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城方言连载二词汇方面1名词

今日话题:

二、词汇方面

条城方言中词汇丰富,有些词汇表达了细微的感情,也有些词汇表达了较宽的内容,很难用普通话对译。下面所列的方言词汇(有些是词组或短句)共个左右,按词类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此、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及其他词句,有些词(特别是词组或短句)的分类不太准确,还有些兼类词有时出现在一处,有时出现在多处。这些方言词汇基本包括了生活中的常用词。其中有一部分词汇不独条城方言所特有,周围方言甚至整个北方方言区都使用;有些词汇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或条城新派已很少使用。近年来条城方言变化很快,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表现的比较明显,为了多保留一些条城方言的原貌,对以上这些词汇都进行了收集。另外有些词在释义后列出了方言例句。

条城方言多有本字,有不少词汇在元明戏曲和明清小说中就有,如“铺陈”等等。下面所列方言词汇一般不求本字,不注音,也不标调,只对少数字词进行了注音标调,对部分连读变调也进行了标示,轻声儿化一般没有标示。方言读音举例:我读we,下读ha,去读qi,做读zu,谁读fei,树读fu,了读lao,街读gai,硬读nien,白、北读be,课读kuo,类读lui,颗ke读kuo……(前面已说过,以下各部分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其实际读音参看前面的语音部分)。

1.名词(包括方位词)

热头、星宿(xiu)、杠、三星、扫帚(chu)星:分别指太阳、星星、彩虹、寒星、彗星(有时也把给人带来灾难的人称为扫帚星)。注:括号中的读音为方言读音,以下相同,不再另注。

光(33调变53调)光(33变13):月亮。此词现已消失。

胡墼(ji):(1)将潮湿的土填装到木模筑成的土块,用于砌墙,标准尺寸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现在的木模较小,筑成的土块体积大约为38.5×19×8.5厘米左右;(2)小土块、土疙瘩的泛称,有时也叫胡墼疙瘩。

泥墼子:和好待用的泥,有时也指土坯或砖丕。

黄胶泥、滋泥:分别指一种黄褐色粘性较大的土和成的泥、水坑底部的烂泥。

切切子、揭揭子、尿揭子:尿布。

毛弹(dan):将碎布包起来缝成圆形的玩具,能像皮球一样拍打。也有的是用线直接绕成圆球。

水笔、生和(huo)、砚瓦、铅笔盒子:分别指钢笔、毛笔、砚台、学生用的文具盒。

影格子:学生练习、描摹写字的底本。写字时将底本放在要写的纸下面,按照透出在纸上的字影去描摹,因而叫影格子。

拓(ta)影格子、拓上了写、拓上了画:将底本放在纸下描摹写字、画画。

写方(读调):学生练习写毛笔字。

章子(戳子)、拓(ta)章子(盖戳子):印章、盖印章。

老赫塄:个大肉粗、味道不好的果子,主要指冬果梨和香水梨中的这类果子。

毛毛雨、条雨、过雨、蛋蛋:分别指雨珠很小的小雨、连绵不断的中小雨、暴雨或雷阵雨、冰雹。例句:(1)今个天黑得些下了一会过雨(今天傍晚下了一阵暴雨)。(2)今个后晌会赖一阵下的是蛋蛋(今天下午那会下的是冰雹)。

锅头、锅煤子、幢屋、厨柜子:分别指锅台、锅底上的烟灰、厨房、碗柜(有时也指一般的柜子)。“幢chuang”是厨房二字的连读音(前声后韵的合音)。

漏勺(fe)子、笊勺子:笊篱。

麦(读me,13调)颗(读kuo,调)子、麦货(13调变调)、一混面、面播:分别指小麦子实的颗粒、麦子或白面、磨面时不分白面和黑面一起磨成的面、揉面或擀面时用的面粉(以防面粘在面板或擀杖上,有些外地人叫面布)。

黄米、米汤、腊八柱:分别指糜子碾的米、稀饭、腊八粥。“柱”为“粥”的白读。

糁(san)饭:一种家常食品。将米下入锅中煮,快熟时加入面粉,搅一段时间,再稍闷一会即可。以前多为黄米加谷面(谷子磨成的面)糁饭,还有小米加谷面、小米加玉米面、小米加黑面糁饭,现在多为大米加白面、大米加玉米面糁饭。

糊肚子:没米的糁饭,少数人也叫搅团。在开锅的水中一边加入面粉一边用“糁饭叉子”转圈搅匀,之后再搅一段时间,再稍闷一会即可。一般用粗粮面粉(如谷面、玉米面、荞面等)做,也可掺入一些白面或黑面做。

糁饭叉子:做糁饭用的工具,“丫”字形状,一般由“丫”字形状的榆树树枝做成,直径为1——2厘米。

穹(qiong,读调)馍:一种食品。将玉米面或谷面等粗粮面粉放入开水锅中蒸煮,经一段时间后搅匀,成小圪垯状,再放上调料炒制即成。穹:将面粉放入开水锅中蒸煮。

麦索子:将未长熟的麦穗剪下,煮熟,搓去包衣,用石磨磨,磨出后呈条索状,味香可口。整个制作过程叫“拉(33变13)麦索子”。

麻麻、炒面、黑饭:分别指炒熟后的粮食、将粮食炒熟后磨成面直接吃的食品、晚饭。

面条子、恬面条子、一锅子面、捞面(干拌面):分别指面条、煮熟以后什么调料也没有放的面条、出锅后连汤带面一起吃的面条、出锅后捞出面再拌上调料的面条。

长面:外地称条城长面,将和好的面擀成30厘米见方的面张,厚约1.5毫米(这个过程叫“擀饭”),再折叠后切成宽约1.5毫米的面条(“切饭”),用筷子或高粱杆挑成把,放到干净的地面上晾干(“晾饭”)。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出,过水后晾到面板上(“下饭”),用肉臊子和调料做好汤,保持开锅状态,然后在碗里放上多半碗面条,用汤反复冲热,最后一次将汤留入碗中(“冒饭”),即可吃。

扯面、拉条子、锅块、馍馍、蒸馍、甜馍:分别指手工拉的宽面条、手工拉的稍宽的面条、烙熟的大饼、馒头或饼子、馒头、用粗粮面粉加糖或糖精做成的馍。

面片子:也称揪片子,将和好的面搓成指头粗、10厘米长的小面棒,放到盆里捂一段时间,下锅时将面棒涅扁拉长,揪成小片放进煮熟,再放入葱花掉料即可吃。

旗花子:也称旗花块子或面旗子,将面擀成较薄的面张,切成菱形块下入锅中,煮熟后放入葱花掉料即成。

跌屹嗒:也称抄屹嗒,一种面食的做法。将白面(粗粮面粉也行)和成半稠半稀状,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入开水锅中煮熟。

拌面汤:也称拌屹嗒。一种面食的做法,在面中边撒水边搅拌,大体拌匀,成小块状或小疙瘩,然后下锅煮熟,放入葱花调料即可。

死面饼子:面和好后不发酵,直接烙成饼子,也称死面馍。

酸汤轱辘子:擀面条切成3寸长,煮熟后调成酸汤面,也叫酸汤面。

油糊卷:将烫好的白面揉好擀薄,抹上油,撒上佐料,卷起后擀成饼状,放进锅中烙熟即成。

麻麸、麻麸包子:将麻子用礓窝子(石臼)捣成碎末,放进纱袋中洗,去掉纱袋中的渣,将洗出的麻油水澄清,再将稠的部分放进锅里煮,开锅后不断点水(澄清的那部分水),直到全部漂起,然后困干,叫麻麸,再放入葱和洋芋等,以此为馅的包子叫麻麸包子。

