圆形;花两性,花径3-4厘米,花瓣6枚,浅黄色,长约1.5-2.5厘米,内含种子-粒;种子褐色,马蹄形,表面有刺形凸起。花期7月下旬至9月份,果实习9-10月份成熟。 地理分布:黄花蔺分布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及美洲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也有。 生长习性:生长于沼泽、湿地中,水稻田中也很常见。黄花蔺喜温暖、湿润,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最佳,在北京作为一年生植物栽培。种子采收后经水藏过冬,4-5月份播种,生长周期-天。花期时,花莛基生直立生长,顶端形成6-7支小花梗于顶部开花,花后花莛弯伏,果实浸于水中生长发育成熟;地栽植株,花莛紧贴地面,果实发育后期,花莛端部长出幼苗,仍与母株相连,以便从母株上吸取养分、水分,供幼苗长叶、生根。花莛弯伏入水也有利于种子随水传播,而这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相伴的繁殖的方法,使果实无论在水中还是在湿润的泥土中成熟,都能根据其生长环境选择相适应的繁殖方法,忧如打了“双保险”,有利于其种群的繁衍。黄花蔺在气温低于是15℃的时候,停止生长,0-2℃就会发生冻害,北方露地栽培,冬季需保护越冬。 繁殖方法: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用种子播种繁殖。 无性繁殖是用花茎分生新株进行繁殖,于7-8月份从花茎上分生新的幼苗,初期靠吸收母株的营养供幼苗生长,当幼苗长出数片叶,其下生根,便可独立生长。截取花茎端部的幼苗作繁殖材料。 栽培与管理:9-10月份采收种子,用纱布包裹整个果序,以防果实开裂种子散入水中,条集果实后,用清水漂净杂质,5-10℃条件下保存,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用种子有性繁殖,北京4月份室内陆气温达到15℃以上开始播种。将过筛的细土装入盆中弄平,均匀撒入种子,覆盖一层细土,浸入水中,加水至2厘米深,上盖塑料薄膜或玻璃,保持湿度,10天左右即可发芽。当幼苗长出成果3-4片幼叶时进行第一次分栽,以园土和沙土2:1混匀作基质,按3厘米*3厘米株行距分栽。幼苗长出7-8片叶时进行第二次分栽,以园土和沙土4:1混匀,加入适量麻酱渣,以8厘米*8厘米株行距栽植。当苗封行时,将其带土坨定植,盆径25-35厘米,以园土加农家肥作基质。日常管理,应经常除去盆内杂草、水苔,保持水质清洁,盛花期追施速效氮肥和磷、钾肥,每盆施加4-5克肥料,用带韧性的纸包住,顺盆边插入,或叶面喷施,浓度以0.5%为宜。黄花蔺生长期常有蚜虫为害,可喷1`/0乐果防治。发生白粉病时,可用倍托布津液或0倍多菌灵液喷治。9-10月份采收种子,保持水质清洁。 用途:黄花蔺在园林绿化中,是布置水景的中后景布置,也可盆栽孤植供观赏,还可食用或作家畜饲料。
菖蒲(AcoruscalamusLinn.) 别名:臭菖蒲、水菖蒲、泥菖蒲、大叶菖蒲、白菖蒲 科属:天南星科菖蒲属 形态特征:多年挺水草本植物。有香气,根状茎横走,粗状,稍扁,直径0.5~2cm,有多数不定根(须根)。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长50~cm,或更长,中部宽1~3cm,叶基部成鞘状,对这抱茎,中部以下渐尖,中助脉明显,两侧均隆起,每侧有3~5条平行脉;叶基部有膜质叶鞘,后脱落。花茎基生出,扁三棱形,长20~50cm,叶状佛焰苞长20~40cm。肉穗花序直立或斜向上生长,圆柱形,黄绿色,长4~9mm,直径6~12cm;花两性,密集生长,花被片6枚,条形,长2.5mm,宽1mm;雄蕊6枚,稍长于花被,花丝扁平,花药淡黄色;子房长圆柱形,长3mm,直径1.2mm,顶端圆锥状,花柱短,胚珠多数。浆果红色,长圆形,有种子1~4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产地与习性:分布与我国南北各地。广布世界温带、亚热带。生于池塘、湖泊岸边浅水除,沼泽地或泡子中。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0~25℃,10℃以下停止生长。冬季以地下茎潜入泥中越冬。 繁殖与栽培: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无性繁殖即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露地栽培,选择池边低洼地,栽植地株行距小块20m、大块50m,但一定要根据水景布置地需要,可采用带形、长方形、几何形等栽植方式栽种。栽植的深度以保持主芽接近泥面,同时灌水1~3cm。盆栽时,选择不漏水的盆,内茎在40~50cm,盆底施足基肥,中间挖穴植入根茎,生长点露出泥土面,加水1~3cm。菖蒲在生长季节的适应性较强,可进行粗放管理。在生长期内保持水位或潮湿,施追肥2~3次,并结合施肥除草。初期以氮肥为主,抽穗开花前应以施磷肥钾肥为主;每次施肥一定要把肥放入泥中(泥表面5cm以下)。越冬前要清理地上部分的枯枝残叶,集中烧掉或沤肥。露地栽培2~3年要更新,盆栽2年更换分栽1次。 用途: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适宜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叶、花序还可以作插花材料。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茎、叶可入药。
黄花鸢尾 (IrispseudacorusL.)
