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现场求道彭城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白癜风专家团队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

点击上方蓝字5A画廊加入我们

年1月1日(周日)下午3点“求道彭城——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徐州巡展”在徐州艺术馆隆重举行。

崔伟

年生,江苏徐州人。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曾受业于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荣宝斋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年3月于徐州艺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人民画报》、《红旗文摘》、《中国书画》、《书谱》、《中华儿女》、《荣宝斋》等媒体曾作专题推介。

著有《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中国书法经典20品?行书卷》、《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崔伟书法卷》、《崔伟书作》等。曾在《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法杂志》、《书法》、《中国画研究》、《禅》、《中华儿女?书画名家》、《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策划编辑图书数百种,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毛泽东书法选》、《西泠印社》系列丛书、《荣宝斋书谱》、《中国印论类编》、《诗书画印成语典故辞典》等。

主办单位:荣宝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师范大学、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市文联、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电传媒集团、北京彭城两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彭城画派研究会

承办单位:徐州艺术馆、徐州文化产业集团、徐州市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徐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江苏省苏铁建设集团、海南深蓝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徐州不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徐州苏悦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徐州古玩城)、中国灵璧石会馆、徐州文物商店、东方画廊(徐州)、名人画廊、两汉美术馆(两汉画廊)、彭祖艺术馆、雁南艺术会馆、中达典藏画廊

展览时间:年1月1日——1月5日

展览地点:徐州艺术馆——1、2、3号厅(徐州市泉山区湖北路7号)

展览现场

作品欣赏

溯源篆分

“溯源篆分”是借用何绍基论书中的一个概念。何绍基一生心仪篆分,并以篆分意度为思想管领,打通了碑与帖、南与北的派别之见,打通了篆、分、楷、行、草各种书体间外形上的隔阂。愚之“溯源篆分”,一是为了尝试和体验篆分自身的艺术魅力,参悟书法古意之真谛;二是寄望通过“化篆分入楷”“化篆分入行草”,以求在楷书和行草上臻于浑穆苍莽、天然率真的境界。

甲骨文条屏武丁契文选临×34cm×年

甲骨文扇面沙曼翁集甲骨文诗28×59cm年

篆书条屏 临《散氏盘》 cm×52.5cm×6 年

篆书中堂 《易经?谦卦》句 ㎝×69㎝ 年

筑基楷法

筑基曾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词语。如同建造房屋,必先奠基,基础稳定,结构扎实,才能盖起高楼大厦。以楷书筑基,主要是针对行书、草书而言,然并非简单地出于识字的考虑,也并不表示排除篆分字体的筑基作用。只有在楷书上打下深厚的根基,才能有望攀登书法之高峰。

楷书册页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34㎝×23㎝×36 年

楷书斗方 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42㎝×42㎝ 年

楷书条屏千字文㎝×53㎝×6年

楷书扇面 王维五律二首 27㎝×48㎝ 年

放怀行草

行书和草书,乃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因其更能体现“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理,便于寄骋纵横之志,托散郁结之怀,历来为学书者青睐。然假笔传心,妙非毫端之妙,更非行草字体自有之妙。必在澄心散虑,彻底放怀,才能可望于书中有道。

草书横幅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2㎝×68㎝ 年

行书横幅 古诗六首 34.5㎝×69㎝ 年

草书长卷 王宗岳《太极拳论》局部

行草条屏 苏轼《放鹤亭记》 ㎝×47㎝×年

名家点评

在经典引领下与时偕行

王家新(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

那天傍晚,崔伟怀抱即将结集出版的书作来恩济艺苑,其中有四十余件临摹作品,说是在看了我“向经典致敬”书法临摹展后,受到启发而书写的。翻阅作品集的样本,从甲骨、金文、篆隶、楷书,乃至行书、草书,涉猎之广博,形神之精准,令人由衷赞叹。有了这些临摹之作的导引,其他几十件创作作品便充盈着古典的意蕴,精彩纷呈。

隶书扇面 林散之《寒山寺》 22㎝×46㎝ 年

我曾在《四十描红》一文中引述父亲的话:“写字是最骗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学问,做人老不老实,一望便知。”书法虽然是抽象的,而字迹中浮现出的那个书者却非常具象,由表及里,照见灵台行藏。读崔伟的书作便可印证此说,他为人处事笃诚厚道、谦和平实,于书法则虔敬躬行、与古为徒。其实,四年前的那本《崔伟书作》(文物出版社二○一二年版),已让我领略了他的勤勉与才识,小楷《宣示表》《十三行》《荐季直表》、唐楷《九成宫》《倪宽赞》《郎官石记》,皆是实临通临,在中青年书家中实不多见。因而他说是受我的启发而临摹,不如说我们是所见契合、踽踽独步却不期而遇的行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也更增添了我对书法经典的敬意和执迷,进而促成了岁尾年初那场刻骨铭心的临摹展。