恬饭:吃饭时没有菜或什么调料也没有加进饭里,就叫恬饭或吃恬饭。

灰蛋子:发面放碱后,为了试验碱放的是否合适,取下一小块放到火上烤熟,之后掰开观察。这一小块用于试验的面就叫“灰蛋子”,烤的过程叫“烧灰蛋子”。

油茬:一种食品。将羊油熬开,倒进面粉,加入调料,搅匀,做熟,凝固即成。

拖笼子、罗儿:蒸笼、罗(罗面的用具,实际是一种细筛子)。

草圈子:蒸笼与铁锅之间的衬垫物,圆形,由软草扎成,以防漏气。

吃饭桌子:木制炕桌,尺寸约长60厘米×宽60厘米×高22厘米。夏天自家使用时多放在地下。

簸(读音bu,读53调)蓝:用竹篾编成的浅圆篮子。

杂碎:宰杀后的猪、羊、牛等动物的头、心、肝、肺、肠、肚等总称。如:羊杂碎。

龌水:洗完锅、碗的水。有时也用于骂人。

后圈子:厕所。(条城一带农家的厕所一般在房后,故有此称。)

场、场上:打碾粮食的场地(麦场、谷场)。

排子、划排子、排子手、条桌、条凳:分别指羊皮筏子、在黄河中划羊皮筏子、划羊皮筏子的人、长形桌子、长条板凳。

家什、家把、行(xin)常(53变13)、摆设:分别指家俱、工具、家用工具、屋中陈设的统称。

灯但、捻子、气死狗灯但:分别指灯盏、灯芯、一种狗和猫无法偷吃掉灯油的灯盏(铁制浇注,球台形,上有两个小孔,中间一个用于穿灯芯,旁边一个用于加油)。“但”是“盏”的白读。

钵钵子:盛食品的小型陶质器具,一般指小的陶盆。

电壶、胰子、肥皂粉、洋火、洋火匣子、木梳(fu)、风匣:分别指保温瓶、肥皂、洗衣粉、火柴、火柴盒、梳子、风箱。

本布:自家织的布,也称土布、老土布。

衣裳、汗褡(ta)子、夹夹子:分别指衣服(多指上衣)、衬衣、背心。

袼褙(bei读be)子、嚡(hai,53调)、帮子、胶皮底子:分别指裱糊成厚片的布(用来做布鞋)、鞋子、鞋帮、橡胶制成的鞋底。

卖嚡拐子:卖来的鞋与自己做的鞋不一样,左右脚分得清楚,故有此称。

抽抽子(抽子):衣服兜、衣服口袋、面袋、袋子。

病心子、衩衩裤、纽子、大兜襟衣裳:分别指棉衣、开裆裤、纽扣、过去衣襟遮满前胸的一种上衣。“病心子”是“背心子”的白读;“大兜襟衣裳”现已消失。

铺盖、铺盖卷子、铺陈、老衣:分别指被褥、卷起来作为行李的被褥、破衣烂布、寿衣。

羊肚子手巾、手巾子:前者指毛巾,后者指毛巾、手绢。

扫帚(chu)、笤帚:指大扫帚、小扫帚。以前个别地方称笤帚为条库,现已消逝。

抹(读ma,13调)布、折铁子(折叠子)、糨子:分别指抹布、合页、浆糊。“糨子”是兼类词,作形容词时指人办事不利索,粘粘糊糊。

拉牌、窟沱、豁岘:分别指山沟中因风化或水冲而形成的一种能遮挡风雨的地方、塌方形成的坑、山梁之间的低洼处或垭口。

豁落:墙壁上的大裂洞、因水冲或其他原因而塌方造成的低洼地形。

涝灞、沙涧、壕子、塄干(读13调)、弧圈(读13调):分别指自然形成和人工堵成的水塘、河边或河中露出的沙滩、壕沟、高出地面的长条地形、因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地形。

捷路、弯路、盘盘路:分别指捷径、弯路和相对于捷径的主路、蜿蜒曲折的道路。

转转渠:盘旋的水渠,从高处往低处引水时因高差较大而采取此法。

洼(读33调)沟:水渠中的一种设施,有些人称为跌跌。从高处往低处引水时因高差太大,砌成石槽让水直接从石槽口处流下。现在多用水管代替石头或水泥。

水岔眼子:用于流水的洞口。多指用于排水的洞口。

掉掉灰:屋顶上倒垂的条状灰尘,多由蜘蛛网沾满灰尘所致。

窝索:垃圾。有时也用于骂没有任何本事的人。

踏蛋、踩(读音chai,调)蛋:禽类交配。

跟羔儿、跟上羔儿了:羊交配、羊怀孕了。

扯仗、鵮(qian)仗:狗咬仗、鸟打架或公鸡打架。有时也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打架或斗嘴。

合(ge)儿:量粮食的方形木质器具,大小约为10×10×10厘米,也有梯形的,尺寸不明。1合(ge)粮食为克,10合等于1升。

升子:量粮食的方形木质器具,大小约为25.5×25.5×15.4厘米,也有梯形的,尺寸不明。1升粮食为0克,10升等于1斗(市斤即75公斤),10斗等于1石(读音dan)。

一合(ge)儿地、一升地、一斗地、一石地:下种时需要一合、一升、一斗、一石粮食种子的地,均指水地,分别为0.06亩多地、0.6亩多地、6亩多地、60多亩地。

垴头、沟脑、曹嘎:分别指里头、沟的最里面、因水冲或塌方形成的长条形低洼处。

天爷:天、天空、天气。例句:天爷变了,快下雨了。

咬、咬了、咬的很:分别指痒、发痒了、痒的很。例句:我的扎咬的很,你把手处进去(读qi)给我抠给喀(我的这里痒的很,你把手伸进去给我挠一下)。咬:是“痒”的白读。

抬礼、娶亲、娶亲爷(娶亲奶)、龙马娃、新(33变)妇(13变21):分别指订婚后与娶亲前男方到女方家送彩礼的一种礼节、娶媳妇结婚、到女方家娶亲时去的长辈男性和女性、到女方家娶亲时去的少年男孩、新娘子。

