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乡下的父母,轻易接到你工作的城市

文:刘永森

图:来自网络

古人云,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而作为城市主力军的年轻人,如今面临着房贷和车贷的压力,常常在工作上疲于奔命,工作和家庭难两全,想顾好工作又想照顾父母,因此把他们接到并不熟悉的城市生活,这算是一种孝顺吗?

我看,未必。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老家的村庄,也是屡见不鲜,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的子女在遥远的城市打拼,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也跟着孩子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一族。在左邻右舍的眼中,他们是幸福的,可跟踪子女在外地安享晚年,但事实上呢?

在这里,我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

在我大学毕业的第四年,母亲因病去世,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家里只剩下孤独的父亲。在南京工作的我,当时居住的房子才48个平方,我是无力把父亲接到身边的。

以后每次逢年过节,和父亲都会谈到在家是否寂寞的话题,而父亲总是笑呵呵的说,在家挺好的,种着两亩地,农闲时和乡邻们拉拉呱,很自在的。

我想,父亲一定怕拖累我,故意以这样的措辞来回应我。

三年前,我换了一套平米的房子,和妻子商量过之后,我决定把父亲接到我工作的城市。父亲忙碌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于是,我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无论如何都要过来。因为,我当时已经没有房贷的压力,也有了近七位数的存款。

父亲那次离家,显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他先把菜地里二十多棵杨树卖掉,又把养了多年的两只山羊送给了二姑家,为了防止老家的房子荒着,他让隔壁的三叔住了自己的小院,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势。

父亲在一个夜晚,终于来到了我生活的城市,我和妻子开车去高速路口去接父亲的时候,他高兴地对我说:“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以后就安心呆在这里,不回去了!”

可父亲仅仅在四个月半之后就食言了。他犹如当年以决绝离家的姿态,又离开了城市。

在这里近一百四十天里,父亲的生活轨迹如此这般。

在城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父亲,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他每天除了按时接送自己的孙子之外,就会一个人到附近的超市去闲逛,因为在那里是免费的空调。无论他逛多久,父亲他从不买任何东西,因为和老家相比,价格高了数倍。

每天晚上我和妻子回家,他都会默默地坐在我们身边,很想跟我说说话,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这时我都会对父亲说,大大,您不要有什么拘谨,儿子的家就是你的家,有什么话该说的就说,但父亲总是笑而不语。

父亲忙碌惯了,在农村他每天都会到田间地头转转,见到乡亲们就会停下来拉会呱,即便是农闲的时候,他会拿着镰刀去河边割野生的荆条,编好筐子和篮子之后,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取一些零花钱。日子每天简单而充实。

在老家,我认为父亲是孤独的,因为孩子不在他身边,但在这里,我从他迷茫的眼神里感受到,他依然还是孤独的。

我给父亲说,每天在送孙子上学后,可以到周边的景区玩玩,这样时间也很容易打发。父亲却说,小区的门禁卡非常的繁琐,所以他干脆就很少出门。就算出了家门,也只是在楼下转一转,或是去小区外的超市,不敢独自外出,因为城市太大,他们也不会乘地铁不会手机导航,害怕迷路。再说,来回有那么多的红绿灯,车辆来去匆匆的,每次他过去都是战战兢兢。

几个月下来,父亲的体重减轻了二十六斤。脸色也很不好看。我终于明白,父亲恪守了近七十年的农村生活,想让他融入城市生活的节奏,已经毫无可能。

最终,在第四个半月时,父亲终于忍不住出口:“我打算回老家了,在这里我都快憋疯了,每天无所事事,比坐牢还难受。”

我和妻没有拦阻,把他送到了开往徐州老家的大巴。

这时候我才明白,再优越的生活环境,都无法让父亲心安理得,他们来到这里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没有邻居可以聊天了,没办法到田里看庄稼了。说到底,他们离不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那片土地了,只有在那里他们才有归属感。

来到城市,不管我们再孝顺,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客人,受到各种拘束。所以,父亲也无法融入城市,我们和父亲终究是渐行渐远。

也许有人会抱怨,那你和妻子为什么不多陪伴自己的父亲呢?事实是:我和妻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安排的很满,早上起床早餐后快速离家,有时晚上加班很迟才回来。到家后,已是一身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听父亲聊老家的故事,乡邻的趣闻。

所以,当我们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我们身边,想让他们“安享晚年,坐享其成”,原以为这样,就给了他们一个足够幸福的晚年。

可实际上,他们在丰衣足食的城里,并没有象我们活出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坐针毡地数着日子生活。

在这里,他们一口的老家话,别人也听不太懂,既没有相熟的老乡,也没有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伙伴,更无法在小区里和那些城市的老人一起跳广场舞。

在这里,旁边的邻居,大多住着步履匆忙的年轻人和一只同样寂寞的宠物狗。

在这里,他们无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由的出去逛街,偌大的城市,乌泱泱的身影,哪怕是最熟悉的孩子,也没有时间带他们去逛逛。

我们年轻人,在未知的环境面前,很容易改变,而父母那一代,几乎不能。

我忽然想起一个同学妻子的一句话:孝顺,就是把父母亲“放”回家。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活出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状态和样子。

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住在楼上的一位大叔对我说,每次他外出,总能看见我父亲孑然的身影,父亲一个人坐在小区中心的长条凳上,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听他这样描述,我心里止不住的一阵心疼。

我们买房成家,把农村的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尽孝,动机上而言,没有任何过错,父母含辛茹苦,在晚年的时候,能够得到儿女的爱,是理所应当。

但爱他们,却有时造成了他们的悲哀。我们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把父母想当然的接到身边,但他们却被迫开始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漂泊”,他们舍弃先前的生活圈子,在陌生的城市里,象只迷路的雀鸟一样,游离在家的温暖之外。

从撒贝宁接父母到北京生活的案例上,我真正明白:真正的孝顺是让老人开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和过法,年轻时候那么多无奈,老了就多支持支持他们的真实想法。

而非我们一味的站在自己认为的角度上去尽孝。这是一门学问,三思而后行。

如今,为了让父母帮忙带孩子,“漂”着的老人们越来越多,不少父母不得不被拆散,分居两地。

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大家:把父母接到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是不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办法,最首要的是要倾听父母的心声,问问他们是否真的愿意过来一起生活。而不是为了让村里人说自己孝顺,缓解自己的负罪感,硬生生地把父母拉来身边,这样他们反而受罪。

孝敬父母不是一定要一起生活,多花些精力在他们身上,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怀。平时多打打电话,多唠唠家常,多汇报一下孩子的成长,多寄回些东西回家,父母一样会觉得幸福。

愚伯的自留地

施比受更为有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yy/10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