别名及科属: 黄花鸢尾又名黄菖蒲,鸢尾科鸢尾属,是水生花卉中的骄子,花色黄艳,花姿秀美,如金蝶飞舞于花丛中,观赏价值极高。适应范围广泛,可在水池边露地栽培,亦可在水中挺水栽培,效果很好。其拉丁种名pseudacorus是由pseudo和acorus复合而来的,其中acorus是菖蒲属的属名,而pseudo有“假的”、“像…的”之意,复合起来就是“像菖蒲的”、“假菖蒲的”,指黄花鸢尾植株的形态和菖蒲属植物很相像。 形态特征: 黄花鸢尾是多年生湿生或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植株高大,根茎短粗。叶子茂密,基生,绿色,长剑形,长60--厘米,中肋明显,并具横向网状脉 。花茎稍高出于叶,垂瓣上部长椭圆形,基部近等宽,具褐色斑纹或无,旗瓣淡黄色,花径8厘米。蒴果长形,内有种子多数,种子褐色,有棱角。花期5--6月份。 地理分布: 原产于南欧、西亚及北非等地,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引种。 生长习性: 适应性强,喜光耐半阴,耐旱也耐 湿,砂壤土及粘土都能生长,在水边栽植生长更好。生长适温15--30℃,温度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在北京地区,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根茎地下越冬,极其耐寒。 繁殖方法: 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可随收随播,成苗率达80%~90%。种子坚硬,播前要先用温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子,撒播在装有培养土的浅盆里,培养土按如下比例配制:腐殖堼份,沙子1份,加上少量的蛭石,充分混匀后使用。播后保持湿度与温度,20天左右发芽,1个月后出齐苗,即可移栽。 无性繁殖即分株繁殖。在春秋两季将根茎挖出,抖掉泥土,用快刀或锋利的铁锨分割,不要碰伤芽,每块具2~3个芽为宜。 栽培与管理: 1、栽培 露地栽植时,选择池边湿地,顺着池边带形种植,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深6~10厘米。盆栽时先要在盆底施基肥,再装入培养土,中间挖穴栽植,栽后覆土,保持湿润或浅水。沉水盆栽,栽植同盆栽,不同之外是将盆沉入池水中,水面高出盆面10~15厘米。 2、管理 栽培地要通风透光,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盛夏天气炎热干燥,部分叶子瘦黄,可向地面经常灌水,以保持浅水为宜。立冬以前要及时清理地面枯叶,烧掉或集中起来沤肥。黄花鸢尾的茎粗壮,生长迅速,每1~2年应分栽1次。要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进入雨季,高温高湿,叶片变为暗绿,自地表处软化腐烂,直蔓延到地下部分,最后叶片干枯呈紫褐色。对发病植株应迅速拔除,并在周围喷洒1:倍的波尔多液防治。主要的虫害有射干钻心虫(环斑蚀夜蛾),危害径基、花梗,常将其咬断,可用5%磷胺乳油0倍液喷杀。 用途: 黄花鸢尾春季叶片青翠,似剑若带,盛夏季节黄花接连不断,花开花落,别具雅趣,在园林中可丛栽、盆栽、布置花坛,也可栽植水湿洼地、池边湖畔、石间路旁,还可作切花材料。根茎可药用。
梭鱼草 (PontederiacordataL.)
科属:雨久花科梭鱼草属 形态特征:系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根茎为须状不定根,长15-30cm,具多数根毛。地下茎粗壮,黄褐色,,有芽眼,地茎叶丛生,株高80-cm。叶柄绿色,圆筒形,横切断面具膜质物。叶片光滑,呈橄榄色,倒卵状披针形。叶基生广心形,端部渐尖。穗状花序顶生,长5-20cm,小花密集在朵以上,蓝紫色带黄斑点,直径约10mm左右,花被裂片6枚,近圆形,裂片基部连接为筒状。果实初期绿色,成熟后褐色;果皮坚硬,种子椭圆形,直径1-2mm。花果期5-10月。 产地与习性:原产北美。如今已在我国安家落户。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条件,常栽于浅水池或塘边,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8-35℃,18℃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冬季必须进行越冬(灌水或移至室内)处理。 繁殖与栽培: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春季室内播种,培养土可用青泥土,装盆2/3,用水浸透,再将种撒播在上面,后覆盖薄的一层沙或土,然后再加水至满盆,再用玻璃盖住盆口,略留缝隙,以免温度过高烧死种苗。一般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为宜。无性繁殖在春季进行,将地下茎挖出,抖掉老根茎,用快刀切成块状,每块諐-4个芽作繁殖材料。露地栽培,在春季进行,选择晴天为宜。栽植的方法:池栽、塘栽都要根据面积的大小,栽植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图形。幼苗生长期为浅水或湿润。生长旺盛期,盆内常保持满水。池、塘最低度水位不能少于30cm。并结合除草追施2-3次肥,追肥20天左右一次。施肥的方法为:用易腐烂的纸物作袋装肥,施入池、塘或盆内的泥土中(深约10cm左右)。8-10月种子不断成熟,应及时采摘,以免种子落入水中漂走,这时要清除枯黄茎叶,以保持株型美观。生长期内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害虫为蚜虫,用40%乐果乳剂0倍液可起到防治效果。 用途:梭鱼草刚刚引进我国,对其用途还没有了解清楚,目前主要用于盆栽或池边点缀供观赏。