月里娃子:未满月的婴儿,实际所指范围要大一些,两三个月的婴儿也可称为月里娃子。

小月子、出月了、头稍子(头首子)、老生胎、衣胞:分别指小产、小孩出生满月、第一个出生的小孩、父母年龄较大时生的或最后生的孩子、胎盘(即胞衣)。

瞧娃娃、瞧馍:小孩出生满月后亲戚朋友去看望、为瞧娃娃专门蒸的大馍馍(馍上面还有桃形的小馍馍)。

立木、交粮、搭盘:分别指盖新房时选择吉日上梁、盖新房上梁时亲朋去送礼、老人死后亲朋吊丧时送去大馍馍。

涅(读33调)涅(读32调)、奔搂、膊膝盖子、脚(读jue)把弯子:分别指乳房、前额(即脑门子)、膑骨、脚弯。

眼仁子、眼眨毛、眼窝子、苦水、眉(读音mi,53调)连洼:分别指瞳孔、睫毛、眼眶、眼珠子、两眉之间的凹处。

耳挂、耳岔根、耳朵碗子、躿子、苦腮、细命口子:分别指耳朵、耳朵根、耳朵的洼凹部位、胸脯、口腔两侧、婴儿未长合的囟门。

前心、后心、脊梁、肋巴(肋巴齿子)、沟子、沟门子:分别指胸脯、后背、脊背、肋骨、屁股、肛门。“沟”的本字为“尻kao”。

尕摸纠纠(尕拇指)、胛子(肩把)、锤:分别指小拇指、肩膀、拳头。例句:把把他捣给了一锤(他把另一个人打了一拳)。

争嘴窝子:人的头部(后脑勺)和颈部之间的低凹处。

牛牛子、裆里:小男孩的阴部、小女孩的阴部。单说“牛”只指男孩。

腿里子、虎牙、牙花子:分别指大腿内侧、犬牙、牙龈。“牙花子”作形容词时指别人说的风凉话。

胳肘洼、干脚(jue)巴、脚把弯子:分别指胳肢窝、脚踝骨(范围稍大))、脚弯。

骨(13变33调)拐、揽(读33调)筋弯(33变13))子:脚踝骨、脚弯(范围小些)。

顶搭子、扎顶搭子、抓抓子(刷刷子):女人的发辫、梳理头发扎成辫子、女孩的短发辫。

板板底子、细裤子:小脚女人的木头鞋底和缠在脚弯处的一块布。此物已消失,此词亦随之消失。

二衣子、母嗨嗨的:两性人、女性化很重的男人(有时直接称婆娘)。

丫丫子、丫丫波几地、丫丫不兮的、丫的很:是说喜欢从事适合于女性工作的男人,一般指带有女人性格或言行颇似女人的男人。

和尚头麦子:一种种植在山区旱地中的小麦,无芒,行距较大,苗稀,产量低,特点是耐旱、面粉很精。现已很少种植。

沙洲谷:一种生长期长达6个月左右的谷子,种在旱地,清明下种,秋风过后收割。有大沙洲谷(有人称竹叶青)和小沙洲谷(有人称老来变)之分,也有红杆和白杆两种,种在旱地,行距、株距都较大,雨水好的时候谷穗可长到40厘米长,谷穗的直径可达6厘米粗,产量很高,用它碾的小米吃起来很香。现已多年不见。

大伏、小伏:有些粮食作物的生长期分不同品种,生长期长的叫大伏粮食,如大伏谷子;生长期短的叫小伏粮食,如小伏糜子。玉米等粮食也有大小伏之分。

楚处、天穗、包谷穗子:分别指高粱、玉米杆顶部开的花(雄蕊)、玉米棒子上长出的穗子(雌蕊)。“楚处”一词新派基本不用。

箭杆白菜、包心白菜、菜疙瘩:白菜的不同品种,为条城地区最常吃的白菜。前者一般腌制酸菜,后者一般储为冬菜。白菜的根部称“菜疙瘩”,箭杆白菜的根大,好吃。

果子、大果子、香水(香水果子)、果核(hu)子、果皮子:分别指梨、冬果梨、香水梨、果核、将果子切成片晾干后的叫法。

火剪:火钳子,多数人家用两根粗铁丝代替,如同筷子一样使用。

改锥、老虎钳子、胶布、扳子、保险、底线、线压:分别指螺丝刀、电工钳、电工用绝缘胶带、扳手、保险装置及保险丝、接地线或零线、电压。“线压”一词新派基本不用,多已改称为“电压”。

剪子、虎钳、鹰雀老哇、掌锤子:分别指剪刀、台虎钳、一种专门拔钉子用的小铁钳、木工或鞋匠用的小锤头(一头做敲砸用,另一头可拔钉子)。

笼笼子(筐筐子):竹编、草编、枝条编、铁丝编的笼子。

南杆儿(外路人)、赌博箍卢子:分别指条城地区以南的外地人、沉迷于赌博的人。

驼骆刺、扎扎刺:分别指骆驼刺、各种能扎人的植物。

沿条、络络、电蹦子:分别指架子车(包括其他畜力车)车把、网兜、摩托车。条城新派已很少用此相称后两者。

宅子:宅院中的房子、土地、院墙的总称。有些地方叫庄廓。

根决、通间、堂屋、上房、厦房:分别指房屋墙下的基石、去掉隔墙的房间、檐长有柱的主房、主房、主房边的房屋。

四合头房子、房里、小房子、耳房子:分别指四合院、正房中大的一间、正房中小的一间、厢房。

仰承:房屋内顶棚上粘糊的纸壁或装订的塑料面壁及其他材料装饰后的顶棚。

榻子、劈榻、刮榻:分别指放在屋顶椽子上的一层东西(如竹帘、木板、带有硬枝杆的柴草等)、用斧子劈(开木头)的榻子、用刨子刨(开木头)的榻子。

俸水、中梁、横(读音hun)梁、山墙:分别指房屋的梁(中间悬空,不着墙的那一根主梁)、脊檩(栋)、檩、侧墙。

廊檐瓦沟:屋顶房檐上用于排泄雨水的凹形瓦片。

箍窑:人工在平地上用土块、石头或砖建起的窑洞。

门纂子、钌铞子:分别指门楣上的装饰物、门窗箱柜上的扣子。

灰、背灰、上灰:分别指肥料(指农家肥)、背运农家肥、往地里施肥。

灰(蓬灰)、灰娃娃、灰水:前者是用一种叫“水蓬”的草烧完后的碱灰石(有时也可掺进少量刺蓬);灰娃娃烧灰时从搂齿缝中漏下去的“灰”(灰娃娃是质量最好的灰,颜色发绿,一般留着自己家里煮灰豆子时用);后者是指用碱灰石泡后并熬制的碱水。以前冬天,人们把含碱量很高的一种叫“水篷”的干柴草烧成灰,趁热筑实土埋,冷后取出,坚硬如石。使用时砸碎,泡在水里(一天左右)并熬制,即可当碱水使用。另外,用碱柴或烟葫芦也能烧灰,但质量不好。

施灰:往发面里添加“灰水”或碱面,中和发面中的酸。

盐土、盐水:含盐的土、泡过盐土的水。在白粘土的山崖、土坎下,土层中的盐份由于长时间反潮聚集起来,形成坚硬的盐土层,将这种盐土刨回家(称刨盐土),泡在水里(称泡盐水),经一段时间,盐土中的盐分到了水里,将盐水倒出,或将盐水通过盆子底下钻的眼里渗出(称搭盐水),再经自然蒸发可获食用盐。也可直接食用盐水。实际上这种盐含硝,不宜食用,近30年来已无人再用。

烧盐、面盐(雪花盐):烧盐是烧制面盐的方法,面盐是见诸于有关地方志资料的叫法,主要产于强湾乡聂家窑一带,这里的人都叫“雪花盐”。在稍高处挖一个坑,底部用黄胶泥筑实,掏一个能流出水的洞,将地面筑实,先放一层红柳枝条和草,后放一层砂子,再放上盐土,然后浇上水泡,最后将流出的盐水倒进大锅中烧火熬干,即得雪花盐。以前把雪花盐作食盐用,也是制作陇西腊肉的抢手货。此种盐含硝量较大不宜食用,现被政府禁止销售和食用。

