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基黄,明故思意,生长在田基上,茎干叶子细细的,花朵小而黄,像一个站立在田边的女子,美丽似水。似乎因为太娇柔经不起太阳的暴晒,往往到炎热的夏天,叶子便开始发黄。
小时候,喜欢蹲在田边,望着这些脆弱的小草,同情它被太阳如火般地烘烤,但孩子究竟是生性贪玩,每次走却顺手将它连根拔起,扔在那记不起来的道路上。
名称:
学名:田基黄,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田基黄HypericumjaponicumThunb.的全草。
别名:地耳草、斑鸠窝、雀舌草、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条香、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痧子草、光明草、莽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降龙草、七层塔、土防风、小元宝草、黄花仔、禾霞气、耳挖草、小田基黄、小还魂、小蚁药、小对叶草、八金刚草、蛇细草、对叶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10-30厘米。茎纤细,基部直径1-2毫米,通常有铺展分枝,被白色长柔毛或下部花期稀毛或光滑。
田基黄叶两面被短柔毛棕黄色小腺点,下面及沿脉的毛较密。叶倒卵形、倒披针形或倒匙形,长3.5-7.5厘米,宽1.5-2.5厘米,基生叶有时长达10厘米、宽达4厘米,无柄,基部通常耳状贴茎,中脉在下面微突出,竖琴状半裂或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倒卵形或几圆形,边缘有锯齿;侧裂片2-5对;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中等大小,球形,直径8-10毫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稀2枝组生。总苞宽杯状;总苞片2-3层;外层苞片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长4-8毫米,边缘有撕裂状缘毛,内层苞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顶端钝,基部有明显的爪。花托突起。小花花冠外面被稀疏的棕黄色小腺点;雌花2-6层,花冠线形,长约1毫米,黄色,顶端有3-4个短齿;两性花长约1.5毫米,短钟状,顶端有5个卵状三角形的裂片。瘦果扁,通常多少有明显的加厚边缘,被多数棕黄色小腺点,顶端截形,环状加厚,环缘有鳞片状或片毛状兼锥状的、齿状撕裂的冠毛。花果期:3-8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潮湿的沟边、河滩湿地易生长。怕旱,耐寒,耐涝。以疏松肥沃的粘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管理
用分株繁殖:4-5月挖掘老株丛,分成几小株丛,按行株距15cm×8cm开穴栽种。可扦插繁殖;将茎枝剪下,扦插于苗床,床土经常保持湿润,约经10d左右即能生根。翌年春季移栽。
幼苗期注意松土除草。栽种后施1次稀人粪尿;夏季收获后追施1次畜粪或硫酸铵、尿素等;冬季施腐熟肥或堆肥。遇干旱季要灌从,经济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长。
地理分布
海拔自20到米。生长于干燥荒地、河边沙滩、水旁向阳处以及疏林及灌丛中。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40cm。根须状,黄褐色。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光滑,具4棱,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完整叶片卵形或卵圆形,全缘,具细小透明腺点,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橙黄色。气无,味微苦。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紧贴表皮有2-3列下皮细胞,多充满棕色内含物;偶见小的分泌腔。皮层窄,由3-4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成环状排列;韧皮部窄,细胞多皱缩;木质部宽,由导管及木纤维组成,导管直径20-75μm;射线宽1列细胞。中央髓部大多中空。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波状弯曲,均有不等式气孔,下表皮气孔常2个连接。
叶片横切面观:栅栏组织仅1列细胞。叶肉组织中有分泌腔,类圆形,直径30-65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用甲醇回流提取5h,浓缩甲醇提取液近干,加入聚酰胺粉1g,拌和后干燥,移置装有1.5g粗聚酰胺小柱中,用氨仿洗脱除去杂质后,以甲醇洗脱并浓缩甲醇液5ml。取上述提取液1ml,加入少量镁粉及4-5滴浓盐酸,在沸水浴中加热,溶液显淡红色。(检黄酮)
药用价值
采收加工:夏、秋季开花时采收。拔取全株,抖净泥沙,晒干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肿散瘀。
主治:用于湿热黄疸,肠痈,目赤肿痛,热毒疮肿;近有用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乳腺炎,肺脓肿。
