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释怀菊花脑

人间难以释怀菊花脑,农历三月是中国人大肆吃草的季节。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南京有许多军工企业内迁到了云、贵、川一带。

有一位从南京到贵州的老太太,突

患重病,弥留之际,儿女们问她还有什么要说的,她只说了句:

“菊花脑汤……”儿女立刻行动,一封加急电报打到南京,只有4个字:“菊花脑,急!”

老人的小儿子接到电报立马买上菊花脑,急赴贵州。经过千辛万苦,小儿子下了火车,全家人立刻七手八脚烧了一锅菊花脑汤,给老母亲端了过去。

老人已经进入弥留,但听到亲人们的呼唤,听到菊花脑汤,她艰难地睁开双眼,颤颤巍巍地喝了一口菊花脑汤。

喝完汤老人嘴唇颤动着,似乎想说什么,却终于没说出来,但人是满意的、微笑着的,便离去了。

老人这句没说出来的话,成了一个谜?也许老人想说:菊花脑汤真好喝。

菊花脑是野菊的近缘植物,原产地依然是我们国家。早在宋代,就已经有关于吃菊花脑的文字记载了。

“宋代”、“吃”这两个关键词一出现,自然少不了苏东坡。

苏东坡曾经作《后杞菊赋》文以自嘲,“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布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大文豪就是大文豪,在穷困潦倒到只能以杞菊充饥的时候,尚能道破贫与富、美与丑都是过眼烟云,说出大丈夫当能屈能伸的大道理。

菊花脑虽只是一种乡村野菜,却让苏东坡咀嚼出了生活的真滋味,或许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我们想要得到的答案。

彼时的菊花脑还是一个小众野菜,后来它高调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皆与充饥有关,可以说菊花脑是饥荒时的救命野菜。

据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稿》中记载,公元年(清同治三年)早春三月,清兵国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那时城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于是天王洪秀全下诏书:“全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这里的“甜露“指的就是长在城中空地上的各种野草。

据传,当时的老百姓们在寻找野菜的时候,发现了菊花脑这个神奇的野菜。回去一煮,发现菊花脑清凉爽口,

于是在战争结束后,南京的老百姓们就开始学着驯化菊花脑,把它变为了可以栽培的蔬菜。

菊花脑的拉丁文学名的种加词“nankingense”就明确地表达了菊花脑被驯化的产地就是南京。到了清代的中后期,菊花脑就成为了长期供人采食的时令野菜。

清末和民国初期初龚乃保在《冶城蔬谱》一书中有云,“野菊与九月菊同时,开小黄花,有香。其嫩苔中蔬科,丛生菜畦傍,春夏尤佳。带露采撷,指甲皆香。凉晕龄颊,自成馨逸。”

菊花脑想必就是野菊花的嫩芽或枝叶,有一种难以释怀的味道,以至于龚乃保客居异乡时,“遥忆金陵蔬菜之美,不觉垂涎。”甚至在书中许下心愿,

“他日者,返棹白门,结邻乌榜,购园半亩,种田一畦,菽水供亲,粗粝终老,所愿止此。天其许之乎。”

菊花脑清香中略有一种淡淡的苦涩,尤其是夏天,有清热败火之功效,难怪身处火炉之中的南京人对菊花脑情有独钟。

文尾,说说菊花脑的吃法:

将菊花脑快速焯水后凉拌,加了点蒜泥、麻油酱油与花椒油,绝了;清凉与麻辣碰撞后的知遇之感,在一盘最简单的食材里,有了最佳的诠释。

菊花脑除了有凉拌、清炒与做汤几种吃法,一把菊花脑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无论哪种做法,菊花脑青绿的色彩一点不变,

不像其它绿叶蔬菜会变得黄黄的,看着没了生机,吃来没了滋味。菊花脑,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最好吃不过饺子,菊花脑饺子味道真的也很清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pf/12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