五(变33)谷(13变32):指各类粮食,这里还指各种其他食品。

要要吃、大师傅:乞丐(讨饭的人)、厨师。

魍魉、冤孽:坏人,后者词义较魍魉轻。

滚水、炕了、酣水:分别指开水、口渴了、口水。“炕了”为“渴了”的方言读音。

古今:故事。例句:奶(变53),你过讲个古今唦(奶奶,您给我讲个故事吧)!“过”是“给我”的连读,新派已基本不用。唦:语气词,读轻声。

猜古今:谜语、猜谜语,有时也指谜语的谜面或谜底。

对子:春联。

辈礼、班辈礼:辈份、论辈份。

房头:同姓人之间的支系(大小房头是相对的)。例句:我样把的辈礼样大,是一个大房头的(我与他是同辈,而且属于同一个大支系)。

锁锁子:小孩拜干爹后,由干爹用红绳子编成小辫送给干儿子,是一种吉祥物。

纸烟、哈烟:机制香烟、旱烟(自家种植的烟叶)。“哈烟”是“旱烟”的白读。

景致:风景;(物体造型)巧妙好看。

光阴:时间,生活。例句:治几年把的光阴好得很(这几年他家的生活好得很)。

阴凉:太阳光照射物的阴影处。

丧毛神、丧毛星、丧门星:丧门神。

猪儿、牙猪、赖母猪:分别指猪、公猪、下过猪仔的母猪。以前条城地区中个别地方称猪儿为“咕儿”,现已无人再说。

叫驴、草驴、羊骼、牛骼:分别指公驴、母驴、羊角、牛角。

大牲口:马和骡子。

密羊、驹驴、骚狐、羝羊、羯羊:分别指绵羊、山羊、配种的公山羊、公绵羊、骟过的公羊。

蹄价子:猪、牛、羊、驴、骡、马的蹄子。

蚂蝇(读13调)、尾(yi)巴:蚂蚁、尾巴。尾:口语读yi,书面语读wei。

马尾(yi)子:驴、骡、马尾巴上的长毛。

土鸡、二转子鸡:本地历来饲养的鸡种、杂交鸡。

雀(qiao)儿、雀娃子、家雀子、种谷虫儿:分别指各种小鸟、幼鸟、麻雀、布谷鸟。麻雀在30年以前成群结队,现已不多见。

红嘴鸦儿、老哇(黑老哇)、臊嘎子:分别指乌鸦、体型似乌鸦浑身黑色的一种鸟、像乌鸦但不是红嘴的一种鸟。这些鸟类在40年以前很多,现已鲜见。

鸽户:性凶猛、飞速快、吃鸽子的一种鸟。

恨喉(喉喉):一种鸟,根据叫声而名,不知学名。

咕噜雁、野狐子、野狐精、夜别虎、夜鸹(gua)子:分别指大雁、狐狸、狐狸精、蝙蝠、猫头鹰。野狐精为人们的想象物,是想象中的妖精的一种,多用于骂人。

说话雀儿:形状、大小似麻雀,翅膀、背部有红羽毛,不知学名。有些地方叫靠山红。

花花雀儿:大小似麻雀,羽毛黑白相间,尾长,不知学名。

地雀子:窝低,飞得也很低。

火石diang(53调)子、拉屎diang(53调)子:一种鸟,尾长,不知学名。

鹰雀老哇、扁毛畜生:鸟类的总称、长有羽毛的禽类动物。

嘟(du)、嘟食:鸽子燕子麻雀等鸟给幼鸟喂食。

嗉(su)子:鸟类消化器官的一部分,用来储存食物。

虼蚤、壁虱(she)、虱(she)子、虮子:分别指跳蚤、臭虫、虱子、虱子的卵。

蛛蛛、秋山、pia子、增冈:分别指蜘蛛、蟋蟀、蝗虫、一种昆虫(不知学名,绿色,比蝗虫体长,外地人称扁担勾)。

打火pia子:蝗虫的一种,翅膀内侧为红色,飞行时像空中滚动的一个小火球,又因翅膀摩擦发出较大的响声,因此称为打火pia子。

刮刮牛(53变)、蛐蟮、长虫(53变13)、七寸子、蝎虎子:分别指蜗牛、蚯蚓、蛇、一种体形较小的蛇、蜥蜴。

癞哈(he)蟆(ma)、河蚂、河蚂骨犊子、卡(ka)蚊子、蛾蛾子、摩扭子:分别指蟾蜍、青蛙、蝌蚪、蚊子、各种蛾子(包括灯蛾)、一种小甲虫。

咕咕娘、蛆儿、毛毛虫:前者指一种个体较大的虫蛾的蛹(幼虫)。蛆儿指各类昆虫的蛹,最常见的是苍蝇的幼虫。后者指各类蝴蝶的幼虫。

蝇蝇子:各种小飞虫,多指晚上围绕灯光飞行的小虫,大蛾子、苍蝇、蚊子除外。

沫子、花大姐、嚡地板:一种叮咬人的小飞虫(也称蝇蝇子)、一种吃树干的害虫、潮虫。

土(读53调)狗(读13调)子:一种生活在农田土壤中的虫子,吃洋芋等农作物的块茎。

屎帕牛、臊帕子、漏陋:分别指屎壳郎、一种甲虫、生活在土墙下端虚土中的一种小虫。

仓老(变32)鼠(读音chu):一种田鼠,生长在山地里,灰黄色,性狡猾,昼伏夜出,留有几个逃身洞口。尾巴后端毛长,有特殊功能,能同时拉动好几个麦穗或谷穗。有时互相配合,一个躺倒抱谷穗,其他两三个拉着它走。洞中有一个或多个专门的粮仓,并有隐蔽的气孔,以防粮食发霉变质,大的仓室可储存几十斤粮食,因此对农作物危害甚烈。根据它的这种习性,人们把专门给自己捞好处的行为叫“拉仓”,把贪污盗窃的人称为“仓老鼠”。

黄老(变13)鼠(读音chu):一种生活在山地中的鼠类,杂食,胆小警觉,冬蛰不出,肉可吃。出来活动时,先在洞口站起,双腿与尾巴着地,两前爪缩到胸前并向下弯曲,头部左右转动观察动静(形似狣狸的动作),一有情况马上进洞。因其站立后就像给人作揖一样,所以也叫揖鼠。

窜(读音cuan,33调)猪、捱(读音ai,53调)獭、水獭、黄鼠狼:现已不见。窜猪牙齿坚硬,据说能咬坏铁锨,一夜能吃掉一块地中的玉米种子,对农作物危害极大。捱獭生活在山中,皮毛珍贵。

石狼子:狈。前腿短,后腿长,比狗小,性凶猛。传说石狼子吃牲口的方法是:从后面扑到牲口身上,咬破肛门,咬住肠头后跳下,牲口在跑动中肠子全被拉出而死。

鸡豹子、丹丹鸽儿:吃鸡的鹰、一种鸟。

抧(zhai,读33调)抧(zhai,读33调):人们编造出的专门咬人的无形怪物,用来吓唬小孩。抧:用口咬人。

马欧子、哇欧子、阿欧子、马猴子、马奥子:人们编造出的一种怪物,用来吓唬小孩。大人吓唬小孩时,用两手大拇指托住下巴,两手食指放到下眼眶上,向下拉动眼皮,同时嘴里喊“马欧,马欧,马欧子来了”,或伸出舌头,造成一种可怕的形象,以达到吓唬的目的。