隶书条幅 刘邦《大风歌》 ㎝×70㎝年

二○一一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不是为了给书法贴上一个“非遗”的标签,也不意味着它濒临灭绝,而是说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DNA,要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其传承与保护。对书法而言,若能通过临摹还原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形神毕肖地写出来,这无疑是应有之义,是最好的传承。而当下的习书者,往往以“创新”为第一要务,生怕在习古的过程中被看作书奴,或跳不出来,埋没了自我,在临摹之际打着意临的幌子,照猫画虎,对经典作品浅尝辄止,甚至刻意回避,求诸机巧方便,急于打造自家风格面目,我想这样终究不会走得太远。郑板桥曾有一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也在诗中写到“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们对徐渭、朱耷及吴昌硕等如此谦卑屈躬、矻矻以求,并没有影响自我风格的形成,如此看来,若为前人的“书奴”,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草书条屏 唐诗五律四首 ㎝×47㎝×4 年

近十年来的重回经典之旅,让我越发领悟“临得像”本身即是一份敬畏、一种态度,也是书法“非遗”传承者们的底气和使命。崔伟说临摹经典作品是他的“日课”,用毛笔书写是他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颇为认同。他心无旁骛、发幽探微,勇于向历代经典碑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潜心体悟,相信假以时日,出碑入帖,寂感遂通,出手便是古人,亦必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得见自己心驰神往的书法面貌。崔伟的乡贤李可染先生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此语早被书界画坛奉为圭臬,相信崔伟必是认同且践行着的。在作品集中,除了形神兼备的临摹之作,那些创作作品中已显露出参融诸体之后形成的自家风貌。他以惟精惟一的心态入古,进而以理性思辨的高度出古,这种理念值得研判,其效果有目共睹,其精神更难能可贵。

甲骨文横幅潘祖兰文节录53×cm年

崔伟的职业是一名编辑,先后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出版社供职十余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里所得不到的东西。编辑既要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要有不盲从权威、敢于怀疑和否定的胆识,视野阔达又善于取舍和裁断。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和山不让尘的经验累积,又不能有门派之囿和个人成见。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即是编辑,一九八七年我在北总布胡同32号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沈鹏先生,从早期的《书画评论》到《三馀再吟》,沈老的书法诗词创作与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应得益于几十年的编辑履历。

楷书中堂 陶渊明《桃花源记》 ㎝×64㎝ 年

崔伟多年来编辑策划了上百种书画类图书,担任责编的许多图书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印论类编》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被列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极具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编辑骨干之一,也博得了善为人做“嫁衣”的美名。编辑工作平台拓宽了他的学书之路,艺苑风景缤纷呈现,在向前辈请益和与同道交游中提升了识见,理论和创作上的进步也是跨越式的。在这本作品集中,各体各家,诸般技法,际会辉映,浸润交融,相信这古与今、碑与帖、形与神的玄思排绎,一定能剪裁出属于他自己的“嫁衣”,在这艺文繁荣发展的时日呈现绝代风华。

楷书横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68㎝×㎝ 年

尉天池:搞艺术必须放胆为之!

————在“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把我在展厅内心的感悟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看到崔伟的书法,一边走一边想,我就想到了这么几个字:一个是正,一个是清,一个是和,一个是雅。

草书中堂 徐谓题画诗 ㎝×68㎝ 年

正。崔伟书法的正道,他的正道我并不是仅仅从他的书法表象来看,我感觉到在他的书法当中,特别是通过书法,从他的判断、他的书法观念,他把中国古代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哲学观与中国书法的美学原理融通了。正因为这一点,也算是他有了一个指导思想,不是说从表面的点画来从事创作活动,所以呢,我觉得他是在正道上走。我当时就首先选择了这一个字。

行书斗方临王献之《廿九日帖》 38.5㎝×33㎝ 年

清。我也想到它作品的清,清纯、清丽,归根到底总体来讲,他的清是富有清气。我个人的感觉,清气和浊气是相对的。在书法当中,不管你的水平有多么高,或者一般化,只要看到你的书法当中,感觉到有清气洋溢,我觉得这就入书法之道了。如果你看到满纸浊气,肮脏、混乱,我觉得这种浊气既不足取,也很难称之为高水平的书法。那么崔伟是富有清气的,而且是清气洋溢的,不管是哪一种书体。

行草扇面   解元《秋登云龙山放鹤亭》 22㎝×45㎝ 年

和。和谐构成艺术精神,我为什么感觉他的书法,不论是篆隶真草行都很和谐、很协调等等呢?我觉得他有一个立足点,我跟他交流,感觉到他认识到了和谐是书法美的一个基本点,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草书中堂 王维《终南山》 ㎝×68㎝ 年

雅。再一点我感觉到他的作品雅,很文雅,很儒雅,很纯洁。每一个字我不多说,说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就点一点。我觉得正、清、和、雅构成了他书法的形象,构成了他书法的高品位,同时也提前预示着他书法的美好前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隶书对联 歌辞经济七言联×23cm×2年