旱伞草(CyperusalternifoliusL.ssp)
旱伞草为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该科植物有80多属,0多种,该属植物有多种,我国有30多种,多为湿生和水生种类。旱伞草又名水竹,因其苞叶轮生支端,很像风车的样子,有人叫它风车草。它产于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早已广为栽培。盛夏季节,在池塘中,茂密的生长着一丛一丛的旱伞草,像是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小阳伞,姿态优雅,秀美娴静,还被称为伞草,伞莎草。其拉丁种名alternifolius是由alternate(“交互的”)和folius(“叶的”)两个拉丁词汇复合而成,意为“叶交互的”,指其叶着生的样子。常见的变种有:矮旱伞草Cyperusalternifoliuscv.nanus。银线旱伞草Cyperusalternifoliuscv.striatus,striatus意为“有线条的”。 形态特征:旱伞草是多年湿生、挺水植物,高40~厘米。径秆粗壮,直立生长,径近圆柱形,丛生,上部较为粗糙,下部包于棕色的叶鞘之中。叶状苞片非常显著,约有20枚,近等长,长为花序的两倍以上,宽2~11毫米,叶状苞片呈螺旋状排列在径秆的顶端,向四面辐射开展,扩散呈伞状。聚伞花序,有多数辐射枝,每个辐射枝端常有4~10个第二次分枝;小橞多个,密生于第二次分枝的顶端,小橞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压扁,长3~8毫米,具6朵至多朵小花;花两性,无下位刚毛,鳞片二列排列,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长约2毫米,具锈色斑点,花药顶端有刚毛状附属物,花柱3枚。果实为小坚果,椭圆形近三棱形,长约1毫米。果实9~10月份成熟,花果期为夏秋季节。矮旱伞草植株低矮,高20~25厘米,总苞伞状。银旱伞草草径和叶有白色线条,呈现白绿相间。 地理分布:旱伞草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旱伞草性喜温暖、阴湿及通风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保水强的肥沃的土壤最适宜。沼泽的及长期积水地也能生长良好。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不耐寒冷,冬季室温应保持5~10℃ 繁殖方法: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3~4月份,将种子取出,均匀地撒播在具有培养土的浅盆中,播后覆土弄平,浸透水,盖上玻璃,温度保持20~25℃之间,10~20天发芽。无性繁殖。分株繁殖可在4~5月份换盆时进行,将老株丛用快刀切割分成若干小株丛作繁殖材料。扦插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剪取健壮的顶芽径段3~5厘米,对伞状叶略加修剪,插入沙中,使伞状叶平铺紧贴在沙土上,保持插床湿润和空气湿润,室温以20~25℃为宜,20天左右在总苞片间会发出许多小型伞状苞叶丛和不定根。用伞状叶水插育苗也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植株。 栽培与管理:1.栽培盆栽宜选用口径30~40厘米的深盆,盆底施基肥,放入培养土,中间挖穴栽植,栽后保持盆内湿润或浅水。也可沉水盆栽,将盆苗浸入浅水池中培养,旺期水深高出盆面15~20厘米。 2.管理旱伞草喜阴湿,刚上盆的新株正处在缓苗阶段,应放荫棚下缓苗,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每10~15天追施1次稀饼肥水或麻渣水,结合追肥及时清除盆内杂草,剪掉黄叶,保持株形美观。高温炎热的季节,应保持盆内满水,并避免强光直晒。立冬前进温室越冬,此时应适当控制水分,稍见光。植株生长1~2年后,当径秆密集、根系布满盆中时,应及时分盆移栽。 用途:旱伞草株丛繁密,叶形奇特,是室内良好的观叶植物,除盆栽观赏外,还是制做盆景的材料,也可水培或作插花材料。江南一带可露地栽培,常配置于溪流岸边假山石的缝隙作点缀,别具天然景趣。
再力花Thaliadealbata
别名:塔利亚。塔利亚属。近年新引入我国的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挺水花卉,为纪念德国植物学家约翰尼·赛尔而得此名。包括12个生于沼泽地的种,多分布于非洲及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分株繁殖,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水景建设中常用的有两个种。 形态特征:多年生挺水草本。株高2m左右。叶卵状披针形,浅灰蓝色,边缘紫色,长50cm,宽25cm。复总状花序,花小,紫堇色。全株附有白粉。温带地区是一种优秀的温室花卉. 产地与分布: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热带植物。我国也有栽培。 生活习性: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繁殖方式:以根茎分株繁殖。 栽培管理: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池中生长。 园林用途:以3~5株点缀公园水面,或作盆栽观赏。
(本文来源:土木论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