juang、yuang、tüang、lüang:有些人编造出的几种无形怪物,用来吓唬小孩。

野燕子、野兔子、野鸽子、野猫儿:生活在野外与家养相区别的几种动物。

石羊(青羊)、黄羊、山鸡:分别指野山羊、野绵羊、一种野鸡(不知学名,外地人叫嘎啦鸡,叫声为“嘎哒、嘎哒、嘎哒……”)。除山鸡外,石羊和黄羊已极为鲜见。

麦(me)子、大豆、圆豆子、豆个子(豆角子):分别指生长中的小麦和打碾好的小麦、蚕豆、豌豆、豆荚(豆角)。

苦豆子:一种豆类植物的叶子,将嫩叶摘下搓揉,拌以调料,锅中放油炒制,晾干,蒸馍或烙饼时放进面中,有清香味。

核头、核(读音hu,53调)核(读音hu,13调)子:核桃、果核。

杏儿、杏核(读音hu,调)子、杏核(读音hu,调)仁子:分别指杏子、杏核、杏仁。

秧子:新长的嫩菜叶;用于栽种的秧苗;生长中的秧苗。

洋柿子、翻瓜:分别指西红柿、西葫芦。

落(13变53)花(33变13)生:花生。条城新派已不再用。

萝卜缨子、黄萝卜、水萝卜、糖萝卜:分别指萝卜秧叶、胡萝卜、圆形的小萝卜(品种较多)、甜菜(甜萝卜)。

洋芋、山药:土豆,马铃薯。

洋山药、洋姜:不知学名,质脆,性凉,可炒辣酱、腌咸菜吃。

麻子、麻秆子、麻、麻匹(皮)子:分别指亚麻(或亚麻的果实)、亚麻杆、亚麻杆(茎皮)上的纤维、剥好待用的亚麻茎皮纤维。

茬子、茬茬子:物体的断裂处、小物体的断裂处。

包谷芯子、包谷壳子、包谷茬子:分别指玉米棒子脱粒后剩余的部分、玉米棒子的包皮、砍去玉米杆后露出地面的根部。

珍珍子、半半子:粮食磨成的小颗粒,或面粉过罗后剩余的部分,用于煮稀饭。如包谷珍子。

衣子、糠、麸子:分别指一些植物果实的包衣、粮食子实的外皮(一般指米糠)、小麦磨面过罗后剩下的皮。例如麦衣子(麦壳)、如谷衣子(谷壳)、谷糠、糜糠、麦麸子。

壳肋子、灰穗:植物子实的空壳(也指其他物品的空壳)、谷子或糜子等农作物的莠。

曲曲菜、甜曲曲菜、黄黄腊:分别指苦菜、没有苦味的一种苦菜、蒲公英。

麻钱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不知学名,嫩叶可做菜吃。

楼帕、擀面杖:两种草,不知学名,根部可吃。

腊腊、红根:两种草,根部可吃,也可入药,腊腊中药名葶栗子,红根中药名防风。

芨芨、芨葫:芨芨草。可做扫把、铺盖屋顶。

大灰条、小灰条:都称灰条,有些地方叫灰菜。荒年时人食其嫩叶或其籽可救命。有些地方叫灰蓬。

水蓬、刺蓬、骆驼蓬:几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不知学名,耐碱性极强,条城一带很多,人们统称为篷柴。其中水蓬能烧成碱灰石当碱用。

驼骆刺(脱落刺):蒺藜及蒺藜的果实。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在地面上,开小黄花。果实也叫蒺藜,有刺,可入药。有的地方叫骆驼刺。

捞饭花儿、刺价盖、香毛子、驴耳朵、猪耳朵:几种野草,不知学名。刺价盖枝叶带刺,驴耳朵、猪耳朵叶大,无主干。

羊奶个子:长在地边,根系发达,掐断枝条后能渗出白色液体,似羊奶。

黄头蒿(黄豆蒿)、艾蒿子、臭蒿子、苦蒿子、白蒿子:几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不知学名,通称蒿子。艾蒿子可入药,用于针灸。

萱(读53调)麻(读21调):外形似油料作物“麻子”,但低矮一些,生长在较为阴暗潮湿的地方,叶有毒,人的皮肤接触后便发生肿痛。

麻黄(53变13):一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马莲:马兰的一种,叶长、扁状,开紫花。

海纳:一年生草本植物,开红花,女孩用它染指甲。

蒿瓜子:花似马莲花,颜色也相同,有人叫野马莲。

苦子蔓(wan)、谷莠子:分别指牵牛花、狗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苦子蔓是猪、羊比较爱吃的草。

奶头:不知学名,根部有长圆形果实,比带壳的花生外形小,白色,稍有甜味,不可多吃。有些人叫咕咕奶头。

黄菇暖子:不知学名,根大,似小萝卜、红黑色,可烧熟吃,但不可多食,否则会中毒。

划皮子、立竹子、烟葫芦、绿各刺、狗刺、石桦子:几种柴草,不知学名。可引燃煤块或直接烧火做饭。绿各刺的根皮有甜味,可吃;狗刺的果实叫“狗刺颗(读音kuo)子”(枸杞子),可入药;石桦子开蓝色小花。

黑茨娃子、白茨、黄尖刺:几种野柴。黄尖刺通体黄色,现已少见。

柴货、劈柴、硬柴:分别指用于烧火的柴草、劈好的木柴、有硬枝干的柴草(如划皮子、立竹子、烟葫芦、绿各刺、狗刺、石桦子、毛刺、毛筋刺等,用于点燃煤块或直接烧火做饭)。

柴火、柴草:前者指用于烧火的柴草;用木柴或有硬枝干的柴草烧的火。后者指山地中的柴草;田地中的草类。

野百合花:山丹花。一般长在砂土地的山上、山沟里,开花后又红又艳。

沙葱:一种野菜,圆杆实心,长20厘米左右,直径1.5毫米左右,不知学名。沙漠边长比山上长的沙葱更长更粗,长40厘米左右,直径3毫米左右。

扁播:比沙葱细、短,杆圆,不知学名,可腌成咸菜吃。

盖沫:一种油菜籽,也是一种调料。

羊胡子:似扁播,但杆扁,不知学名,一般不吃。

地达菜、头发菜:地皮菜(地衣的一种)、发菜,都是菌类。

树栽子:从树上砍下准备栽种的树木枝条,也指从苗圃或其它地方挖下后准备在另一个地方重新栽种的小树苗。

八瓣子、稗子草、道生草、铁链子:几种杂草,不知学名。稗子草(与长在稻田里形状似稻的稗子不是一种草)的嫩叶可喂猪羊等家养动物,八瓣子的子实有好几个瓣组成。

冰草:杂草,不知学名。多长在有水的渠边或比较潮湿的地方,耐盐碱,根特别长,有固渠的作用。嫩叶可喂羊、驴。

偷面贼:刺价盖、苦菜、蒲公英等草籽成熟后四周长满细长的绒毛,数量很多,重量很小,个大,白色,遇到气流即可飞得很远,经常从窗户飞进家中,人称偷面贼。

尖草:打碾麦子前,先将带麦穗的麦秆从上部铡断,打碾后这部分草叫尖草,一般长约30厘米左右。尖草比较柔软,可铺炕、作填充物、和泥、引火。

草(变53)籽儿、柴籽儿:一些草本植物的果实、除树木外一些茎干较硬的植物的果实。

毛刺、毛毛刺:一种灌木,不知学名。枝条上有刺,皮光可脱,人们用其皮筒做成小哨子,绑在鸽子身上,飞翔时发出声响,以防在空中被鸽户捕捉。以前条城地区雨水较多,山中的毛刺高达6米左右,直径粗达5厘米左右(有实物为证),现在只能长到2厘米粗,2米高。

毛筋刺、柔筋刺:比毛刺小,刺多,开小黄花。

立茎子:有些人叫扫帚(zhu),有主干,分枝又多又细,子实也很多。刚出土时叶嫩,可吃菜,长老以后连根拔下,中间扎一道绳子,晾干后即可直接当扫帚使用。

续根:有些一年生草本植物冬天死后,第二年春天又从根部复发。对这种植物的生殖方式称作续根。

晌午、晌会(读33调)、后晌会、黑得些(黑得了)、擦黑子:分别指中午或午饭、中午、下午、黄昏、傍晚。例句:到晌会了,赶紧吃晌午走(到中午了,快走,回家吃午饭)。这些词汇现已基本消失。

麻了、麻乎乎的(麻楚楚地)、半夜会、亮半夜、东方动了:分别指天刚黑、天刚黑或天亮前、子夜、黎明前、清晨时东方开始发白。

晚性、早(昂):干(读53调)藏(读53调):分别指晚上、早上、清早(早上)。

今藏、明藏:今早上、明天早上。“藏”是早上连读音,前声后韵。

纂(安):昨晚,“纂”是“昨晚”连读音,“安”是“纂”的拖音。

纂上、纂性:昨晚上。

春上、夏也天(夏里)、秋里、冬也天(冬里):分别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年是、年是个:去年。