另外呢,崔伟是我的老乡,徐州老乡。我看到了崔伟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儒雅,我们徐州有很多人不文雅,哈哈!他是我们徐州的精华,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上。我总感觉感情上不仅是老乡,觉得是乡亲,他的书法,我觉得很和蔼,人也很和蔼。正因为这样,我想给你提一点建议,这个建议不是批评,是我的浅见。

楷书横幅 柳宗元《小石潭记》 36㎝×.5㎝ 年

根据你现在书法的表现,特别是你在师承经典书法的表现,我认为是相当好了。具体怎么好,来不及多说。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要着重思考,着重思考什么呢?通过看自己的临摹的也好,创作的也好,通过看自己的作品,要研究自我,研究自我的心理状态、艺术修养、艺术气质。研究自我,到你这个程度,研究自我的重要性,不差于研究古代经典。因为作品是你创作的,在你现有的基础上,在师法古代碑帖的时候,要有一个什么意识呢?要有一个突破的意识,要有一个创造的意识。在你临摹碑帖的作品里,有点点滴滴的,你个人的艺术感悟、艺术表现,这些点点滴滴,长时间地汇合、汇聚,就会形成你风格的要素。风格的形成不是突然摇身一变,它不是变魔术,要不断地自我检点、自我认识、自我发挥。

甲骨文对联 旧徳和风八言联 ㎝×32㎝×2 年

我觉得你写得已经很好了,也有很多个性化的因素,我觉得你到这个程度应当再强化一点,再突出一点。这样,研究古代,更要研究自己。你的苗头我看到了,往后再深化、再强化,放胆为之。搞艺术虽然不是打仗,要看到了哪一步,必须放胆为之。说穿了,要是为了这个事业献身,即使不成功,成仁也是好的,但是你不可能是不成功的,肯定会成功的。所以我为我有这个老乡感到骄傲,祝贺你!

胡抗美:书法节奏的追求与把握

——在“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欣闻崔伟君近日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书法展,因与在安徽的学术讲座安排冲突,非常遗憾不能到现场参加研讨会,特嘱我的学生带来祝贺与问候,也谈谈我对崔伟君书法的感想。

草书横幅临王羲之《瞻近帖》 29㎝×45㎝ 年

我与崔伟是多年的朋友,他为人一向谦虚、低调内敛,这体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也体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上。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对待书法,仰望传统、敬畏传统,是他的一贯坚守。这次展览名曰“习作展”,便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时时清零、不懈追求的决心与勇气。此次展览崔伟做了非常认真和充分的准备,诸体皆备、临创结合,是一次较为全面的高水准的展示。

楷书条屏诸葛亮《前出师表》 .5㎝×30.5㎝×4 年

欣赏了他的每一幅作品后,可以提炼出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便是对书法节奏的追求与把握。节奏是一个既古又新的概念。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节奏的较早记载开始,节奏概念已经有上千年的使用史。在《乐记》这部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中,明确地运用了节奏这样一个概念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范畴。

楷书斗方临褚遂良《小字阴符经》46㎝×43㎝年

人作为生命的主体,更是遵循着节奏的基本运动。无论是自然的呼吸还是脉搏的跳动,人的身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节奏运动,生命活力则在这种张弛收放的节奏运动中实现着流转与延续。书法从一开始就最为直接地与内心的节律建立了紧密无间的关系,而其在根本上寻求的表现情感的目的即通过最为纯粹的创作运动来得以实现,这也成为书法形式具有情感性与精神性的重要来源。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书法不仅是徒手书写的时间运动形式,同时也是一个视觉的构型空间,而这个构型空间的形成,同样是建立在阴阳互生的节奏变化关系之上。阴阳之理是天地万物之理,也是书法的形式构型之理,通过这种阴阳组合的形式构型,书法的节奏在空间上得以实现。

行书横幅临王羲之《丧乱帖》 33.5㎝×60㎝ 年

崔伟君长年练习太极,把太极的阴阳之道运用到书法艺术之中,较好地体现出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的融合。姜夔《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欣赏他的作品,体会时间流动,笔尖在纸面上的舞蹈,看点画的提按起伏、结体的轻重缓急,章法的时驻时走,时快时慢,时而激昂时而低缓,时而俊逸时而悠游,一切都在节奏的合理变换关系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书写状态与生命节奏的息息相通。

楷书长卷 临赵孟頫《老子〈道德经〉》46.5㎝×4㎝ 年

再看那点画的大小粗细、结体的疏密收放、墨色的浓淡枯湿、章法的开合聚散,运用对比与组合的变化呈现出律动空间与生命空间。可以说,在这个由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节奏形式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书法节奏世界,可以若音乐、若舞蹈,“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一切都洋溢着动感与生命感,也洋溢着情感的表现与抒发。因此,节奏让书法与自然万物、与人的生命同构,成为主体生命的直接显现。崔伟君把握住了节奏,就找到了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

行书横幅临王珣《伯远帖》33.5㎝×55.5㎝ 年

长年工作于国内书画领域高端的出版机构、并担任领导职务的崔伟君,眼界宽、视野广,勤奋执著,敏锐多思,尚处于不惑之年已取得如此斐然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可期,前途无限宽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xl/7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