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积瘀肿痛,毒蛇咬伤,带状疱疹。用法与用量:30~60克(鲜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各家论述:
1.《纲目》:治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
2.《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毒。
3.《岭南采药录》:治鱼口便毒,跌打伤瘀痛,恶疮,火疮,捣敷之。
4.《中国药植志》:治血吸虫病腹水。
5.《福建民间草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6.《陆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儿惊风,双单乳蛾,漆疮,外伤出血,皮肤疥癣,蛇蜂蝎伤。
7.《南宁市药物志》:消肿解毒。治疳积和疔疮初起。
8.《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风湿性神经痛,头晕。
临床应用
1、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据各地报道,疗效毁誉不一。多数观察到田基黄具有利尿作用,有时出现泻下作用,但利尿量的差异很大,且有小部分病例并无尿量的增加。利尿作用的出现,快慢不一,多数在1~5天开始,对促使腹水的消除或减轻,可起到一定作用。在腹水消除或减轻的同时,尚能改善体征,使食欲增进,营养好转,或血象进步,肝功能改善,为锑剂治疗创造条件。但影响田基黄疗效因素很多,主要的是:
㈠植物品种混乱,采集时间不同;
㈡植物的保存或运输不当,造成霉变;
㈢药物炮制不当,有效成分受高温破坏;
㈣机体状况不同;等等。
有些单位规定田基黄的临床指征是:中轻度的腹水,病期不太久,体质尚可,未见恶病质,肝肾功能的损害不甚严重,无严重夹杂症或并发症者。
此外,一般营养支持疗法,低盐或无盐饮食,低脂肪高蛋白饮食等亦不可忽视。
用法与用量:用全草(干)制成10%或20%煎剂(文火慢煎),成人每日服10%的~毫升,或20%的~毫升,加糖分3~4次服。疗程15~20天,有效者可连续服至腹水消失为止。煎液须新鲜配置,暑热季节约4小时即变质,故常配制成浸膏或片剂服用,但疗效似不及煎剂。据例的观察,减轻或消除腹水的有效率约69%。但临床上大多采用合剂治疗。
2、治疗蛇咬伤:取田基黄每日30~48克,文火慢煎半小时,分3次内服。另用田基黄捣烂外敷,每日更换2次。治疗蛇咬伤88例,全身症状约1~2天消失,局部浮肿约3~5天消退,平均5.4天,全部治愈。说明田基黄对蛇咬伤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奏效迅速,尤其对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者疗效显著。
3、治疗糜烂型手足癣及亚急性湿疹:采用8%田基黄煎剂湿敷,或用40%田基黄煎剂外搽,见效迅速。
化学成分:全草含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素-7-鼠李糖甙(quercetin-7-rhamnoside),3,5,7,3',4'-五羟基黄酮-7-鼠李糖甙(3,5,7,3',4'-pentahydroxyflavone-7-rhamnoside),田基黄灵素(sarothralin)田基黄棱素(sarothralen)A、B,湿生金丝桃素B(uliginosinB),绵马酸BBB(filixicacidBBB,即绵马酸),双脱氢GB1a(bisdehydroGB1a),田基黄绵马素(saroaspiden)A、B、C,白绵马素iBiB(albaspidiniBiB),田基黄灵素G,地耳草素(japonicine)A、B、C、D。
药理作用
1、消炎解毒作用:本品对急性黄疸型和非黄疸型肝炎、迁延性和慢性肝炎等疾患,均有较显著疗效。用药后肝功能、自觉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
2、抑菌作用:田基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牛型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猪霍乱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兴奋平滑肌作用:对离体兔肠,田基黄流浸膏低浓度可见节律性收缩增强,高浓度出现痉挛性收缩。
4、对心血管作用:对蟾蜍心脏,低浓度时先兴奋后抑制,高浓度则出现心肌纤维性颤动而致心跳停止。对狗血压稍有下降
。
炮制方法:拣除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用至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药膳食用
田基黄粥
配方:田基黄30克米克糖20克 制作:1.把田基黄洗净,切成5厘米长的段;大米淘洗干净。2.把大米放入锅内,加水毫升,置武火烧沸,文火炖煮30分钟后,加入田基黄、白糖,再用文火煮1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鸡蛋田基黄汤
原料:鲜田基黄克(干品45~75克),鸡蛋2个。 制法:鲜田基黄克(干品45~75克),与鸡蛋2个同煮汤。喝汤吃鸡蛋,每日1次,7~10日为1疗程。 功效:主治慢性迁延型肝炎,有黄疸或无黄疸患者。
田黄基蜜枣煲猪肝
材料:田基黄(干品)30克、蜜枣7~8枚、猪肝克、食盐少许。
做法:
田基黄(干品)30克、蜜枣7~8枚、猪肝(切片)克,清水适量同煎煮,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