前个、前个天:昨天的前一天。

先前个、大前天:前天的前一天。

先前年、大前年:前年的前一年。

外后天:大后天。

见天、从前:每天、以前。

过年:春节;过春节。

五月当午、五月端阳:端午节。“当午”系“端午”读白。

交九:冬至那天、各“九”的第一天。

九里:一九到九九的时间里。

九尽了:九九完了。

广子、抄耧、齿耧:几种犁地或松地用的农具。

郎头、磨、滚子(或碌柱):拍碎农田中土块和磨碎小土块、磨平田地的农具、打碾粮食的碌碡。碌(liu)碡(zhou),方言读luzhu。

种耧:在地里下种的农具。

耧划子、耧齿子:广子、抄耧、齿耧前端的铁质部分。

棍棍子:小的木棍或草棍。

摆、治摆:伸进河流或河沟中防止水流冲击岸边的坝(与拦水坝不同)、打坝。

肚(读13调)子、肚(读调)子:前者指人或动物的肚子(胃、肠胃一带的部分),后者指人或动物的胃。

跑肚、拉屎:拉肚子。有时也把人或动物正在大便称拉屎。

害病、心口子疼、齁(hou)病、不乖、害疙瘩、气慌、不利想:分别指生病、胃疼、气管炎、小孩生病、身上长出肿块、心慌气短、身体不舒服。

鸡毛眼:夜盲症,黄昏以后就看不清东西了,生活困难的时期得这种病的人较多。

弓腰、背锅子:驼背。

茄(读调)莲:一种菜类,椭球形,不知学名,一般种在地埂上。

饼子(饼儿子)、比包:打在脸上的巴掌。例句:刻给一比包(脸上打给一巴掌);扇给两饼子(脸上打给两巴掌)。

礓锤子、礓窝子:去皮或捣碎东西的石锤和石臼(将少量颗粒食品、调料等物去皮或捣碎的工具)。也可由于舂米。礓窝子盛物,礓锤子捣砸。一般为石头制成,现在也有铁质的。

蒜锤子、蒜钵子:捣蒜的工具,类似于礓锤子、礓窝子。一般为陶瓷制成,也有木头制成和铁质的。另外。专门装捣碎的蒜的小盆也叫蒜钵子。

案板、砧板子、擀杖、铁片子:分别指面板、切菜的垫板、擀面杖、铁质的小锅铲。

沙锅、芦塘沙锅子:沙土烧制的陶锅、芦塘(今景泰芦阳)出产的沙锅。

弹弓叉子:弹弓上的木叉(也有用铁丝做的)。

脬子、尿脬:阴囊、膀胱。脬:pao,33调。

得肋:贬义,指男人的阴囊,也指一些不好看的圆形物品,骂人时指人的头部。

杵子、杵得肋:夯土的工具,用石头镂制成,多为圆形,也有方的,带木把。

缸茬:破缸的下半部分,因有破的茬口,故名。一般载放于地面,用于喂猪,也称猪食槽子。

和(huo,13调)食、猪食槽子:搅拌猪食、盛猪食的器物(有“缸茬”、盆子、木槽、石槽等)。

吸铁、白灰、煤、炭、煤灰:分别指磁铁、石灰、碎煤(煤面)、块煤、烧过的煤渣。

刨(pao)子、推拨、推拨刃子:分别指形似锄头的大刨(bao)子(如同锄头的使用方法一样,先将较大的木料刨出大体形状,再用小刨子刨平)、双手平推的小刨(bao)子(刨光用)、刨子上的刀片。

轱辘、袋、内袋、外袋、气敏芯儿:分别指车轮、轮胎、轮胎的内胎、轮胎的外胎、气门芯。“敏”是“门”的白读。

切刀、铡(53变33)刀、铡子:分别指专供切细面用的刀、菜刀、铡草用的铡刀。

钱儿、票子、分分钱、毛毛子:分别指钱、纸币、硬币、面值为一角二角或五角的纸币。

学堂、级任老师、保长、甲长:分别指学校、班主任老师、班长、小组长。第一个词新派已不再说,后三个词汇已消失。

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分别指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七天时间。解放后这几个词汇已消失。

星期、礼拜天、礼拜日:星期日。

值日生、大扫除:当日值班服务的学生、集体搞卫生。一般用于学校内部。

把戏:兼类词。作名词指杂耍之类的技艺,作形容词指耍手腕。

胡胡子:二胡、板胡等胡琴之类的乐器。

垢痂、污痂:身上、衣服上或其它物品上的污垢。污痂一词已消失。

神主、杠子:写有死去者名字的长方形小木牌(有底座,可竖放,用于供奉或祭祀)、较粗的棍子(有时指扁担)。

露(读音lou,13调变53调)霜(读音fang,33变13):没有下雪的云,或只有少量云,却突然飘下几片雪花,叫露霜(音如楼放)。

鞭子炮、两响炮、屎撅子:分别指鞭炮、点着后响两次的花炮(二踢脚)、比较干的大便。

风乘、戏场子、拐棍、条子、条条子:分别指风筝、演戏的场所、拐仗、小长棍子、细长条树枝。

草泥、恬泥:加了尖草的泥、不加草的泥。

材房(53变13)、纸(变53)火(变13)、凉酱盆子:棺材、纸糊的房子或用具、墓坑中放置的小坛子(里面装有粮食等物)。

鱼痂、鱼籽、鮸鱼、鲤鱼:分别指鱼鳞、鱼卵、鲶(鲇)鱼、鲤鱼(包括鲫鱼)。

狗鱼:生长在条城一带黄河中的一种鱼,不知学名。

狗蝇子:狗的头部、脖子部位长的一种虫子。

埂、盖塄:田块之间和田地边上的地埂。

柏油、柏油路、洋灰路、楼梯凳子:分别指沥青、沥青路面、水泥路面、所有类似楼梯的台阶路。

喝水缸子(茶缸子)、酒盅子:水杯、小酒杯。

火镰、火石、药(读yuo)棉:分别指通过击打取火的铁器(形似铁链中的一节)、受到击打后能发出火星的石头、溅上火星就能燃烧的掺入火药的棉花。这一套取火的东西近40年来已经废弃不用。

灶火、锅锅灶、灶火门子:分别指架柴草烧火做饭的锅灶、锅灶中放锅的地方、往灶中送进柴草的通道。

架火、拢火、煤火、炭火、火圈子、炉(此处读音lou,53调)子:分别指生火、生煤火、燃料是煤(煤面掺土和成的煤块)的火、燃料是炭(块煤)的火、可以端起来移动的简易小火炉(由细钢筋或铁皮制成,一般为方形)、家用火炉子(一般为铁制,也有用土块垒起的)。火圈子即将消失。

山水:山沟中因下雨而形成的洪水。

搬筋:脖筋,指脖子后侧。

白铁皮、冰铁:镀锌铁皮、黑铁皮。

白砂糖、红砂糖、把把糖:分别指白糖、红糖、水果糖。现在“把把糖”的词义已经扩大,凡是用糖果纸(包括塑料糖果纸)包起来的牛奶糖、酥心糖等都称“把把糖”。

鸡娃(53变32)子、鸡房(53变32)子、鸡堂(53变32)子、鸽堂(53变13)子:分别指还没有长大的小鸡、鸡圈、鸡窝、鸽窝。

鸡汤屎、把搂:鸡粪、(好几颗羊粪)粘在一起的羊粪。

捞圈:安装在架子车后尾用于刹车的东西,圆圈形,有橡胶加钢丝、线绳制成。

套簧:套项的白读。牲口拉车、拉犁时套在脖子上的东西,位于夹板子后面,以保护牲口的皮肉不受损伤,扁圆状,外部为皮子或布,内装布条或软草。外地人叫拥脖子。

夹板子:牲口拉车、拉犁时套在脖子上的东西,位于套簧前面,牲口通过它左右两边的绳子拉动车或犁等工具前行。

广播、棋陀螺、廊檐水(房檐水):分别指喇叭、象棋棋子、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

挑挑手(高担子、货郎子、缯哒郎)、货郎担子、拔(ba)浪鼓:分别指挑着货担子做生意的人、货郎担、货郎鼓。这些名词已基本消失。

泾阳白大碗、冬青碗、红大碗、白大碗、黑大碗、蓝边边子碗:以前对于陶瓷饭碗的名称分类,这些名称已基本消失。

馒馒子、瓦渣子、瓦渣子碗:分别指小孩吃饭用的小碗(以前是用木头做成的,此词已基本消失)、陶瓷碎片、陶瓷碗。

毛菇、木菇、狗尿苔:分别指蘑菇、树干上长出的蘑菇、长得发黑了的蘑菇。

泥(53变13)刀:镘(音man,抹墙用的工具)。

洋布、洋烟、洋糖、洋蜡、洋油、洋戏匣子:分别指机织布、大烟(有时也指机制卷烟)、水果糖、蜡烛、煤油、留声机。这些词汇已消失。

带米、黑时布、芨芨绒、汽车夫、狗熊车:分别指塑料、黑色机制平布、条绒布、汽车司机、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卡车和拉运矿石的大卡车。年以后这些词汇已消失。

粉连纸、油光纸、油光线:一种很薄和透亮的白纸、有光纸、有光线。这些名称已消失。

字纸:写过字的废纸。

洋灰、洋镐、手扶子、车抖子:分别指水泥、镐头、手扶拖拉机、车厢。

屲皮子:山上表面的一层土;山上表面的草皮。

骚颗(读音kuo)子、粉子:粉刺,即痤疮。

都鲁坛:肚大口小的坛子。

鸽哨:绑在鸽子身上的哨子,飞翔时发出声响,以防在空中被鸽户捕捉。由毛毛刺枝条上的皮筒、小葫芦(用此做的鸽哨叫侯侯,侯侯是拟声词)、鹰组(鹰的翅膀或尾巴上的羽毛根部)等做成。

染染刺:一种植物的子实,结得特别多,外壳长有很多小刺。

百两称:旧时的一种称,只标示两,不标示斤,可称两,按16两进制计算是6斤4两,相当于现在的6斤2两5钱(3.公斤),即3克。

木径尺子:木匠用的尺子,其长度小于市尺,约等于市尺的0.95尺。

淌土、淌土端杠(淌土直杠):土路上人走车碾后产生的颗粒很小的一层浮土、土路上刮风时或过车后路面的浮土杨起。杠:尘土飞扬。

吵子、隔山鸟、老哇铃、咣铃:给牲口佩带的几种铃铛。其中前者是骡马脖子里的一串铃铛,后者是骆驼队中最后一匹骆驼佩带的铃铛。这些词汇已消失。

锔(ju)子、锔挂子:绳子上用的器物,多为木制,扁圆形,拴在绳子的一头,其作用似滑轮,拉紧绳子时可减小阻力,能使绳子把物体捆紧。

素子药(读yuo):土霉素红霉素等后面带“素”字的口服药。

嘫、淌嘫、嘫水子、烙棒子:分别指血液、伤口流血、肉中的血水、抽大烟的一个术语。这些词汇新派已基本不用。

骨爪(读zhua)子:扫帚、笤帚磨光了以后称此(笤帚骨爪)。有时也指其他物,如“眼屎骨爪”。

背斗:竹篾或枝条编的筐,可以背在身上装运东西。

绷窗子:绷子,刺绣用的架子。

蹦子:两脚跳起,身体向前飞去。例句:一个蹦子攒展了(飞快地跑走了)。

烟洞、扎绳子:分别指烟囱、用于绑扎物体的中等粗细的绳子。

皮、连皮重、除皮、除掉皮:分别指各类容器具或包装物的自身重量、毛重、称物体重量时减去盛装它的容器重量或包装物重量、净重。例句:治一筐果子除到皮是50斤(这一筐果子净重50斤)。

拳棒手、冶子、冶子手(冶子客)、冶子麻:分别指会武术的人、性格(一般指狠毒)、性格狠毒的人、性格狠毒或贪心很重。冶(读13调):按词义理解还有“胆大野蛮”的意思。

旋头、给人找旋头:前者是把新鞋往大撑的工具,由木头做成。多指给别人设陷阱,陷害人。后者形容专门给人找麻烦、给难处。

栝栝(guagua):由物体结成的硬块(如池塘干枯以后晒起来的一块一块的干泥皮)、伤口愈合时的痂。例句:(1)你吃饭时小心些,躿子(指衣服前襟)上尽是饭栝栝。(2)治一块地里都是碱栝栝(盐碱地中的土块因碱泛起而白,也称白栝栝)。

席面子:席子的篾条,有苇篾、竹篾等。

板凳狗娃子:哈叭狗。实际指家养的各种小宠物狗。

苕子:行为鲁莽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

紫烟铜:含硫量大的煤在燃烧中放出的硫烟味。

翰、扎扎子:木头做成的小粮仓,一层一层的摞起来放在家中。后者体积小。

焠(cui)子:中间能架火的热水壶,是以前的用具。一般只有富人家里才有。可能就是“汆(zuan)子”。

草朵、骨朵(骨堆):收割后未打碾的粮食或打碾后的草杆整齐地码放在场上,成塔形,叫骨朵。有时也称其他类似形状的东西为骨朵或骨堆,如:坟骨朵(坟头、坟堆)。

酵头子:发酵面粉用的酵引。

梢娃子:牧羊人的小助手。此词现已基本消失。

使娃子(尕使娃子):专门供人使唤的人,如过去的丫鬟、奴仆等身份的人。

挡槽娃、挡槽的:骡马店里打杂的小孩。此词现已消失。

两股子、三股子、四股子:挑粮挑草时用的木叉。此词现已基本消失。

大车、皮车、马车:木制两轮车。年以前车轮也为木制,车轮外圈箍有铁条,此后为可充气的橡胶轮胎代替,因为用骡马拉动,故又称马车。

推车子:木制独轮车。年以后已不再用了,全被架子车代替。

捻线车子、分轮子、织布机子、机子:分别指纺线车、分线车、织布机。年以后停止棉花种植,这些设备已不再用了。现已留存很少。

桄线、浆线、熨布:将捻好的线用分线车(也叫桄线车子)倒成线把、把线放入稀面糨中浸揉之后晾干、将线装到织布机上并作好织布的准备。这些都是织布前对棉线的几种处理工序。这些词汇现已消失。

机框子(机架)、综(zeng)、扣、扣匣子、梭儿、碌格、坐板子、磕头虫儿、脚(jue)板子:都是织布机上的部件。这些词汇现已消失。

轮板子、郎头子、搅把子、锭子:都是纺线车上的部件。这些词汇现已消失。

跌兜子:摘果子的用具。木杆前端有一小铁环,用来套住果子;铁环前有一处三角凹形,用来钩下果子;铁环下有布兜(或小网兜),用来装果子。

丸石、峡石、河沟石:分别指鹅卵石(光滑无棱角)、石山上采来的青石头(条块的棱角分明)、干河沟中洪水冲击后的石头(不光滑也无棱角)。

贼娃子、剪钮子:小偷。

把据、同中人:写在纸上的文字证据、双方订立契约时的证明人(中间人)。

带帽子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规模大的小学里设置初中班甚至高中班,将“某某小学”改称“某某学校”,人们称这种学校为“带帽子中学”。

水抛子:两段绳子之间缝上一块布或皮子,使用时放进一块石头,将绳子一头套在中指上,另一头抓住,然后在空中加速转圈,掌握好方向,突然丢开绳头,石头飞向目标。

刨(bao)花子:刨木料时刨下来的薄片,多呈花卷状。

密虫、虸蚄(也叫密虫):附着在粮食和蔬菜叶子上生存的各类小虫(繁殖很快的害虫)、黏虫(对棉花的危害极大)。

龙葱、耘龙葱:一种长在沙土地里的红皮葱(葱杆长,味浓烈,刺眼刺鼻)、往龙葱根部培土(使葱杆往长里长)。

花麻子枣儿、炕枣儿[或炕(俄)吃]:分别指枣子长到半红半绿的时候(开始长红的时候)、把枣子放到火炕上烙熟(吃)。

袼(ge)线、使线:把捻好的细棉线(单线)绞合成多股线的过程、三股细单线绞合起来用于缝衣服的线(做针线活使用,所以叫使线)。

窝铺(瓜房子):用木头架成的简易小棚子,正面为三角形,一边不堵,另一边用草堵住;两侧面为长方形,捆扎草把,可以遮风挡雨。也有的是盖一间简易房屋。一般建在地边或果园里,用于照看粮食瓜果。

磨、碾子:以前指石磨、石碾。相关名称有磨扇(包括上扇、下扇)、磨眼、磨碶子(木头制成)、磨齿(螺旋形,分多组,一组有10个左右)、碾盘、碾滚、碾桩、碾杆等,这些词汇现已基本消失。

衣线、姜片子(姜皮子)、腰把路:分别指在布上绣花的丝线、生姜片、羊肠小道(羊在山上走出的路)之间的捷径。

夹脑:捉拿动物的夹具。

重(chong,53调)茬碗:吃过饭未洗的碗。

油皮:人的皮肤中的表皮。

鼻子、擤鼻子、鼻痂子、小鼻痂子(小气鼻痂子):分别指鼻子(或鼻涕)、擤鼻涕、结成痂的鼻涕、骂人太吝啬。小气:吝啬。

捏骨匠:专门治疗胳膊、手、脚、腿、腰部骨头受伤的民间接骨医生。

神经病:精神病。

素子:脖子上长出的大肉瘤(因缺碘造成的大脖子病)。

影娃子:物体在日光、月光、灯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多指人的影子。

馈子、扣子、疙瘩、死馈子、死扣子、死疙瘩、活馈子、活扣子、活疙瘩:用绳子拴成的结、死结、活结。“馈”的本子为“衣子旁”,电脑无法打出,这里用“食字旁”的kui字代替。

猪蹄馈子:把绳子拴在物体上的一种方法。将绳子打折为双线,再将打折处用大拇指和食指撑开向下压在双线上,然后将被压住的线用二指抓起形成一个双线的圈,把它套在物体上拉紧绳头即成。

羊蹄馈子:把绳子拴在物体上的一种方法。一手抓住绳子,另一只手将绳子打一个圈并平面转90度后竖起,再打一个圈同样竖起,将这两个圈并起来套在物体上,拉紧绳头即成。

提称:是称较轻物品的小木杆秤,一个人提起来称即可。

抬称:是称重东西的大木杆秤,需要双人抬起来称。

戏娃子:唱戏的演员。近30年来很少唱戏,此称呼已经基本消失。

骨杜:兼类词:作名词意为花骨朵;作形容词意为很脏;作量词意为一批、一块等。例句:(1)治个菊花长哈了5个骨杜子(这株菊花长出了5个花骨朵);(2)你把手巾子做(zu)成骨杜了(你把毛巾弄得太脏了);(3)赖个败家子在扎撂倒一骨杜,在赖扎又撂倒一骨杜,把家里的钱儿都撂光了(那个败家子在这里乱花一笔,在那里又乱花一笔,把家里的钱都整光了)。

骨杜子、花骨杜:花骨朵。

西天涅棒棒:解放以前条城地区很少种植玉米,部分人对玉米棒子如此称呼。此词已消失。

砖茶、窝窝茶、罐罐茶、富茶、红茶:分别指压制成砖块状的茶叶、压制成圆块中间有凹形状的茶叶、喝茶的方法(把茶叶放在铁皮罐里煮一阵倒出来再喝)、两种茶叶。

芽芽子、笋:植物的芽、植物枝干上刚长出的分枝新芽。

闪(变13)人坑:猎人为抓捕猎物挖的坑,上面用树枝、草或土盖好进行伪装,猎物如果走到坑上面就会掉下去。

边——边上、河沿(53变13)边上:最边上、河水的边上。

个佬子里:角落里。

走水面:面没有揉好,做成的面条下到锅里就烂了。

沿马(变13)、辕马、梢子:架车辕的马、辕马前边拉车的马。

庄窠(读kuo):宅院。此词新派已不再用。

攒(cuan)子:木制,形似小簸箕,但上面有盖,挖取粮食、米、面时用。

木锨(xian):铲粮食用的工具,也可铲软土。现已用铁锨代替。

水车、车巷:20世纪60年代以前几百年中黄河沿岸使用的灌溉工具(木制,形似车轮,直径20米左右,利用水力转动)、黄河边为使水车转动而修的引水渠(主要指水车车身下的那部分)。

刮车子:木制提水工具,扬程低,最高2米,用手绞动,年后逐步被“解放式水车”(水挂子)代替。

水(读33调)挂(读32调)子:20世纪60年代使用过的解放式人力水车。现已被小的电动水泵(多为潜水泵)代替。

纂(读调)纂(读21调)、纂纂子:以前已婚妇女梳在头后边的扁圆形发髻。现只见于老年妇女。

四色礼、船馍、稀客(喜客):分别指提亲或娶亲时男方向女方家送的四种礼物(烟酒糖茶)、长条形大花馍、送亲的人。

槽头:动物的脖子。用于人则为骂人语。

菜人:天生白发的人。

野人:不懂道理言行粗俗的人;长时间没有梳洗或衣冠极为不整的人;传说中生活在野外的人。

烟贩、烟民:贩卖大烟(鸦片)的人、抽大烟(鸦片)的人。

大宝:解放以前使用的银元宝,一个50两,1两为今十六分之一斤,即31.25克,50两为.5克。

炕洞门子:炕洞的洞口。

屠家:屠夫,专门宰杀猪羊牛驴等牲畜的人。

卯、公卯、母卯:分别指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部分、榫(凸出的部分)、卯(凹入的部分)。

山尖子(山尖尖)、半山上、山根里、山里头:分别指山的峰顶、山腰处、山脚下、山沟里。

房泥、耳刮子:房顶上面的一层泥、耳光。

结(俄)哩、结子:说话结巴的人。另外,木材中间长过枝条的地方也叫结子。

死(读33调)尸(读21调):多指物品损坏以后的残留物,也指人或动物死了以后的尸体。

绷窗子:刺绣用的工具。

口绳子:扎粮袋或面袋的细绳子。

地界(解放前读zai):两村或两家土地的边界。

百(bo,13调)古:家中器皿器物,作为静物画画的对象时用此称呼,现已基本不说。例句:某某画百古最有名(某某以画家中器皿器物最见长)。

火子儿:火炉中燃料燃烧后还没有完全熄灭的火灰。

皮胎(33调变13调):将羊皮或牛皮完整剥下,把脖子处、四脚处和尾巴处用绳子扎紧(不能漏气),这种东西叫皮胎,它可以制作羊皮筏子(或牛皮筏子),也可以在游泳时当救生圈使用。也有少数人把皮制口袋或车轮内胎叫皮胎。

皮袋:用完整剥下的羊皮制成的口袋,可以装粮食。

洑水(也可写为凫水)、扯过河、淹猛子、扎猛子:分别指游泳、游泳过黄河、头伸进水中憋气、身体跳进水中游一段再浮出水面。

狗刨子、膀子水(扯膀子)、踩(chai,53调)水(读13调)、仰仰水(打仰仰):都是游泳中几种游泳姿势的名称,分别指爬在水面用双手在水下划水、双手伸出水面轮换划水(有些地方叫鹞子水)、站在水中两脚轮换上下运动(双手同时配合)、仰泳。

赞赏

长按







































如何治了白癜风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sz/1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